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1500字

2022-10-01

第一篇:关于读后感1500字

关于爱国的1500字

关于爱国的1500字

这是个不经意间的问题,总有那么多伤心的帖子触动我的心灵,我好多次的问过自己:要不要爱国,虽然答案还是爱,但还是给一个真正的原因吧。从小接受人的教育,在图书馆察过专题的资料,再上上网,相信正常的人都应该爱自己的国家,但现实世界总给人更清醒的铁一样的事实。

好多次游离失所的感觉,为什么要爱国,国何在,为什么总有人要践踏最崇高的感情!!!去感受感受他们的痛苦吧:风烛残年的革命老人流离失所,破衣烂杉如孤魂野鬼一样的游荡于百里之遥的村舍间捡食度日,记者去采访,依旧一声喊:“只要连长一声令下,我跨着大刀杀鬼子”,不是戏剧,胜似戏剧,悲惨到能上舞台,是何等的悲惨!!!哀至无声,这就是我的祖国吗?老人啊,你为什么要这样的爱,是什么使你有这样的记忆和执着。

公元2003年9月,上海市《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元从美籍犹太人安思远手上购买《淳化阁帖》,啊,我的上帝,那可是近4000万人民币啊!我不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失去的?是不是我们被揪着辫子,扇着耳光,满脸沾满唾沫,胸口躺着鲜血时失去的?这是耻辱你知不知到?要是你们家被人枪去了东西,你会不会再花钱把它买回来?我告诉你:你要是把抢去的东西抢回来再给强盗一顿饱揍那才叫平手,多拿些利息回来才能算光荣!!!何况还只一副帖!!!上面的字你不认识还是那些字体我们字典里查不到?我告诉你中国比它好的宝贝多得数不过来!!!买它回来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会因此快上一秒钟,各层面的教育不会因此提高一丁点,考古发现它也挨不上边,它只是让中国人成为2003年世界一大傻冒,说安思远死了东西收归美国政府,到时候买不回来,屁!!他死了才叫好,政府对政府,那时才有希望拿回来,这叫“归还”!!!就是挂在美国博物馆里做个爱国活教材也好,每年大把的养护费让美国去出,要是弄坏了就到联合国去告它不珍惜世界遗产,我们就花4千块买个影印本足够了,因为效果和原帖一模一样!!!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4000万哪,花钱何太急!!中国每年有多少父亲在子女拿到大学录取书那刻自杀的,有多少全家常年卖血拼凑学费的,你上博花4上个亿还能从美国买回埃及的宝贝,明天人家枪子一响,统统的又到别人博物馆里去!!!前不久联合国对中国教育提出严厉批评:

1、基本教育投入仅达联合国规定的1/3,倒数排名不及非洲的乌干达,

2、对已经贫困的民工子女再征收高额城市入学费,

3、5%的文盲率与实际调查相去甚远。

说这些话很郁闷,也花了很多时间,几乎偏离主题,我很少一个帖子要写上三天时间。

中国的优秀儿女和文化多的数不过来,这是我亲近它的原因之一,谁都会为有这种同族而自豪,对信仰的坚强和执着使我认为他们和上帝没有什么区别,

谁能在慢慢挫骨扬灰时还坚持理想??!!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亮点都是他们铺垫出来的。

人是群居动物,落单就会受到其他族的欺负,所以团队意识中有迫不得已的成分。所以爱国的内因是对理想实践者的尊敬和追随,外因是自然划分而形成的防卫归属,知道了就请不要对这种脆弱的归属感进行内在的践踏,两害相侵择其轻,一旦这种归属感被选择放弃,就永远也连不起来了,“老子干天干地,就是为了你们****,他妈的老子不干了!!!”,这就是人之常情,心痛后的放弃,正常人谁会舍弃自己的祖国,谁会选择形单影只,只有出力愤怒后的人才会哀大莫过于心死,体会潘汉年晚景的凄惨心境,和无依无靠的曾今为祖国建设付出半生的老人们,再看到那些恬不知耻哈X族,不要脸的出国代表团,听到什么秋少云、黄继光是傻瓜的话,是不是有理由可以想:我那么爱国为的都是什么?

理性的看善恶是无国界的,中国人里有很多动物,日本国里也有个别的人,广义上的好坏两大阵营早晚会形成起来,单纯的民族主义也会被理性和人性本善的综合道德所取代,当然,这在语言通用,交流技术等许多障碍上还有极长的路要走,但许多先知先觉的人总是忍不住以寡敌众,以无畏和无私的付出激励着后人,再加上各种中间派的运动,碰撞游走到今天的样子。

„„算了,不写了,都写了三天了,累死我了,我又不是交作业,切!!,反正对将来的世界还是不要多想,做好今天的事,明天一般不会太坏。

第二篇:关于生命的作文1500字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的长治久安?

人类开始了解自身对地球的消极影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地球上已无一块净土,珠峰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云雾在加浓变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地球上每天有上百种生命灭绝„„生命之面临着巨大的人为灾难,地球人的生存已危如累卵。

1914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汤普逊率先提出了“生命之”的概念。密歇根大学的伊文斯说,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会明白,和人一样,动物也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法国学者史怀泽更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全新的伦理价值观: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海德洛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在贪婪的物欲甚嚣尘上的时候,伟人的呼声显得是那样的微弱。现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另有145种哺乳动物、437种鸟类、69种两栖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和250种植物正处在灭绝的边缘。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醒,环境问题的实质,不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文化和价值取向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感情,那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情。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新种的出现和老种的衰亡速度大体是一致的,但是人为的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由于每一个物种都是大量遗传信息的贮藏者,所以每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生命之的一个眼的开裂,它给整个生命世界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因为在复杂的生命系统中,我们难以测算,一个与人类的功利距离较远的物种的消失,将会给生命之的最终消失带来什么?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人的酋长,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愿意拿来献给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并作为此文的结尾:“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生命之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第三篇:关于梦想的作文1500字

梦想没有有效期

转眼间,又是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春夏秋冬更替轮换,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当我们烦恼于柳絮纷纷的杂乱,感伤于溪水潺潺的哀婉,沉缅于秋风瑟瑟的凄怆,悲恸于雪花飘飞的凄凉时,可曾知道我们正一步一步迈入黑暗的深渊,失去了追求梦想的澎湃激情。

时值深秋,天气转凉,被风干的空气愈显单薄,凛冽的寒风中迎来了这场暮秋之雨。雨不大,打在窗棂上很清脆。躺在床上,在黑暗孤寂中,这雨点让我想起过去的十七年中的秋雨,就好像它从来就在那里,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有我和我的心境。在过去的岁月里它看清了我的悲欢苦乐,而在以后,它还将继续陪我走完未知的路途,我不敢念及未来,梦想存在于未来,我不敢念及它的有效期,生怕它已失效。在愈来愈重的压力下,我已无力去畅想我的蓝图,我的宏愿。我不是迷惘,不是彷徨,只是在严峻的现实下,情不自禁地恐慌,害怕那天以后会得到一张苍白的成绩单。过去的日子从指缝中溜走,我的梦想,是否已过有效期?当年的豪情壮语犹在耳畔回响,可那脆弱的心再也无力负担未来的期盼。我禁不住想去寻找一处桃花源,但那终究是陶潜的梦幻。日子依旧,梦想依旧,就像窗外的雨。只有我心里的恐慌在蔓延。

夜渐深,窗外的雨似显急促,雨滴声也更明晰。我努力地想进入梦乡,可烦乱的心绪使我的努力徒然,索性闭上眼去聆听这自然的交响乐。此时四周一片空寂,全世界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和这冷雨。是啊,只剩下我一人,再热闹的繁华也抵不过夜深人静的孤苦,白日的喧哗嬉闹不过是肉体的独舞,当铅华洗净,只剩下苍白的灵魂面对逝去的流年生发出虚无的叹息。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似乎已过了有效期。

可梦想并没有有效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大器晚成,黑人总统曼德拉九十高龄仍站在南非荣誉的制高点,身处耄耋之年的季羡林笔耕不辍,被奉为“国宝”。他们都告诉我梦想没有有效期,它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茁壮成长。

漫漫人生之路,梦想在远方,追逐的路上总有坎坷,要成为强者,要实现梦想,必须勒紧行囊跨越过去。不要逃避,乌托邦永远只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就算寻找一处山林幽居,也无法割断与现实的联系,反而会滋长消极颓废,让梦想拥有了有效期而追悔莫及。我们能做的只是握紧双手往前走,傲视人生的苦难。当你步履艰幸地跨过一道道坎,终于走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再回首“向来萧瑟处”,你会发现当初的艰辛处其实“也无风雨也无晴”。

窗处的雨声渐趋和缓,愈显得床头闹钟轻微的滴答声,生活依旧,可我的心已不同于昨日。梦想没有有效期,那未知的远方又何忧可言,除了奋斗,无路可走。豆蔻年华成追忆,而今迈步从头越。点评:

沉实,凝炼。对人生感悟颇丰。有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思想准备,叙述流畅,情感真挚。能从中外古今名人的成功之路汲取营养,视野开阔。

第四篇:读后感1500字

篇一:读后感1500字

暑假期间,陪儿子去书店买书,看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题目,把既是妈妈,又是教师的我吸引住了,于是买回来读了,书中有许多教育理念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把自己的女儿婷婷培养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写在这本书里,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并且书中描述了许多教育孩子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让孩子轻松地学习。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的一系列做法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如果特别讨厌一件事,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们在教育理论中经常谈到这句话,可是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因此,我们要好好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如果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那么孩子会更加讨厌学习,所以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对孩子心理的成长小心呵护。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呵护,孩子经历的每件事,遇到的每个困难,尹老师都会帮助孩子化解,比如,美术老师对孩子画画的评价,让孩子体验到了很大的失败,是妈妈帮助孩子从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个对心理学有着很深造诣的妈妈,我想是不会体会到的。同时作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在对待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上也有很多困惑,这也更加的鞭策自己要多读一些幼儿心理方面的书籍,遇到了问题就会有更多的办法来解决,不仅要努力做一个睿智的家长,也要做一个睿智的老师。

三、关于阅读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阅读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早就已经深知的,让我感兴趣的是想看看尹老师是怎样指导孩子阅读的。读过之后,受益匪浅,发现自己居然在对待孩子阅读方面有很多错误。比如,我要求孩子看书要认真,一字一句的读,不可以一目十行,有时儿子看书翻得快一些,我都要批评他。而尹老师在书中严厉的指出,“一字一句读的人是阅读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阅读必须是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才能被整体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读只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来我犯了阅读的另一大忌,看来得赶紧纠正,应该还来得及。还有,我不停的买书,但孩子却看得很少。尹老师提及她的孩子阅读的书籍大多是租来的,一来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二来可以锻炼孩子阅读的速度。确实,我家书架上有很多书其实没有必要一定要买,用借或租的也可以,这样还不会助长孩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懂得体谅大人挣钱的辛苦。

读了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长也好,还是老师也好,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的施教应该溶于对孩子浓浓的爱中。

篇二: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1500字

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篇三:朗读手册读后感1500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朗读手册》,读完后,触动很大,感觉受益匪浅,让对“创建怎样的语文课堂”有了新的想法。

一、 语文课堂应该是引领孩子热爱读书的平台

到了二年级,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的理解能力上不去,导致班级考试优良率上不去,是我们给孩子讲解得不够多、不够透彻吗?读了朗读手册,让我知道了阅读能带给孩子很多好处。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读后我豁然开朗,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讲解够,没有让学生理解某篇课文,却不愿意花大力气引导孩子去大量阅读。

既然阅读能给孩子带来那么多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孩子大量阅读呢?我也想过让孩子每天读课外书,然后让家长签名,可是有的孩子还是不读,“假读书,真签名”的现象严重,于是我又固定格式让孩子每天写简单的读书日记:你读了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你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这回学生造假不了了吧。过了段时间,又发现一位同学好几次都写了动物过生日的日记,一会小猴过生日,一会小象过生日,内容一致,都是XX动物生日会上很热闹,感受都是感到生日很快乐……

自以为找到方法的我再次陷入彷徨,《朗读手册》序言告诉了我答案:生活中,父母和教师总是教孩子阅读的技巧,但很少想办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我恍然大悟,我们教师总是想教学生阅读技巧,想尽办法逼迫他们读书,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阅读兴趣才会乐于读书、迷恋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没有比“想要阅读”更重要的阅读技巧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义务让孩子爱上读书。

二、转变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朗读手册》调查研究发现,“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对学生的词汇发展是最有效的,“双方积极互动的模式”次之,而“教导式互动的模式”最差,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几乎毫无帮助。

根据启示,如果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就应该大力推行“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在讲读课文之前,师生之间要有讨论,你对这篇课文的看法,而在读完课文之后,应有大量的讨论,通常是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必须回想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讨论的重点是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有限,或者说老师做过多的分析、说明,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

另外,据一项研究指出,大部分老师在提问之后通常只等1秒或更短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然而如果老师们能多等3——5秒钟,学生将会更踊跃地回答问题,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改善。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也是一个真重要的启示。

三、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广泛的涉猎,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以自己广博的学识来感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读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应适时给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并抽时间和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成功和喜悦,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英国诗人斯蒂文森在《点灯的人》中这样写道:“每天太阳落下后,李利扛着梯子,把街灯一一点亮。柔和的光,照亮了大人和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们纯真的心灵。”我们教师也要做像李利那样的点灯人,把一本本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读,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变得优秀、优雅和完美。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在教室里教些什么,不要等到冬天即将结束了,才教学生用雪来做精巧的雕塑。

篇四: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500字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篇五: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1500字

一本让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初看时感觉与教育毫无关联,细品时却感觉这不仅是一本与企业发展和提高个人修养相关的书,也是一本与我们所从事教育事业息息相关的可贵之书。

读罢此书,我的理解是细节铸造品牌,细节体现文化,细节成就名师。

一、细节铸造品牌

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就是这么神,可以铸造品牌。如果你不信,看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品牌:联想、微软、海尔、小天鹅、电视里打开便可以听到的英特尔等,他们都是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做细才得以成功铸造品牌。”细节,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大漠里的一粒沙,小得极不起眼又容易被人忽略,却最能影响大局。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会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

当然,细节也一定会铸就品牌学校。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让一位满心抱怨的家长沉着冷静,也可以让家长感到我们的诚意。教育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中的满意,简单地说,是教师带给家长的感受;复杂地说,是丰满一实验留给社会的感受。用心教育,做好每一个细节,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丰满一实验这个品牌的信赖,增强家长对丰满一实验教育的满意,而且能够更好地铸就这个品牌。

二、细节体现文化

如果你礼拜天来到东市商业街和大福源超市,吸引你眼球的或许不是满街的人头攒动,而是肯德基里没有座位就餐,但人们也愿意去的地方,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你要问我,喜欢去吗?我的回答是当然!

进入那里,所感受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企业创造的文化。我感受到的是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真诚友善的接待,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快速迅捷的服务。去肯德基就餐就是一种享受,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产品来看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的优势,而管理的优势则是通过细节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这不禁让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以人文精神熏陶人,我们可以从学校的文化走廊中看出这教育管理的细节,那里为学生及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经典,还有我们的校史馆,走入其间时,感受的不仅仅是丰满一实验的历史和巨变,丰满一实验人一步一个脚印,让一所农村的小学一步步走向辉煌。这更是在无形之中积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代代一实验人思想的精华在校史馆的幅幅照片和张张证书中得以沉淀。我们的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这其中的含义不也是一种文化吗?是王校长赋予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生命的文化。文化是细节的体现,细节也必将体现文化。

三、细节成就名师

我非常欣赏李素丽说的“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名教师,最成功的感受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回想自己的从教之路,总是被幸福的感觉暖暖的萦绕着。幸福源自我身处的学校,名校的一草一木,名师们的举手投足,孩子们的一笑一颦;幸福还源自我周围的人们,专家的悉心指导,同事的真诚相待;幸福还源自我对事业的追求,赋予了我对教育追求的无限生命力。教育是感人的,教育是真实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都是真实的。一堂课、一次谈话、一次作业、我们都在营造属于自己、由自己缔造的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这让我想到的是名师窦佳梅,在从事一线教学时,细心的她就把每一个孩子的日记都装订成册,记录下每一个教育的瞬间。或许我们现在才去做,但那也是开心的,快乐的,因为记录的是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瞬间,感受的是不同的细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细节。

我相信,在品牌学校品味着名校的文化,践行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细节决定成败,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篇六:和学生一起成长读后感1500字

《和学生一起成长》一书,我首先粗略地看了一遍,了解了作者的大致意图,我理解到不管她写的“交给他金钥匙”还是“知、情、意、行统一”等等,她的言行都是从细节抓起。通过看此书及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学生是要从“细节抓起”。

窦老师在写给宋宇庭的一封信: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美丽中,就从宋宇庭主动扫教室这一细节,称赞她为学生:你一直这样默默地为班级奉献,为同学服务,你的行为令我十分感动。然后又从宋宇庭自习课上的表现,想到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从考试不理想,流泪哭起来。这些细节,指出他性格上的弱点。“不坚强”,爱哭。教育宋宇庭眼泪使你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接近。并送宋宇庭一句终生受用的话:男儿当自强!你是个男孩,一定要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擦干眼泪吧,你会变得更潇洒!相信宋宇庭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坚强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相信窦老师的这封信,从宋宇庭的一件件爱哭的细节说起。宇庭一定会心服口服,并一定能改正缺点,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还有从窦老师的学生袁德公给窦老师的“寻常小事见真情”这封信中也是因为窦老师从细节中发现袁德公没带饭盒。是窦老师在孩子最着急,最无奈的时候,向他举起盛好的饭菜和一双崭新的筷子。使这位学生事过几年后想起来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还有在活动课上,刘世杰掉进土沟,窦老师背刘世杰去校医院……这些细节都记在袁德公的记忆中,他评价窦老师说:“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每一个人,我真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自豪。可惜过不了多久,我们这些被您温暖了六年的孩子就要离开母校,开八中学。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要经历酸甜苦辣,但我会面对,会把您的爱化作一般异常强劲的动力,伴我闯过未来的风风雨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抓细节是多么重要,通读此书,我教学的一幕幕也不时地浮现眼前,记得教过一个班,生A的爸妈离异,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奶奶来校跟我说过。这孩子毛病太多,爱偷家里钱,让我平常多关注、多教育她。一天午自习,我进教室,余光正好看见她拿着一卷钱,也就在我进教室的一刹那,她快速地藏到了桌抖,我到她桌前,她慌了说:“老师我不是偷的是捡的”从这件小事最后调查出了“我班的一名班干部B学生”她俩经常偷家里钱,买照相机等很多东西,小卖部,桌抖都存放着钱和东西,生B我和一起到小卖点去取存在那的1000多元钱。生B最后说出都是生A让她偷的。从少到多。生B的家长平时家里的钱多,哪都放。得知表面上看似优秀的女儿竟从家里偷好几千元的钱。后悔至极,痛哭流涕,几次要跪下给我磕头,作辑,说如果不是老师缌,后果不堪设想。

细节是多么的重要,抓细节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别忽视细节问题,很多问题,很多情况都要从细节抓起。正是这些细节中才会反映出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表现,学生的优、缺点的体现。老师只要抓住这些细节之处,抓住问题的实质,才处理解决问题。只有在这些似乎平淡的细节中,表现出的优、缺点才是学生的实质所在。我们老师才能发现优、缺点,肯定、表扬学生在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优秀品质。提醒学生的在细节表现出来的弱点、缺点。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改正这些弱点、缺点。使学生不断进步。让我在细节中发现问题,从细节抓起,使我们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第五篇:《红岩》读后感1500字

怀着—股澎湃的激情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红岩”四个字,似乎是由火热的血所凝成的,衬着封面上红色皮子,显得更加地艳,更加红了。在那上面,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为着自己的理想,更为着祖国的伟大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许云峰。红岩开头不久,许云峰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在渣滓洞,英烈们承受了生理的极限,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任何的酷刑都没有摧垮他们的意志,任何的诱惑都没有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信仰,他们的坚强不屈令我肃然起敬。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

读《红岩》经常会感觉到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信仰”。文中的人物,如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张口闭口不离共产主义的信仰,可谓已经深入骨髓,同自己的生命融为—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信仰”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

我要衷心地感谢《红岩》,不仅因为它为我树立了榜样,更由于它使我深入地体味到什么是光辉的历程,什么是血染的风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贵的青春,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与认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青年,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积极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为现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在祖国母亲90华诞到来之际,让我们缅怀先烈,记住那些为我们和平幸福生活付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是民族之魂,是我们祖国的太阳,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上一篇:技能大赛策划方案下一篇:红桃k终端沟通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