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022-09-11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为此, 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 演示、激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解, 要想使学生理解, 是十分困难的事。因此, 教师必须深挖教材, 精心设计并做好抽象数学知识的演示过程,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 既要向学生讲清楚动手操作的方法, 又要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的要领并有乐于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

例如, 教学“加法”这一概念时, 教师出示例题“树上原有4只小鸟, 又飞来了2只, 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教师先在黑板上粘贴上4只小鸟, 表示“树上原有4只小鸟”, 再在黑板上粘贴上2只小鸟, 表示“又飞来了2只”。然后数出一共有6只小鸟, 表示求出了“现在一共有多少只?”边演示边向学生讲解先怎么操作?再怎么操作?最后怎么操作?演示完后, 引导学生抽象出“加法”这一概念。最后,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说:“孩子们, 你们也想试一试吗?”从而调动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

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演示完教具后, 让学生拿出学具,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体验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再次强调动手操作的步骤、要求、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 无论有的学生操作得多么糟糕, 教师都要有宽容之心给予鼓励, 及时、耐心、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信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把感性的数学知识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 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 教师先演示教具, 演示完后, 让学生拿出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进行动手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操作的具体步骤、要求、方法。对操作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即时的鼓励、指导, 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动手操作,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熟练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有必要设计出相应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练习题, 力求把机械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设计练习时, 应坚持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 让学生在实践、观察、分析、交流中熟练地掌握动手操作技能, 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 教学完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 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趣味游戏动手操作练习:老鼠与猫相距20米, 猫发现老鼠后, 立即以5米/秒的速度追击老鼠, 2秒钟后, 老鼠发现了猫, 老鼠立即以3米/秒的速度向前逃命, 问猫追上老鼠需要几秒钟时间?教师让学生之间拿一些人扮演猫, 拿一些人扮演老鼠, 互相演示, 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 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又如, “把4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后, 周长减少了多少厘米?”这种类型的题看似简单, 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 由于抽象能力较弱, 就不那么简单了。学生只要具体地拼一拼、摆一摆, 所有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四、拓展知识, 学生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 发展于生活, 倘若脱离了生活, 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动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 把动手操作作为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利器, 针对不同的问题, 采用的动手操作方法应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养成自己独立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的习惯, 像数学家那样研究问题, 由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遇到疑难之处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鼓励, 在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 学习了角的概念后, 从而要求学生完成习题:“一张长方形的纸, 剪掉一个角后, 还剩几个角?”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的方案并进行操作。

学生设计的动手操作方案如下。

材料:长方形纸一张、剪刀或小刀一把。

方案:

1.用剪刀剪掉长方形的一个角或用小刀裁掉长方形的一个角。2.数出剩下的长方形的角的个数。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动手操作, 最终数出了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 剩下的角为5个。由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很简单, 用不着设计动手操作方案并进行实践, 只凭着平时的生活经验, 连想都不用想就回答还剩3个角, 结果答错了。当回答错误的学生知道正确答案并进行实践操作后, 都恍然大悟, 回味无穷。

摘要: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演示、激趣, 半扶半放, 熟练操作, 独立设计并动手操作的培养过程,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矛盾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培养,操作,能力

上一篇: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使用下一篇:钻孔灌注桩扩底施工与成桩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