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2023-06-01

第一篇:注重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行道树》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行道树的精神,从而由树及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象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努力追求的人。

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发表不同见解,以及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者,懂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案例描述

一、情景展示

多媒体上给大家展示了三幅画,并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第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森林景象;第二幅是气笛轰鸣,烟尘弥漫的街道树的情景;第三幅是婀娜多姿,盘虬卧龙的盆景树情景,(表达要有情感,语述稍慢)。

二、情景问题探究

根据对多媒体上的三幅画的描述,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一棵树,你愿意做一棵什么树?为什么?

生:我愿意做行道树,因为它有很大的作用。 生: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作用!

生:我愿意做林中树,因为森林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们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

生:盆景树也不错,它可以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受到特殊的优待。

生:我愿意是行道树,尽管我没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也没有特殊的优待与照顾,但是我却能给人一个好的生存空间,给别人一些照顾啊!(老师鼓掌,学生也一起鼓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兴趣随之而来。)

教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在第二幅画的环境中,内心又将如何呢? 生:受不了„„

教师:同学们刚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不过,别急,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引出本课要讲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我建议学生进行思考,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接着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接连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说自己的事业“神圣”呢?但为什么又是“痛苦”的?

2、怎样理解“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学生以小组讨论,整理讨论结果,互相交流。 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生:因为行道树为城市制造了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了浓阴,还每天为人们迎来光明,所以事业是神圣的。

生:行道树没有森林中的树快乐自由,它们的生活条件很差。 生:和城市的人相比,它们是孤独的,苦熬的。 老师:很不错,大家都能围绕课本去认真思考。

生:可以这样说,行道树所做的事是为大家服务的,这就是神圣,而痛苦指它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不好。 师:(表示赞语)然后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生:行道树还为人民破坏了环境,不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而痛苦。

师:对啊,这也是他们痛苦情感的一个方面。

生:我认为行道树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它的“清新”,“浓阴”、“光明”都是我们必须的,它给了人们这些,所以是幸福的。

师:对啊,为我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多么深沉的幸福啊!

生:我认为文中写到人类的“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这说明居民不珍惜清新的环境,这让行道树感到悲凉! 生:它们改变不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更悲凉!

生:我认为行道树辛辛苦苦创造了一点清新,第二天又被人们破坏了,所以它悲凉„„

师:你们想的都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实是悲凉的,一行绿树根本无法改变悲凉的现实,所以只能是“悲凉的点缀”。

生:老师,前面有同学说行道树为条件不好而忧愁,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它真正忧愁的是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 生:对,我也是这样想,它是为他人的健康而忧愁,为它无法改变这一切而忧愁。 师:说得好,那么快乐呢?

生:快乐的是他们做了许多事,比如,“创造了清新”“献出了浓阴”“迎来了太阳”。

生: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所以它们高兴。

生:行道树还在想,总有一天人们会珍惜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它高兴。

师:你们想的还真远,看来作者在文中应加入这一点。 (师生都笑)

教师小结:行道树的自白可谓发自肺腑,它的富于牺牲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 老师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补充。

通过我们的讨论、学习,同学们对行道树的形象,有一定的理解,明白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不乏象行道树一样“奉献自己,快乐别人”的奉献者呀!

学生各抒己见(如:清洁工人,抗震救灾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教师、航天英雄等)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美好快乐,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又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教师: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爱心,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吧! 反思和启迪

一、注重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内容以及文中所蕴含的问题,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和平台,使课堂灵动起来,达到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二、拓展发散思维,创设新颖情境

如何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将行道树的画面配上《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对行道树形象的深层思考。

针对“行道树是神圣的,又是痛苦的”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适当指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至于结尾,当把行道树的形象推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者时,紧扣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的英模,“神七飞天人”2008年奥运会甘当陪练员的夏焙泽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爱的奉献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时我再穿插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讲,并不失时机地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这样我发现学生兴奋不已,激情澎湃。

三、反思教学问题,促进今后发展

1、在《行道树》一文的主旨上,没能引导学生深思与体会,给其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回答问题时,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只是部分学生,导致了整堂课不是很顺畅。

第二篇:预设生成 演绎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设计

预设生成 演绎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设计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他发现墨鱼的价格最高,便决定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却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又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整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在读完寓言哑然失笑的同时,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不正如捕鱼的过程?如果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如果我们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如果我们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那我们就成为寓言中那愚蠢的渔夫了!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就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师生!课堂也就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在汗颜之余,又不禁庆幸《新课程标准》及时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它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教案就必须着眼于生成,使语文教学设计适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堂上更要灵活多变,关注生成。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接下来,我将从“为生成而预设”、“化预设为生成”两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有心栽花巧预设——为生成而预设

新课标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并在预案中巧妙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创新留出时间和空间,促使课堂多元交流的产生,真正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应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有了巧妙的预设,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与学生进行对话,才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生成;有了巧妙的预设,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约的情况时,我们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令教学高潮迭起,使课堂精彩纷呈„„

所以,为了能有精彩的生成,我们要“落一子想十招”,进行全方位的前延预设,使预设高瞻远瞩。

1、全方位预设,打实先行之仗

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仗,这是巧妙预设的先行前提。我们不能把全方位的预设理解为详写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备课的根本是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如何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推进。所以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多走近学生,以生为本,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好、准备到,预设问题外的问题,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探究都会有哪些不同答案、解读会有哪些多元的感悟、对话会诱发多少更深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怎样加以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许多成功的课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全面越是能够预设好、生成好。反之,越是仓促草率、鼠目寸光,就越不能很好地预设和生成。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面对的学生都出生在九十年代,这些远离战争硝烟的孩子,对这些历史知之甚少,对虎门销烟的意义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也不能从内心深处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基于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考虑,我为学生的生成而进行预设。事先,我请学生自行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自行观看相关的影片;其次我还收集了不少鸦片战争的图片„„当课堂学生思辩对话之时,我信手拈来,学生据此展开,课堂生成自然,这种全方位的预设使课堂避开了很多弯路。可见,当我们真正占领了预设的前沿阵地,那么此时的预见将更有先瞻性,更有深远价值。

2、分支式、板块式预设,打好灵活之仗。

直线式程序难以包容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这种情况下,分支式、板块式的设计就不愧是较好的选择。

我在设计《哪吒闹海》的教学时,就采用了板块式预设。这故事文句浅显易懂,重在从哪咤的言行举止中体会他的鲜明个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板块:A、哪咤为什么要去闹海?B、哪咤一共闹了几次?你认为哪一次最精彩?仔细读读你最欣赏的一闹,从哪咤的言行举止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C、闹海最终的结果如何?这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相当自由的展示舞台,尤其是第二个板块,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了心中的神话英雄,似是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二、无心插柳妙生成——化预设为生成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不放,还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踏上充满激情的行程。

1、在生成中教学流程可以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我就曾因教学流程的变奏而有过意外的收获。记得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问题确实让我始料未及,因为在我的预设中,并没有这个问题。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倒很感兴趣。于是,我临时改变计划,先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我当时没有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如果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2、在生成中探究的主题可以适时“提炼”

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曾经看到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万里长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位机敏的老师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师:“结晶”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大说得明白,不过我知道盐就是一种结晶体。谁知道盐是怎么来的?

生:我知道。要先在滩涂上围住大量的海水,然后让太阳晒。经过很长时间后,绝大多数的海水蒸发掉了,剩下来的一点点亮晶晶的东西就是盐。

师:那课文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你觉得这里什么是“海水”?什么是“盐”?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个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3、在生成中预设的目标可以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教学第七册12课《五彩池》时,在刚刚读通课文并初步学会课文生字后,照例,师生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师:“面对如此美丽的五彩池,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 本以为学生会顺着我预先设计的思路,说一些诸如“我真想亲身到四川的五彩池去看一看。”等之类的话语。然后我便可用“既然大家那么喜欢五彩池,那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游一游课文中的五彩池,好吗?”一句将学生引入本已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谁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提出了一个我事先备课时根本意想不到的问题。

生问:“老师,五彩池这么美,我真想到五彩池中去游泳。五彩池里能游泳吗?”

什么问题不好提,偏偏提出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装做没听见?还是糊里糊涂地应付一下?转而一想,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都是在这样看似“乱来”的问题中形成的。于是,我开始利用这一有用的教育契机,开始了又一次尝试。

师问:“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五彩池中能不能游泳?这可是个十分好的问题。你们觉得一个池如果要能游泳,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有的说:“一个池要能游泳,必须水质干净。如果水质受污染或不干净的话,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弄不好还会生病的。”

有的说:“一个池要能游泳,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至少要有一米以上。不然的话,人的脚碰到池底,人也就游不起来了。”

还有的说:“一个池要能游泳,面积还必须足够地大。如果面积太小的话,人会转不过身来的。”„„

到此,该堂课中离目标的落实已越来越近了。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问大家:“那五彩池具备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又一次低下头读起了书。过了几分钟,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我选择了平时说话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回答:“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那里景色怡人,环境优美。因此,尽管我没去过那里,但我可以推测,五彩池的水质一定清爽与干净。光从水质这一点上来说,我想是能适合于人们游泳的。但是,五彩池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再加上五彩池池底生长着长短不

一、粗细不匀的石笋,而这些石笋将会伤及到去游泳的人的身体健康的。从以上几点情况来看,我认为五彩池里不适合游泳。”

话语刚落,教室里便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接着又有部分同学从“保护环境”、“有碍观瞻”等方面也论述了五彩池里不能游泳的道理。至此,同学们对《五彩池》课文的内容及五彩池的特点已基本了解。接下去的任务便只管带领同学们一心一意地学习课文的语言了。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课前的预设是为生成的预设,课上的生成亦是灵活机动地化预设为生成。只要我们能灵活地处理好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演绎出意想不到的精彩与神奇!

第三篇:白板演绎精彩英语课堂

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以下简称电子白板)悄然走进小学英语课堂,它形象直观、资源兼容性强、方便快捷,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平台,也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演绎出了精彩的篇章。

● 功能独特,演绎精彩

电子白板除了具有传统黑板的书写、擦除功能外,其独有的对象拖放、旋转、克隆、锁定、等比缩放、照相、隐藏、拉幕、涂色、匹配、探照灯功能等,提升了视觉效果,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Unit 9 Where?这一课时,我利用了隐藏与探照灯功能,设计了一个暗室寻宝游戏。让学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利用微弱的手电光寻找一把钥匙。整个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学生注意力专注,教学效果极其显著。

● 形象直观,演绎精彩

电子白板能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并能根据需要,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等交融地再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介词on、in的学习是个难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箱子,通过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将plane拖动到箱子的不同位置。边拖动,边问学生:“Where’s the plane?”学生回答:“It’s on/in the box.”介词教学的难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被解决了。接着我还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并充当小老师来提问,这样一来,令学生既巩固了这两个介词的用法,又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 师生交互,演绎精彩

以往的英语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电子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随时写在电子白板上,方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记得教学Unit 8 In class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段范例:Stand,stand,stand up, please.Draw,draw,draw a picture.Nice,nice,it’s very nice.Thank you.让学生根据教师给的例子,小组合作完成一首chant。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编出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小诗。随后,他们把自己编的小诗写到了电子白板上,朗读的同时还不知不觉地加上了表演。

● 资源兼容,演绎精彩

以往在PPT中插入音频文件、视频文件是非常麻烦的,上课的时候有时还需要切换,顾此失彼,狼狈不堪。而电子白板的兼容性强,音频文件及视频文件的插入非常方便。教师在上课时只要播放课件即可,一笔在手,轻松搞定。

Unit 5 Plus and minus一课的内容是小海豚学数学。课中从加法教学到减法教学的过渡这一环节,我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出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视频文件,因为电子白板兼容性强,操作十分方便,学生丝毫没有因为复杂的操作而长久等待,也就不会影响他们欣赏故事的心情。

总之,电子白板为英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为现代教育挖掘出了新的能源。但是,它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所以,如何真正地发挥电子白板的功能,让英语课堂演绎出真正的精彩,还需教师不断努力地去探索、去实践。

第四篇: 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内容提要: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创设 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课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强调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特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和感悟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 1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如264+98=264+100-2。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小熊原有26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98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1张100元钞,小熊找还2元。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在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知识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创新意识。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

6、

7、

8、

9、

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 2 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由学生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并进行分工:一把剪子,几张硬纸片,记录本,测量工具。上课了,按照活动小组就坐,老师导课后,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首先每个小组剪出一个三角形纸板,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并将三个顶点重合,相邻的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结果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人人动手,不时交流,不成功的可以重复做几次,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展示操作成果。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当他们发现实践的结果与定理一致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显得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教师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3 总之,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 王林 3. 黄爱华4. 周成平

李继海 主编《小学数学备课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著《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4

第五篇:展示名师风采 演绎精彩课堂

展示名师风采 演绎精彩课堂——记我校2009年下半年“名师教学开放周”活动

------------------ 时间:2009-11-9 20:10:42 来源:孙丹

科研指导中心

点击:389

评论数(0) 打印本页

2009年11月2日——2009年11月6日,我校开展了“名师教学开放周”活动。学校共有12位名师及培养对象开放了课堂,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综合实践、心理共6门学科。瓯海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市第二批“领雁工程”部分培训校长与教师、乐清雁荡小学部分教师以及梧田街道兄弟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各名师结合各学科特点,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新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表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而听课者则循着名师的课堂教学痕迹,在评析中回味,在借鉴中提高,充分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享受了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名师教学开放周”活动是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名师团队”建设大行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目的是为了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名师团队,充分发挥本土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展示名师课堂教学风采,营造教学研究氛围。通过此活动不仅促进名师审视自己的成长心路历程,客观分析与反思自己的优劣势智能,真正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同时,也让其他教师从中获得启示,认真研究反思,尽快实现自我超越。

福州市鼓楼区开展语文名师风采展示活动

2010年3月25日—26日,福州市鼓楼区小学语文名师展示活动在福州市钱塘小学举行。来自鼓楼区进修校的陈弋、江卫红、陈朝蔚,文博小学的陈丽莲,林则徐小学的施燕珍,鼓二小的陈雪玲六位名教师展示了鼓楼区小学语文“名教师”的教学风采,促进“名教师”更快成长。

福建省电教馆原馆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张大展、副会长林铭荪、秘书长林锋,省特级教师赵矜明、林学舜、林莘、黄国才、姚春杰以及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等省内专家和团体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参加本次展示会的教师近700人,除鼓楼区近六百位教师以外,还包括福州五区八县及省内其他各地市在内的100多位教师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鼓楼区宣传部长、教工委张学勇书记,鼓楼区教育局陈宏鸥局长、方钟成副局长,教育局倪秀云科长、黄国庆副科长、刘焰副主任等有关科室领导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展示活动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追求“高效、本真、情趣”的课堂。六位名师都能正确处理好“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与“学生怎么学”的关系,注重结合课文的阅读、理解、感悟,适时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性地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凸显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将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有机整合,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使情感提升与语言发展和谐共鸣、相得益彰。

二、本次活动是鼓楼区“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有益尝试。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研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家常味的培训方式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区域内——区县内的教师互动联评又使得这种培训受到老师们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培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之举。

三、福建省三位特级教师与“名教师”、听课教师展开现场互动评课,台上台下涌动着研究的激情,参与的热情,大家在思维碰撞中不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研讨交流的过程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平等参与、自我反思”的评课特色。

四、将现场上课及交流实况挂在“鼓楼教育网”,把研讨活动延伸到网络,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方钟成副局长对六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及这种“研训一体”的研讨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对前来听课的省特级教师协会、市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及省内各地市、五区八县的教师表示感谢。最后方副局长热切希望鼓楼名教师在不久的将来能为鼓楼教育均衡作出更大贡献,争取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

展示名师风采 打造精品课堂

------------------

——平岗小学开展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5月15日上午,平岗小学开展了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全镇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首届县一星级名师裴秀竹,第二届县一星级名师谢丽娟,校级名师林玉凤,展示了三个学科风格各异、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裴秀竹的语文课彰显字理识字理念;谢丽娟的数学课结合学生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林玉凤的英语课关注学生的口语能力的训练。三位名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新理念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显示了她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底蕴,使广大教师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精品课堂的魅力,也使名师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磨练和提升。

近几年来,平岗小学始终坚持以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把课堂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提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值得肯定的是名师对课堂教学做出的有益的探索和努力,此次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平岗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也必将对做好常规管理年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上一篇:争做文明市民活动总结下一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条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