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2022-08-19

第一篇:龙舟文化节活动策划

首届龙舟文化节简介

为群众献上精彩的端午文化盛宴

-----江城区首次举办精彩纷呈的龙舟文化节活动

2014年月5日25日-6月2日,江城区以 “端午逆水赛龙舟” 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契机,首次举办了2014年龙舟文化节,龙舟文化节突出龙舟文化主题,举办了系列活动。活动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内容丰富多样,期间除了举行龙舟锦标赛外,还举行了游艇展示巡游、龙舟文化公园观礼台揭幕仪式、“端午逆水赛龙舟”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授牌仪式、男子篮球邀请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等一系列精彩的文体活动。活动从5月25日持续到6月2日,近十万群众热情参与了本次文化节活动。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是保障

为做好本届龙舟文化节活动,区委宣传部组织了区文体旅外局等多个部门,开展相关的筹备工作。为做好本届龙舟文化节活动,组委会多次召开了相关活动的工作会议,对每个阶段工作进行跟进和督促,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使整个龙舟文化节活动安全、顺利、热烈、节约。制订了《江城区2014年龙舟文化节活动实施方案》,对龙舟文化节的各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

(二)群众支持参与是基础

群众文化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关心、支持、参与为工作着力点。我区本次文化节,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发动群众,活动取得良好成绩。一是举办了龙舟竞赛活动。来自全

区的12支传统龙舟队伍,为群众带来了42场精彩赛事,12条参赛龙舟在漠阳江上一决高下,最终双带七星旗荣获2014年龙舟比赛冠军;二是举办了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及大赛展。以“龙舟竞渡、奋进江城”为创作主题,征集到全国各地参赛作品550多件,经大赛评委评定,张柏健《山谷论书》、梁克桓《璀璨鼍城》、王清泉《红犁》3幅作品分别荣获书法、摄影、美术一等奖。经过严格评选,共挑选出书法、美术、摄影及漆艺240余件优秀作品在市美术馆展出3天,吸引了广大群众前来参观;三是举办了干部篮球邀请赛。通过举办赛事,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

(三)民俗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洽是途径

逆水赛龙舟是江城一项传统文化项目,史载有上百年历史,深深影响着江城广大群众、各行各业。要宏扬江城龙舟文化,我们必须深挖其文化底蕴,同时,更要让其与现代文明、时代文化相融合,相发展。要组织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以歌曲、图片、摄影、现代手工艺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发展的再利用。本次龙舟文化节,我们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以龙舟为媒,吸引全区、全省乃至全国文艺工作者参与,让江城逆水赛龙舟文化品牌进一步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二、主要成效

(一)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为群众献上一场场端午文化盛宴,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加强单位之间的交流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气氛,深受广大市民群众欢迎,进一步擦亮江城区“端午逆水赛龙舟”群众活动品牌。

(二)举办龙舟文化节,是对江城逆水赛龙舟等传统历史文化活动一次再挖掘,再讨论,再拓展的有益尝试。通过该活动,将由此拓展江城文化向更深远发展,为宏扬漠阳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三)举办这次龙舟文化节,既是对逆水赛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用龙舟文化“龙聚”民心,激励全区干部群众发扬赛龙夺锦的精神,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振兴发展。

第二篇:安康龙舟文化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

,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

,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

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

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

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

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

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安康龙舟的生活内涵

不倦的汉水日夜奔流,物资输出输入,客商南来北往,船舱满了空、空了又满 ,都离不得船工。由于船工的行船生活,又逐渐形成了安康独到特有的龙舟文化。

汉水行船,每遇险滩曲隈,乱石嵯峨,浪来汹涌,除了掌舵的“艄公”,还得另增“棹工”于船头搬棹“栏头”,协助舵手抢水道,避礁石,排险躲危。其间还要吆喝呐喊,前呼后应,以提示水情航道。他们目光不乱,反应机敏,全无惊慌,驾船本领尽现此时。所谓 “跑船得跑滩,跑不过滩莫驾船。”说的就是驾船人没有那“两棹水”的能耐是不行的。安康龙舟之独有,便是船尾有棹。因为汉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江面水流缓急差异极大,且航道曲直不定,船工便将大棹置于龙舟之尾,既做为舵来使用以主方向,又可以强迫船体转向,有驱船弄水早已熟悉的艄公掌棹,使得竞奔的龙舟抢先占据有利航道,比赛夺魁也就自在情理之中。民间所说的“抢水”、“占水”指的就是以棹抢水,占据有利航道。

汉江行船也会有曲湾激漱的“溅子”,每当遇到这种水浸湾环的水域,就有年轻的艄公把裤角高高挽起,衣服朝腰间一扎,手持一根长篙站立在船头舱中。逆水之时,稳插竹篙于

水涡,身子向后一仰,竹篙负力成一道弯弧,逆水之舟就被平安地送到前方,要是船行顺水,艄公又会把手中的长篙用来左撑右点,使奔波的船一转,避开卷来的飞湍激浪,在乱石碜嵯中安然而下。这竹篙被船工持于龙舟上,演绎为龙舟扰旗,谓之“耍扰子”,他们位于龙舟首尾舱中,挑战时向对方摇上几摇作圆圈状,口中“喂喂”呼唤;应战时自家晃上几晃作点头状,嘴里打着呼哨。比赛当中两舟船齐头并进,那扰旗又在对方的龙舟上空或点或绕,干扰对方以乱其心,得胜归来时,又把扰旗在自己的船上前后左右交叉摇摆,或者在空中盘旋挥舞,以渲染气氛,平添了龙舟的活力,更把船工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至尽。

汉江行船也会遇到水域开阔的江面,此时船工会根据船的大小轻重,水的深浅急缓,行的上下顺逆,当摇橹时则摇橹,该荡桨时则荡桨。船工深谙橹和桨的功能各异,放舟的作用也不相同。划龙舟不需要配置橹和桨,而统一使用桡。但船工把桡分类别,细划其用途,依次为分水桡、头把桡及众桡。这三种类别的桡,宽窄长短各不相同,掌握运用也不相同。划分水的相机行事,该出手时才出手;使头把桡的紧随其后,则以鼓点为号,率众桡手听鼓下桡,橹与桨的功能作用,全靠桡调节替代。

汉江行船无论顺流逆水、起锚靠岸、扬帆落篷、摇橹拉纤、跑滩过街,船工自有行船走水时的对应号子。或平稳悠然,或舒展流畅,或紧张急切,或高亢激越。音韵悠长时,平和自然;声调急促时,扣人心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安康龙舟击鼓鸣锣时,最讲究这阴阳顿挫,快慢结合,如船工号子一般有张有弛,有声有势。一板一眼全凭鼓手审时夺势,劳逸结合。鼓松锣散击水悠然,鼓紧锣急冲波激烈。比赛领先夺锦,则打一通得胜鼓,旋律自如,优美婉转。

汉江行船,常见纤夫肩头披一特制粗布搭联,将系有铜钱的那一端紧扣在纤绳上,身体前倾,两手着地攀缘,双腿使劲蹬踏,负力匍匐前行。民间把纤绳叫做“千担”,即千斤重担之意。尽管龙舟不需要纤夫拉纤,但纤绳却自有用得着的地方,船工自然不会将其丢而弃之。龙舟窄而长,竞渡比赛又与日常行船走水不同,比赛当中水手在龙舟上压大棹、下桡片、舞桡旗、敲锣打鼓,动作繁杂,用力猛烈,震荡极大。加之在激流中抢水摆头,小有意外,极易损伤船体。有鉴于此,船工利用纤绳的柔韧性,把它回绕系置于龙舟首尾,再用木架两排支撑,谓之“標船”,使龙舟两端高翘,整条船身浑然一体。这样龙舟即无扭曲断裂之虞,又可置大鼓于纤绳之上,将军中的灵魂高高托起,以示勇挑千斤重担。

汉江行船若遇顺风,桅杆扯上满帆,帆以风向调节,借八面来风行船,船工最为惬意。风催竞奔之舟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犹可遥听震响秦巴山间的钲歌角鼓。龙舟原本无桅杆可以挂帆,然而这安康龙舟却独树一帜,在舱中竖起一面上书船队名号的大旗,如古时军队中统领三军的将帅军旗一般,威风八面,蔚为壮观。这是船工们在自己的生命中,竖起的一根无形的桅杆,让一种象征高扬,使自己的理想更高,让自己的目光更远,叫自己的船跑得更快。

三、安康龙舟的比赛形式

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又使得高檐厚壁的板门小店一溜排开成为河街。门对汉江,大小江舟泊岸卧波形成码头,继而又有了搬运工这个群体。

商家的货物要用船运,就不能少了运输的船老板。船老板搞运输,又离不了船工与搬运工。尽管在汉江上跑船时有危险,一但触石破舟,商家的货被打了要赊钱,甚至血本全无;船老板会丢了船,失去财产,甚至断了营生;唯有船工最不幸,失掉的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太公丢船客丢货,驾船的靠的是运气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而,他们不但爱汉江,还信奉江之神、水之仙的“泗王爷”(汉江之神)。故此,每当出船前,商家及船老板都会到临近大码头下游的东泗王庙,参拜“泗王爷”的神位,表保佑之殷勤,求平安之心愿,焚表敬香,九献之后才挂红放炮,起锚扬帆。东泗王庙也就成了商家们、船老板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同样,上游小码头附近的西泗王庙,则成为船工们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也有得汉江通津、支流贯涌,不需要船装舟载搞水运营生和专门经营竹木生意的。竹木行以竹木购销为主,辅之以客栈、伙食等服务业,起早贪黑,精打细算,财源广进自不必说。与竹木行的老板相比,那些放排工却又不同,他们远程近接常行水路,难免会与船工们一样,时时亦防缧绁之厄。他们禳灾避难的办法,便是去附近的镇江寺办一点诚心,以祈“龙王爷”保佑平安。

商家,船老板与船工之间,还有竹木行的老板与放排工之间,虽属雇佣关系,但相互间互利互惠是共同的,小有矛盾。则求大同存小异也就谁也离不开谁。在龙舟比赛时,商家与船老板捐资的东泗王庙(船),船工们支撑的西泗庙(船)便自觉不自觉地在一起展开较量。这种较量久而久之便固定为一对“冤家”。同样,下游中河街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大而喜。上游水西门一带的码头工人,不以码头小而悲。下游的以自家门前的“火星殿”红船为伍,上游的以像征团结,义气当先的刘关张为榜样而自谦,以“关帝庙”的“小桃园”白船结伴,这两家年复一年也就成了竞争“对头”。“竹木行”自家出船,决非老板财大气粗,“镇江寺”由放排工扶助,更不是劳工就人穷志短。他们心中都明白:诚信是生财之道,合睦是安身之本。这两家的青龙(舟)与红龙(舟),自然而然地也就结为“对子”。这种结冤家、找对头的比赛方式形成后,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各龙船会之间也就约定俗成,他们或以行业归类,或以地域划分,无论打鱼的摆渡的,烧窑的卖瓦的,耕田的种地的,把日常生活中的纷争磕绊、生意上的争盈夺利,统统地发泄与释放在比赛当中。形成了诸如火星殿与小桃园之间,竹木行与镇江寺之间,以及东、西泗王庙之间等等。后来东泗王庙毁于火灾,中渡台接过龙舟并恪守旧俗陈规,继续与西泗王庙结对比赛。

这种“结冤家、找对头”的竞渡形式,充分反映了生活于秦巴汉水间的安康人,在不同于其他水系或流域的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历着不同的认识与经历的积累和筛选过程。它为建立有特色的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重视的“资源”体系。

四、安康龙舟文化的地方属性

龙舟竞渡在安康,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民间则把它俗称为“划龙船”或曰“玩龙船”,对观众而言则叫“看龙船”。它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就深藏在能划出门道,玩出趣味,看起来极具观赏性。虽然也有“龙舟赛”、“赛龙舟”的说法,但这“赛”字的真正涵义决不是望文生义的那种认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方面讲,传统文化中的安康龙舟赛,划者,气势之较量;玩者,情感之释放;竞者,驾船之本领;看者,万千之景象 ;赛者,不仅是速度之争。其赛之内容,涵盖甚广,名堂极多。如锣鼓之势,下桡之势,挥桡之势,抢水之势,装扮之势。会馆、商号、龙船会所布彩船,亦有其势。而现代文明中的赛龙舟,赛的仅仅是速度。其实,这是两个概念,两种文化,不可混为一谈。起码在我们安康,龙舟竞渡是不可以单纯地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的。“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所出现的竞渡和龙舟竞渡,不仅是指划龙船的速度比赛,而且也包括不进行速度比赛的其他竞渡方式以及相关的礼仪等等。”(《中国的龙舟与竞渡》见《体育史料》1988年第15期《引言》)

从审美角度讲,安康龙舟有大棹,有桡子旗,有大纛旗,还有三角崇旗。龙头上襻花扎彩,龙尾上插旗挂锦,装扮华丽。竞渡之外可观而赏之的,还有竞渡场边的彩船。放目过去,帆樯逶迤旗幡招展,红灯高悬青幔半卷。各方彩船依次弟于河沿歇定,有如水军安营扎寨之态。党永庵先生所作《汉江龙舟歌》中那句“醉了码头,醉了帆樯”,就是对此场面的真实写照。

从娱乐方面讲,安康龙舟比赛的方式为固定对手,捉对挑逗。只要一方挑战,另一方就必须应战。即使还没有准备周到,也还得仓促出船,否则观众就要喝倒采,自已的面子也不好受。也有主动撵战的,只要是自己的“冤家对头”,无须对方挑战就可以赶去拼抢。比赛也没有一定的距离,完全是双方随心所欲的较量。此一对争下水,彼一对争上水,抢对岸的,

抢长距的,只要龙舟下了水,就只可以换人不可以停泊。往往是输者不服,反复比试,争起来没完没了。只要不输掉气势,就是英雄好汉。比赛拼搏不是单靠气力硬拼,主要看驾船的本领,去“抢水”、“占水”。

从社会功能讲,除比赛之外,气势的较量,财力的展现于彩船之上发挥的淋漓尽致。龙船会的彩船,一为竞渡屯集“粮草辎重”兼作“港驿码头”,二供替换桡手歇息养神,亦为“中军大帐”之用。而商家的彩船却是“观礼台”。既观赏竞渡,又考察搬棹掌舵人的驾船本领。商家的彩船同时又是“会客厅”,既招待生意场上的宾客,又与他们进行商贸洽谈,还当着客商的面,把染色的猪尿泡内装入铜钱,充气后抛入江面给竞渡手作赏钱,借以进行商贸宣传。如果说龙舟是动中的气势之争,那么这些彩船就是静中的气势较量。

从以上所述,安康龙舟文化的地方属性,应是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纯体育性的活动。

五、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来源:陕西文史网

第三篇:顺德龙舟文化探析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3年改为佛山市辖区。顺德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淡水养殖基地,“一田绿蔗一桑基,一片青蕉一口塘”是顺德乡村特色产业的缩影和写照。

珠三角“扒龙舟”习俗简介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是南北生活方式差异的描述,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圈的显著标志。龙舟,广府人称之为“龙船”;“划龙舟”为书面语,是龙舟竞渡的意思,此项民间民俗活动场面在端午节前后最为壮观。在粤语中“扒”“划”同音,“扒龙船”的“扒”就是“划”的意思,一个“扒”字表现出岭南划龙舟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龙舟有自己的特色:一叫“扒龙船”,一叫“斗龙船”,前者是表演,后者是比赛。龙舟主要以坤甸木、松木、杉木等造成。在类型方面,有专用龙舟、简便龙舟、代替龙舟、游龙四种。专用龙舟也叫真龙,长条形,装有龙头龙尾,饰有红、黄、青、绿、白、黑等颜色,比赛后不是埋在河泥里就是吊在专设的木架上或祠堂的横梁上;简便龙舟也叫假龙,是指没有装上龙头龙尾的专用龙舟;代替龙舟指临时渡船之类的船,装上龙头龙尾而成;游龙(也叫文龙)就是只装有龙头龙尾,且都比较大、装饰华丽,高标罗伞,锦旗林立,不参加比赛,专供观赏。

顺德龙舟的制作礼仪

清《清远县志》载:“邑人好竞渡,各乡皆然,装为龙头、龙尾,率以数十人扒之。每于端午节前后举行。此本荆楚旧风也。”既然龙舟竞渡是荆楚旧俗,那么与竞渡相关的祭祀习俗来源于荆楚也就不难理解了。

楚文化的核心是巫祭文化。荆楚大地的造龙舟仪式,神秘而古老,流传广泛,此仪式传人岭南后,虽然形式上有所简化,但依然能生动地反映楚文化的巫祭文化特征,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在珠江三角洲,扒龙舟民俗文化活动一般由家族或自然村落推举的龙舟会组织。龙舟会的主要负责人称为“首司”,龙舟会决定龙舟活动的大小事宜。龙舟活动前,需要制作新龙舟的家族和村落,首先要选好吉日吉时,其制作的主要祭礼及仪式如下:

1.选木仪式

制作龙舟的木料必须是上等、粗大的杉木、格木、柚木或坤甸木,“砍伐要选在春天树木抽芽后的第三天进行”。砍伐之前,要在被选中的树木前摆上米、酒和肉,点香烛、烧纸钱来祭树,请师傅念经、放鞭炮,然后用红布条将选定的树捆住,仪式结束,开始砍伐。

2.发木仪式

造龙舟的场地一般选在祠堂的大厅内,或在祠堂外的空场中搭一个大棚,四周围得严严实实的。整个造龙舟过程不许女人和小孩接近。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该举行发木仪式了。龙舟底部的那根木头称主筋木,过去,这根木头一定要用盗来的木材。人们认为盗物必须跑得快,于是造出的龙舟也定然划得快,别人始终追不上。制作方提前选好树木并跟其主人打声招呼,到时候主人也就象征性地追赶一下。当选定的吉日良辰来临时,首司把“偷”来的主筋木架在造龙舟的场地中央,在木头前摆上小方桌,摆上供品。掌墨师(主木匠师傅)点三炷香上供,口中念道:“天门开,地门开,弟子有请鲁班仙师下凡来。今年今月今日今时辰,某府(或某地)选择黄道吉日嘱弟子新造龙舟,望各路神仙保佑„„”念完后,掌墨师弹上第一根墨线,砍下第一斧,称之为发木,宣告造龙舟仪式正式拉开帷幕。

3.雕刻龙头仪式

雕刻龙头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道工序:龙头雕刻要在一间密室中进行。将一根长三尺三寸三分、直径一尺八寸三分的上等樟木,或其他上等木材,由两名未婚男子抬起高举过头,放在事先架好的木马上。雕刻师沐浴更衣,手持三炷香,朝樟木三揖三拜,再朝东西南北四方三揖,赞道:“子丑寅卯天门开,辰巳午未坐莲台。申酉戌亥传弟子,五龙奉请到此来„„今有某府(或某地)敬造龙舟,命弟子雕制龙头。天师鲁班秘传,弟子铭记心间„„”话毕,反身用力将斧头朝樟木劈下,雕制工作便正式开始。自此,雕匠不得离开密室半步,只有首司和送茶饭的人方可入内。在龙头雕成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匠人、首司、送茶饭的都必须斋戒,每餐吃素,但必须有酒。人们认为如果不按这些禁忌行事,龙舟的灵性就全无了。

龙头雕成后,还要举行盛大的祭龙头典礼:由雕刻师将龙头装饰一新;首司将龙头请到祠堂摆放好;在龙头前设香案;摆三牲、果品、茶酒等供品;点香烛、烧纸衣元宝(纸钱);首司主祭,祷告、叩拜;首司开光(点睛);礼成,燃放鞭炮。

经过这些仪式,人们认为这个龙头就有了灵性,而且要由“首司”每天用香烛供奉。

4.龙舟竣工仪式

龙舟的竣工仪式是继龙头雕刻仪式后的又一盛大祭典。这天要大摆筵席,以示庆贺,而且一定要将主筋木的原有者请来赴宴,并给予一定的补偿,以示感谢。此时造龙舟场地对外开放,全族男女老少均可入内参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崭新的龙舟。其主要仪式有如下十项:

一是在龙舟前设香案。二是香案上摆放三牲、果品、茶酒和掌墨师的墨斗、斧头。三是点香烛、烧纸衣元宝(纸钱)。四是香案下放一个装满米的木斗,将掌墨师用的木尺插在斗内,木尺顶端系上红绸。五是要另备茶盘一个,内放大米和一只被绑住的活公鸡。六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七是掌墨师解下木尺上的红绸,系于龙角上,先拜龙舟,再拜四方,口中赞道:“手持红绫三尺三,鲁班仙师赐我把头关。今有某府新造龙舟成功,命弟子关头,弟子请来仙师相助,请仙师保一方平安。”八是掌墨师提起茶盘中的鸡,掐破鸡冠,象征性地将鸡血抹在龙舟各部位,然后继续赞道:“王母娘娘赐我关符掩煞鸡,有天煞归天堂,有地煞归地府„„”抹完后将公鸡放生。九是端起茶盘,将茶盘里的米撒向四方并赞道:“丢掉掩煞鸡,手捧金盘米,一祭东方甲乙木,二祭南方丙丁火„„撒遍四方,平安吉祥„„恭喜贵府,满门列列,龙凤呈祥,万代兴旺。”十是将香案上的果品抛向众人,礼成。

仪式完毕,龙舟的制作便大功告成了。过去,香案下的那一斗米由掌墨师拿回家去,算作工钱,现在多数工钱是以现金结算的,掌墨师只是象征性地装点米回家,让家人也沾沾灵气。

顺德扒龙舟的文化习俗

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就看顺德和南海。扒龙舟不仅是顺德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顺德乡村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它传承了从明代景泰年间便已形成的几百年的龙舟串门、联络乡情的龙舟节习俗。

过去,顺德的每一处村庄,几乎都以社庙为单位,而且都会有龙船,每一条龙船与社庙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村社族群的精神支柱之一。人们习惯按祭祀的庙宇或宗祠来进行自然区分,就像每一个村庄的村民可以分为一组二组三组一样,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社庙和拜祭的神灵,因此组织者会以社庙为单位来组织龙船。村民们深信自己社庙的龙船就是保佑自己的神龙,与社庙里供奉的神仙一样,是护守一方的神灵,同时也是整个族群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

例如顺德勒流冲美龙舟,整个龙头鎏金,用长金鬃装饰,龙尾多用整木雕成,通身鳞甲。龙头和龙尾在竞赛前才在船上安装。顺德鸡公头龙舟上饰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罗伞绣满龙凤、八仙等图案,中部设神楼、大鼓、铜锣各一。

在顺德传统民间习俗中,龙船宛如一条真龙,所以端午期间的各项仪式都有专用称呼与禁忌:捞出龙船要说“起”龙船,因为在粤语中“起”与“喜”同音;“龙舟进水”不能说成“龙船下水”;不能“抬”龙船,只能百多人用手“揪”起龙船到水上;龙舟活动结束后把龙船放回原处叫“藏龙船”,而不能叫“埋龙船”。另外,在过去,龙舟穿过桥下时,桥上禁止妇女通行,进行龙舟活动的河面禁止妇女在河边洗头,也不能踏上传统龙船上玩耍或扒龙船;参加扒船的人不能穿拖鞋,因有拖泥带水的意思而会被赶上岸;在龙舟活动期间禁止讲说对龙舟不吉利的话等等。

龙头、龙尾都放在社庙里,桡手们在“龙舟头”的带领下,抬着龙舟鼓,到各自的龙舟埠起龙,然后扒到庙前的河道湾泊。在比赛前后,礼乐人都要拜庙、贺庙,除了精心挑选桡手和加强操练外,还十分讲究“意头”,龙尾叫“龙一”,龙船下水叫“升水”;“出大标”是八艘龙舟间进行的大赛,三年一次;赛道设距离约5公里的上龙门和下龙门,龙门之间并排设标桩8个,上插标旗,每次到龙门,由艄公拔取标旗后才能返航。

在顺德端午龙舟竞渡的整套仪式中,龙崇拜的民俗文化始终贯穿其中,这是珠三角地区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扒龙船分为两大类:游龙和赛龙。

游龙,又称趁景、出景、出游或探亲。是否设置奖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即使设置奖品,也不会很贵重,只是举办方的一点心意而已。游龙之前,会出台一些竞赛规则,包括时间、地点、路线等,所有参赛的龙舟都是自发进行比赛,而且都有一份奖品。这种比赛不在乎名次,而是注重装饰风格上的新颖、华美和表演技巧上的整齐、划一等方面。游龙的龙船装饰华丽,插上色彩鲜艳的高标、彩旗、罗伞和龙头、龙尾;在船中处配备铜锣、大鼓、唢呐手和神龛或神楼。龙船按锣鼓节拍一边慢扒游弋,一边吹奏乐曲,还有人在龙船头、尾部挥舞彩旗吸引观众。以顺德大良为例,扒龙船最具特色的是出景和探亲。所谓出景就是各地的龙舟集中到某一个地方进行竞赛和会演。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每一村或每一姓(一个家族)就有一艘龙船,这些龙船结成亲戚关系,从五月初一开始,龙船就到各亲戚处游弋。每到一处,主人便点炮仗迎接,请茶、送饼或请吃饭,这就叫作探亲。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亲戚之间就会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端午节扒龙船连续进行五天,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沿袭“初一扒东门(今云路村),初二扒北门(今北区),初三扒龙眼(今勒流龙眼村),初四扒旧寨(今苏岗旧寨村),初五扒大良”的顺序。有时为了满足各水乡村落的要求,在顺德大良的龙舟活动安排偶尔也做出一些调整:五月初一划北门乡(新?颍?,初二划东门乡(云路),初三划龙眼村,初四划大门乡(大门),初五划大良河。

赛龙,又称斗标或竞渡。赛龙分为赛龙船和赛龙艇。龙船的体积较大,船身也很重,有1700多公斤,长有30多米,可坐40~60人,小的一二十米,也能坐二三十人。赛龙的龙船装上龙头、龙尾,船中间配备铜锣、大鼓、唢呐和神龛,不仅装饰华丽,而且划手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青年。而龙艇形体轻巧窄小,一般没有任何装饰,因赛程远,赛事持续的时间也就比较长,所以赛龙艇更能考验选手的技巧和耐力。因其竞渡的场面比较宏大,在顺德当地称之为放标或放大标。在大良,从初五这天中午起,赛龙云集大良河,一边敲锣打鼓游弋,一边物色对手。在大良河进行竞赛的龙船,一般是两艘,都是自发竞渡的。竞赛时,紧锣密鼓,水花飞溅,赛手大力扒桡,龙船高速前进,直到分出胜负才肯罢休。金榜村(今金榜居委会)饲养奶牛,村民长年外出割草作为奶牛的饲料,所以村里的选手都练得好臂力、耐力,每逢竞赛,往往都能取胜,因此“金榜扒仔(划手)”远近闻名。

龙舟要经过起龙、晒龙、上油、点睛、装饰等各种程序及仪式方能正式下水参赛,而龙舟赛事之外的祈求身体健康与增进族群团结的龙舟宴(龙船饭)、民间记录龙舟传统的龙舟歌标等仪式与活动表明,龙舟活动早已在佛山民间演绎出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链”。

从1983年参加国家、国际龙舟赛到现在,佛山顺德男子、女子龙舟队共获得各类冠军80多项,由于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习俗,2005年顺德荣获“全国龙舟之乡”荣誉称号。

第四篇:龙舟文化见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龙舟比赛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民俗信仰。现代社会的龙舟竞赛,在传承了其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的同时,增加了竞技成分,更多的注重其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聚力量。 关键词:龙舟文化;龙舟竞渡;文化内涵

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龙图为 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数千年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它生动群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长盛不衰,并傲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龙舟文化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体。因此.我们研究龙舟文化,也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总结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 龙舟文化是图腾文化。众多学者认为,对龙图腾的祭祀崇拜是龙舟文化的起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那样:“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这可以从船上图蚊和挂龙子幡得到暗示。他们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我们不仅从龙舟活动的起源,而且从龙舟活动的延续也能证明龙舟文化是一种图腾文化。如果不是出于对图腾的尊崇和仰慕,如果不是图腾对^们的震撼和影响,一个如此直接的文体形态何以历百纪而不衰呢?图腾的民族性决定了龙舟文化的民族性,而真正民族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这也是为什么龙舟文化能随着华人向世界的流动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原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龙舟文化是大众文化。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幡、飞驰的龙舟、飞扬的号子,与两岸敢呼雀跃的 人群融为一体。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桨手、鼓手、舵手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一艘、两艘,数艘,多舟齐发,参与者众,方称龙舟竞渡。每场龙舟赛事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十万众参与,表演者也好,观赏者也罢,无不如痴如狂,乐在其中。龙舟竞赛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具有^民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龙舟文化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其盛行的地方往往是滨湖沿江、水网密布的平原之乡。人们驾驭龙舟搏浪急行,寄托了芸芸众生征服自然和与自 然协调共生的强烈愿望。一个良好的龙舟赛场必须是周边生态环境受到良好保护的场所。一场激烈的龙舟赛事过后,也不会给自然环境留下一丝遗憾。没有良好的水域不可能赛好 龙舟,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发展和延续龙舟文化。荆州九龙龙舟赛场,依托护城河,背靠古城墙.紧邻凤凰广场,是一个生态环境和谐、人文景观独特、历史积淀深厚、赏心悦目、庄重典雅的标准龙舟赛场。在此时此地举办龙舟赛事,将进一步顷养^气.沟通古今,提升龙舟文化的底蕴。

龙舟文化星爱国主义文化。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江汉大地,塑造着荆楚儿女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龙舟竞渡,祭奠屈原,相沿成俗。屈原是中华民旗精神的典范。屈原的爱国情怀、忧民思想、高洁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言: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晨,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我们为追荐屈子忠魂,祭奠大夫英曼,邀四海宾朋,办龙舟盛会.就是要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龙舟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平等与参与

现代的体育运动都在走产业化的路子,但是产业化的前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全民化。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以全民健身为纲,本着平等的原则参与运动。在 龙舟竟渡活动中,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身体健康会游泳,在没有辅助救生设备情况下,能穿着比赛服装游泳100米以上:.在无年龄限制的组别中,如果选手的年龄未达到12岁,则要有父母一方或指定的责任人在船上陪同——均可以参加龙舟比赛。我们从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就可以看出龙舟竞渡包含的甲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运动中,其他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比如人与人之间学识、学历、社会地位、所获成就等方丽的差距,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在其它的体育运动中并不

多见,它为平等参与创造了前提。其次,龙舟竞渡规则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如它不按照身高、体重进行分级比赛。从现实也可以看出,一般参加龙舟的人都是普通百姓,龙舟文 化是作为一种大众的普及文化。

合作与竞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在鼓手积极有节奏地敲鼓指挥之下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的胜利,是整个 集体齐心防力,默契配合,以达到整体动作谐调、和谐,合力向前的结果。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伴随着龙舟竞渡的全过程。龙舟竞渡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种关系。这种竞争包含了运动者之间精神、心理、体能、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较量。同时作为一个集体运动项目,龙舟竟渡要求运动员具备与同伴进行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龙舟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了,对促使人们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讲求集体力最大于个人力量,这与重视集体等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国有许多成语.如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等都是这种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体现。 龙舟竞渡对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在激烈紧张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需要一定的方式以求得心理健康,其中的最佳方式就是运动。现代社会虽然为人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问,在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繁忙的生活压力,使人们背负了越来越多沉熏的心理负担。体育运动是喧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参加龙舟竞渡是体育活动中驱逐紧张和压力的好方法。因为龙舟运动是一项户外水上运动,举行的地点⋯般是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空旷水面。人们在龙舟竞渡的过程中,可以脱离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望着·片绿波荡漾的水丽,会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客观现实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因此龙舟竞渡可以在减轻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焦虑情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龙舟竞渡能促进人类生理健康

龙舟竞渡是群众性娱乐与竞技运动交融结合的一种活动,它与常规的竞技运动不同,其形态自然,可以在欢快中,自然的完成操作,达到锻炼的目的。龙舟竞渡的技术特点是需要保持自己的动作节奏和所有队员的节奏一致,这就要求运动员,要集中精力听指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中枢的灵活性,以及运动中枢支配个人体器官的能力。长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能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等等。

龙舟竞渡是我国一项最其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透过龙舟竞渡的多元的文化现象与龙舟竟渡在当代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实际意义的研究,对进一步挖掘龙舟文化资源、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健全人类身心与创造社会财富其有重要意义。同时启发我们应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努力使之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有金 老挝的"竞渡"及其文化特征[期刊论文]-东南亚纵横 2003(02) 2.张继生.雷军蓉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期刊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5) 3.倪依克 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1(4)

第五篇: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 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 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 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 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一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上一篇:论自由与自律的辩证下一篇:兰州外国语高中宿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