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布局要求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口腔科布局要求范文

食堂布局要求(精选)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通知

2010-12-07作者: 未知来源: 法律快车分享到: 0 发布部门: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发布文号:

各区(县)分局,各区(县)建委(建设局),市食品药品监督所:

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到建筑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建设交通委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切实保障建筑工人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把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监管工作落到实处,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上海市食堂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本市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卫生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建筑工地食堂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建筑工人健康权益。本市各级食品药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将做好建筑工地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充分认识建筑工地食堂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从根本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本市建筑食堂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将政府对建筑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关心落到实处。

二、明确职责,加强合作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卫生许可和日常监管工作。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新开办的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发证基本条件依照本《通知》附件执行。对于已开办食堂,但距工程结束尚需半年以上者,应依照本《通知》附件要求进行整改。建筑工地食堂日常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及《上海市食堂卫生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市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应将工地食堂日常监督管理纳入建筑工地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暂行规定》进行管理,并把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卫生状况、行政处罚情况作为文明工地考核指标之一,凡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工地不得评为“文明工地”。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互通建设项目及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信息。根据实际情况,紧密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消除食物中毒隐患。

三、建立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

建筑工地项目负责人是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筑工地食堂管理人员是食品安全直接负责人,具体负责建立食品卫生责任制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制度,保证食堂环境、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等符合《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筑工地食堂要配备符合卫生标准的给水、排水等设施,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体检合格证明上岗。

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责任人应及时报告所属辖区食品药品监督机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组织救治;对造成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隐瞒不报的建筑工地食堂和相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加强监督力度,掌控关键环节

本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对建筑工地食堂中食品原料采购、贮存、加工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管;工地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卫生培训,取得有效健康证上岗。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食堂内卫生设施配置情况加强巡查,并使民工用餐标准得到相应提高。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须及时向食堂管理人员提出整改并督促落实。

在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机构应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工地食堂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隐患,确保建筑工人饮食安全。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00五年六月三十日

附件:建筑工地食堂发证基本条件

一、 选址

食堂应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 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

食堂应距垃圾箱、公共厕所、倒粪站和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扩散 性污染源10米以上。

二、 布局和建筑设装置

食堂应按照生进熟出的原则合理布局,防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堂应设有食品原料储存、原料初加工、烹饪加工、备餐(分装、出售)、餐具工用具清洗消毒等相对独立的专用场地,其中备餐间应单独设立。

食堂厨房和备餐间面积应与就餐人数相适应。就餐人数在100人(含100人)以下,厨房(包括原料初加工、烹饪加工、备餐、餐具工用具清洗消毒,但不包括原料储存场所)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0平方米,其中备餐间(不包含二次更衣室)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就餐人数超过100人的,按每增加1人,厨房使用面积相应增加0.15平方米,备餐间面积相应增加0.02平方米。

食堂应设置供就餐人员洗手和清洗餐具的流动水源。

三、场所、设施、设备卫生要求

食堂场所、设施、设备应符合下列卫生要求:

(一)食堂墙壁(含天花板)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耐腐蚀、耐酸碱、耐热、防潮、无毒等特性,表面平整无裂缝,应有1.5米以上(烹饪间、备餐间应到顶)的瓷砖或其他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二)食品原料储存区域(间)应保持干燥、通风,食品储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至少15厘米)存放,冰箱(冷库)内温度应符合食品储存卫生要求。

(三)原料初加工场地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1-2%的坡度。设有蔬菜、水产品、禽肉类等三类食品清洗池,并有明显标志。

(四)烹调场所地面应铺设防滑地砖,墙壁应铺设瓷砖,炉灶上方应安装有效的脱排油烟机和排气罩,设有烹饪时放置生食品(包括配料)、熟制品的操作台或者货架。

(五)备餐间应设有二次更衣设施、备餐台、能开合的食品传递窗及清洗消毒设施,并配备紫外线灭菌灯等空气消毒设施。220伏紫外线灯安装应距地面不低于2.5米,安装数量以1w/ m3计算。备餐间排水不得为明沟。备餐台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六)在烹调场所或专用场所必须设立工用具清洗消毒专用水池和保洁柜。工用具、餐饮具清洗消毒专用水池不得与蔬菜、水产品、禽肉类等食品清洗池混用。水池应采用耐腐蚀、耐磨损、易清洗的无毒材料制成。保洁柜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为就餐人员提供餐饮具的食堂,还应根据需要配备足够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

四、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食堂应根据就餐人数配备相适应数量的食品从业人员。所有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按规定取得健康体检证明和卫生培训证明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二篇:学校食堂布局与设施要求

第十条

学校食堂应按照生进熟出的单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设置标准齐全的功能间(或功能区)。清洁操作区、准清洁操作区、一般操作区宜通过地面瓷砖颜色进行区分。各功能间基础设施要达到以下标准:

(一)粗加工间:应有固定的场所,与餐厅、备餐间、烹饪间等分开。

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防尘防蝇设施齐全。排水沟有一定坡度,下水道通畅,出口和排气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隔离网。应有足够供水,所供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设有三个以上水池,分别标示动物性食品清洗池(红色)、植物性食品清洗池(绿色)、水产品清洗池(黄色),提供水果的学校食堂,应设水果专用清洗池(蓝色)和浸泡池(白色)。

(二)切配间:应有专用区域(或专用隔间)。

地面应用不透水材料铺砌,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并无污迹和食物残渣。墙壁、天花板的涂料无脱落、无霉斑。排水沟有一定坡度,下水道通畅,出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金属隔栅或隔离网。切配台应用色标分隔成三个区域,分别为荤菜切配区(红色)、素菜切配区(绿色)、水产切配区(黄色)。三个切配区分别设置专用刀具及砧板,以相同色标标示。

(三)烹调间:地面应用防水材料铺砌,易清洗、防滑,墙裙应贴有浅色瓷砖到墙顶。

操作台宜采用不锈钢台面,灶台有一定坡度的排水沟,保持下水道通畅,灶台上方应有排烟罩。灶面及灶台墙壁应无油污、无积灰、无食物残渣、排烟罩不滴油,烹调加工结束做好地面、灶台、操作台和用具的清洗、洗刷。

(四)备餐间:入口处应设置通过式预进间,设有洗手、消毒、更衣等设施。

洗手池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式,墙壁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备有洗手(液)、消毒液及干手设施。

备餐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若不能双向开闭,则宜开向备餐间内。备餐间与烹调间之间应设专用供菜通道,大小宜以可通过传递食品的容器为准,通道口设门。售菜口为可开闭式传递窗。备餐间内不得有明沟。

备餐间内应设置不锈钢配餐台,成品容器带盖,宜设置水浴保温箱等保温设施。紫外线灯(波长200~275nm)应按功率不小于1.5W/m3设置,紫外线灯应安装反光罩,强度大于70μW/cm2),居中悬挂,离地不超过2米的高度。紫外线消毒灯开关设于室外,并加贴标识。配备独立空调,功率与室内面积相匹配。配备专用留样冰箱(柜)及数量足够的、易清洗消毒的密闭留样盒。废弃物箱(桶)盖子应为脚踏式,并保持内外壁清洁。

(五)消毒间:餐用具消毒应以热力消毒为主,化学消毒仅限用于不耐高温餐用具。

采用物理消毒法的,应在蒸箱附近墙壁加贴蒸汽消毒时间要求,或在热力消毒柜附近墙壁加贴消毒温度、时间要求。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宜设置4个专用水池,分别用于为餐用具初洗、清洗、浸泡消毒和消毒液残留冲洗,各类水池应标明其用途,消毒池上方加贴消毒方法说明,根据消毒池实际容积及所使用消毒液的品牌要求,注明所配制消毒液的实际配比,配制方法以便于操作为原则。专人负责餐用具消毒记录。

洗净消毒后的餐用具应倒置存放于洁净、密闭的专用保洁柜内,保洁柜数量应符合实际需要。如就餐时统一到桌上分餐具,每桌需配备一只可密闭整理箱,作为餐具保洁箱,每餐后与餐具同清洗、消毒,餐具倒置存放。如在教室内分餐并清洗餐具的幼儿园,教室内应设餐具清洗专用水池和专用消毒保洁设施,不得设在厕所内,盛装食品及分餐的工具宜在食堂清洗消毒。

(六)原料仓库: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

食品主食、副食、调味品等应分架存放,宜分库存放。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药、灭蟑药等有毒有害物品不得进入食品仓库。

食品原料仓库内应设货架,离墙离地超过10厘米。所有物品上架,按品种分区存放,货架上加贴标签,标注品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使用卡片插袋式,随原料的更新而更新。大包装原料(白糖、面粉、大米等)拆袋后,封口处所附标签应取下插于标签插袋内。食品添加剂应设专柜,柜子加锁并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

(七)更衣间:每名员工一只(或一层)更衣柜,更衣柜和鞋柜宜分开,配备洗手水池,加贴洗手方法标示。

第三篇:第三章 科室布局与管理要求

一.门诊 1.布局

门诊建筑空间统一集中,各功能部门分区合理,方便患者就诊,内部各科室单元入口标示醒目。

门诊包括门诊综合大厅,诊查室、治疗室、输液室、换药室、各科门诊,并设候诊厅、咨询台、预检分诊台及挂号、收费等窗口,流程合理。

(1)专科门诊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儿科、口腔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诊、激光科等。

(2)专家门诊 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内,分设各专科诊室。 2.环境与设施

(1)门诊综合大厅 应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有清晰醒目的门诊布局平面图和路标及就诊须知。挂号、收费、服务台设在门诊适当位置,药房、检验科、放射科等设在大厅附近。大厅设导诊咨询台、患者休息椅,供应饮用水,提供一次性水杯。门诊入口宽敞,易于人员流动,设置残疾人通道。

(2)候诊厅 应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可容纳就诊人员流动和候诊。室内设分诊台、服务台,供应饮用水,有就诊程序、专科介绍、健康教育资料等。

(3)各专科诊室

1)内科门诊:分设血吸虫病专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内科。

2)外科门诊:设普通外科、泌尿肛肠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

3)妇产科门诊:设在楼层东侧。设候诊区、产科诊室、妇科诊室、妇科治疗室、计划生育手术室、围产期检查室等。①产科诊室:有产科检查的仪器物品。②妇科诊室:室内配妇科检查床及妇科检查所需的仪器设备。③妇科治疗室:备冲洗物品及用物。④计划生育手术室:供人工流产、放环、取环及妇科小手术用。

4)儿科门诊 5)皮肤科门诊

6)口腔科:同外科诊室外,设技工室,诊室设置成卡位式诊间,配备良好的水电供应系统,自动流水漱口装置及口腔科专用综合治疗台及升降手术椅,有流水洗手设备,有消毒隔离设备。

各诊室设1-2张诊桌和2-3张坐椅,设诊查床,有隔帘或屏风遮挡,有洗手池、七步洗手法示意图和洗手设施。 3.质量要求 (1)环境管理 1)门诊环境宽敞、明亮、整洁、安静,布局合理,流程便捷,通风采光好,有公共卫生设施,设无障碍通道,消防设施齐全。

2)候诊区有患者就诊流程,有人性化服务便民措施;平车、轮椅等功能完好,定期消毒,车上被服保持清洁,接送隔离患者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防止院内感染,各科诊室保持室内整洁,每日空气消毒1次,定时通风,各诊区每日湿式清扫2次。 (2)一般护理管理

1)建立健全门诊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技术操作规程等。 2)服务热情、周到、解释耐心,态度和蔼、文明礼貌。

3)认真做好开诊前准备,诊疗用物准备齐全,位置固定。预检、分诊、就诊安排有序,尽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4)预检分诊准确、细致,发现传染病患者按传染病管理,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和疫情报告。

5)按患者挂号先后、病情等合理安排就诊,维护好候诊秩序。根据病情诊前测量体温,必要时测脉搏、呼吸、血压,记录于门诊病历上。

6)随时观察病情,遇高热、惊厥、剧痛、出血、呼吸困难、发绀、心力衰竭、瘫痪、精神异常等,应安排提前诊治,必要时紧急配送急诊室处理。对年老体弱患者主动给予照顾。

7)检查肛门、乳房、下腹部等,应采取保护性遮挡,必要时协助医师检诊。 8)利用不同形式对患者进行卫生知识宣教,对就诊、特殊检查、治疗、手术等患者给予指导和讲解注意事项。

9)各诊区急救物品做到“四定”,有物品交接本,账目清楚,清点制度落实。贵重仪器有维修保养制度,如有缺损需查明原因,及时补充。

10)各诊室诊查床及平车铺床褥、床单,床单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 11)做好日工作量统计。

12)门诊设意见簿,定时收集意见,针对工作人员及患者意见与要求,及时整改,持续改进。 (3)组织管理

1)人员编制满足要求,严格执行护理执业人员准入制度,持证上岗。 2)科室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质量管理措施,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各岗设有工作流程,节假日人员安排充足。

3)科室有质控小组及评价标准,每月有质量检查,进行护理缺陷登记、护理质量安全分析、质量讲评及制订持续改进措施,参加全院质量分析会议等并保存资料。 (4)业务技术管理

1)护士长履行岗位职责,妥善安排科室工作,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2)护士严格执行部门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抢救配合技术,掌握本专科常见仪器设备的应用与管理。 3)科室有护理教学与培训组织,有各级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加强专科知识的业务学习,并作为业务技术档案资料保存。

4)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按全省统一操作规程要求落实到位,做到“五及时”(巡视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做到“十知道”。

5)加强药品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各类药物标识清晰,保存、保管方法正确,定期清理,无过期药品。特殊药物如毒麻、精神类药物、抢救药固定基数,建立交班登记本和使用登记,记录符合要求。

6)各项护理文书以卫生部简化护理文书基本原则和要求为依据,以《本院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为统一标准,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客观。 (5)病房安全管理

1)同“环境管理要求”和第四章“安全管理制度”。

2)有停水、停电、医用气体泄漏和失火等突发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定期组织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人人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3)加强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的管理,严格查对,有预防差错事故的有效措施和处理原则、方法。

4)落实执行医嘱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嘱执行程序。各种药物应用及时准确,执行单签名真实、完整并严格交接班。

5)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医院感染护理监控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6)凡涉及医患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应按程序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处理。

7)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陪护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二.介入诊疗室

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临床影像技术(C臂、X线、CT、MR等)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或体腔途径将特制的导丝等细微的器械导入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治疗的技术。

(一)设置与布局

介入诊疗室包括介入门诊和介入手术室。

介入手术室周围环境安全,靠近各临床检查室,适合手术、影像工作的环境。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及严格三区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限制区设于内侧,包括机房(手术操作室)、无菌物品存放间、药品存放间、清洁走道、(内走道)、控制室、洗手区;半限制区设于中间位置,包括洗涤冲洗间;非限制区设于入口端,包括办公室、更衣室、候诊室等。

1.手术间

(1)每间面积20-30m2,限设1张手术床,通风设备齐全,墙面与天花板采用可隔音、坚实、光滑、无空隙、防火、防湿、易清洁的材料。手术间内放置铅衣等防护用品。

(2)室内有足够的电源插座、日光灯、除湿机、空气消毒机等。设置双路电源、备用供电装置。

(3)设有X线影像系统、血管内超声显像设备,有良好的放射防护设施吗,四周及天棚、地板设有铅板屏障,手术操作室外有防护标识。

(4)仪器设施 配备导管储藏柜、药品储藏柜、无菌物品储藏柜、抢救车及抢救流程图、吸氧和吸痰装置、高压注射器等。 2.控制室

与手术间之间用铅玻璃相隔,方便控制室工作人员与手术者配合。设有X线机操作控制台、监视器、刻盘机、录影、录像设备。 3.无菌物品存放间

设置于靠近手术间的限制区内。各种导丝、导丝等一次性介入治疗耗材存放于专用无菌柜内。室内配备消毒装置。 4.洗手区

紧邻手术间,备感应龙头及外科手消毒装置与用品。

(二)管理要求 介入病房同普通管理

1.人员配备:护士必须经过专科培训和急救技能培训。 2.介入手术室入口处有电离辐射标识及必要的文字告知。

3.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各类导管、器材有专人管理,专柜放置,在有效期内。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4.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专人负责,每周清点。保持抢救设备及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功能良好。

5.配备充足的射线防护用品,严格遵守介入诊疗操作规程,介入中心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三.内镜室 1.设置与布局 内镜室的建筑面积与医院规模相匹配,内镜的附件及数量与接诊患者数相适应,以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要求。设候诊区、诊疗室、清洁消毒室、无菌物品存放室、患者休息观察室、办公室等。 (1)候诊室

环境宽敞明亮,设候诊椅,有注意事项告知内容。 (2)诊疗室

包括检查床、主机、吸引和氧气装置等基本设施。内镜的图像处理中心与光源置于检查床头侧,治疗车分为多层结构,放置内镜附件和治疗器械,弯盘、口含器、盛标本的容器等;洗手设施齐全,配备移动抢救车、抢救器械、常用抢救药品及空气消毒装置等。 (3)清洗消毒室

不同部位内镜分池清洗。配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消耗品。室内保持通风良好。 2.管理要求

(1)布局合理,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等分区清楚,标识明显。

(2)诊疗室保持清洁、干燥、整齐,无有害及易燃气体。清洗消毒室应设有通风设备,保证良好的通风。

(3)诊疗操作、清洗和消毒人员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工作帽、口罩、工作服、乳胶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或面罩),使用规范。

(4)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段进行,分池清洗。 (5)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消毒槽进行清洗消毒。内镜室开窗通风,地面、台面予以清洁消毒。

(6)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做好内镜及附件的使用、消毒、维护和保养,专人管理各种内镜和设备,有简明的操作流程和使用说明。操作前应检查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是否符合要求,发现异常及时维修。内镜每日检漏一次。消毒后内镜置于专用清洁柜储存,软式内镜悬挂。

(7)严格落实检查前告知,取得患者配合。密切观察病情便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8)妥善保存标本,认真执行标本送检制度,确保标本准确送检,有记录可查。

(9)抢救车及用物齐全,处于备用状态。有专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0)根据需要配备麻醉药品,规定基数,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管理制度。

第四篇: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一、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三、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四、 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五、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六、器械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

七、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八、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九、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十、用后的敷料等医用垃圾按感染性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五篇:第三章 基本农田调整和布局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规范调整。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规划目标任务,对现状基本农田进行局部调整。严禁借规划修编随意调减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擅自调整基本农田布局。

(二)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安排应协调一致。

(三)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二、调整要求

(一)调入的基本农田

1.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应当为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其他农用地等,不得划为基本农田。

2.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3.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心”、“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作为生态景观和绿色开敞空间的耕地可以划为基本农田。

4.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

(二)调出的基本农田

1.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

2.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

3.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可以调出。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应当调出。 5.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

三、检验分析与成果要求

(一)检验分析要求

按照以下要求对基本农田调整进行检验分析。

1.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不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2.调整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或调整部分的质量等别有所提高。

3.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当有所降低。 4.调整后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二)工作及成果要求

基本农田调整、检验中,需对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成果进行评价,统计调整情况,形成检验分析报告。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编绘调整分析图,将调整前后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叠加分析,重点标注调入、调出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质量等别、地类代码等要素。

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结合土地用途区确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将县级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落实到地块。

(一)划区要求

1.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经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

2.为基本农田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其他零星土地,可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预留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边界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和分区要求,参照已有的相关规划,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等因素确定。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形地物或河川、山脊、林带等自然、人工地物界线,兼顾行政界限。

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可以多划一定比例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污染企业搬迁等)。同时,列明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的建设项目清单。

(二)管制规则

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

2.土地整理复垦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4.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和未列入项目清单的其他非农建设项目。

5.在不突破多划的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列入项目清单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时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

五、基本农田集中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

(一)基本农田集中区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相对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基本农田集中区,要重点保护和整治。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

(二)基本农田整备区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基本农田整备区内,要加大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布局,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棉油生产基地。

上一篇:跨境电商实训室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班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