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2023-02-10

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课时计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人教版第一册美术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钠》说课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金属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1)地位: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金属钠是本章碱金属元素的代表性元素之一。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碱金属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类型较卤素更全一些,对于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内容。在碱金属一章中应用得也多一些,体现得更直观一些。因此学习本章可使第一章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为学习其他元素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适应感。

(2)特点及作用:

注重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初中已学的铁等金属的知识,以及Na2CO

3、NaCl、NaOH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的学习打下基础。

树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实验来具体研究钠的性质,推出钠的存在、用途,联系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后归纳出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加强了实验教学:本节教材共有几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中难免会存在知识技能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而本节课实验又多且易做,所以应尽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分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习题使学生对同类习题合并找差别,一题多解找简法,典型习题开拓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一块,我主要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采取提问的方式,架设桥梁,导入新课。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中,由碱金属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钠,又由结构入手,由结构决定性质得知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时学生心里会问到那么钠到底有多活泼?就可以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目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节课主要是要求掌握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氯气的反应,钠与硫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几个性质反应我是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相应的实验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即可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些现象问题。在指导学生学习完钠的性质后,我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内容,请同学总结出钠的存在和用途。

第三步:将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而简洁的小结,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所认识理解,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随堂练习] 1.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

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成Na2O的钠质量为10.8g投入100g水中,放出H20.2g,则被氧化的钠的质量是------( )

A.4.6g

B.6.2g

C.7.8g

D.9.2g 3.对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水反应放出H

2B.具有强还原性

C.要保存在煤油中

D.比钠原子稳定 4. 1.15g钠投入水中,要使每个Na+对应100个水分子,则需要加水的质量是------( )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直观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讲和做相互结合。采用实验教学与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所需的仪器以及实验药品的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规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认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化学实验。

五、 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P31 : 三

化学键说课方案

01061149 刘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教学方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一、二,

第二篇:苏教版第一册练习5教案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突破一、 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比一比,看谁知道的节日多。

小组里讨论

2、小组汇报:

1月1是元旦,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7月1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是教师节,10月1日是国庆节。

3、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说一说。

二、读读背背:

1、 看书上的拼音,练习朗读这首儿歌。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想像:一只只鸟儿就像一个个士兵,组成了一支护林军,在林间飞来飞去,忙着捕捉害虫。它们日夜保护着树林。再指名读。

3、练习背诵。

实施修改意见

天天练:我来露一手

讲故事:秋天来了。

3月12日是植树节,5月4日是青年节……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 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多了解一些祖国的节日。

2、 把学过得这首儿歌背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在他们看来,每个月的一号都是节日,但我惊奇的发现,他们竟然对12月25日是圣诞节耳熟能详,并且还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不知道春节是阳历的哪一天。这可能和我国的传统节日多用阴历计算的缘故,也和现在媒体大力报道宣传西方节日有关。反而对重阳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农历传统节日重视度不够。以后,要注意向孩子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三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Unit 7教案

Unit 7, Book One

Section A: When honesty disappears 1.Teaching Objectives: To discuss some social phenomenonabout dishonesty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ext To apply the phrases and patterns To master the paragraph writing skill 2.Time Allotment: Section A (3 periods): 1st---2nd period: Pre-reading activities ( theme-related questions for warming up;)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cultural notes;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fficult sentences) rd3period: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text structure; main ideas) Post-reading activities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exercises) 4th periods: Practice of the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the key idea in a sentence); T checks on Ss’ home reading by asking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T explains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Section B(1period):

3.Teaching Procedures: Pre-reading Activities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warmly. Step 2. Lead-in an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Show them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them: 1. What does each picture depict? 2. What are the common problems these pictures expose? Step 3. Fast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Let them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make clear about the text structure. Text structure: ( structured writing ) The passage can be divided into 3 parts. Part1 (para.1) Problem Part 2 (para.2-4)Causes and Solutions Part 3 (Para.5-6) Evaluation Purpose: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and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Method: Read the text individually and talk in groups;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reading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Step 4. Preparation for details of the text on the scre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look at the Words and Phrases on the screen and give a brief presentation in class. Words and Phrases:

Purpose: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foreign language. Method: Talk in groups,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1. (Para.1)not to mention sth. 更不用说某事了

All they have to do is pressing a button, and they can seeshows of every kind, not to mention the latest exciting football match.

他们只需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至于最近的激动人心的足球赛更是不在话下。 2. (Para.1)rip off盗窃

He was arrested by the police for ripping off a watch after he walked into the store. 他被警察抓了,因为他走进商店后偷了一块手表。

3. (Para.2) exaggerate: v. make sth. seem better, larger, worse, etc. than it really is 夸大;夸张;言过其实

Shelly admitted that she did sometimes exaggerate the difficulty of her job. 谢莉承认,她有时候确实夸大了自己的工作难度。 4. (Para.4)cope with(成功地)处理

To my delight, he was able to cope with the stress of his study. 令我高兴的是,他能够处理学习的压力。 5. (Para.4)Launch / wage a campaign发起一场运动

To improve the staff’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company launched a massive educational campaign. 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该公司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运动。

6. (Para.4)plagiarism: n. [U] when sb. uses another person’s words, ideas, or work and pretends they are their own 剽窃;抄袭

More than half of the teachers in the survey said they thought plagiarism from the Internet was a serious offense. 7. (Para.4) all but: everything or everyone except sth. or sb. 除…外全部

All but one of the passengers were killed in the accident. 除了一个乘客外,其他人都在这起事故中丧生。

8. (Para.4) reveal:vt. Make known sth. that was previously secret or unknown 揭示;揭露;透露 Many women do not want to reveal their true age in front of others. 很多女性不愿意在别人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实年龄。

9. (Para.6)be confined to sth.局限于···

For the young, the hunger for knowledge is strong, and it is not confined to any time or place. 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并不受任何时间或地域的限制。 10. (Para.6)descend into …陷入···状况

They have taken effective measures so as to prevent the city from descending into chaos and bloodshed.

他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阻止了整个城市陷入混乱和流血。 Step 5: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Language Points: 1. As numerous accounts of cheating, lying, and fraud crowd our newspaper pages and TV news, it seems that honesty is a rapidly vanishing value. (Para. 1) Meaning: From our newspapers and TV news, we read countless reports about people cheating, lying, and deceiving. Honesty as a valuable merit seems to be disappearing quickly. 2. But are these reports truly accurate or do they exaggerate the situation? (Para. 2) Meaning: But are these reports correct and exact or do they make the situation look worse than it really is? 3. If this is indeed the case, it’s deeply troubling as today’s students are tomorrow’s leaders! (Para. 2)

Meaning: If such a situation does exist, it is very worrying because today’s students will become leaders in the future! 4. Modern students who want to fake a term paper don’t have to browse long. (Para.3) Meaning: Nowadays, students don’t need to spend a long time “stealing” online papers and ideas to be used in their own term paper. 5. Long ago, all American schoolchildren knew the historical story of how Abraham Lincoln walked five miles to return a penny he had overcharged a customer. (Para. 5) Meaning: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Abraham Lincoln walked five miles to return a penny he had overcharged a customer. The story with its moral virtue has been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author uses this story to show what he is to convey in this article. Step 6: Typical patterns: Purpos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ext (Train further reading ability) to find out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details of the text. Method: Read the text together;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reading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Typical patterns:

1. Travelers ripped off so many towels last year that it cost a major hotel chain $3 million to replace them. Especially troubling are the reports that dishonesty is increasing amongst student popu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去年一年,一家大型连锁酒店的大量毛巾被游客偷走,酒店因此花费了300万美元来添置新毛巾。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世界范围内有关学生不诚实行为的报道越来越多。

Sb. did sth.. / sth. happened. Especially troubling / surprising/annoying are the reports / facts that…用于表达“表述一种更令人担忧/吃惊/烦恼的现象或者事实感受”。

应用: 投币坐车本来是给市民提供方便,然而仅一个月公交公司收就收到很多的残币,更令人气愤的是仅假钞的数额就多达三万元。

The use of slot machine was aimed at facilitating the citizens, but within one month alone the public bus company received lots of incomplete coins. Especially irritating is the fact that fake money alone amounted to 30,000 Yuan. 2. Some people worry that the Internet, once hailed as the ultimate learning tool, could become the best aid yet for cheating. 有些人担心,曾经被奉为最棒的学习工具的互联网会成为作弊者最得力的帮手。

Sth., once hailed as sth., could become sth. 用于表达“表述一种事物或者一个人今昔境况的对比”。

应用:曾经是一位美国警察,被称赞为英雄,现被控告有强奸等几项罪名,已被抓捕。 A former US police officer, once hailed as a hero, has been arrested and charged with rape and other crimes. 3. Whether discovered or not, dishonesty has an undesirable effect on anyone who practices it. 不管是否会被发现,不诚实都会给任何一个作弊者带来不利影响。

Whether discovered or not (whethe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sth. will have an effect on sb.用于表达“表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某事都可能产生影响”。

应用1:不管是否被查出,剽窃他人的思想会对一个人的名声造成坏的影响,甚至会毁了前程。

Whether checked out or not, presenting another person’s ideas as one’s own may have bad effect on his name or even damage his future. 应用2:不管承认与否,今天,我们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有学会耐心等待;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

Whether admit it or not, today we’ve learned to rush, but not to wait; we have higher incomes, but lower morals. Step7. Consolidation 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opic sentences. Purpose: To know if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hole text. At the same time, To show the text structure on the screen, so that they can retell it easily. Method: Read the text structure together; Use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reading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 Step 8. Discussion 1. In some universities, students are asked to sign an Honesty Declaration in the exam. Do you think 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cheating? Why or why not?

2. Sometimes people tell white lies to avoid hurting others’ feelings. Should these people be considered honest or dishonest?

3. Sometimes doctors do not tell the truth to their patients about their conditions. Do you approve of this practice? Why or why not? Step 9. Assignments Review the key points of Section A; Finish the exercises after class; Finish online homework; Preview Section B. Write a speech or essay entitled with What Steals Our Leisure Time. You may apply as many expressions from the text as possible to your writing.

第四篇: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的中心思想

1.《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5.《詹天佑》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2.《用心灵去倾听》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16.《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9.《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0.《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1.《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文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23.《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24.《金色的脚印》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25.《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26.《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27.《蒙娜丽莎之约》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28.《我的舞台》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第五篇:八年级下 人教版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二、总课时:70课时左右

三、课程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背诵名篇名段。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3、通过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资料,大胆创新、展示成果、交流心得。

4、两周一次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四、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共10课时)

1、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课时)

2、芦花荡 (2课时)

3、蜡烛 (1课时)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3课时)

第二单元 :(共11课时)

6、阿长与《山海经》(2课时)

7、背影 (2课时)

8、台阶 (1课时)

9、老王 (2课时)

10、信客 (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3课时)

第三单元 :(共11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2课时)

12、桥之美 (1课时)

13、苏州园林 (2课时)

14、 故宫博物院 (2课时)

15、说“屏”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3课时)

第四单元 :(共10课时)

16、大自然的语言 (2课时)

17、奇妙的克隆 (2课时)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1课时)

19、生物入侵者 (1课时)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课时)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3课时)

第五单元:(共11课时)

21、桃花源记 (2课时)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课时)

23、核舟记 (1课时)

24、大道之行也 (1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3课时)

第六单元 :(共11课时)

26、三峡 (2课时)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课时)

28、观潮 (1课时)

29、湖心亭看雪 (1课时)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2课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怎样搜集资料(3课时)

五、课程实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驾校活动手册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学习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与素质评定结合。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4、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有风格。

第一课 新闻两则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4、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难点:

1、分析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

二、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背景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1、自由朗读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1)、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2)、抽学生发言。

(3)、归纳总结,并板书。

五、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中路军安庆一芜湖 西路军九江一安庆 东路军南京一江阴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兵力 30万 35万 35万 渡过兵力 30万 2/3 大部 第二课时

一、新闻知识复习,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阅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月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

1、相同处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不同处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

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依时叙事、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去粗取精、语言精炼

第三课时

一、疑难字词练习

1、听写字词,抽多名学生上台练习。

2、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掌握字词。

二、课堂练习

1、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敌军有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拓展练习,阅读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作文

1、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知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一篇短消息。

2、抽学生朗读。

3、作出评价。

第二课 芦花荡

一、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

一、突出主人公神秘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文。

1、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2、介绍作者情况和故事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并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抽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3、分组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4、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分析文中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1、学生踊跃发言,读出自己觉得较好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如: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2、分析修辞用法在景物描写句中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起止段 内容 作用

1-8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9-19 老头子要送两个女孩找队伍 开端 20-54 一个女孩受伤,老头子愧疚,决定报仇 发展

55-63 老头子诱使敌人进入圈套,讨回血债 高潮和结局

第2课时

一、整体感知主人公的英雄性格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组织学生讨论。

3、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二、人物性格难点研究

1、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第

38、39段: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第51-54段: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 具体性格特征:

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自尊自信,固执任性;爱憎分明,有勇有谋。

三、指导完成练习

1、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的掌握情况。

2、解决课后习题。

3、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高涨的爱国抗日热情爱憎分明的强列感情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疑难字词:

退却 编算 挂花 飒飒 丢人现眼 张皇失措 第三课 蜡烛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2)难点: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蜡烛是一样很普通的东西,同学们说一说蜡烛有何作用?

照明 本文赋予一种崇高的意义。

2、简单介绍作者、文章体裁和文章的背景资料。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3、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令自己感动的片段。

4、抽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1、抽学生朗读自己划出的语句,指导其读出感情。

2、结合课后习题一,让学生说说这些片段感人的原因。

3、提问: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形象。

4、抽多名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自主研读,品味反复描写的作用。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归纳总结。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揣摩文中语句,完成课后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和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四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2)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及作者,导入课文。

1、展示图片,让同学介绍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2、补充介绍:圆明园的价值、背景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介绍作者雨果的情况。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2、再读课文,划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三、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请几个同学朗读划出的语句,小组讨论品味语言。

2、设置问题帮助品味语言。

(1)这些语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2)文中运用大量的反语来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这些反语起到怎样的效果?

分为两个方面: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板书)

四、板书设计

圆明园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

1、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2、具体描述园中之景

3、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文章主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第五课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课时安排:l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力。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了解法西斯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

三、重点难点剖析

(1)重点

1、体会文章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2、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难点:感悟文章所体现的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引文的作用。

1、作者介绍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2、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思考:正文前面引文的作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

(引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三、梳理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研讨文中重点语句。

1、正文的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段,请概括出来。

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

3、“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

“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四、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文章内容。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五、板书设计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四个片断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拓展延伸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上一篇:如何做所得税汇算清缴下一篇:如何做一位幸福的幼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