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乌龟找工作评课稿

2022-09-01

第一篇:小乌龟找工作评课稿

中班语言活动《小乌龟看爷爷》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活动《小乌龟看爷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小乌龟看爷爷》是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它把小乌龟行动缓慢的特征融进了一个饱含亲情的故事情节中。这个活动目的在于通过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激发关心他人的情感。为此,我在设计中,我着眼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切入点,让幼儿通过观看PPT课件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和老师共同讲述故事,进行故事表演。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适当的进行表演时可以的。

结合故事的特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目标,我选择了《小乌龟看爷爷》作为活动内容,希望通过小乌龟的行为来激发幼儿关爱长辈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纲要》中的总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几个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的趣事。

2、能用比较完整的语句,结合动作大胆表演故事。

3、体验关爱长辈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的趣事。

因为内容是语言技能锻炼、情感表达的载体,只有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才能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只有知道小乌龟它发生的趣事,幼儿才能够在活动中表述故事内容。所以,我把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乌龟因行动缓慢而发生的趣事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难点:体验关爱长辈的情感。

因为情感是抽象的,不容易萌发。虽然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移情至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当中,才能激发幼儿对情感的真正领悟,从而体验关爱长辈的情感,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使活动富有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把游戏贯穿在活动中,我作了以下准备: PPT课件、动物头饰若干、小动物教具。

四、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感知故事内容。

1、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有一个小动物身上有个大罗锅,走起路来慢悠悠)

2、播放课件,感知故事内容。

3、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面有谁;小乌龟带了什么礼物去看爷爷;路上碰到了谁,他们说了什么话;小乌龟带了礼物看爷爷,爷爷心里是怎么想的。

开始的时候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引出主题,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而且也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活动作了铺垫。这个环节主要是让让幼儿感知故事内容,所以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通过提问的方式也可以引导幼儿回顾课件里的内容。

(二)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教师以边讲边出示教具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并学讲故事中的对话和短句。

1、出示小乌龟教师讲“我很想爷爷了要去看爷爷,给他带一颗苹果树”请幼儿学说一遍。

2、教师继续出示教具小蝴蝶和小鸟说“你要去干什么啊”小乌龟说“我要去看爷爷给他带一颗苹果树去”请幼儿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3、教师出示乌龟爷爷,幼儿学说小乌龟和乌龟爷爷之间的对话。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幼儿能够学说故事中的对话。教师通过示范法的教法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幼儿通过视、听、讲结合法,模仿法来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增强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且老师的带领和动作的示范,使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下一环节表演故事奠定了基础。

(三)故事表演

1、个别幼儿表演:请四位能力强的小朋友分别扮演小乌龟,小蝴蝶,乌龟爷爷带上头饰,进行故事表演,起示范作用。

2、集体表演:请幼儿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大胆表演故事。

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欲,他们很愿意上来当小老师做示范,所以请四位能力强的小朋友扮演角色,表演结束后给予他们表扬,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也可以激发其他幼儿的表现欲。

新《纲要》目标中指出:“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教育要求中指出:“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大胆表演故事,符合纲要的目标和教育要求,不仅可以增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讨论怎样关心长辈

师:听了小乌龟看爷爷的故事,你想到你为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些什么? 请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小乌龟的行为从而激发幼儿关爱长辈的情感,在生活中为长辈做一些事。

五、活动延伸

制作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礼物,增进关爱长辈的情感。

活动延伸是对幼儿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礼物送给长辈,增进他们关爱长辈的情感。

第二篇:幼儿园中班语言说课稿 小乌龟开店

一、设计意图

随着主题活动《奇妙的世界》的进行,小朋友们对各种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动物们各自与众不同的外形特征,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故事《小乌龟开店》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中班幼儿通过家庭、社会活动、角色游戏等途径对成人社会的不同工种及其特征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模仿、表演,乐于借此进行游戏、交往。而”小乌龟“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

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中班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目标及重难点定位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乐意参与讲述活动,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引导幼儿根据乌龟的特征大胆思考和想象,帮助小乌龟开店。

3、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和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讲述活动,并能根据乌龟的特征大胆思考和想象,帮助小乌龟开店。”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动物的不同特征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把“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大胆想象,并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解决策略: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采用:A.成就激励法;B.榜样示范法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A.观察法;B.言语提示法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2、操作图片、动物卡片若干。

四、活动流程及目标达成策略

根据中班上册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1、提出疑问、激发兴趣。

“小乌龟也想开一家店,可是开什么店好呢?”“小乌龟拿不定主意了,还是让我们和小乌龟一起去看看别人都开了些什么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观看动画,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

2、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帮小乌龟开店。

这一环节通过边观看动画边思考问题“大象开了什么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大象怎么会想到开花店的?听听大象是怎么说的?”等等,再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乐意参与讲述,并大胆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活动迁移、找“老板”。

主体升华,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为商店找“老板”,参与活动,在前面活动的经验上幼儿会更有主见地作出选择。

五、设计亮点

1、讲述在前,故事在后。

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故事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2、开放式教学情境:本次活动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情境。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非常关键,而传统的语言活动的提问,比较单一、封闭。开放性提问则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不有利于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纲要解读》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就是要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交谈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请幼儿为商店选择老板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而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了开放式提问,尽量让幼儿在答题时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小螃蟹每碰到一个朋友,我就提出问题:“大象开了什么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猜猜大象怎么会想到开花店的?听听大象是怎么说的?”等,从而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增加了他们讲述的机会。

第三篇:小班语言活动小乌龟上幼儿园说课稿

小班语言活动《小乌龟上幼儿园》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语言活动《小乌龟上幼儿园》,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设计意图

《小乌龟上幼儿园》的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乌龟、小青蛙、小鸭子、小鸡为角色。讲述了一只小乌龟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心情及所发生的事情,最终小乌龟能快乐地和同伴玩,融入到了集体当中的故事。小班幼儿刚踏入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哭闹,焦虑。为了能使幼儿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来安抚幼儿情绪,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大领域相结合。

二、活动目标

结合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太愿意去倾听。因此,我从能力和情感两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目标:

(1)能力目标:愿意倾听故事,理解故事中小乌龟的情感变化。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情绪还未稳定,会有一定的胆怯心理。让他们能倾听故事,感受小乌龟的情绪变化有利于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

(2)情感目标: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懂得关心,帮助他人,体会和新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做了以下两方面准备:

(1)物质准备:故事《小乌龟上幼儿园》 ,故事挂图,小乌龟手偶。 (2)经验准备:幼儿对小乌龟等小动物的认识。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直观法:小班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手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提问法:启发式的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倾听故事,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听到的故事内容和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相结合理解故事,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

1、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2、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3、情境体验法是让幼儿在对故事的理解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情境演绎。幼儿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同时能提升对故事的理解。

四、(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一只刚上幼儿园的小乌龟引起孩子的兴趣。

(一)(第一环节)出示道具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以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并且通过设立情境进入了活动主题:“今天,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乌龟。秋天到了,动物幼儿园开学了,小乌龟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让我们一起和小乌龟去动物幼儿园吧。”

(二)(第二环节)结合图片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此环节,我运动直观法和提问法等方法,将故事进行分段讲述。

1、教师结合图片,第一次完整讲述故事

幼儿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带着问题理解图片的画面和故事的情节发展。 教师:故事主要讲了谁,干什么?

小结:原来啊小乌龟是第一天去上幼儿园,让我们仔细去看看小乌龟在幼儿园遇到了哪些事?

2、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一段:小乌龟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里的人它都不认识它,它害怕的把手和脚锁紧乌龟壳里。)

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小乌龟是第几天上幼儿园?幼儿园里的人小乌龟都认识吗?

(第二段:小青蛙、小鸭子、小鸡走过来,都不知道那个躺在地上的东西是什么,就在上面跳来跳去,当鼓敲啊敲,还在上面画画呢!) 教师提问:后来谁出现了?做了什么?

(第三段:小乌龟忍不住大哭大叫起来,大家吓了一跳,原来是只小乌龟啊!) 教师提问:小乌龟哭了没?那它为什么哭呢?

小鸡、小鸭和小乌龟是不是故意要在小乌龟背上做游戏呢? (第四段:小青蛙、小鸭子、小鸡高兴地邀请小乌龟和他们一起玩,大家又唱又跳,好快乐!) 教师提问:最后小青蛙、小鸭子、小鸡和小乌龟怎么样了?小乌龟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这一部分我注重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情节当中。幼儿边观察讲故事同时,我运用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小青蛙、小鸭子、小鸡对小乌龟的态度以及小乌龟的情感变化。

(三)(第三环节)结合图片,引导幼儿大胆跟着老师一起讲述这个故事。幼儿在讲述故事中,不仅能够练习他们的表达和讲述能力,同时也能从整体感受小乌龟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情感变化。

(四)(最后环节是)在角色扮演中结束活动

教师提问:如果你在幼儿园遇到了非常害怕的小乌龟,你会怎么帮助它呢?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刚入园的小乌龟,请个别小朋友扮演其他幼儿园的小动物。

这一部分,我采用情境体验法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引导并请幼儿抱抱亲亲小乌龟,拉拉它的手和小乌龟做好朋友等。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话,表达自己的理解,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对活动的设计和思考,谢谢老师。

第四篇:评课稿《小动物回家》

《小动物回家》评课稿

胡小波

李晓丽老师这次的展示课为一首很好听儿歌《小动物回家》,节奏非常的快而且有十六分音符和附点节奏。我自己认为对二年级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在解决这一难点时她用手势辅助教学不仅解决节奏,也解决了整齐划一的问题,这些方法的运用非常恰当。也通过不同的游戏再一次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很轻松的解决了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当然每一节课都有它的不足,在教唱低年级学生时怎样让一节课学生都能跟着自己的指挥棒有条不紊的进行,不仅要靠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老师的赞许,并且这种赞许是需要不同种类的。一节课中的评价语言的丰富并准确的运用,不仅是李老师需要注意的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年轻老师去努力的。总之这节课内容丰富,老师不断变换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难点。这都体现了李老师有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细致

可以感受到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教材作品进行过认真细致地音乐性分析,将作品的结构特点、节奏特点、旋律进行特点、旋律与歌词的结合特点等都作过透彻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都作了细腻的安排,通过学生的多种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来加强音乐性,以使情感体验更深入。在关注技能与表现的同时,能关注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关系,加强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因此,在这几节课的教学中,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注重演唱与表演,突出情感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音乐感受、体验、表现活动中,课堂气氛非常好。

二、扎实

扎扎实实在语文课、数学课上我们经常见到,对于音乐课,我想也应该同样重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花里花哨、热闹非凡的音乐课,但好象少了重要的东西,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次活动中,感觉到刘婷、宋杨老师的课都上得比较扎实,但又不缺乏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愿意去接受,去参与。而不是一味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东西。

三、投入

对于这一点,应该说是本次听课的最大收获。音乐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我想这是不可质疑。在这些课堂上,我发现当老师投入地教学时,连肢体语言也是那样地具有美感,有时碰到的一点点小问题,我们教师都会自然地用一个小巧的手势,一个陶醉的表情,就能马上让学生领悟,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教师们投入的教学,都会带动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自己的队伍当中。

在这些课堂上,还让我感觉到我们老师们自身的音乐素质都很高,扎实的课,教师都能以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去接受新事物,去真正了解音乐!走进音乐!学生都会被老师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个个都很投入。我想这不光是课的魅力,更是我们老师的个人魅力。总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最后甚至让全场听课的老师都投入到音乐当中。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这就是老师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的一种流露吧!

2015年12月30日

第五篇: 《小木偶的故事》评课稿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杨会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特点,抓住了单元目标。

第一,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浑然一体,抓住“词语”这根线紧紧地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如“笑嘻嘻、亲热、温柔、痛苦、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杨会老师让学生分别朗读课文中的每句对话,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心情,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帮助了他们理解课文。

二、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求“放”,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要简约、要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纵观这堂课,李老师采取的是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老师从略处理,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后来”“最后”等过渡语,连接了课文内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 然后聚焦重点,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重点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第三,要真切地体会人物情感,必须要达到情感的共鸣才能实现,但是因为现实的一系列原因,作为读者的学生与文章当中的主人公存在着审美上的距离,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去真正体会人物情感。杨会老师最后还增加了让学生表演的环节,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就让学生真正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总之,这节课十分精彩,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上一篇: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下一篇:小学安全办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