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022-08-14

第一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实一致的。但传统具有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因而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工程的向导。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

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教学建议

一.不妨在一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当然,允许学生根据本人情况另外确立学习重点。 二.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阅读课文。可以组织一些讨论,下列问题可供选用: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第二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技能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媒体课件设计,还要重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只有将各个环节都考虑在内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 关于教材分析

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案都是课堂教学前至关重要的环节步骤。总体来说,是指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不仅对教材内容,而且对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都要全面理解。这样才会清晰其整体目标,继而结合考虑所针对的对象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宏观上对教材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再从微观角度对教材进行模块划分,确定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哪些内容可以先讲,哪些内容应后讲,教师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使每个模块的内容清晰。

2. 关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的是我们要清楚所教学生的程度。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就我们学校而言,虽然生源大部分是从我校初中部考上来的学校,质量整体水平较好,但是由于原来每个学生所在班级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一样,以及知识掌握的差异性等等,都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尤其在高一阶段,一定要尽量使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梯度性,使优中差三类学生在课上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就我个人经验来看,具体做法有:首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再次,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1原则,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目标。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完成适量并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从而保持其学习动力。

3. 关于教学建议

如何把“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英语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八条“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台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

教学建议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的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色进行回顾和记录。通过写教学建议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求教学艺术,优化教学因素,矫正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2~3页安排了一幅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主要提供了四个情境: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的学生,以及准备去玩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玩沙包(包括正在玩的学生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创设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的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意识。

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有需要一步计算解答的,也有需要两步计算解答的。对于一步计算的,可以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于后面的例题中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开始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使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1的教学。

例1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呈现游乐园一角——学生观看木偶戏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自己了解信息、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明确提出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充分研讨之后全班共同分享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例1,可以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1的图。在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播放电视录像),教师以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看“木偶戏”的精彩场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充分发表通过观察画面得到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方法,要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2+13=35(人) 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特别要让学生明确两种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同时明确也可以用综合算式来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对于不同的解答方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

3.例2的教学。

例2是面包房买卖面包的情境。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购买面包的情境,解决“还剩多少个”这个实际问题。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列式为54-8-22或为54-(8+22)。第二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教材中特别强调“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并明确“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为是初次在列式时需要使用小括号,如果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回顾旧知,利用现实情境,明确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

教学例2时可以采用与例1相似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观察下页图,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同时强调两种列式方法的内在联系,列综合算式时着重说明使用小括号的目的。

4.例3的教学。

例3是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仍然以第2~3页情境图中的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教材采用与例1,例2相同的编排方式,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中提示“分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时,教师仍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后再列出算式解答。接着说一说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并着重理解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的不同解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做一做”呈现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见下页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巩固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明确题目要求。列式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而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第5*题,是一个有关过生日的实际问题。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到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

6.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和第2题,分别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第3题,设计的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购买门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第4题,仍然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5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算式是:3×3×3-2=25(个);3×3×2+7=25(个);3×3+3×3+7=25(个)„„

第四篇: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推荐)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 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不等式作为本章的第一单元, 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 学生已初步建立用等式和方程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对不等式的学习。体会不等式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 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研究不等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与相等关系的类比, 类比既是一种数学思想, 用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本章第一单元“不等式”,从知识的角度看,是后两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基础,从方法的角度说, 这种类比研究问题的方法, 对以后的研究学习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2.内容安排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共2节。全单元将实际问题贯穿始终,对不等式概念引入,及其解法的讨论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在体现不等式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同时,也使该单元的难度有所增加,对此应多加注意。

章前图是与第9.2节的选择购物商店问题情景相对应,与本单元关系不大。但利用好章前图下方的文字,则会使问题的引入自然、轻松。首先,从第一段“比较班上同学身高、体重、臂力”的文字中, 学生会发现在学习本章之前, 关于不等关系其实在生活中早已不自觉地应用过了; 而第二段则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些已学过的七年级数学的经典内容拿出来, 除了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外, 还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埋好了伏笔; 第三段则对本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简述;第四段则把本章要研究的问题说了个明白。理解好这些,对于如何引出本单元内容,会有帮助。

第9.1.1节中,首先从一个具体行程问题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等关系,在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自然地引出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几种常见的不等式。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由未知数的取值,进一步引出了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设计自然流畅,与方程的类比贯穿始终,既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转化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等式的有关知识、方程解的定义相呼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将等式与不等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教材“思考” 栏目的设置, 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出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不同之处, 为接下来解集概念的得出做好了准备。对于解集的表示, 教材从“ 数” 和“ 形” 两方面入手:一种是用式子形式(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x>a 或x75的解集可以用数轴上表示75的点的右边部分来表示”。数轴表示解集, 进一步加深了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解集的连续性,也为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做好了铺垫。数轴表示解集的另一个作用是告诉人们: 如此可以避免用式子形式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要去死记硬背口诀之类的做法(这是后话)。接下来继续类比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第9.1.2 节从解不等式的需要出发,讨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们是解不等式的依据。教材先通过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类比等式的性质,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用符号语言 表示不等式的性质,使书写更加简明。接着教材安排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例题1。通过例1加深了不等式性质的理解,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

二、教学建议

1.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展开不等式学习的。方程与不等式都是“ 数与代数” 部分的内容, 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模型, 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相等关系, 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不相等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同之处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不同之处探求新知所在。

教材在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时,注意与方程有关知识进行类比; 类比等式的性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解不等式的过程与解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都运用化归思想,变形为最简形式(不等式化为x>a或x

本单元教材在引出和归纳知识点时, 会设置“ 思考” 栏目, 以问题、填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合作交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 案例1 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

思考: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5+2____3+2,5-2____3-2;

(2)- 1 < 3 ,3 ____3-3;

(3)6 > 2 , 6 × 5____2 × 5 ,6 × ( - 5 ) ____2×(-5); (4)-2<3,(-2)×6____3×6,(-2)×(-6)____3×(-6)。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_____; 而乘同一个负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_____。

通过“ 思考” 栏目, 让学生观察具体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 总结其中的规律。接着对比等式的性质填空,从而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教材设置的“思考”栏目和填空, 给学生起到一个引导和归纳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互为依存偏重方法 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 思想方法的指引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不等式的概念产生的过程, 既是基本知识落实的过程, 也是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过程。解不等式的过程,也是化归思想渗透的过程。 案例2 不等式概念的建立 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

对于不等关系还认识较浅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种方法解决。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解答此类问题不外乎从列等式和不等式两个角度入手, 再就是考虑路程会有怎样的关系式? 考虑速度或时间又会怎样? 如果学生列出的是等式,无非下面三种情况: 23x=50, 50x= 23,x=50÷ 23,此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做法有 一定道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体现的是一种相等关系还是不等关系,比如“之前”“驶过”,从如何体现这些关键词语入手, 将方程过渡到不等式,这个学习过程,表面看耗时费力, 实质上却更好地体现了等式和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模型,对比出了等式和不等式的异同,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 并且为接下来的等式和不等式的进一步类比做好铺垫, 这个引例的选取可谓独具匠心,执教者需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舍得花费点时间是值得的。 4.双基落实重在及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的代数不等式,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由于本单元是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 教材并没有安排一节内容来专门介绍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 而是把不等式的解法(含有括号和分母的不等式)放在了9.2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把利用移项解不等式这一知识点通过9.1.2中的例3,马马虎虎地过去了,把例3前需要用到不等式组才能解决的例2 按了进来, 这需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如这时缺乏对不等式解法的分析归纳, 忽视它们, 不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要及时对解不等式进行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案例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x-7>26;(2)3x<2x+1; (3) 23x>50;(4)-4x>3。

这是第9.1.2中的例1。建议在例1前增加一个正向应用不等式性质的问题,例如习题9.1中的第5题可以改造为设m>n,用“<”或“>”填空并说明理由: (1)m-5____n-5;(2)m+4____n+4; (3)6m____6n;(4)-13m____- 13n。 增加这一类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说理的同时,为不等式三条性质的灵活应用夯实基础, 并使学困生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不等式三条性质,并能够灵活应用。 通过解例1的4个不等式, 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

第五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竹节人

本课写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竹节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的事实。重点是明白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2

学生分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本课作者先介绍了一些天体知识,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然后讲出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排除了好多行星之后,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但经过科学探索之后,这个可能也排除了。尽管如此,宇宙生命之谜并未揭开。本课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探究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10.宇宙生命之谜

2

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然后汇报,教师评价指导,使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

11*.故宫博物院

本课为了详细介绍故宫博物院,共提供了四份材料。这四份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重点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

1

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筛选相关信息。汇报后,教师点拨指导。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出示一些让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食、旅行、梦想等,让学生先说说这些活动的作用,再来围绕话题写作文。

1

先说一说自己觉得给生活带来美好的活动,然后范文引路,学生练习,完成后交流提建议。

语文园地

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1

指导学生先自我感知,然后听教师指导,再练习巩固。

上一篇:局班子运行情况报告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工作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