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22-10-12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八上历史教学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八上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八上历史教学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2个班的教学工作,转眼一年已经结束,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4、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5、 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2 、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

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三、今后努力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第二篇:八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大隐镇中心学校 俞丹培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在上学年的基础上,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新课程,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八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在我执教的公开课中,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与社会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得到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无论今后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三篇:【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下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教学难点】

对维新变法意义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复习回顾京师同文馆的相关知识,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构建联系,从而引出新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之后仅存的硕果。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背景 请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和文字材料

第一组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图和梁启超的一段文字:“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组是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和激战中的“致远舰”的图片。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

学生活动:全体学生认真观察两组图片,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前的形势。

教师活动:首先开启这条探索之路并付诸于实践的是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康有为和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1895年,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康有为、梁启超二人联合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共六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迁都、练兵,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在课本上标画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活动:介绍严复和其翻译的著作《天演论》,并介绍其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简单介绍严复其人。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容易了解严复及其观点。

教师活动:光绪帝于1898年6月11日,亲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

戊戌年,因此又称“戊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从变法开始一直到9月21日变法失败,仅仅过去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在这百天时间里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100多道法令,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四个方面。 ⑴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⑵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⑶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⑷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出相关内容,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其内容的实质是要变革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慈禧于1898年9月21日率先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逮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废除(京师大学堂外)的一切变法法令。在慈禧下令抓捕维新人士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事先闻讯,逃到国外。谭嗣同在梁启超的劝说下表示不愿逃走,并慷慨的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谭嗣同与杨锐、林旭、杨深秀等6人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慈禧进行的这场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介绍有关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进行区分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最终结局。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其历史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生活动: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刻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活动:对本课内容结合本班实际学情进行总结归纳,但是要涉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维新人士的精神。并说明维新人士的探索并未获得成功。 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设计意图】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师在上课前应查阅资料,筛选资料,选取有利于教学的图片及资料。

2、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3、历史剧的编演与知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篇:八上历史问题

问题一: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

2.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3.为了扭转对中贸易逆差,英国决定通过鸦片走私以牟取暴利;

问题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1.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抗衡;

2.鸦片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严重破坏,并开创了侵略者向中国勒索赔款、侵占领地的恶例;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的地方;3.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4.中国的国门从此被打开,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开始觉醒,五口通商促进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同时战败求和也刺激了一些中国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开始出现;

问题三: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1.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2.“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停留在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上,西方国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不可能将真正先进的科学技术传给中国,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问题四:《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政府协商。

影响:割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殖民者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关税协商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割让辽台澎——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二亿银——进一步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向列强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财政。日本利用巨额赔款,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开沙重苏杭——使得日本侵略势力进入到中国最富裕地区,且深入到中国内地;口岸设工厂——便利了外国势力对华资本输出,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发展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 清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海关税收被当做赔款担保,使得清政府的经济命脉被洋人控制;

2. 清政府拆除京津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驻兵,使得中国置于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主权。

3. 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的划定,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的控制,“国中国”的存在,严重破

坏了中国的司法、行政等主权;

4.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帝国主义可以间接控制中国人民,清政府完

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道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洋务运动的不足有:

1.受顽固派势力的阻挠以及政治体制的约束,洋务派并未能大展拳脚实施洋务,反而处处受制,如经费投入、政策帮助等;

2.个别洋务派中饱私囊,谋取私利;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也各怀鬼胎,巧取豪夺,并未专心洋务,更没有将真正先进的技术带来; 3.洋务运动并未能触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反而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注定其要失败;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各种实业的兴办,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得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代表逐渐形成,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3.洋务运动开启了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大批留学生不仅带回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还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并加以传播,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采取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推翻了满清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社会风俗的变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

1.“欢呼”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且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2.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人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3.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4.新文化运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是其局限的地方;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的兴废?

1.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兴起,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止,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影响各个领域;

2.科举制度创造了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法,便利了统治者从民间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也让一部分有才能的人加入统治集团,一展政治抱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勃兴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4.但科举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并成为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清朝末年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不得不废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随着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一些生活中的陋习,如打躬作揖、女人缠足等也被废止。

2.孙中山颁布剪发令后,人们开始减去长辫;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改用“君”、“先生”等称谓,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诉求和愿望;

3.服饰方面,男子流行穿中山装,女子开始流行穿高领旗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美与个性的要求。

4.政府重视投资实业,人们开始改变四民观念,逐渐投身实业救国的行列。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及新思潮涌入,拓展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视野。近代学制的建立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留学成为时髦,涌现了大批近代杰出的人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五四运动迫使中外反动势力作出妥协,北洋政府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释放了被捕学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凝聚了人们的爱国之心;

4.五四运动锻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先有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最后夺取城市政权?

1.在城市中,敌人的力量强,而农村中敌人的力量相对较弱;

2.中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人数的绝大部分,群众基础较好。因此,只有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发展革命势力,然后才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废除了一系列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为后来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为何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1.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多于国民党军,拥有局部优势;

2.国民党军孤立无援,处于被包围态势,解放军握有主动权; 3.东北地区战略地位十分显著;

如何看待近代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东莞改革开放的问题?

开放的前提:独立自主,平等互利

交流与学习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子。但是到了近代,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断绝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国门,我们被迫开放了诸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沙市、苏州、杭州、重庆等城市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同时也压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虽然这种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这种开放是被动的、屈辱的、不公平互利的。

三十多年前,为了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莞也在这场巨变中迎来了重生和飞跃。东莞花大力气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加强学习与交流,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城市,虎门服装、常平物流等闻名遐迩,这都是自主开放、平等互利、积极交流的结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只能深化而不能停止。

今天,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东莞如何更好的融入世界值得思考;面临着世界经济的滑坡,东莞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值得探究;面临着城市转型,东莞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完成历史蜕变值得期待;不管怎样,改革开放、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不能丢,因为学习交流才是进步的保证,固步自封、迷失自我、胡乱模仿都不能让我们提升;

第五篇:历史八上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走私: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1840.6——1842.8;英国PK中国)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2.重大事件: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虎门——关天培殉国;吴淞——陈化成殉国。 3.结果:中国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4.战争失败原因:统治者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陈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6.鸦片战争的影响:

(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西方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又称为西林教案 4.时间:1856-1860年(咸丰帝在位)

5.结果:中国失败,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 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清政府代表:奕䜣)

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60多万平方千米)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原因: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阶级矛盾尖锐

2.前期准备: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受基督教影响),和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二、进程(1851-1864)

1、金田起义——开始

1851.1.11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永安建制——发展【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口诀“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虽然都是王,皆受东王制”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概况:1853.3攻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 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4、北伐、西征——高潮【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转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6年

6、重整国政——防御

(1)提拔洪仁玕总理朝政。《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提拔军事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7、天京陷落——失败1864年

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华尔——洋枪队等】

四、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五、启示: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背景: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4.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5、口号:“自强”、“求富”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1.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 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创办新式海陆军:

(1)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

(2)筹建新式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建立台湾行省。

4.发展近代教育: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三、结果

1.失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顽固派的阻挠;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四、评价

1.进步性: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年——1895年

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 黄海大战——邓世昌(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需求)

4.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开端:沙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书上表格和图) 近代香港地区被割占的经过

(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2)《北京条约》割九龙四地方一区给英国;

(3)1898年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强租“新界”。 3.美国“门户开放”:

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实质:“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天演论》)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6.11——9.21(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原因)

六、历史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七、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性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900年; 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1)廊坊大捷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 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3.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八国联军的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上一篇:保卫部副部长述职报告下一篇:不忘初心专题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