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3-01-21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美丽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整治农村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中共远安县委

2013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去年以来,远安县紧紧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主题,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县城乡正向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目标合力攻坚,呈现出干净整洁、和谐秀美的景象。

一、重点突破,抓牢环境整治关键环节

始终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三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宣传发动,开展集中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1、广泛宣传,营造环境整治氛围。通过召开会议、工作组走访群众等方式,利用村级无线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和村级远程教育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活动期间,全县103个工作组共进村开展工作16767人次,召开扩大支部会562次,走访群众7729户,发放各类纸质和影像宣传资料10万份,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和“三万”活动简报等媒介及时报道全县活动进展,推介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营造浓厚氛围,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2、全民参与,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农村环境卫生全面清扫,对垃圾堆全面清除,对村内主要沟渠进行清淤、除杂、疏浚,及时清除公路边、河塘边、桥涵闸边以及公共地带的水草杂物和白色垃圾。同时,动员村民自己动手,对房前屋后的草堆、柴堆、粪堆、垃圾堆进行集中清理,做到柴草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分类处理。目前,全县共清理农村有害垃圾1203吨,清理沟渠1177千米,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绿化美化,提升环境整治水平。在公路沿线植树补绿、见缝插绿、筑坛增绿,构筑立体式绿化美化格局。积极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开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安装色彩各异的木栅栏、竹篱笆,自主建设园艺景观,装点美化农家庭院。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安装太阳能路灯,新建生物型污水处理站。目前,全县共栽植绿化树木12389株,兴建绿化节点3.1万平方米。

二、标本兼治,创新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鼓励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并根据垃圾种类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式。

1、市场化收购。动员农户将秸秆、柴草、白色垃圾等可燃类垃圾收集起来,由保洁公司以有偿收购方式统一收集后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压制成能源型产品,销售给企业作为锅炉燃料。鼓励企业将燃煤锅炉改造为以可燃类垃圾作为主要燃料的环保型生物质锅炉。目前已有武星装饰板、星球宜林人造板、仁福药业等3家企业完成改造,每年可消耗生物质燃料2万多吨、节煤3万吨、降低能耗50%。

2、集中式填埋。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燃废物类垃圾,由保洁人员统一收集后,按照各村地理区位条件不同,分别运送至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产生的垃圾直接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各乡镇集镇周边农村的垃圾统一清运至集镇垃圾中转站,由压缩式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对边远山区和其它地区的村,分村或分组进行分类处理,对白色垃圾、电池、玻璃等废弃物运送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其他垃圾就地填埋。

3、循环式利用。引导农民将厨余、杂草等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用土覆盖进行家庭式堆肥无害化处理。有机垃圾数量较多的农户,由村保洁员统一收集至村庄集中堆肥点进行堆肥处理。同时,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菜” 等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既推动了全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又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养殖污染问题。

三、常态治理,建立农村保洁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保洁机制建设,促使“洁万家”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完善环卫设施。按照乡镇建垃圾中转站、村组建垃圾房(池)、农户建垃圾池或垃圾桶等方式加大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共建垃圾中转站8个,村组垃圾房(池)5453个,发放农户垃圾桶9274个,配置垃圾清运车159辆,环卫设施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同时,积极开展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共有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洋坪镇马渡河村、双路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站。

2、组建保洁队伍。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民理事会推荐等方式从生活困难、责任心较强的村民中选聘村级保洁员,组建保洁队伍,共聘请保洁员355人。县财政从2013年起按每村5000元标准发放保洁费,同时通过整合乡村公路管护项目经费等方式筹措资金,落实保洁经费。制定卫生保洁制度、清运人员管理制度、保洁人员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与保洁员签订保洁合同,每年由村委会对保洁员进行年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付工资。同时,以组为单位划分保洁责任区,将保洁员信息及责任上墙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培育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宣传卫生环保知识,着力培养农民卫生习惯。按照有资料、有评比、有奖励的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庭环境卫生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645户,促进了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保障,构筑齐创共建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三万”活动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1、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城乡互联、结队共建。把“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与“三万”活动有机对接,将村庄环境整治作为2013年“第一书记”重要工作任务强力推进。在“1+1”(1名“第一书记”和1名联络员)派驻工作的基础上,另外增加2名工作队员组成“三万”活动工作组,以最优行政资源确保新一轮“三万”活动有力有序开展。邀请一批远安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担任各村经济顾问,帮助基层干部群众转观念、出思路、引项目。

2、在建设模式上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工作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制定村庄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内容和重点。积极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明确由各村妇女计生委员担任保洁督导员,组织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3、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捆绑使用、以奖代补。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要求,筹措村庄环境整治资金20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民营企业捐助资金285万元,工作组和乡镇筹措资金388万元,群众自发筹资102万元。所筹措的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管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兑现到村。■

第二篇:申论素材:以建设美丽农村为主题

[键入文字]

[标题示例]

1.美丽乡村,需形神皆美

2.打造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3.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就是实在的群众路线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必须因地制宜

5.加强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6.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幸福农村

7.别让农村环境成被遗忘角落

8.让“美丽乡村”助力“美丽中国”

9.“表里如一”方有美丽乡村

10.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11.统筹城乡发展 方可一解乡愁

[开头示例]

1、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个盆景”,也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仅要有令人惊艳的“形象美”,让人一见钟情;更要有“内在美”,让人日久生情。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温州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2、曾几何时,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工业和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农村各类垃圾日趋增加。“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已成为不少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村必须美,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梦想,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最大课题。

3、一提起农村,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想到的是新鲜的蔬果、清新的空气。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纵深推进,农村已经不再是一片净土。

当前,对农村环保的关注亟需不但不能逊于城市,而且要甚于城市。

[结尾示例]

1、农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根脉;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也是市民生态旅游的休闲乐园。只有农村与城市各显其美、和谐互补,美丽农村与美丽城市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2、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动农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美的美好愿景。

3、美丽乡村,并非单纯为了“美丽”,而是要让农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柏油路和砖瓦房固不可缺,但缺了垃圾桶和下水道的乡村,注定与美丽无缘。只有环境日益秀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速完善,“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成果才能惠及百姓。

4、美丽乡村建设最本质的还是人,只有每一个村民都提升了,才能达到1+1>2的聚合效应。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环境综合整治,才能实现美丽乡村“有形”和“有色”的美。从乡村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整体美到惠及个体的“村民美”,这才是真正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5、不发展是落后,发展不协调同样也是一种落后,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不仅有拿得出手的城市“客厅”,也有看得下去的农村“后院”,更要让城市的“客厅”和“后院”连成一体发展,只有城乡协调发展,鼓励人才、资本下乡,不断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农村的“心”自然也会找回来。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第三篇: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姓名:刘相来 学号:201622267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论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生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正在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影响到农民生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 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正面临着来自乡镇工业污染、农村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 1 困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每一户农村家庭。 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也在农村。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的矿藏、大气、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既要实现发展满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比较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个别地区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社会和谐。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和谐,农村和谐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值剧降,农民会被迫离开农村家园、农村将会出现农业空心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会大幅度减少,对社会生活秩序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

2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1.1 生活垃圾污染

2 由于农村城市化,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还具有随意露天堆放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2.1.2 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在近几年东北入冬的时候,由于农村秸秆的燃烧导致了东北范围的连续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1.3 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2500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2.1.4 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

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农村这样那样的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这些优点的同时,乡镇企业也极大的破环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国家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因此一些企业转而将工厂设立在农村以寻求庇护。而这些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很老化或者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到位,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通过环境部门的生产许可,可以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2.2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3]由于生态文明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陆续流向了城市或城镇,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环保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就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出于脱贫致 3 富的强烈愿望,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忽视对当地企业环保风险的生态评估,当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很少能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3 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这除了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外,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国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当农村出现污染环境事件时,相关环保职能机构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污染事件频发,而环境监管滞后现象。农村生态环保监管过程中权、责、利不清现象时有发生,“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分属于环保、渔政、水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越权抢权或相互推诿的现象”[4]。另外,环保职能部门专业监测人才出现逆向流动。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级别越高,专业技术人员越充足,设备也越先进。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第一线往往缺乏高级、正规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常常也很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无法管环保”的局面。

2.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环保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保障交通、能源、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匮乏,诸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秸秆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政府每年都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许多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致使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分散,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保需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资金相对充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会越好;反之,环保资金缺乏保障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就越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会越差。 3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污染问题,则需要扎实开展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活动,积极的推进山水林湖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稳定提升,逐步的减轻大气污染问题与土壤环境问题等。在公路建设方面,以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为建设重点,建设道路绿化精品,进而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建设工作。在水环境方面,则持续 4 加强河流治理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水岸绿化方式,加强水系绿化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建设多元发展模式,合理的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3.2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必须积极地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与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与确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5]鉴于我国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家书屋、宣传大篷车、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业余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3.3 完善环保监管体制

加强农村环保监测体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将政府环保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乡村一级,增强环保监测的覆盖面,对环境监测、取样取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对破坏环境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将环保高级专业人才下沉,充实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人才力量。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提高基层环保监管的技术含量。四是将地方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凡是环保不合格的地方干部一律不予提拔,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抓好生态环保工作。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动态管理生态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保资金充足。一是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投入,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环保监测水平。三是加大农村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运用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四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3.5推行生态示范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行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是“行政村”、“自然村”,这种建制虽然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却给生态环保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各地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示范村”。“所谓生态示范村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基础 5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居民聚集地。”[6]生态村是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示范村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循环使用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生态文明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只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积极建设绿色、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 [2]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3]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4] 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7,(4).

[5] 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6] 邵超峰,鞠美庭,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第四篇:通城实施“千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

干净宽敞的村组公路通村达户,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沿路设置,修整后的池塘碧波荡漾„„。8日,笔记走进通城县马港镇程坳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入眼帘。

“以前一没资金二没经验,想改善村庄环境但有心无力,你们这场‘及时雨’实现了我们多年的心愿。”当天,通城县马港镇程坳村老支书毛旺龙握着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的手道谢。

毛旺龙口中所说的“及时雨”,特指县环保局为该村申报的湖北省“千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

据介绍,省环保厅“千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涉及该县程坳、井堂、下畈等1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将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重点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饮用水源等环境问题实施整治。

为了将整治工作做实、做好,县环保局实施了由局长牵头、一名党组成员配一名环保专业工作人员、两人一组、一组两村的工作机制,指导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目前,10个村新建的9座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15座庭院式污水处理系统开始运行,配备的3000只垃圾桶全部发放到户,新建的100座环保垃圾房落实到每个村民小组,各村配备的保洁员上岗履责。

第五篇: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长效机制建设

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

长效机制建设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尽管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整治后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常运转,成果得以巩固并长期发挥作用。

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落实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xx镇环境卫生的优劣,特别是对推进xx镇美丽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一、建立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各村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主任为副组长,各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村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包干到人。村两委班子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强化宣传,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强化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各村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宣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宣传,动员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来,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个个参与整治”的环境整治良好氛围,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定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达标标准,使我村环境整体再提升。

二、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强督导。

形成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好氛围。 1.实施“两清工程”,垃圾清理工程和河道清理工程。全面清理村内各个自然村积存的垃圾,做到垃圾不留死角。继续增设垃圾桶、垃圾箱,对垃圾日产清产,完善垃圾管理系统;彻底清除河道内积聚的垃圾渣土、水面漂浮物,禁止往河道倾倒垃圾,保证水流通畅。

2.清理街道卫生死角,对沿街门面、商业牌匾、墙体广告和非法小广告进行彻底整顿。配合派出所、工商部门,依法整治各种车辆乱停乱放、住户乱搭乱建、摊点乱摆乱设等不卫生不文明的行为。

3.清洁农村厕所。加大力度坚决消灭露天粪坑,对公共厕所做到专人负责、及时保洁、定期清理,提高农村厕所的净化水平,加快小型集中公厕的改造。

4.严管乱堆乱放。集中清理整治巷道两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挖乱取等现象,实现村庄巷道平整通畅,整洁卫生。努力实现一户一口卫生井,一户一口沼气池,一院一个垃圾坑,做到“户清扫、村收集、乡清运”,形成长效机制。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一是实行门前三包。要求每户负责门前和房屋周边卫生,定期清扫和保洁。二是统一设置垃圾台。各村民小组按照本村实际情况可独立或者就进和邻组共建垃圾台。三是各户实行垃圾袋装化。要求各户大宗垃圾自行外运,生活垃圾袋装化,统一放置到本组规定的垃圾台。四是保洁员定期清运。按照垃圾台垃圾量的多少,定期由保洁员把垃圾运到镇政府指定的垃圾填埋点,保证垃圾箱和周边的干净整洁。并由环境整治小组定期对落实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此基础上,倡导各村民小组和群众加大房前屋后的绿化,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逐步提高村庄的绿化美化水平。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将xx镇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上一篇:美丽乡村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某煤矿安全生产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