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2023-03-19

第一篇:我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的实现

敬爱的党组织:

总书记在带领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那么,作为党员干部要如何在实现“中国梦”呢?首先要凝聚身边的一切力量。 首先是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基层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难,但每一份苦难和磨砺都是对年轻基层干部成长的一份财富和资本,在基层岗位,面对的可能是琐碎的事情,但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沉下心来,踏实肯干,从眼前的小事做起,从最底层的岗位做起,带着对老百姓那份最朴实的情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用青春在基层的沃土中彰显青春风采。

其次,要深刻体悟和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之间的关系。“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是13亿人民的共同期盼,它本质上是无数“个人梦”的汇合。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大局意识,看问题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想的深一些。当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个人梦”和“中国梦”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大局出发,必要时,个人梦想要服从国家复兴之梦。此外,还要有奉献精神。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就必须要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成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生力量。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用劳动汗水浇灌中国梦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五一劳动节前夕,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既对劳动者们的问候,也引发了通过劳动实现中国梦的深刻思考。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人间万事出艰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民生凋敝的基础上建立了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无数一贫如洗的家庭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现代化生活,说到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辛辛苦苦地干、扎扎实实地做,是用辛勤与汗水闯出了一个新天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这是千古不磨的真理。

今天,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劳动的内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今天的中国发展进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三个“劳动”,构成了我们以劳动筑梦、圆梦的力量支点。

所谓辛勤劳动,就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人都为梦想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梦就有了坚实根基。所谓诚实劳动,就是脚踏实地、遵纪守法、社会和谐的劳动,这样的劳动最有质量,是真正的财富之源。所谓创造性劳动,就是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勇于进取的劳动,从科技创新到制度设计再到工作中的每一个新点子,都有创造性的因子;从发展方式转型到破解改革难题,都需要用创造性劳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因而,创造性劳动是提升“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践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首先需要彰显崇尚劳动的主流价值,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好风气,让“劳动圆梦”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信念。

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社会都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尤其是,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改变命运,这才能让亿万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用劳动的汗水共同浇灌中国梦,共同开

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思考

丁蒋平(计应1316036)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建成小康社会,走实现中国梦是必然的。 中国梦,是富强梦。中国在不断发展,在经济中,由经济大国发展成经济强国,逐步迈进小康社会,提出共同富裕; 在科技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都说明中国更加自信了,中国因底气而更加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强大。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有三个目标、三个主体,形成了三层关系。就国家层面来说,具体目标是在2020年前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国家的富裕与强大的统一,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是基于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而言的,也代表了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百年来的民族梦。中国梦是复兴梦,是中华文明的又一次辉煌,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这里的民族振兴也是实现民族梦,是对民族精神的提振与弘扬,是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弥久而常新的强大生命力的见证。人民的幸福是中国梦的最根本的落脚点,这也意味着让人民分享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这三个目标中,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也是现实国家的总体愿景;民族振兴则是取宏观的历史长河的视角,是历史巨澜中的心灵回归与精神信仰的重振;人民的幸福才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的一个总结。只有在有望实现梦想的时候才能够谈论梦想,这个梦是“理想”的另一种表述,是梦想成真之梦。按现有国际汇率计算,2020年左右,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有望达到或超过美国,并继续不断扩大所占世界经济份额的比重。这一事件看似平常,实际上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180年,中国经济总量经历大幅度的下滑后,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应有地位,它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取得了阶段性胜利。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地位相对衰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国力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中国梦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民族之气,是众多志士仁人付出巨大牺牲所盼望已久的社会愿景。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发展阶段的自信判断,是对中国国力、实力和潜力的自信,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自信。习总书记指出“必须要走中国道路,必须体现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最后归根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这三个“必须”指出了方向道路、精神动力和具体办法,并落实到行动主体。可以预言,中国传统文化将更加受到重视,党的建设将会更加重视纪律性,强调行动的一致性,尤其将会对党员干部加大权力约束。

中国梦的提出将大大凝聚人心,为开启新的建设高潮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可以统一认识,可以让社会各阶层具有“大局意识”,而不被各种杂音所

干扰。这不但是告诫全党,而且是教育人民,珍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提高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综合实力,不为国际国内不时泛起的各种杂音所干扰,也不轻易放弃业已正确的发展道路,不争一时之气,而要有长远眼光。新时期党员干部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危险,尤其以精神懈怠更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这既是对已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过高估计,失去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是一种价值迷茫、信仰缺失的表现。中国梦旨在唤起整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一个怀揣伟大梦想的民族,既不会为当前所取得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未来道路上的曲折艰难而畏惧不前,而是信念坚定、目标远大,步履沉着有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迸发出持久的创造激情。这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第四篇: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姓名 张锋学号 632085216091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实现“中国梦”。这样,我们的梦想才会真正照进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也就实现了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

第五篇:《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中国梦征文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美丽构想;要建设美丽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收入翻一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所勾画的蓝图,也为高校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实现中国梦,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品学兼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无疑成为培养建设者的重要摇篮。作为一名高校人文学科教师,紧紧围绕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责无旁贷,要认真思考,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全面、协调地发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学能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教师的高要求,寄予着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期望。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要受到更多的约束,教师从事教人求真的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就必须在道德上不断完善,在学识上不断提高。现在依然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主要有两个原因:

1、科学技术的价值表现是直接的,作用发挥是显性的、快速的和及时的;人文科学的价值表现是间接的,作用发挥是隐性而缓慢的、延后的。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直接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却忘记或者忽视了推动这种变化的思想观念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调整的力量,淡忘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思想解放和由此推动的改革开放,才会有我国三十年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如此快速的发展。

2、人文科学是研究人本身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这样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变,但其内容却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研究者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不同时代对同一问题也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所以,人文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难以获得普遍的认可。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对人文科学作为科学及其所拥有价值的怀疑。

人文学科教师要积极克服这一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全面、协调地发展自我,提高人文科学的能力,即知觉能力、回忆能力、评判能力、公正能力、抉择能力、市场能力。因为人文科学能使人们获得关于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和自身、对待生活的恰当观念和态度,从而在个体或社会角度上,正确认识、处理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三种欲望:权力、荣誉及财富,不为之所累,使自己达到快乐自由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真正目的,这样的人格才堪称健全。人格健全的教师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局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亲和力,深受他人喜欢;

3、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4、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人文学科教师就是要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定力,占领道德制高点,成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一面旗帜,这样才能率先垂范,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敬而受教”。

汲取文学经典营养,确立正确的人格支点

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距离,文字和思想上的一定隔阂,有些教师和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一样,轻视或厌恶对古文的学习,认为太遥远太古老太陈旧,与他们的生活相差太远。有位中学生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权威栏目中甚至建议删掉《诗经》的精华篇章之一——《氓》,足见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盲目的、胡涂的观点。文学经典大都文质兼美,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具有无可替代的净化心灵的功能。

(一)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情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屈原《哀郢》诗中写到:“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尚迷恋故乡,狐临死也将头朝着洞穴的方向。《古诗十九首》中更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句子;陆游《病起书怀》更云:“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亦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影响,一些青年民族感情淡漠,洋奴思想严重。读这些诗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较之政治课往往更胜一筹。“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虽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校。我们自己为国家的富强、学校的兴盛是否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呢?决不可怨天尤人,似乎党对不起自已、国家对不起自己、学校对不起自己、别人对不起自己,而不去想自己于党、于国、于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培养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有位国家领导人说过:“未来党和国家的各级重要领导,多半会从我们这些重点大学培养出来。”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便是明天、后天的省长、市长、总经理。应当培养他们会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的民生疾苦。曹操《蒿里行》写战乱时代人民的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也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多流亡愧俸钱。”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亦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社会的进步文人尚且能心系百姓,以邑有流亡而自己享有俸禄为愧,这种民本思想应教育学生多多吸取其营养,少一点自我,多一点他人。

(三)培养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历代文学家写下许多宣传仁爱的诗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则曰:“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覆盖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杜甫诗中表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情操,而白居易诗中表现的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教育学生做高尚的人,学习伟大的人,走上社会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四)培养刚直不阿的品格

马克思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品格是阿谀奉承,我国历来的文学作品都力倡刚正不阿,养成一身正气。陆机《猛虎行》曾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传为千古佳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文人摒弃一切奴颜与媚骨的典范。杜牧也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九峰楼寄张祜》)即便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时,诗人也倍感心痛。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中曾云:“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他屈身下僚,不得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因此他甚至羡慕献和氏璧被刖去膝盖骨的和氏,从此无法下跪了。近世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更应当是学生立身处世的榜样。

(五)培养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应当增强应对人生磨难与挫折的素质。无论如何受打击迫害,也能笑傲人生,不屈不挠。这一点,苏轼是我们的榜样。“乌台诗案”以后,出狱贬官黄州,他并未觉得凄苦怨艾。他《初到黄州》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同作于黄州的《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岭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身体也不好,他依旧乐观:“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几次被贬,他不仅没有绝望,反而使创作达到高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均作于黄州。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父母娇惯下长大的,往往任性、经不起挫折,用文学经典启发学生 “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永不沮丧,永不颓废,增强毅力,潇洒旷达。

(六)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前者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后者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等。文学经典既有忧患意识,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有关的篇章,也有写山水田园、爱情悼亡的美文。通过经典的学习,让学生多一点“高雅”,少几分“庸俗”,从而提高人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操。

勇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

梁晓声《忐忑的中国人》指出:当代大学生是比较幸运的,社会允许人生观多元化的存在,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选择与时代主流理念不协调或者悖立的人生观生活,也不会受到横加干涉甚至予以剪除式的打击。在道德观上,社会和时代仅仅划出“道德底线”,告诫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不要越过底线,否则可能触犯法律,因为道德底线和法律边线几乎粘连在一起。因此,大学生最大程度享有道德指责“豁免权”。这驱使部分大学生将青春的美好和日子挥霍在“道德底线”上,也将人生的小舞台搭在“道德底线”上,而且自以为是最现代、最潇洒、最自由的活法。

梁晓声的观点可谓一语中的。部分大学生为了他们自以为是的最现代、最潇洒、最自由的活法,常常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嗤之以鼻,对“道德底线”设定不屑一顾,社会也给了他们最大的宽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问题,传统大工业解体造成的失业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社会保险和慈善事业不完善问题,官员作威作福、挥霍浪费、贪污腐化模式百姓疾苦问题,漠视社会公德问题,道德滑坡速度惊人等等问题,对大学生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由于教师的职责负有德育的责任,必然对学生进行主流理念的引导,极易让学生产生说教、过时的印象。

但是,传递正能量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能量让我们心态更加积极,更加阳光,正能量是一种可传递的能量。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我们身边有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活动的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开展等等也都有“正能量” 的传递,足以证明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那么,教育工作者更没有理由让善的传递在自己身上断掉。

“十年,树之以木;百年,树之以德。”说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艰巨性。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教师恪尽职守,做社会正能量的坚守者、传递者,恪守情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人生是一个过程,记得有一句诗说“天上没有任何的痕迹,但是鸟儿已经飞过”。它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程其实就是一所学校,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总结,人生过程经历的事情都是对我们自身有益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看清我们的时代,看清我们身上的历史使命,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国家好,才能民族好,只有民族好才能个人好。让我们关心周围每一个人,树立实干兴邦精神,努力实现我们个人的中国梦、国家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上一篇:文艺下乡演出活动总结下一篇:完整电子书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