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英文介绍

2022-08-08

第一篇:俄罗斯历史英文介绍

俄罗斯历史(推荐)

俄罗斯历史始于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基辅罗斯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大公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帝国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中世纪后期俄罗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帝国,并从15世纪起开始向亚洲和东欧扩张。在历代沙皇的领导下,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并从(中国)清朝掠夺了15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外东北、库页岛和新疆西部。沙俄和苏联又在中国策动外蒙古独立,并吞并了唐努乌梁海,通过武力侵略和外交欺骗,加上外蒙古独立,共使近330万平方公里土地脱离了中国怀抱。然而20世纪初开始,俄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十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侵占了蒙古的唐努乌梁海、中国的黑瞎子岛等

土地,并促成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苏联政府对待日本战俘的态度,采取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处置战俘的方针政策,将几十万日本战俘扣押并且运到苏联境内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这样做不仅违背了波茨坦公告有关战俘问题的规定及盟国间所承担的义务,也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1]苏联的历届领导人还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代存在的弊端进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一些改革。80年代末苏联改革全面失败。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能力,叶利钦控制了俄罗斯,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1991年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

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俄罗斯脱离苏联独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并成为主权国家。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未能成为诸如前苏联、现美国等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被国际承认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亦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经济曾一度面临困境,但就目前经济状况有了决定性的改善。。

从俄国-苏俄是因为1917年10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苏俄-苏联是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苏联-俄罗斯是因为1991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演变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罗地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

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两个国家。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德意志是第一个战胜罗马帝国的民族。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

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进军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参与,死亡5000多万人,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现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著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DR)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第二篇:俄罗斯航天发展历史

俄罗斯高调庆祝载人航天50年 重振大国复兴梦

首航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

中新社莫斯科4月12日电 (记者 田冰)4月12日,俄罗斯隆重纪念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太空飞行50周年。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当天视察莫斯科近郊的航天飞控中心,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通话。稍后他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庆典仪式上表示,宇宙航天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

普京鼓励俄罗斯增加航天计划投资

每年的4月12日是俄罗斯宇航节。今年适逢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俄政府宣布今年为俄罗斯“宇航年”。第65届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12日确定为 “国际载人航天日”。

莫斯科时间1961年4月12日9时零7分,拜科努尔发射场。随着呼号为“雪松”的加加林一声“出发了!”的呼声,“东方”号飞船冲天而起。环绕地球一周后,10时55分34秒,加加林降落在距伏尔加河岸约两公里的萨拉托夫州某地。落地后,太空第一人首先见到的是惊呆了的一位当地农妇和她6岁的孙女。

加加林的名字传遍全球。他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和奖章。医院产房里,许多新生儿被父母起名为“尤里”。在苏联许多城市的广场上,耸立着不同尺寸、形状、材质、色彩的加加林雕像。众多城市街道、广场、公园、俱乐部、学校、工厂以加加林的名字命名。作为贵宾,他出访近30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50年后的今天,从加加林的故乡加加林市到首都莫斯科,俄各地民众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和庆典活动。汽车拉力赛、长跑、图片展、画展、音乐会、研讨会„„就连拍卖行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和加加林有关的物品,如纪念币、邮票、画作等。各大小媒体连日来集中推出有关加加林的专题片、专版、专刊。

根据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的命令,晚上10时在莫斯科鸣放50响礼炮。

加加林在接受临飞前的检查。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法律系研究生阿依塔认为,“政治与航天是两码事”。从苏联到俄罗斯,政治变迁和历史沧桑丝毫不会影响民众对加加林这个英雄的看法。

她对中新社记者说,俄中小学生都在历史课本上学习过加加林的生平和丰功伟绩。在他成功太空飞行后,苏联曾经涌现学习加加林、立志成为宇航员的热潮,尤其是在她父辈年轻时,宇航员甚至是每个男孩的梦想。“宇航员是最好的职业”,当时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1968年3月27日,在一次例行飞行训练中,加加林和飞行教练员谢廖金驾驶“米格-15”战机在莫斯科附近坠毁身亡。目前,坠机残骸和碎片仍完好保存在莫斯科某空军航空技术研究所的密封桶内。加加林被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苏联政府宣布当天为全国哀悼日。非现任国家领导人去世后被宣布为全国哀悼日,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加加林坠机身亡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关于他的死因至少有25种说法和推断。当时苏联政府组织庞大的国家调查委员会,但最终也没有公布调查结论。 今年4月8日,克里姆林宫档案管理部门把当年一些绝密档案材料结集出版,其中包含调查委员会结论等文件。文中写道,“最可能引发这场灾难的原因是为躲避一个气象气球而实施的紧急机动”,急剧的机动动作使战机进入“超临界飞行状态并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停止运行”。

或许,谜团的彻底揭开尚需时间或契机。

“东方”号飞船着陆时的情景。

俄总理普京7日在俄航天事业发展会议上说,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这一传奇事件真正揭开人类历史的新篇章。航天领域是俄罗斯引以为豪并具有现实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下脚步。

普京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提高航天发射数量,全面发展自己在全球航天市场的存在。2013年,俄罗斯将测试新型“安加拉”轻型和重型运载火箭。用以搭载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的新型运载火箭“罗斯-M”应在2015年开始测试,并于2018年在远东“东方”发射场进行首次载人飞船发射。

“东方”发射场在今年全面进入建设阶段,2016年投入使用,未来这里将成为俄罗斯及国际航天器主要发射场地,并确保俄罗斯“完全独立”地进入太空。此外,通过对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的现代化改造,以及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对拜科努尔发射场的继续开发,形成三足之势。

俄罗斯将在2015年前研发出30余个新型航天器和系统,而且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并积极开发远程空间通信、遥感探测、气象预报、导航、环境监测等技术。普京透露说,俄罗斯目前正在研究建造核能太空飞船。为此,俄将对航天工业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并向科研和设计部门投入大笔资金,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舆论认为,随着俄罗斯经济好转,政府加大对航天领域的“输血”,俄航天业将迎来“全面加速期”,以确保自己在世界航天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资料图片: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身着90公斤重的太空服、乘坐重达4.75吨的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人,也是第一位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50周年纪念日。莫斯科时间1961年4月12日上午9时7分,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腾空而起、一飞冲天。“东方一号”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后于当天上午10时55分安全降落在苏联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附近。这108分钟的飞行不仅是加加林个人的首次太空之行,也是苏联人的首次太空之旅,更是地球人首次进入太空。

高调庆祝加加林飞天50周年

4月7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为纪念加加林飞天50周年召开了特别会议并通过决议称,自今年起,每年的4月12日都将被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该决议称:“1961年4月12日是加加林实现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日子,这一历史事件为造福全人类的空间探索开辟了新途径。因此联合国大会决定,今后每年4月12日为国际载人航天日,以庆祝人类空间时代的开始。”

自1961年起,4月12日就一直是苏联和俄罗斯的“宇航节”。苏联解体后,苏联时期的许多节日或被取消或被冠以新名字,但“宇航节”的时间和名字却从未被改动过,这足见苏联人和俄罗斯人对这段辉煌的深刻记忆。而就在加加林进入太空50周年之际,联合国在俄政府的积极提议下把4月12日命名为“国际载人航天日”,使这一天从俄罗斯的纪念日升格为全世界的纪念日,这其中承载了俄罗斯续写“航天大国”辉煌、重振航天大国雄风的良苦用心。

莫斯科时间4月5日2时18分,俄制“联盟-FG”运载火箭将“联盟TMA-21”载人飞船发射升空。4月7日凌晨,这个被命名为“加加林号”的宇宙飞船比预订时间提前10分钟与国际空间站顺利自动对接,3名长期太空考察组成员被安全送到国际空间站。据俄联邦航天署介绍,“联盟TMA-21”载人飞船之所以被命名为“加加林”号,就是为了纪念人类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

而“加加林”号的飞行只是俄罗斯政府和国际社会庆祝加加林飞天50周年众多活动中的一项。俄政府已把2011年确定为“宇航年”,普京曾于今年1月11日亲自主持召开了关于纪念加加林飞天50周年的政府筹委会会议。

希望摆脱“航天马车夫”尴尬

自加加林成为全球进入太空“第一人”之后,苏联航天事业曾创造过许多“第一次”:苏联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太空宇航员,苏联人实现了第一次太空行走,苏联第一次利用一个宇宙飞船把3员宇航员一起送入太空,苏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外太空长期驻扎站点”等。

但苏联解体后,俄航天业的发展却因技术停滞和资金匮乏等因素影响而放慢了前进的步伐。俄业内人士曾痛心地评估,苏联解体让俄航天业至少停滞了25年。2001年3月23日,于1986年建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空间站“和平”号因技术和资金无法保证其正常运作而根据飞行指令坠入南太平洋海域。有媒体评论说,随着“和平号”的坠毁,俄罗斯的“航天大国时代”正式宣告终结。

2008年4月11日,时任总统的普京在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俄航天业不能再靠吃苏联的老本生存下去了,否则俄最终就会沦为“航天马车夫”。普京说:“现今的俄航天业面临沦为‘航天马车夫’的危险,俄除了负责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工作人员之外,还靠运送太空游客赚钱,这并不能让人高兴。”

想要续写“航天大国”辉煌

而就在纪念加加林飞天50周年之际,作为总理的普京于4月7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召开航天工作会议,并对俄航天发射、航天器研发、新发射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普京透露,为激励本国航天人的工作热情,普京决定以加加林的名字设立政府奖金,每年选出10名对发展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给每人奖励100万卢布(约合3.5万美元)。

普京在当天的会议上称,俄目前每年进行的航天发射次数在全球总发射次数中占比约40%,位居世界第一。不过,俄还应继续努力,并在不远的将来将这一比例再提高10个百分点。普京说,全球太空市场发展迅速,其总规模自2003年起至今已增长了1.5倍,其合同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因此,俄应更加积极地开发这一市场,特别是在通信、遥感探测、天气预报、导航、生态监测方面显示自身优势。

随着老旧航天器不断退役,俄航天工业应该并且也能够研发出新一代更为可靠和耐用的航天器,俄计划在2015年前研究制造出30多个新航天器和航天系统。普京说,俄将于2013年在俄境内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试验轻型和重型“安加拉”运载火箭。而专为地处俄远东地区阿穆尔州的东方发射场研制的“罗斯”运载火箭的试验工作将于2015年启动,俄计划从2018年起启用这种新型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目前,俄罗斯还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印度、古巴、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就俄制“格洛纳斯”卫星定位系统的合作协议。

据悉,俄罗斯航天长期发展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制订完毕。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安德烈·克列帕奇对媒体透露,这份规划将确保俄未来15年在勘探月球、火星和一些小行星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为庆祝首个国际载人航天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12日手工向太空投放了“雪松”号微型卫星。

根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这颗微型卫星以加加林在太空飞行时的呼号命名,它将使用15种语言向全球传播25条庆祝世界载人航天50周年的贺词和一些历史录音,比如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50年前发出的口令——“波耶哈利”(俄语,意为“出发”)。

俄“进步M-09M”货运飞船在今年1月30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把“雪松”微型卫星送入国际空间站。

据俄新网4月12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深信,对于俄罗斯未来所有的领导人而言,航天事业将是俄罗斯优先发展的项目。

梅德韦杰夫日前在向俄罗斯国内和外国宇航员颁发国家奖的仪式上说:“航天领域是我们国家优先发展项目之一,这不是偶然的。我完全相信,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将会这样做。我无法说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做法,因为那是他们的责任。但我深信,他们对此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梅德韦杰夫相信,“航天领域将是国家最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因为俄罗斯50年前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并且拥有大量的成果,而且人类发展与航天领域息息相关。

2011年4月11日至12日,应俄罗斯国家航天局局长别尔米诺夫邀请,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出席纪念加加林太空飞行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副主任杨利伟亦应邀专程来俄出席上述活动。

李大使与俄国家航天局局长别尔米诺夫交谈

4月11日,俄国家航天局在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举办首场纪念活动。俄航天局局长别尔米诺夫做主题发言。李大使向别尔米诺夫局长表示祝贺。俄航天员代表、加加林的女儿及国外航天机构负责人与代表分别致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全体中国航天员致辞,对纪念活动表示祝贺,并向别尔米诺夫局长赠送纪念品。

杨利伟副主任在纪念活动上致辞

4月12日,俄国家航天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礼堂举行纪念音乐会和招待会。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副总理伊万诺夫等出席并致辞。招待会上,李大使向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表示,50年前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壮举,中方对此次纪念活动隆重、热烈举行表示衷心祝贺,中方愿与俄方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两国航天领域合作,造福两国人民和全人类。

李大使与俄副总理伊万诺夫交谈

近40个国家的航天机构负责人和代表以及世界各国知名航天员参加上述庆祝活动。活动中李大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还与世界各国航天机构负责人和航天员进行了广泛接触与交流。

李大使、杨利伟副主任与俄国家航天大队部分成员合影

俄罗斯发行世界首次载人宇宙飞行50周年纪念金币

发布日期:11-04-20 08:18:45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时零7分,拜科努尔发射场“东方”号飞船一飞冲天的那一刻,揭开了人类载人太空历史的序幕,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每年的4月12日是俄罗斯的宇航节,由于今年又适逢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俄罗斯政府宣布今年为“宇航年”,于今年4月7日举行的第65届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12日确定为国际载人航天日。

为了纪念世界首次载人宇宙飞行50周年,俄罗斯中央银行于4月1日发行精制金银纪念币一套,由S.A. Kozlov设计,S.V. Erokhina和Computer simulation雕刻,圣彼得堡造币厂铸造。

金币成色为99.9%,重量为156.4克,直径为50毫米,厚度为5.7毫米,面额为1000卢布,发行量为500枚。正面中央为俄罗斯银行标志——双头鹰图像,下方为“БАНК РОССИИ”(俄罗斯银行)字样。币的外缘上方刊面额“ОДНА ТЫСЯЧА РУБЛЕЙ”(1000卢布),下方刊年号2011,左侧为材质和成色,右侧为纯金重量及圣彼得堡造币厂标志。背面中央为身着宇航服的尤里•加加林面带微笑挥手致意的半身像,背景为浩瀚的星空;币缘刊俄语“50 ЛЕТ ПЕРВОГО ПОЛЕТА ЧЕЛОВЕКА В КОСМОС” (“世界首次载人宇宙飞行50周年”)字样,左下方为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日期:1961年4月12日。

银币成色为92.5%,重量为33.94克,直径为39毫米,厚度为3.3毫米,面额为3卢布,发行量为7500枚。正面中央为俄罗斯银行标志——双头鹰图像,下方为“БАНК РОССИИ”(俄罗斯银行)字样。币的外缘上方刊面额“ТРИ РУБЛЯ”(3卢布),下方刊年号2011,左侧为材质和成色,右侧为纯银重量及圣彼得堡造币厂标志。背面以地球和天空为背景,右侧为加加林头戴宇航帽头像,左侧为俄语“50ЛЕТПЕРВОГОПОЛЕТАЧЕЛОВЕКАВКОСМОС(世界首次载人宇宙飞行50周年)”字样,下方为加加林签名。

第三篇: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文化寻母”

——乌利茨卡雅长篇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中的女

性话语

张建华

2012-9-27 16:31:56 来源:《外国文学》(京)2006年05期

作者简介:张建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北京100089

内容提要:乌利茨卡雅的长篇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凸显了强烈的历史思绪,表现出作家鲜明的“文化寻母”意识——即在女性生命史中寻觅民族历史文化源头的审美追求。作家通过对古希腊神话原型文化历史意蕴的当代言说,对俄罗斯民族生存历史的女性本源的探寻,对民族生存伦理中女性独具的道德自主理念的揭示,完成了女性形象由“他者”叙说向自主自为的女性当代创作意识和创作实践的转换。

关 键 词:乌利茨卡雅 文化寻母 女性话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群的形成与女性文学的崛起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文化立场的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部分女性作家创作的共同特征。她们希冀用女性独特的视点,女性独特的文化立场来赢得女性在历史言说中的权力,书写几百年来未被揭示的女性生命体验。俄国 1997年莫斯科—彭内奖①与2001年布克文学奖②得主、当代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叶甫盖尼耶芙娜•乌利茨卡雅就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女作家之一。

乌利茨卡雅是写女性生活状态的作家。她始终以一种温和善意的个性笔法,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这些遭遇与状态无不与生命进程中女性自我生存的基本问题及她们的自然需求有关。在《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中女作家继续以往气质化的个人写作风格,但在延续一贯的生动写实与道德寓意相辅相成的叙说的同时,凸显了强烈的文化思绪,表现出强烈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文化寻母”意识——即在女性生命史中寻觅民族历史文化源头的审美追求。乌利茨卡雅通过对古希腊神话原型文化历史意蕴的当代言说,对俄罗斯民族生存历史中女性本源的探寻,对民族生存伦理中女性道德自主理念的揭示,实现了女性形象由“他者”叙说向自主自为的女性当代创作意识和创作实践的转换。

神话模式的重构及女性主义的文化意蕴

长篇小说的故事叙述与主题表达都借用了古老的希腊神话模式。小说中集聚着像美狄亚、奥林波斯山、酒神狄奥尼索斯、奥德修斯、鸟身美人头的哈尔皮厄斯、忠实的佩涅罗帕等这样一些神话原型形象。乌利茨卡雅以美狄亚为核心张扬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与女性精神,它的多种意蕴使小说获得了丰厚的文化魅力。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一个妖魔形象。这个善巫术的女神因为爱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把尸体切成碎块扔进河中。美狄亚在成就了爱人伊阿宋的英雄伟业之后,却遭到他的抛弃。美狄亚气愤之极,在伊阿宋新婚的时候,送给新娘一件毒衣,新娘穿上后立即毙命。为了不给丈夫留下一点儿盼头,美狄亚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古老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一个依附男性,视爱情为生命唯一的女性。她因被情欲折磨而丧失理智,不惜残害兄弟以及女性同类,还杀死亲生儿子,背叛祖国。作为自身情欲的受害者,美狄亚不相信世界有恒久的感情,更不相信会有最终的理智。这是个绝望的情人,恣肆情感而泯灭理性,逃避责任,弃绝义务,犯了背叛祖国、违父杀子、忤逆道德之罪。神话说明人在自身价值的失落中会丧失任何道德价值的支撑。

在《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中,乌利茨卡雅对传统的神话模式进行了重构并进行了新的文化诠释。女主人公美狄亚•西诺普里是一个居住在俄罗斯克里米亚海岸的希腊族后裔。少女时她在情场上一无所获,圣像一般的面容,胸平体瘦的形象,没能吸引任何的追求者。婚后26年的夫妻生活也没有给她带来后代,从丈夫去世起,她便开始了漫长的寡居生活。她的人生中弥漫着女人的痛苦、惆怅、悲哀与无奈。但这一切,包括最为让她痛心的丈夫的背叛也没有使美狄亚的心灵变得焦躁不安,她的情感世界丝毫没有因此变得孤寂、凶恶与残酷。过往的痛苦与怨艾都因最终历史尘埃的落定而消解,曾经沉重的身心也在和谐宁静的心灵中得到了缓释。

小说中的美狄亚在情感和意志的强烈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古老神话中的美狄亚,却拥有后者所不具备的正义、责任感和母性情怀。小说中的美狄亚与神话中的美狄亚都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前者是生理使然,后者是自己杀害了孩子。两个人都经受了丈夫的背叛。神话中的美狄亚残酷地报复自己的丈夫,用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显现出人物性格内在的巨大悲剧性。而小说中的美狄亚受到的打击更是双重的,因为丈夫与之一起背叛的女性竟然是她的亲妹妹山德拉。这不仅仅是背叛,更是对上天伦理的伤害。但美狄亚却把自己的初恋,自己的心,一切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给了丈夫。她始终都是一人之妻,一人之孀,始终保持着心灵的安宁、静谧与和谐。

“美狄亚”不仅是女主人公的名字,还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黑海岸克里米亚古老的费奥多西亚镇的名字。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主人公,它如同生活着奥林匹斯诸神的奥林波斯山一样,在整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神话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美狄亚生活的地方,更是“宇宙、星球、白云、羊群等万物为之运转的稳固的中心”,是大地中心的一块“圣地”,是一个伟大的、充满世纪沧桑的历史文化框架。在这个有声有色、充满生命和谐的大自然世界中,早先居住着西徐亚人、希腊人、鞑靼人、犹太人,后来又有了亚美尼亚人、哈萨克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这里有来自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的移民,有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第比利斯、维尔纽斯、塔什干以及不知地球上什么地方的客人,这里有清真寺与耶稣教堂,还有犹太教与天主教堂,从这里离去的人们遍布俄罗斯和世界各地。黑海岸的克里米亚是人类生存地域的一种象征,是俄罗斯大地上的一颗古老希腊文化之种,一个离上帝最近的神圣的地方。它远离政治的漩涡,躲避着都市的喧嚣,清净、安宁,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政治斗争的峥嵘岁月,曾经拯救、庇护过无数俄罗斯的子孙后代。它在20世纪尽管得不到人们的爱护而充满忧愁,但历史的神灵却不愿离它而去,春色满园的景物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会触动人们古老的历史记忆。

“美狄亚”其人、其地成了一种人类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永恒的生命。美狄亚地域的美色令人心醉,但更让人心醉的是那未经尘世浸染的尽善尽美的美狄亚的魂魄。那个多年守寡、始终没有改嫁的希腊族人西诺普里和她的后裔成了当地风景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狄亚”不仅仅是静止的人名、地名,而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标志,成为女主人公人生萍踪浪迹的极见情味的景观,它浸染着她的品格情愫,被赋予了她的灵魂和性格。乌利茨卡雅用充满诗情的笔触,叙述了克里米亚“美狄亚文化”的融合、重塑、构造、完善的发展历程。它是古希腊文化与现代俄罗斯文化、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的融合,是苏维埃时代意识形态化与反意识形态化碰撞后的重塑与再造。

女作家没有拘泥于对精神文化的揭示,而是从细微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这种精神文化的血肉——使它保持常新、常鲜的物质文化征象。美狄亚的一切都被赋予了重要的自然与物质特征:用天然石头砌成的厨房,用泥土铺成的地,小小的窗棂,挂在墙顶的干草,安放在木架上的铜制用具,陶制的罐,煮饭的生铁锅,腌渍茄子的大木桶,房顶上晒制的水果,三脚桶里煮着的衣被,美狄亚十九岁当姑娘时捡到的、三十年来始终戴在手上的一只金戒指,祖父哈尔兰皮的老式烟斗,不同历史时期的邮票,用香烟锡纸包着的30缕周岁儿童出生后剃下的各种颜色的胎发„„作家通过对这些琐细零碎的物件的叙说,道出了质朴而又崇高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的物质支撑:对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永恒的记忆。

西诺普里家族的女人们生活健康、明朗而又自然,没有那么多人为藩篱的约束,她们善于与异性相处,崇尚古老的抒发自由情感的方式。小说中的山德拉、尼卡、玛莎、犹太女骑手罗莎等众多女性是古希腊神话中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现代版。狄奥尼索斯的欢乐精神让生活在克里米亚岛屿上的女人们获得身心的彻底解放。美狄亚的妹妹山德拉和犹太女骑手罗莎,一生都在变换着职业与男人,多情的尼卡与玛莎始终把诱惑男人当作生命的重要精神食粮。美狄亚深藏着不可外扬的两个家庭秘密之一就是母亲年轻时与一对兄弟的恋情,她是带着身孕从格鲁吉亚的巴统嫁给她的父亲格奥尔吉的。乌利茨卡雅笔下的这些“奥林匹斯女神”决不接受“父式爱情”的霸道与悖谬,她们绝对是女性个体自我存在的典范。她们都不是传统性别模式中“沉默的他者”,而是传统文化生态中以男性为表象的文化本体的叛逆者。作家以直觉、细腻的体验和毫无顾忌的表述,充分展现了女性本来被遮蔽的欲望、狂浪放纵的生活方式和鲜活炫目的生存状态。

即使是死亡也像新生命的诞生一样充满了崇高的色彩。美狄亚丈夫萨穆伊尔的死是被作为一种崇高的,体验了人间爱的幸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结局来描写的。越接近死亡,他的精神与灵魂通过他的那张安详的脸也就越发显得崇高与美好。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美狄亚静静地享受着丈夫的存在,享受着安谧。玛莎的死是小说最具浪漫色彩的片断,临自杀前她在梦幻中与在车祸中丧生的父母相遇,与天使邂逅,在雪绒花汇成的乐曲中从阳台上跳下,宛若张开双手穿过飘落的白雪的飞行。美狄亚在漫长的人生中也已经习惯于忍受死亡,一次又一次地平静而又庄严地守着尸身生活,伴着喃喃诵读的慰灵圣诗,伴着毕剥作响的摇曳的烛光。

神话原型从来就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文化结晶,精神力量的一种源泉,但随着历史的进展它们需要不断予以重新审视与评价。乌利茨卡雅剔除了古老神话中美狄亚施恶作孽的妖魔成分,张扬了她源于生命本源的爱的神力,赋予她纯洁、忠诚的品格,慈善、宽大无比的圣母般的胸怀。这个处于小说审美时空中心的艺术形象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庄重与神圣感。乌利茨卡雅似乎在用女主人公崇高的圣母玛丽亚精神、无比的同情心和善良与传统的美狄亚神话进行论争,女作家在对世界与生活新的理解的基础上创造了20世纪关于美狄亚的新的多元神话:她既在用女性心灵中的宁静、和谐与爱来战胜世界的喧嚣、混乱与罪恶,还在用古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针砭压迫女性的流弊,昂扬女性身心的自由。她用20世纪的美狄亚比喻俄罗斯女性,让微弱的、非主流的、被淹没、被忽视、甚至被恶俗的声音响亮起来,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历史学的意味。

俄罗斯多民族的文化史也是一部女性史

长篇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情节的主线是美狄亚及其西诺普里家族的生命史,同时还是黑海流域俄罗斯多民族的生存史,充满动荡的20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变迁史。这部生命史、生存史和变迁史同时也是一部女性的生命遗传史、生活苦难史、人生奉献史。乌利茨卡雅从传统的社会主流和男性中心价值判断中独立出来,高度肯定女性在延续生命,拯救家族,承继民族文化中巨大的历史作用,这是长篇小说中女性话语的另一个重要构成。

美狄亚的老祖父哈尔兰皮•西诺普里早先的妻子们六次生育,竟然没有一个存活的孩子,只是因为第二个妻子的吃斋行善,向上帝许愿,到基辅朝圣,西诺普里家族才有了一根独苗——美狄亚的父亲格奥尔吉。而在格奥尔吉迎娶了虔诚的耶稣教徒、美狄亚的母亲玛蒂尔达之后,西诺普里才开始了他们家族的兴旺史。祖母把她的小耳垂和夜视的特异功能留给了美狄亚和她的后代们,玛蒂尔达不仅把红色的头发遗传给了所有孩子,还给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与杰出的才干。西诺普里家族强大的生命遗传使得他们没有被其他血缘融合,其子孙后代没有被残酷的年代所吞噬。小说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说明,哈尔兰皮•西诺普里后代五光十色的生命与人性光辉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来自女性的遗传因子。

女性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女性的苦难和女人的独立都是俄罗斯大历史的组成部分,女性的历史在本质上也是人民的历史。女人的声音必定是历史的回声,不可能超越时代与历史。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的时候,女性的苦难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她们背负了太多原来不该由她们背负的苦难。女性的生存真实是不容忽视与忘却的,她们伟大的生命光辉是无法遮蔽的。

小说中女主人公美狄亚似乎没有进入社会生活,但她的个人经历,幸福与不幸,所承受的苦难程度,不同地都与社会与历史勾连。十六岁上,美狄亚的父亲、皇家军舰机械师格奥尔吉•西诺普里因有人蓄意制造的“玛丽亚皇后”号军舰的炸弹爆炸而身亡,九天后母亲去世。父母双亡后,西诺普里一家剩下了十三个孩子:五个哥哥姐姐,七个弟弟妹妹,美狄亚排行第六。她从此便担当起关照兄姐抚育弟妹的重任。国内战争期间,她的大哥被红军打死,二哥被白军杀害,从此家人天各一方。她的丈夫萨穆伊尔•门德斯曾经是一个职业革命家,却因为20年代初无法容忍余粮征集队枪杀妇女、儿童的血腥手段,而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二战期间,她的一个弟弟被法西斯枪杀,另一个弟弟被苏维埃政权迫害致死。正如为山德拉的孙女玛莎治病的一位犹太医生所言:“苦难会毁掉一些人,但也会造就另一些人。”(乌利茨卡雅:185)苦难造就了美狄亚伟大的人格,一生中她始终挚爱着故土、祖国、亲人,尽职尽责地做好镇上医院医士的工作。她的这种没有福乐荣耀作引诱的人格是高度含蓄内敛的,是以一种深藏着的生命潜流的方式默默地散发其魅力与馨香的。承载这种伟大母性品格的是一种蕴藏在俄罗斯民族心理中圣洁的宗教信念。

尽管在革命胜利后的新世界宗教精神已经消散殆尽,美狄亚却自始至终仍然保留着对上帝的虔诚,始终怀着与先人一样的真诚与上帝交流。永恒的宗教信念战胜了世俗生命中的怠惰劳碌,信仰缺失,不和谐和残酷。每天早晨,她都会默默地祷告自编的“清晨规则”,乞求神灵的保护,接受一天所有的劳累、烦恼、无聊的闲谈与晚间的疲惫,高高兴兴从早到晚,不会发火,不会生气。每天临睡前,她都要念叨自编的祷告词语,接受新的一天将带来的所有劳累、烦恼,不生气不焦躁。去教堂的时候她总是遵守各种教规与戒律,虔诚地祈祷。这个“像白痴一样”的圣徒从小就被生活赋予了一种责任感,做事无论大小态度总是严肃认真,始终如一。星期天,她天不亮就起床,步行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教堂做礼拜,傍晚才回家。一生中只有两次离开过克里米亚,加起来总共只有六个星期。女作家似乎在说,俄罗斯民族浓重的宗教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女性传承的。

淡泊自守、严格简朴的生活方式使她得以与家人安然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剧烈动荡的日子,无情批判的岁月。她善待三十多个第二代亲人,接待过无数来自祖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远亲、朋友。连邻居诺拉,一位勤劳善良、爱女如命的女性,也会在晚间将女儿放在别的地方,好在美狄亚的厨房里享受母性的温馨。每年美狄亚所有的亲戚们都要来到克里米亚,美狄亚的家仿佛成了人们争相朝圣的精神圣地。小说最后,连她的亲人们都不明白,美狄亚怎么会把门德斯家的房子留给了他们谁都不认识的名叫拉维利•尤素波夫的鞑靼族青年。其实,她留给外族青年的与其说是房产,莫如说是留下了让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权力和可能。小说没有描写老妪美狄亚之死,她仿佛消融在人类永恒的时空中,成为历史的往事,留在了所有后代人的记忆中。

与美狄亚同样经受了人生沧桑并延续着族类生命的还有她的嫂子叶莲娜•西诺普里,一个来自斯捷帕尼扬家族亚美尼亚贵族的后裔。1918年,当国内战争开始,城市遭到炮轰,人们大批仓皇逃亡国外的时候,克里米亚旧政府成员的父亲斯捷帕尼扬也带着全家在撤离。叶莲娜带着中风的母亲留在了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镇。从那时起,克里米亚又多了亚美尼亚的家族血统。叶莲娜娘家几代人曾在亚美尼亚修建了许多教堂,她也承袭了家族信奉宗教的这一传统。她教育儿子格奥尔吉恪守治家之道,鄙视社会上的轻浮与世俗之风。格奥尔吉在母亲的影响下不顾朋友们的嘲笑,始终保持着对妻子胖卓娅的忠实。30年代,鞑靼人拉维尔•尤素波夫的母亲连同她的四个孩子被强行迁徙到哈萨克的卡拉干达,他们用叶莲娜送给他们的最心爱的蓝宝石戒指换了一普特白面,从而使孩子们度过饥荒存活下来。即使是对任何欢乐都不会嫌弃的女子山德拉也被赋予了善良豁达、乐观大度的美好品格。她真诚地将爱给予了每一个她所喜欢的人,质朴地将对上帝的信仰与自己率性而为的生活方式结合了起来。“她涂口红,喜欢打扮,开心作乐”,但也祈祷叹息,大方地帮助他人,为他人的痛苦哭泣。在玛莎的父母因车祸去世之后,她完全承担起抚育她的责任。她那望着圣像的深沉的目光,还有那对上帝的小声叹息,都使她的第三个丈夫、细木工伊凡•伊萨耶维奇把她看得至高无上、完美无比,对她的崇高品质深信不疑。来自第比利斯的姐姐阿涅莉也和妹妹美狄亚一样,没有孩子,但在战争期间丈夫死了之后,独自将来自夫家的孩子们养大成人。

俄罗斯多民族的历史之路是美狄亚和所有在克里米亚岛屿上的女性的爱之路的拓展与延伸,“母性”灵魂始终呵护着俄罗斯各民族的子孙。母性精神也为下一代女性所传承。山德拉的小女儿尼卡把母亲的全部原始之情都献给了侄女玛莎,生活在山德拉家的几年中玛莎感受到了如同春日般温暖的爱。尼卡内心对另外一个生命的完全接受是她对自己的子女从来没有过的,她会整夜整夜地守候在侄女身边,拉着她的手,天天早晨给她梳辫子,领着她在林阴道散步。阿涅莉的养女尼娜一心一意地照料退休后生病的美狄亚,二十年如一日地照料她那发了疯的亲生母亲。母性突破了家族的局囿,经得住时空的流转,在克里米亚大地上构造出一条又一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情感的虹桥。

战争、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大情势”下的“庸常”、“琐碎”的生活方式使女性始终扮演着社会细胞——家庭(社会实际是一个大的家庭)中的主角,成为男人生命依托的基石、生命快乐与希望的源泉、社会发展的根本。在女作家看来,动荡的社会与充满变革的历史属于无奈的现实存在,因此常常会被她忽略过去,她着意的是女性生命体验的自我确证。小说中强势的女性心绪表现与稀薄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小说似乎在告示读者,无论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还是政治生活动荡的阴影,其实都不重要,任何人的命运都不得不服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法则:新生命的诞生、爱情的纠葛、人与人的相遇与分离、亲人的死亡,而创造人类最基本生命法则与生命历史的正是伟大的女性。乌利茨卡雅从当前后现代主义泛滥的先锋潮中撤退到了女性丰盈的生活、充沛的人生经验上去。读者在小说中感受到的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体验,看到的是真正的血肉。小说作者以一种淳厚而又不张扬的美学情调,用其纤细韵味的诗意写出了由女人性灵精髓所决定的一部俄罗斯多民族的文化史。

女性生存道德伦理的箴言

——心灵的自由

“珍惜生活中种种可爱的细节,又拒绝他人干预自己的内心世界。”(乌利茨卡雅: 80)——这是乌利茨卡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美狄亚心灵自由的话题,它传达了作家对女性生存道德伦理的思考,也是她提供给读者的另一种女性话语的启示。

美狄亚作为女性的重要的精神特征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她比任何一个克里米亚的居民更远离社会政治,她的人生家园就是她与她的亲人们自己,即使在战争、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重要时刻,也在坚守着属于她和她们自己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物质与精神的自由家园。一切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事件对于她来说只是“某种格格不入的来自远方的生活的喧嚣”。对她来说,所有的政权都一样,她的侄子格奥尔吉说,她并不在乎当局,她是虔诚的信徒,所服从的完全是“另一种权势”。她不像姐姐阿涅莉的养女尼娜的亲生母亲,后者如同希腊神话中鸟身美人头的哈尔皮厄斯,刁蛮凶狠,却对领袖竭尽愚忠。她对斯大林的逝世漠然置之,此时更为关切的却是亲人妹妹山德拉的命运。人有生老病死,社会有改朝换代,只要这个个体心中的家园自己不弃之,就无人能夺走;只要不辍地劳作耕耘,就会有丰收、繁荣、兴旺;只要把这块家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就能为之献出一切。热爱大自然,用法文写信,阅读赞美诗,遵守斋戒,祈祷诵经,缝制衣裙,采集草药,养育他人的孩子——这一切都是她自由心灵抉择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方式,成为她生命中有机的构成。

美狄亚人生中短暂的婚姻与长久的孤独并非男性社会封建道德理念的产物,而是她对幸福、美好、和谐人生理念的独特理解后的自觉选择。乌利茨卡雅说:每个女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一套构想,而我并不重视幸福本身,因为幸福总是瞬间,人生中这样的瞬间寥若晨星。我重视的是我是否行为正确,是否能够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达到一种生活的和谐。(侯玮红:19)美狄亚关于幸福、和谐的理念是建立在对作为女性存在的独立自尊,即不依赖、不依附,同时又不厌弃、不支配基础上的自由意志、自由情感、自由思想以及对这种意志、情感、思想的捍卫上的。其实,她一生中尽管有众多“儿女们”的敬重爱戴,但总是孤独的时光更多,常与她相伴的是物质的拮据、疾病的折磨、精神上的挫折与打击,间或的快乐、幸福都是稍纵即逝,一大缸苦水,一小勺蜜糖。但她心灵上始终是快乐、幸福、和谐的,因为她深感身心的独立与自由。女主人公的这种道德抉择既是高度理性的,更源于对日常生活朴素的认识与理解,对先辈民族文化传统的自然自觉的继承。二十九岁上才有了爱情的美狄亚之所以看上那个不无放浪的犹太丈夫、牙医萨穆伊尔,是因为她发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上帝的精神——无私的爱、绝对的真诚、伟大的仁慈。这既是她女性的择偶标准,也是她明辨是非,判断真伪,区分善恶的一种生存原则。“临走回首反省,良心是否干净”,这是美狄亚丈夫写在山上厕所硬纸板上的使用规则,实际上是美狄亚人生行为准则对每一个来人的告示。

女作家关于女性心灵自由的思想还表现在美狄亚自我心灵安顿、宁静和幸福的自我体验上。在家中的地位和角色,使美狄亚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她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辛劳,更看到平凡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对自我潜能的开掘和由此带来的身心愉悦。妹妹山德拉婚前的第一个儿子谢廖沙就是在姨妈美狄亚的照料下出生的。她心系外甥,为他做了洗礼,成了他的教母,并帮助妹妹在莫斯科新的地方安顿下来。谢廖沙生命的第一个月恰是美狄亚充分感受到她所或缺的为人之母的体验。美狄亚母亲在为他们踩踏坎坷崎岖的生活之路,构筑充满爱与温馨的生命之巢,铺展广博美好的未来,美狄亚成为克里米亚俄罗斯多民族生命和谐之家的核心,与此同时,她自己也得到了心灵的和谐与宁静。美狄亚不仅让投奔她的人得到一种照耀与沐浴,自己也得到对自身、家、生活和世界的新鲜的理解。这种体验的循环所带来的诱惑和力量远远超过了她追求自身幸福的吸引力。美狄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家族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是因为她感受到自己从来就不是社会、家庭中被统治的对象而存在于文化的边缘,不是作为男人的“他者”存在,她是真正的主体,自我的真正的主体,与男人一并彻底融入了民族的文化之中。

美狄亚深为那些年轻的生命、女人们的欢乐感到幸福。虽然她坚信轻浮会导致不幸,但她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轻浮也会成功地造就女人的幸福,妹妹山德拉,外甥女尼卡和山德拉的大孙女玛莎的人生经验却证实了这一点。玛莎与她的丈夫有着与美狄亚截然不同的婚姻原则,他们夫妻的爱首先体现在一种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话语中,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有着类似“兄弟姐妹”的亲情。他们并不恪守忠贞,因为他们的结合是自由人的结合,每个人都保持着独立自主的人格与权力。尽管在美狄亚看来,战后的一代人,尤其是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些像儿戏,她们的爱情、婚姻、母爱中缺乏最重要的责任感和忠贞如一的品格。但她仍被这种人间的欢乐所陶醉,从不对别人乱加评判,更不要说去谴责她们,躺在自己当姑娘时睡的小床上,她常常由此回忆起自己美好的人生时光。小说中关于离婚、婚外恋、多角恋和情爱细节的叙述仅仅是故事表相的叙事层面,深层的却是美狄亚对女性地位、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一种反省,是一种对女性身心自由的尊重与理解。女作家用具体精微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叙说淹没了传统道德的“理性之核”,使读者对女性人物的生活方式作简单机械的道德评判成为不可能。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人们只要与美狄亚在一起,就能感到温暖、可靠,就能体会到一种完全的身心自由。

正是这种稀有的自由精神成就了小说中众多女性的独立性,直面人生,张扬并依靠自己。山德拉在心灵自由的情与理的抉择中,选取了她所喜爱的重情的生活方式,她走的是一条用自己的是非判断的放纵情感的道德之路。生活的历练使长寿的她终于在暮年意识到了她与姐姐选择的差异。人的一生中难免有过失,但即使有过失,也需要自我规约。小说潜在的教诲是:人的软弱、过失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自己作为人的道德选择权,相信自己可以去除软弱,走上一条自我拯救、自我完善之路。作品中大多数女性的命运表明,妇女受压抑的原因不仅仅是其处于劣势的社会地位,更在于妇女自我的精神世界,因此女性精神解放的根本在于她的心灵的自由。女性生存道德伦理的原则不应该是男性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种种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而在于女性心灵自由主导下的生存抉择。女人在自身的行为中要能够行使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女人的权利,是对女人的尊重,也是荡涤罪恶、抗拒堕落的唯一途径。

美狄亚对自己情感和角色的清醒把握,透出一个现代女性聪慧的智性和独立的意识。尽管世事艰难,尽管没有浪漫,她还是活得自由洒脱。她的身上洋溢着独立生命人格的灼人光焰。她用她女性顽强的生命通过深切的柔情传递出了社会关怀、人性关怀和人文关怀。女主人公赢得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价值,还赢得了家族中男性和其他女性真正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的尊重、理解和爱戴。美狄亚独立的性情与品格,没有随着历史时代的流转,人情世故的变化而钝化,相反,像陈年的佳酿,滋味醇厚,芳香四溢,显示出种种世俗女性难得的感人魅力。

“俄罗斯是一个充满不幸女人的国家,所以我们这些发声者天生就爱抱怨”,(侯玮红:17)“有两点绝对没有妨碍过我,一个是我是个犹太人,一个是我是个女人”。(周启超:281)这是乌利茨卡雅关于文学创作的朴素的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是多元的。乌利茨卡雅从“细微的家庭叙事”中剥离出了女性的人生体验,看到了女人在时代巨大变迁中对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重建等问题做出的历史回应,找回了女人的历史。她的女性主义未必是对男权主义的颠覆,女作家也未必是想通过对女性人性美的赞美与讴歌分享男权主义制度下专属男性的权力,从而倡导一种女性中心主义,确立一种以女权取代男权的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重新认识当下俄罗斯人生活的,及至由两性构成的人类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长篇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为我们更好地全面了解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女性话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注释:

①1996年由俄罗斯作家协会与意大利地区性的文化团体共同设立,由专家与读者共同提名推选的文学奖项。

②1991年由英国公司设立,专门奖励长篇小说创作的有广泛和重大影响的文学奖项。

参考文献:

[1]侯玮红:《文学不能服务于实用性的思想——乌利茨卡雅访谈录》,载《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第6期。

[2]乌利茨卡雅:《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李英男、尹城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3]周启超:《我对自己说,世界很美好》,载乌利茨卡雅《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

第四篇:俄罗斯口岸通关介绍

俄罗斯口岸通关介绍--海关估价

发布日期:2009-8-4 15:34:40

商品的海关估价由报关人根据客观、准确并有交易所证明的信息,按法律规定的方法加以确定,并在报关时向海关申报。报关人应按照海关的要求提供能证明所报价值的一切必要的单证,根据合同条件的不同,可以向海关提供下列单证:1.创办文件、合同、合同补充书;

2.与交易有关的第三方所签的合同;3.发票(账单)及银行结算凭证;4.能证明商品价值的会计凭证;5.运输及保险单证;6.发货国报关单;7.订货单;8.仓单;9.生产厂家商品目录、明细单、价目表;10.装箱单;11.产地证书、质量检验证书、安全证书以及其它能证明所报价值的单证。

报关人不能证明其所报价值可靠性的情况下,海关可决定不采用报关人所选择的估价方法,自行对商品作出估价。

第五篇:俄罗斯产品认证介绍

发布日期:2008-8-11 15:24:52

自1995年俄罗斯联邦法律《产品及认证服务法》颁布之后,俄罗斯开始实行产品强制认证制度,对需要提供安全认证的商品从最初的数十种发展到现在的数千种,商品上市实行产品认证准入制度,要求国内市场上市商品必须有强制认证标志。近年来,俄罗斯逐步加强了进口商品的强制性认证管理,将产品强制认证扩展到了海关,俄罗斯《产品及认证服务法》

第14条规定“对于按照俄罗斯联邦法令规定需要进行强制认证的产品,其进口合同中应写明要出据合格证和合格标记”、“产品合格证应与货物海关申报单一起向海关出示,并作为主要文件用以获得进入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许可”。

俄罗斯政府规定的强制认证产品范围

1996年和1999年俄罗斯联邦国家海关委员会两次公布了“进入俄罗斯联邦海关领土需要具有强制认证证明的商品清单”,主要包括:食品,家用电器,电子产品,轻工业品,化妆品、家具、玩具、陶瓷等。与我国出口俄罗斯商品对比可知,我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大多数产品都属于强制认证范围,动物性产品还必须有动物检疫证明,食品还必须有卫生证。国外商品通过俄罗斯标准强制认证的意义

根据俄罗斯法律,商品如果属于强制认证范围,不论是在俄罗斯生产的,还是进口的,都应依据现行的安全规定通过认证并领取俄罗斯国家标准合格证书(缩写GOST合格证)。俄罗斯国家标准合格证书分交付批证书和成批生产证书两种,一种是交付批证书,针对出口商只对一批产品有效,由于俄罗斯未对我国实验室认可,在我国不能发放。成批生产证书对我国企业非常合适,一旦通过工厂检查,在三年有效期内,允许产品在俄罗斯销售。 如果出口企业不经过俄罗斯产品认证,货物到达俄罗斯以后办证非常不方便,要付海关检测费和海关仓库存储费,其费用有可能超过该笔交易的利润,且耗费时间较长。更为严重的是没有GOST证书产品根本不准上市销售。对企业来说,取得俄罗斯强制认证证书(GOST),一方面可以直接上市销售,获得俄罗斯GOST证书和卫生证书后,可以在俄设立委托销售或直接销售。二是可长期解决使用证书的问题。一旦通过认证,在三年有效期内,每出口一批产品,领取一份证书复印件,即可作为有效证明保证出口和上市。 三是可以使用俄罗斯强制认证标志,提升产品价值,为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提供信誉保证。

上一篇:二年级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二手车鉴定评估规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