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022-09-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 理解才会更深刻, 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这样引入:“平时, 都是老师考学生, 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 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 老师均迅速做出正确的答复, 对此, 学生感到很惊讶, 忍不住问:“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会主动想去探究。

二、创设氛围, 让学生能探究

现代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进入探究的过程。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其大胆去发现探索。

1. 开放教学环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 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使学生乐于探究。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究, 并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开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先通过回忆:用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方法推导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 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 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了思路, 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 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 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 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 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 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 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处于引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 并大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2. 开放教学过程。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 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平面或立体图形, 自己动手自由构造出组合图形, 并让学生观察, 在这些组合图形中能看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的关系。

在数学应用过程中, 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 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学习了统计图表后, 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 了解收入支出情况, 经过加工整理, 制作季度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了比例尺后, 可以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 诸如此类的开放过程, 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3. 巧设开放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集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 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在课前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比吗?让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比?身高与两臂平伸的长度比?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并引导学生想想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设计开放题,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 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例如, 在第十二册的一节复习课中, 为了巩固深化分数有关知识,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学生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你能根据这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吗?看谁提出来的问题多?学生兴致很高, 非常踊跃, 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 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 (2) 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3)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4)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5)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等近二十个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增强自信和动力, 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教”与“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 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方法示范, 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与过程: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计算? (2) 提出猜想:能否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 (3) 实践检验、观察、思考、结论。这就体现了获取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即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成旧知识, 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的掌握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今后的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 使学生会自主探究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教学生学”。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 我们应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需要, 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上一篇:浅谈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下一篇:高血压脑出血的围术期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