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2023-01-18

第一篇: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

关于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的心得

关于教育离异家庭孩子的心得体会

我国传统婚姻观念正在受到冲击,离异家庭的数目上升,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那么如何帮助和教育单亲孩子,使他们克服家庭带来的身心障碍,让他们像完好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认为,我们老师可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帮助家长自觉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

夫妻离异,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教师应使家长明白:家庭角色的残缺对塑造孩子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都是不利的。平时应尽力弥补这种缺陷,让孩子健康成长。单亲家长往往有更多的痛苦和烦闷,以致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想寻找新伴侣,却认为孩子是“绊脚石”。因此,对孩子要么自由放任;要么责骂体罚。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甚至会把孩子推向绝望或犯罪的道路。本来,家庭的破裂,已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损伤,再把孩子当“出气筒”,就犹豫雪上加霜了。作为老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不足,应采取多种办法尽量给予弥补。作为单亲家长,应有理智的生活态度,不能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温暖,多留时间与孩子相处。沟通双方感情,作孩子的亲密朋友,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增添他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但如果只能和一方接触的话,也不能刻意地去抵毁另一方。尽量地给予美化,或是平淡也行,至少不能让孩子去恨。不然,将来孩子会仇视,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 二 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疏导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可以帮助人去掉一切不利因素。 面对这些心灵创伤的孩子,我是这样开展教育工作的: 1 细心捕捉孩子的心理变

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迷惑感,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了的人,对父母的离异既失望愤怒又羞愧自卑;渴望父母破镜重圆却又不得不接受父母离异这一冷酷的现实;在群体中对别人的议论与评价相当敏感。性格内向的常常会哭,不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吐露家庭的不幸。对于这类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同时,该严格要求的地方,也不能因为同情他而降低要求。性格开朗的自制力会下降,容易与别人有冲突;而有的会变得特别喜欢黏老师。总之,这些心灵受伤的孩子更需要集体的关心、同学的温暖、老师的亲近。平时应该多注意孩子的行为,有了不良的地方,应该及时处理,不能任其发展。 2 区别情况进行情感疏导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爱是残缺不全的。尽管他们的父母想极力弥补,但也总是心有与而力不足。从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出发,有三种抚养方式应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由父亲抚养的女孩,“交友”问题和“早恋”问题,老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二是由母亲抚养的男孩,老师要特别注意其“阳刚之气”的培养。如有意识的让他当班干部,让其独立组织一些活动等;第三是由祖辈抚养的孩子,老师要全面关心,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 讲究教育策略

由于特殊的身份离异孩子应受到老师特殊的关心与爱护。一般来说,离异孩子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情绪抑郁、落落寡欢。作为老师,平时要避免过分突出他们,以免造成一种特别的感觉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倾心的谈话,都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争取社会支持

单身家长也想把孩子教育好,可苦于教育环境不利、方法不当,常常事与愿违。这就需要社会的支持。教师应主动争取社会各方对单亲家庭采取宽容态度,并从心理上、感情上承认、接纳单亲家庭,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负起监督、检查教育的责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篇: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谈对个别“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 刘宜云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比非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孩子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如何克服和消除这些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本文结合工作中碰到的案例,认为必须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老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单亲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地遭受了打击。因此,较一般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呈现出某种畸形的成熟,常常用一种固执的、怀疑的、片面的、叛逆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有的变得封闭自卑,有的变得自由散漫,有的变得玩世不恭,还有的则心灵扭曲,产生了一系列

1 ‚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影响。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指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种健康状态。‛ 世卫组织提出,健康儿童的标准应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完好。

二、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性格孤僻。具体如:

1、早熟而敏感。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这种早熟不仅是指孩子的‚早恋‛倾向,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处理问题上的‚有心计‛,以及情感上的‚霸道‛。就如我班上小郑同学,他的爸爸、妈妈在他刚升上二年级不久就离婚了。经过法庭判决,他跟着妈妈,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他的心灵已受到了伤害。由于得不到常人的父爱,孩子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叛反心理。聪明的他变得无心向学,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可怜的他在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变得心事重重的。课间同学们在说笑,他以为是大家在暗地里笑话他。所以,平时活泼可爱的他常变得无理取闹,还蛮不讲理地欺负 2 同学,导致大家都怕他,躲避他,不理他。

2、孤僻而自卑。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觉得最信任、最亲近的父母都‚背叛‛了他,所以导致他不愿相信任何人。而此时的孩子正处于内心情感十分脆弱的时期,需要倾诉却没有对象,又不愿和同学讲自己的秘密,于是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抗争‛,以引起家长或其他亲人的重视。像上面说到的小郑,我发现下课了他还躲在一个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开心地玩乐,自己却暗暗流泪。看到这情形,我走过去,握着他的小手,问他:孩子,你怎么了?为什么不跟大伙一起玩呢?等了很久他才告诉我,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大家好像都看不起他,不跟他玩,还说他的坏话。经过我与班上其他同学交流,才知道大家其实都怕遭他那双尖锐的小手袭击,所以大伙才躲着他。

3、任性而冲动。自控力差,任性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经常开小差、做小动作,有的经常跟同学脸红勃子粗地发火甚至动手动脚。比如小郑,他冲动时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找他谈心教育他,虽然他也很懂事地答应改,但到实际又控制不住自己。

三、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犹如往日温暖的、遮风挡雨的‚大厦‛顷刻间轰然倒塌,稚嫩的孩子会因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在内心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他们心理的焦虑,因而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让同学觉得难以接近。倘若老师也对其家庭背景不了解,忽视了他们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就会使得他们

3 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

2、缺乏健全的爱。记得有人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无论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还是父亲严厉的管教,孩子所得到的爱是健全的。而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来说,尽管他跟随的一方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物质方面满足他,但因为缺少另一方的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这也是这些‚特殊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正确的认识。单亲家庭孩子无法通过合适的渠道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这件事,更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其中一方亲人的缺失是他们心头解不开的‚结‛,加之周围的人多多少少会对孩子的家庭进行评价,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互相攻击,孩子可能还要面对新的家庭成员的介入……凡此种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疏导,也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

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措施

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教育和引导好他们平稳地走过这段人生道路呢?我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共同营建一个有利于培养孩子美好心灵的环境。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状态,善于发现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用爱和理解尽力帮助他们走上健康的道路。

对于生活在离异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家长

4 要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学校方面必须着手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营造‚爱‛的氛围,老师要用真挚细微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单亲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家庭的问题不单是物质生活的问题,相当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切实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为单亲家庭建起一座绿洲,为单亲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1、做好情感弥补。情感的缺失需要情感来弥补,老师是传播‚爱的使者‛,作为老师不妨当这些‚特殊学生‛‚爱的情感弥补者‛。象小郑这例,我利用课间亲近他,跟他讲:‚孩子,老师知道你也想有朋友,对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其实大家怕和你玩是有原因的。‛他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大家没有笑话你,更不会看不起你,如果你能控制你爱弄疼人的小手,同学们一定会再跟你好的。现在你先跟老师做好朋友,好吗?‛他听了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不信地问:‚您说的是真的吗?‛我微笑地说:‚是的。你知道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说,以后你遇到什么不开心的尽管跟我讲,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OK?‛他想了想后很开心地答应了。下课后,我和他一起看书、下棋、手拉手散步。自从跟他交朋友后,我发现孩子们投诉他的事件少了,下课后,纵使我没有跟他在一起,孩子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渐渐地,他对我有了一种亲近感、依赖感,会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谈心聊天。我知道,他开始接纳我这个‚爱的

5 情感‘弥补者’‛了,我的‚第一步‛走对,已经有成效啦!

2、做好心理疏导。要当好一位称职的老师,应当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师长,又是慈母,更是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对小郑来说,我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他还是比较信任我的。所以我利用孩子的信任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对待这个‚特殊的孩子‛,我从来不在班里提及他家庭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聊天,和他亲近。一开始,他也对我所做的一切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渐渐地他会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观察我。我知道,其实他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当他从心理上接受我之后,我再寻找适当的机会做他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有一天,小郑来找我,让我帮他一个忙,叫妈妈别动不动就打他、骂他。我答应他。他还凑到我的耳朵边跟我说起:自从爸爸妈妈离婚后,他经常一个人在家,没事做他就会冲着玩具‚发泄无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喜欢捏同学,把同学当‚玩具‛发泄。问我怎么办?我跟他讲,你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这样做不好,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个‚坏习惯‛一定得改掉,如果一时半会改不了,就得学会慢慢改。如果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先走开,或者是来找我,让我找些事情让你做。

3、做好点拨指导。在情感上迷失方向的孩子需要有人给他指点迷津,而老师是这个角色最好的扮演者:既是孩子可以信赖、亲近的人,又是整个事件的局外者,说理做事公正客观,值得信服。老师的点拨指导,也便于孩子在受到伤害后及时理清头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和小郑谈话时,我常对他说: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不是你

6 的错,你不用为此而有什么想法。大人之间的事,等你长大,见识多了,自然你会懂的。但是现在,你应该学会坦然地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离你和妈妈而去的爸爸,你也不要去恨他,毕竟,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给予的。所以,你应该心怀感恩,快乐地生活……渐渐地,我发现,他能像以前一样和同学谈论他的爸爸怎样怎样好了。

4、做好‚沟通桥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尤其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桥梁‛,及时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思想动态和最近情况,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相互理解宽容。

如在处理上述案例时,我还跟小郑妈妈进行沟通。当这个年轻的妈妈听到她孩子托我跟她说的请求时,她掉泪了。她说她每一次骂孩子、打孩子之后,都很后悔,只苦于无处发泄。我静静听她说完之后,与她谈起了‚马加爵事件‛。我对她说:‚其实,没有人天生邪恶,只不过是环境造就人罢了。像小郑,一直生活在你们争吵、打架的环境中,你让他怎能有好脾气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大人存在的不足,克服困难,还我们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呀!我还从自己的书架上取下一本《孩子,你最棒》教育丛书送给她。

我又对小郑说:‚你应该体谅妈妈的苦衷,你觉得妈妈一个人带着你辛苦吗?自己得工作,又得照顾你的生活累吗?如果你爱妈妈的话,就应该学会感恩妈妈、关心妈妈,让她生活得快乐,这样你也会得到快乐……‛他静静地听着没有吭声,但从他的沉默中,我感觉到

7 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聪明的他,经过交流后,开始行动起来了。每天早晨,当经过教室门口,肯定能看到一个正在忙着扫地的小身影。不用说,那就是他。暗地里,我请班干部协助他,与他交朋友,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习前段时间落下的功课。我还针对他的事情,与班上任教的其他科任老师进行交流。自此以后,一发现他有进步,老师们也帮我及时表扬他。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往日的笑脸慢慢地回到他可爱的脸上。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从差生行列跃进到尖子生排行。

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其重要,尤其是对于‚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引导更应该加以重视。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克服和消除离异单亲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家长乃至孩子的重视,也希望我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能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点滴的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育部,2002年8月

8 颁布。

2、《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肖汉仕著,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卢家楣著,1999版。

5、《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田学岭, 2006年第5期。

6、中国心理咨询网—心理咨询论坛—《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摘要: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个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那么,儿童的性格形成有什么规律?儿童早期教育应该关注儿童发展的哪些方面我们从中要借鉴和注意什么方面都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环境; 儿童性格;发展;

一、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及现状

家庭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种气氛。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又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结构、家庭的资源配置、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软环境指家庭成员关系和教养方式。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影响的特点:

(1)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具有早期性。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2)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影响的连续性。父母的行为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影响着子女。这些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给予影响和示范。

(3)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影响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主要从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三方面分析。

(一)家庭氛围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

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形成的家庭氛围等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过大强弱对比,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迫在眉睫。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平等,平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的前提。过于强势的父母影响孩子认知风格方面的的独立,孩子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可能会因父母的强迫而被干扰。当出现错误时孩子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因为是他们做的抉择。平等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 理智,只有理智能够克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并冷静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使孩子养成客观全面的认知风格。

③ 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家庭成员能够坦率地平等地以其他成员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毫无顾忌地发泄。让孩子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成长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所扮演的各个角色恰如其分,有足够的精力关心、照顾子女,使其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有些夫妻感情不和,其品质缺陷暴露无遗,他们互相攻击,谩骂,即使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避讳,子女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性格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父母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影响孩子的判断,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三)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影响

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儿童行为影响最大的、研究最多的是家庭教育方式,许多其它因素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方式和儿童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纵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三、 正确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策略

孩子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那么,培养问题良好的性格应采取怎样的家庭教育策略呢?

(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二)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财富。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孝敬老人,对待兄弟姐妹要宽容和帮助,夫妻之间理解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获得稳定、温暖的家庭幸福,形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并从中学习到关心与信任。

(三)有民主,才能有“自立”。出色的孩子,健康的性格是培养出来的。

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成年朋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只有这样在民主的实行中孩子的自立意识才会随之诞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的性格也会随之而来。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生活旨趣、认知风格、意志品质、和态度倾向。这四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在人的一生成长中都有极重要的意义。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是个人成长的指路明灯,是个人成长的牵引力;正确的认知方式是个人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准确地获得外部信息的基本条件;良好的态度是个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向上,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个人实现人生理想、实现有意义的人生过程的最重要的心理调节因素。

总之,家庭环境在孩子性格培养方面乃至一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孩子的家庭环境是不完善的,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环境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只要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亲子观,必定回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性格,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参考文献:

① 姚本先、何军《: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见《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2期

② 沙毓英、张锋等:《〈中国学生性格问卷〉 (11-18岁)的编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③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2012年11月第8次印刷

第四篇: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

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结语: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第五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从小就是学着大人的样儿长大的,上学后,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说孩子的品质、性格养成主要依靠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

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

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

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

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上一篇:洛阳市房地产市场分析下一篇:六月份大学生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