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1

2014年4月23日,湖南嘉禾县特殊教育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仪式,标志着该县首所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嘉禾的特殊儿童有了“新家”。开学典礼仪式上,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观了学校环境和教学、住宿、餐饮等场所,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深入了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 篇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

摘要:为了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方面有缺陷和残疾的少年儿童,其身体和心理有别于正常儿童少年;身心缺陷的补偿与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追求体育课程的缺陷补偿和康复功能;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场地器材应符合残疾儿童特点。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

按照教育对象性质的不同,学校体育一般分为普通学校体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上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殊教育也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不待言,体育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小学、中学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学校体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是,相对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有些滞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特点缺乏认识,实践中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等,照搬普通学校,甚至以普通教育来代替特殊教育。其结果,违背了特殊教育的规律,阻碍了特教学校体育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普通学校体育为参照系,从教育对象、学校体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体育师资、场地设备等分析了特教学校体育特点。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为特教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1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象的身心特征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有缺陷或残疾的少年儿童,即智力、听觉、视觉、肢体、语言、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的儿童少年。因此,不少的特殊教育学校视不同的对象称为“盲人学校”、“聋人学校”、“启智学校”等。特殊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学校体育实施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身体活动是体育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教师传播知识、技术、技能和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首先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再现和无数次的模仿练习,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技术、技能。而这些,对于视觉、听觉等方面残疾的学生来说,要比正常学生困难得多。如智力落后的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明显落后于正常生。

听力残疾的学生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因此,限制了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因为他们听不到声音,许多信息他们就不了解。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虽接触的东西多,但会说(表达)的不多。由于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才能进行,因此,听力的残疾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聋生在完成智力测验的试题上存在着比同龄健全学生更多的困难(除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外),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健全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盲生由于视觉丧失,因此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不仅如此,由于丧失视觉,空间定向能力差,往往依靠听觉注意来补偿。由于缺乏视觉表象,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

不同的生理缺陷,又影响了残疾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兴趣单一、稳定性差等弱点。由于特教学校体育对象的上述身心特点,特教学校体育的目标、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器材设备等,都有别于普通教育。

2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目标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

其二,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如盲、聋、哑、智障等。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体育课程更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自不待言,特教学校体育课程概莫能外。但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要体现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

第一,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等需求的同时,更追求其缺陷补偿与康复的功能,使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相统一。我国的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儿童的第一性缺陷是其心理和教育特殊性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应由医生来诊断和鉴定或通过医疗措施加以治疗的;而由第一性缺陷派生出

来的第二性缺陷要由教育工作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来加以训练和补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追求缺陷补偿与功能康复的实效性,使传播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与缺陷补偿统一起来。这也是“健康第一”思想在特教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特教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同是特教学校,盲生、聋生、智力落后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差别也非常大。在保证残疾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同时,对盲生,应突出培养正确的定向和运动能力、坐立行走正确姿势的课程内容;对聋生,锻炼其视觉、触觉、运动觉和残余听觉能力,集音乐、舞蹈、体操、游戏等为一体的律动内容的比重要大;对智力落后的学生,则要发展其大肌肉群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的协调平衡能力,自然,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要多。对竞技项目进行“教材化”加工时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特点。

4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就差异性教育而言,特教学校较之普通学校更为突出。如智力落后儿童既有智力落后程度和性质的差异、神经活动类型的差异,同时又有需要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差异。即便是智力缺陷程度完全一样,也可能由于不同原因而表现出对体育的不同需求。而对视觉和听觉缺陷的学生,除了有低视力和全盲的差异,重听与聋生的差异外,还都交织着其它身体与心理的差异。因此,实施个别指导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组织教法运用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如对盲生,教师不可能像对待正常学生那样,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而要逐一指导。通过用手的触摸帮助其将姿势做正确,或摸对位置,或让其逐一触摸教师的正确姿势。

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是特教体育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直观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信息传递是体育教育方法的本质功能。因此,有人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视觉信息类、听觉悟信息类、触觉及本体感觉信息类等。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即直观手段的选择较正常学生局限性大,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补偿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如对盲生,宜采用听觉、触觉信息类方法以弥补其视觉丧失而不能通过视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对于聋生,只能以形象的视觉和本体感觉信息类方法,来补偿其不能通过听觉获取直观信息的缺陷。

5 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一般体育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从事的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面对特殊的学生、实施特殊的体育课程、采用特殊的体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为实现特殊的学校体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素质,还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际技能。如学习和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学、有关盲、聋、哑残疾儿童的病理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特殊体育教育教学组织与方法,以及盲文、手语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在特殊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必须大学毕业并取得特殊教育专业资格才能担任特教教师。因此,只具备一般的体育专业素质,是很难高质量的完成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的。我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指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我国有特教学校近2000所,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教体育教师。为满足特殊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应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教体育教师。

6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场地设备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必要的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体育场地设备。体育教学的场所,除了包括不同功能的教室外,还包括体育馆(房)和各种体育场地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教学设备有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性设备,如桌椅、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等;另一类是专门的体育器材设备,如体操垫、健身器械、篮球、排球、足球等。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体育课程有别、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异样,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也有别于普通学校。如,原国家教委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中规定,9个班规模的学校活动场地,弱智和盲校应不少于3570m2,聋校应不少于5394m2;学校应设体育康复训练室,面积不少于56m2;盲校体育活动场地设置以适宜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环形跑道和直跑道。除少部分作硬地外,大部分场地宜铺设草坪,并在适宜地位布置沙坑等适合残疾学生活动的体育设施和游戏场地。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颁布过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涉及到体育的有聋校29种、盲校33种、弱智学校41种。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常人化”、“竞技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不符合残疾儿童特点,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应该组织体育、教育、医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就特教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配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残疾儿童的体育活动、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编制特教学校体育场地设备配备目录及标准。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异常活跃。可特教学校体育却相对滞后。目前对特教学校体育研究不够,特教学校体育实践缺少理论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科学地认识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对其深入研究,才能促进特教学校体育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只是初步探讨,愿与同行们交流,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编辑:邓星华

作者:何敏学

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 篇2:

湖南省嘉禾首所特殊教育学校揭牌成立

2014年4月23日,湖南嘉禾县特殊教育学校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仪式,标志着该县首所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嘉禾的特殊儿童有了“新家”。

开学典礼仪式上,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观了学校环境和教学、住宿、餐饮等场所,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深入了解。在随后进行了捐款活动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学校捐款捐物,希望学校的智残儿童们能够在充满温暖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作为一个医生,我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特殊学校却是治疗智力残疾的医生,今天我们县的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开办,我愿尽一点微薄之力,同时也呼吁和倡议社会的各界人士对我们的特殊学校献上你们的一片爱心,让我们的残疾儿童感受到你的温暖。” 爱心人士薛明华如是说。

据了解,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2013年下期,2014年春季开学招生,目前学校现有教师9名,在校注册学生28人,开设2个教学班,总投资448万元,已建成设立康复楼、教学楼、塑胶田径场地、学生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等基础设施,能满足目前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和康复训练任务。

田径训练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家校共融理念下的人文关怀

“遇见是一个契机,遇见是一条路线,遇见改变的是心态”,这是我对“家校共融理念”最深刻的体会与感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小学(以下简称“工小”),这所学校创建于1966年,地处老工业区。校园不大,但建筑古朴,林木葱茏。学校的教学班不多,只有20个,其中包括2个特殊教育班。

从学校舞台旁的斜坡走上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莲花池,池中金鱼畅游,莲花怒放。特殊教育班的学生小南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看到他专注的样子,便打趣道:“小南,有什么好看的?”他眼睛都不舍得离开,头也没抬地说:“陈老师,金鱼在捉迷藏!”“哦?是跟谁捉迷藏呢?”“我啊!”小南指了一下自己,又指了一下金鱼,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喜悦。

小南去年刚从特殊学校转学过来,短短一年时间,他俨然成了“工小通”,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看到小南的成长,我不由得想起工小“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想起这些年与学生、家长在“融合理念”上的磨合与成长。

初遇特殊教育,举步维艰

1988年,随着国家特殊教育事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工小也开办了首个特殊教育班。由于缺乏师资,只能招收临聘教师满足特殊教育班的教学需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特殊教育都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学生和家长了。特殊教育班的12名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围观和指点,也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困扰。怎样才能让这12个孩子在学校有存在的价值?如何让其他普通班的学生理解、尊重身边的特殊人群?怎样打消特殊孩子家长以及普通孩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顾虑?这其中的艰辛,尹老师的体会尤为深刻。尹老师今年60岁了,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经20多年了。他亲历了特殊教育班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当年,调皮的普通班学生甚至公然称特殊教育班的学生为“傻子”,尹老师十分担心班里的家长会责备学生。可是,家长们非但没有丝毫责备,还心怀感恩,感谢学校能给孩子进入校园学习的机会。是啊!在那个年代,除了极少数民办机构,海珠区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可以接收特殊孩子。家长愿意让孩子走出家门,学校欢迎孩子走进校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家长们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减轻了任课教师的顾虑,特殊教育班成立初期的舆论压力也得到缓解。学校领导专门为特殊教育班设计课程,把普通班专科教师的部分课时调整到特殊教育班。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能让更多的教师了解特殊学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万事开头难”—初遇特殊教育,是契机,也是考验。

家校共融,始于特殊教育

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期风雨,特殊教育班的运作开始步入正轨。尹老师是特殊教育班的班主任,他虽然是一名男教师,却非常耐心细致,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因为班里的孩子能力不足,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会更密切。大多数家长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每次遇到家长时,尹老师都会主动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一天的情况。上下学期间,校门口附近都会聚集很多家长,其他家长看着这些特殊孩子跟普通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听着尹老师和特殊孩子家长的交流,也慢慢了解了这些特殊孩子的情况。渐渐地,家长们的疑虑消除了,大家都习惯了有这么一群特殊孩子进出校园,有时还会主动询问特殊孩子的情况。

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春游、运动会、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等,都会让特殊教育班的学生参与,并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参加校外的比赛,为校争光。我曾教过一名有智力障碍的学生小梁,他虽然在学业上有些吃力,但在运动方面却很有优势。为了说服小梁的父母同意他参加田径训练,我进行了家访。他的父母很朴实,听到我夸奖小梁,很不好意思地说:“孩子能上学就很不错了,其他方面我们都没有什么要求。”我给他们看了小梁体育测验的分数,并诚恳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小梁虽然学习跟不上,但他有自己的特长。如果能在体育方面取得成绩的话,一定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信心。”在我的劝说下,小梁的父母终于同意了。不善言辞的父亲把双手放在儿子的肩膀上重重地按了一下,小梁的眼睛里顿时充满了光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梁代表学校参加了区残疾人运动会,并且在多个项目中名列前茅。我清晰地记得,小梁在赛后回到教室时,同学们都起立为他鼓掌,掌声久久不停。他自信地挺直腰杆,目光坚定,迎接这属于他的荣誉。那一刻,在同学心目中,小梁简直成了英雄般的人物。如果没有那一次家访,小梁的父母也许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么优秀。

专业扶持,家校共育

路走远了,还要往回看。20多年来,工小的特殊教育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教育心态。

2009年,我接一年级新班,教这个班的语文和数学,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量特别大。开学前,校长找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接收一名自闭症学生,并强调家长极度抗拒把孩子安置到特殊教育班,而且还要求陪读。看到校长为难的神情,我虽然内心忐忑不安,但还是一咬牙答应下来了。虽然我的班上一直都有特殊学生,但接触自闭症孩子和家长还是第一次。为了“有备而战”,我提前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小赵的情况,还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自闭症的资料。

第一节课,小赵觉得很新鲜,到处张望,时不时拍拍手,站起来跳一跳。他很喜欢笑,也会突然哭起来。因为都是一年级新生,同学们都处在兴奋状态,大家对小赵都没有太多关注,第一天顺利度过了。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课堂上怎样关注小赵的需要,课间怎样安排他的活动,家庭作业如何布置等,都让我感到很棘手。但当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时,我才发现最困难的是让家长把期望值降到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小赵的父母都是高才生,他们对小赵抱有很高的期望。为了不让小赵掉队,妈妈买了厚厚一叠参考书和练习册回家补习。每天晚上,小赵除了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做妈妈安排的练习。早上上学时,小赵总是不停地打呵欠,上课时也会频繁爆发不良情绪。在这样的强压之下,累的不仅是孩子,家长迟早也会崩溃。为了与家长深入交流,我决定进行第二次家访。

为了获得学校的支持,家访前,我向学校领导说明了小赵目前的状况,建议在申请随班就读资格前先放下对小赵学业成绩的要求,把社会适应和生活自理放在首位。在得到领导的认同后,家访的目的就容易达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赵的父母听了我对小赵能力现状与近期发展目标的分析后,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表示愿意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家长松了一口气,我也找到了教学的方向。

为了给小赵制订合适的发展目标,我特意请教了特殊学校的教师,向特殊教育专家学习如何制订“IEP”(个别辅导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也对当初的及时放手感到庆幸。这是我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第一次制定“IEP”,也是我通过专业途径进行的一次家校共育。家校共育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有专业支持,有理有据有成效,才会让家长信服和配合。

不知不觉中,工小特殊教育融合之路已经走过了二十八载,从工小毕业的特殊学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如果没有教过特殊学生,我不知道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如果没有接触过特殊孩子的家长,我不了解他们是那么的宽容、善良;如果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我永远不理解“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 cn

作者:陈健珊

上一篇:农机企业价值管理论文下一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