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x108沁园春长沙

2023-06-02

第一篇:wzx108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介绍

(1)沁园: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段落层次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结构图如下:

研讨分析

这首词由“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景组成。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将这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有何特点?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和“记”二字。

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沁园春·长沙》本词上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整体感知:

1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携、忆、记

2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文本研读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1、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寒秋寒秋也就是深秋。

2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是诗人回忆的内容,应该放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后面。这两句的位置为什么要调换呢?因为“沁园春”这种词牌名,下阕的的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过吗?下阕的前两句是……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一句是六个字,第二句是八个字。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杨直上重霄九。应该是九重霄,为什么要写成重霄九? 为了压韵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3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这三句字数一样,也不压韵。因此,调换语序不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你体会了什么效果?

师: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一首诗词就好象一块压缩饼干,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泡开,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的画面、诗歌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欣赏诗歌了。所以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三句诗所描写的画面。

师:如果你能想象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也就能够体会到这里采用语序倒置的手法所获得的表达效果,谁来说一说。

师:“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

1925年8月毛泽东回到韶山养病,并利用这段时间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这些举动惊动了省城长沙。湖南省省长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毛泽东老师的儿媳妇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消息,毛泽东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他老师的儿子郭梓阁开的食品店,军阀随后就追到了这里,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郭梓阁把毛泽东藏到店铺的夹壁里面。两天以后,追兵撤走了,毛泽东才从夹壁里面走出来,马上一个人秘密地回到了长沙。

在长沙他不敢抛头露面,不敢与家人联系,不敢与朋友来往,感到十分孤独。所以诗人把“独立寒秋”放到最前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当时的孤独的情怀。当然也能使我们在诗歌的一开头就能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生:(记)语序倒置;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也能使人体会到诗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中流砥柱般飒爽英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孤独是诗人最常见的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读钓寒江雪”等。

2、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这里的文学主要指古诗词,王国维认为景物和情感是构成诗词的两个最基本要素。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沁园春-长沙》是由情个景构成的吗?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王国维的一句话就说出了古诗词的本质。景与情有何关系?感情是诗歌的胚胎,是诗歌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这种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通过景物描写呈现出来,读者通过欣赏诗词里面的景物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景物是诗歌的媒介。、

湘江秋景

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1、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吗?

视角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

颜色变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师:“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

动静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炼字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有两句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 卢延让《苦吟》)为了推敲一个字,不知不觉竟然捻断了好几根胡须。

师:古人写诗是很认真的,十分讲究炼字。课文描写景物的七个句子里面有几个字用得很好,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例如:“层林尽染”的“染”,“百舸争流”的“争”的“争”,“鹰 方法提示:分析字的表达效果,高考经常考。怎样分析一个字的表达效果?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生:(记)首先看字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再看字所描写的内容,最后看用这个字所取得的效果。

师:例如,分析“层林尽染”的“染”的表达效果,先看“层林尽染”整句话的意思:岳麓山一带的枫林重重迭迭,经霜以后,一片火红;再看“染”描写的内容(对象):枫林一片火红;最后看“染”字的表达效果:枫林红得像人工染的一样美。我们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整合一下,就成了“染“字的表达效果:”“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写出了凶鹰展翅高飞,勇猛矫健的雄姿。 ”鱼应该用游,怎么用飞翔的“翔”呢?即使飞也一般是呆在海洋里,只有遇到危险时,才向空中跳。高度一般在5~6米的高度,直线距离一般在100米左右,这不是飞翔,是跳跃。

三、四组同学?

“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变化,而且用词富有表现力。我们在齐读一遍。

4、陆机《文赋》里面有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这可以从“愁”字的结构看出。什么是愁,秋天的那种心情。可见中国文人有一种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了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把这七句再齐读一遍。 师:他笔下的秋天给了怎样的感受?请同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用刘禹锡的诗句来概括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三、峥嵘岁月图:面对广阔的宇宙毛泽东,老毛想到了?齐读有关诗句。 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向天老爷问了个什么问题? 生:谁主沉浮

师: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这个问题很有力感,充满阳刚之气。每次读这几句,我都很激动。是男人的,是伟大男人的,就应该问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当然,在座的诸位都是青年才俊,也应该多问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

师:上阕通过描写长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深秋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哪些人才能主宰中国的命运呢?请看下阕分解。齐读下阕。 生:齐读下阕

“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抨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了青年学生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 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毛泽东有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士,敢叫日月换新天。当的进步青年富有献身精神。

“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什么用法? 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万户侯指当时的反动军阀。反动军阀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带头大哥,在我们青年学生的眼里你只是一堆臭狗屎。这又体现青年学生身上哪一种可贵的品质? 蔑视权贵。

师:军阀文化素质很低,确实是一堆狗屎,谁都可以鄙视他们。

下阕主要是回答“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谁主沉浮呢?同学少年。这一群同学少年很酷,很炫。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

师:鉴赏诗歌要善于联想。读到下阕你就要联想一群翩翩少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心系祖国,蔑视权贵,英勇无畏。真实迷死人了。

师:毛泽东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豪放派词人,下阕里面哪几句最豪放? 生: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

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前进的船只。文笔多豪迈。这种豪迈体现了毛泽东的超自信,他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有时候,每个人很有必要把自己想象成超人,告诉自己两个字:我能。齐读一遍。 生:我能。 师:下课。

板书 上阕 写景 描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之秋景 下阕 抒情 抒发革命青年之豪情壮志。

第三篇: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

李寿华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设计

地位与作用:新教材每一册有一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二册的诗歌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1)〈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 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4、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5、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6、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7、研读下阙,体会青年毛泽东将

7、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江中)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8、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9、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立志》《咏蛙》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2、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3、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净无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关于意象

词:

1、又称“长短句”、“诗余”,也叫“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

2、词有词牌,有的还有题目,题目与所写的内容有关,而词牌则基本上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3、词的分类: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沁园春》词牌特点(本词属长调) 分为上下两阙,属双调

上阙13句56字,押四平韵(头、流、由、浮) 下阙12句58字,押五平韵(游、稠、遒、侯、舟) 写作背景

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

3、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3)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4)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4、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百)舸 ————(争)流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 评价,再表演。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划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多彩,充满生机?

提示:毛泽东的身份、地位、抱负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4、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5、“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6、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四、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1)综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泽东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是诗的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的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 播放《沁园春·长沙》朗读课件

五、课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

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2.比较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的差异。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提示: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六、积累

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

如:

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 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 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 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

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长征》)

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 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 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七、欣赏伟人毛泽东的英姿和书法。

八、作业:背诵默写课文。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二、 写作背景

1911—1925年,**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动日益高涨。**同志直接领导的湖南的农**动引起了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湖南**军阀下令通缉捉拿**,**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去广州主持农**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朗读课文

2.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并理清思路:

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①上片主要写景;

②下片追忆往事,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3.老师明确诵读要领,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忆”字都是领字,这两个字后要稍微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语速稍快,“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慨叹之情。下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也要稍慢一些。“忆”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语速稍快。

四、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一)品读上片:写景为主,借景抒情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 2.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

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问题: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板书:

山——红

林——染 绚丽多彩

江——碧

虽为寒秋

舸——争 却无寒意

鹰——击 生机勃勃

鱼——翔

①请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②问题: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

“万”写出山之多;

“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一提到秋,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愁”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悲秋诗句更是给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觉。但在这首词里,虽然是深秋,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大气、乐观,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问题: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积极奋斗的革命**。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宰祖国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板书: 怅、问: 谁主沉浮? 博大胸怀

(二)品读下片:抒情为主,情中显志

1.作者在词的上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片。 2.“橘子洲”、“岳麓山”是青年**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这次旧地重游,他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片中,“忆”是一个领字,那么作者回忆了什么样的峥嵘岁月? 板书:

忆: 峥嵘岁月 革命盛景 补充材料(幻灯片展示):

①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②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③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④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小结: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下片通过叙事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含蓄地回答了只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青年、仁人志士才能“主沉浮”,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板书: 记: 中流击水 壮志豪情 4.学生再次大声齐读全词。

五、 总结归纳

词的上片记今日自己独游橘子洲,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忆往昔与同学战友群游橘子洲,以抒情为主,情中显志。全词清晰地展现了新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豪情。

六、 拓展迁移

在**看来,改造旧中国的历史重任是掌握在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手中的,只有他们才能主宰祖国和民族的命运。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借鉴中国留学生时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依然是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中流砥柱。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读出我们年青一代的自豪与**。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 干gàn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附:板书设计

山—— 红

林—— 染

绚丽多彩

江—— 碧

看 舸—— 争

鹰—— 击 生机勃勃

借景抒情 鱼—— 翔

怅、问: 谁主沉浮? 博大胸怀

忆: 峥嵘岁月 革命盛景 情中显志

记: 中流击水 壮志豪情

上一篇:211与985大学介绍下一篇:12345转办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