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写好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怎么才能写好论文

如何写好童话

先来认识小翎老师

小翎老师原名刘小玲(“小翎”是她发表儿童文学的笔名),一级作家,编审,小翎文学坊创办人、导师,广东省小作家协会文学导师。从中学时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儿童文学著作六部,曾五次在“广东儿童文学评奖”中获奖。并获广东新人新作奖、秦牧散文奖、冰心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是广东省首届优秀点灯人。

在小学生习作里,童话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同学们从小阅读童话,对童话人物比较熟悉,对童话这种走进儿童生活深处的文学形式比较接受。童话就是为儿童而产生,而存在的。所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写童话。

写作童话的时候,同学们能充分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下,可以让动物说话,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让母鸡飞上天,让蜗牛跑得快,让老鼠打败老猫……多么带劲啊!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的想象,仿佛只要从笔尖流淌出来,故事就能变成美好的现实。这就是童话创作的魅力。

但是,怎样才能写好一篇童话呢?

好童话必须具备以下的特点:

1.好童话来源于生活,又超出生活。

比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童话里发生的故事,都是我们生活里曾经发生过的。王葆同学的一些想法是我们不少同学都曾经藏在脑海里的。我们会想过有人帮助做功课,考试可以作弊。而当王葆同学下棋想吃对方的“马”时,棋子又真的到了他的嘴巴里,这又超出了生活实际。这种“超出生活”的情节带来了新奇性与趣味性。

2.好童话可以让我们美好的理想在故事里实现。

比如《小黑鱼》里,一群小鱼被大鱼吃了,剩下的小黑鱼团结其他的小鱼组合成一条更大的鱼,吓跑了大鱼。这告诉我们,弱小的人们只要团结起来,也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

3.好童话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比如《书本里的蚂蚁》里,一只蚂蚁无意中走进了一本书,被一个读书的女孩子压扁了,也变成“小的像蚂蚁的字”,成了“会走的字”,带动其他的“字”也走动起来,让一本曾经的旧书变成了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多么有趣呀!

根据以上好童话必备的三个特点(当然,这是小翎老师总结的,其他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就知道要写好童话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从自己的生活中构思故事。

有些同学写童话时,喜欢模仿读过的童话或者看过的动画片,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其实,只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美好的愿望放在故事里,就是一篇很好的童话。比如你不会爬树,可以想象自己有翅膀;你跑得慢,可以幻想自己变成跑得最快的豹子……那些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写法肯定写不出好童话。例如两个兵团战斗这类,没有内容,没有情感的故事就不是好童话。

2.编写童话时主人公的行为必须符合主人公的固有特点。

这就是说,想象要合理,不能胡编乱造,动不动就上天入地。写一只大象躲到冰箱里,要先要想办法把他缩小。如《夏洛的网》里的蜘蛛,可能跑到南极去。

3.童话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描写。

构思好故事,有情節,有细节,以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去推进故事发展,才能写出好童话。

4.把自己美好的心愿写进童话里。

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写自己,把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达到的愿望,通过你塑造的人物,你编排的故事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童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同窗佳作——

在写作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和时政有关的题目,当我们想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尝试用童话这种我们喜欢的文学形式。下面两篇小童话就是围绕着社会热点编写的,同学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题目一:以牛、虎、鼠及其他动物为主角,围绕着“防疫戴口罩”这个社会议题,编写一个童话。

“疫”不容辞

麦毅捷(三年级)

2021年,有一种病毒悄无声息地在农村扩散。农田上辛勤劳作的小牛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用芭蕉叶给自己做了一个大口罩,作了初步防御。一天,一位志愿者来到农村,看见戴着大口罩走在田埂上的小牛,就说:“小牛,你有防疫意识非常好,医用外科口罩防御能力更强!”小牛“哞哞”地表示感谢,就去药店买了一些医用外科口罩。

(用芭蕉叶给自己做了一个大口罩,就地取材,符合童话人物的特点,有画面感,小牛的形象突出)

在城市里的小老鼠和森林的老虎、猴子对疫情却一无所知。小牛惦记着它们,心想:我必须得提醒它们。于是,小牛坐上敞篷货车来到城市,小老鼠却东躲西藏。小牛很无奈,只好请小猫帮忙。小猫不仅跑得很快,而且对老鼠的行踪了如指掌,很快就抓到了小老鼠,把它带到小牛跟前。小牛对小老鼠说:“有一种病毒已经扩散到了城市,你快快戴上口罩吧!”

小老鼠吱吱吱地扭头:“病毒有什么可怕的,我钻洞里得了!”

小牛诚恳地劝着:“病毒无处不在,主要靠飞沫传播,而且没有特效药,特别是你们这些不讲卫生的家伙,最容易得病。”

“飞沫传播!?没有特效药?!”小老鼠吓坏了,急忙戴上了动物政府为动物们准备的小号口罩。

小牛又“哒哒哒”地赶到森林里。没想到猴子已经得知消息,戴上了口罩。老虎却仗着自己是森林大王,没有戴口罩,“嗷,有什么好怕的?我是兽中之王,小病毒怎能把我打倒?”

(通过对话描写,老虎骄傲的性格表现出来了。)

小牛恳求道:“真正的森林之王更要注意防护,树立榜样。”然后,小牛又把它对小老鼠的话重复了一遍,老虎戴上了口罩,威武的脸庞突显出“王”字。也真的多亏了小牛的认真负责,中国动物界到现在都没有一例新冠病例。老虎大王说要发个奖给小牛,小牛谦虚地说:“不用啦!我是‘疫’不容辞!”

小翎老师点评:能够根据动物的特点来设计故事情节,每显出一个细节都非常精彩。如用芭蕉叶做口罩,请猫寻找小老鼠,老虎戴上口罩时的“王”字……题目《“疫”不容辞》和结尾的呼应都很巧妙,显示出作者的写作水平。

题目二:越秀山是一座承载着广州历史文化的人文之山,请以“讲述越秀山的故事”为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秋天,我飞过越秀山

李子宸(六年级)

金秋九月,在景色怡人的越秀公园里,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野鸭与乌龟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还时不时地聊几句天;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好像按捺不住内心的舒畅;小鸟们也叽叽喳喳地,彼此诉说这愉快;人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赞美着秋天的美好与秋风带来的清凉。

我也在天空悠闲地飞着,心情格外的好。是的,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今天是我去拜访越秀山五羊石像的日子。

可就在我掠过东秀湖湖面的时候,听到了一段令我为之一愣的对话。

“哎,你听说了没有啊,现在广州的标志改了,从五羊石像改成了广州塔!”

“是啊,是啊,我是先认识广州塔再知道五羊石像的……”

我差点没掉进湖里,不敢再听下去,马上向我的老朋友——家住越秀山的木壳岗奔去。

(由头编得很吸引人,一下就把读者的感情调动起来了。)

我飞到了五羊石像头羊的双角间,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说:“不好了不好了,你知不知道啊?”

“哎呀,你还是那么性急,有什么事,不能慢慢说吗?”头羊含着稻穗不紧不慢地说道。

我适当地舒缓一下心情,说:“我刚刚听到有人说你现在已经不是广州的标志了,广州的标志变成广州塔了!”

“怎么会这样呢?”头羊的目光投向远方。

(对话描写推动故事发展。)

这时,我发现好朋友五羊石像的眼睛里流过一丝淡淡的忧伤。

我也不知道怎样安慰他,但从那天开始,五羊石像就整天郁郁寡欢的,再也不说一句话。

终于有一天,他告诉我,他非常郁闷,既然已经不是广州的标志了,自己就变成一堆石头了。我惊讶极了,马上往广州塔飞去,路上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一定会找到广州塔,为好朋友讨回公道,不知不觉中,我就到了珠江。

(心理描写,为故事发展找到根据。)

到了广州塔附近,我才知道,为什么她会成为广州的新标志。

亭亭玉立的广州塔就像仙女一样,有着纤细的腰。屹立在江水中央的她,高耸入云,既庄严又有些许亲切,网格式的构造,让她变得十分神秘,令人捉摸不透。当时是夜晚,色彩斑斓的灯光照耀着她,令人眼花缭乱。简直就像人间仙境一般,怪不得会成为广州的新标志,她代表着欣欣向荣的新广州。

(描写与抒情结合,美。)

可当时我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管这么多了,上去就直接问:“你为什么要和五羊石像争夺广州的标志?”“你明知道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荣耀,他代表着广州的历史。他年纪已经大了,你为什么还要争夺这虚伪的荣誉呢?”

广州塔的双脸微红,低下頭,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低声说道:“我没有啊,五羊石像一直都是广州的标志啊!”

(广州塔的外形描写很合理,形象鲜明。)

又经过一番对话,我明白了,五羊石像确实还是广州的标志,而广州塔是代表新时代的广州形象。

“我真的没有对五羊石像有丝毫不敬。他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也包含着一个富有想象的神话传说,是老广州人与新广州人心中唯一的标志。我要和五羊爷爷一起为广州代言。”广州塔在夜空中旋转着她美妙的腰肢,欢快地说。

我马上飞回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五羊石像,他顿时豁然开朗,也不再伤感了,他的笑颜再一次绽放,变得更加雄伟动人了。

五羊石像是一座独特的雕塑,他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他与城市融为一体。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是每一个广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广州不可替代的标志。

小翎老师点评:一篇很有意思的童话,如果写一只鸟对五羊石像的爱,就显得单薄了,所以作者设计了小蛮腰这个角色。使整篇文章不仅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而且有了一定的厚度,让人思考历史与世俗。在完成了一个比较宏大的主题后,言语间让人感觉到一种特别的人情味。从写法来看,先抑后扬的结构,让读者也带着牵挂读下去,老五羊和新小蛮腰的形象描写得恰到好处。这篇童话一直是用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摆脱了叙述故事的沉闷。很好。

作者:刘小玲

第二篇:如何写好数学建模竞赛论文1如何写好数学建模竞赛论文

作为一个高等数学教师,特别是一个常年辅导并带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老师,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建模竞赛论文与一般的数学论文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综合性.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紧密联系实际,针对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征,有分析、整理综合的过程.它包含题意解读、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使用恰当的计算方法、严格的论证和推演、明确的结论、结果的实际检验、恰如其分的评估和总结.还要有通俗简洁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应具备以下特色:切合实际的分析,合理且令人信服的假设,选择合适的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合理使用计算方法和软件并得出正确的解答,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事求是的评估,既简单扼要又能说明问题的摘要.

一、切合实际的分析和理解

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都是客观的实际问题,内容无所不包.准确地了解题目的背景和要求是解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对题目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要分析有哪些因素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有影响,哪些因素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次要因素,哪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哪些因素是微不足道的,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主从关系.要充分和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即题目要求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千万不能曲解题意,否则将前功尽弃,徒劳无功.要分析解决问题需要一些什么怎样的数据,这些数据题目是否已经给足,如果不够就要我们自己去收集.要分析哪些数学工具适合于问题的求解,哪些数学知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或是不适合于本问题的解决.在分析的基础上,最好能够制定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所需的工具(这里主要指数学知识、计算方法和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进行求解和写作.

二、令人信服的合理假设

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要收集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必须来源可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合理指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与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定理和规律相悖.

假设是数学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关系到建模的成败和模型的优劣.假设也是数学建模的一个难点,数学建模的假设就是要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适当的、合理的见解.如果这一步成功了,那么你的整个建模过程也就成功了一半.本题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假设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收费标准应该有区别;也就是说,你的模型是针对什么地区,哪类学校,什么专业的.所有的这些数据的来源应该都是可靠和具有权威性.模型的理据应该充分,有说服力.

三、选择适合的数学知识

数学建模中,同样的一道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求解,因此往往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数学知识.在可供选择的多种数学方法中,当然是所用数学知识越简单越好.因为我们的模型是给人看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的.只有模型(包括计算)越简单才能被更多的人看懂和应用,模型的应用价值也就更高.如果用得不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有时甚至得出荒谬的结果,这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和认真解决的.

四、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建立相应的模型.在分析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要说明数据的来源,且必须有充分的依据.不能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去估算,要使人信服.

五、注意语言的通俗和简洁

数学建模的论文和其他科学论文一样,语言是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好比人的衣着,要得体,既要朴素、整洁、好看,又不能太过华丽,更不能奇装异服,使人看起来很不舒服.这就要求我们平常要多训练,多看一些好文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有时候也可以模仿别人的做法.模仿不是抄袭.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思想方法,根据自身问题的客观实际,加以改进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创造发明.

六、好的摘要是第一道门坎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现在参赛的队数越来越多,阅卷的专家人数有限,阅卷时先看摘要,如果看了摘要后给人的印象是这篇文章不值得一看,那就可能第一步就被淘汰,连门都进不了,哪里还有获奖的机会.摘要至少要包含思想方法、主要结论和优缺点.建议多看一些写得好的摘要,多动手,多训练.最好能达到如下的效果:就是看了你的文章的摘要后能使人产生有必要进一步细看文章内容的欲望.

七、再谈谈文章的新意和创新

1.创新创意从一点一滴做起

文章要有不同于一般常人的新意和创新,这个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1)在模型的假设中体现;(2)在建模中体现;(3)在论证推导中体现;(4)在求解和计算中体现;(5)在数据的收集中体现.

2.创新创意其实并不难

有人认为创新创意太难,不是我们常人能做到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什么是创新?就是不同于别人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新规律、新成果.这就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其次要多学习,多看书,多联想.

3.创新创意要靠平时的积累

任何的创造和发明都不是偶然的,创新创意也一样,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要求平时要多学习、多看、多联想外,还要对平时的所见所闻多观察、多思维,对身边周围发生的事物多联系、多思维.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4.创新创意也可以模仿和借鉴

有时别人的想法、做法往往有启发作用,尤其是当你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时,不妨参考别人的好思想、好方法.模仿别人已经成功的经验,包括思想、做法.其实很多创新、创造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实际,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改进而成的。

作者:康光清 徐文宇

第三篇:怎样写好文章?

怎样写好文章?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好话题,还是一个从古至今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正如“文若其人”,一篇文章就是对作者的真实反映,既代表其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其风格和个性。

王梦奎同志曾编辑过一本小册子,即《怎样写文章》一书,2我曾在90年代末认真读过。后到了2009年,该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以原名正式出版。现在有必要再重读此书,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使关于读书的体会“常读而常新”。为此,从“怎样写文章”的主题说开去,我想进一步谈一谈“怎样写好文章”的问题。这里我参照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结合我个人的写作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文章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决定文章的写法。

对此,毛泽东曾有过很形象的论述:“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也是如此。”3不同的写作对象或发表平台,就是不同的“山”,就有不同的读者,因而就要唱不同的“歌”,写不同的文章。当写文章时,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此文最重要的读者是谁?他们更关心什么问题?进而决定要写什么样的文章。我自己先后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人民论坛》等报刊杂志写过不同的文章。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文章风格也各异。多数情况下,我更擅长撰写短篇评论文章,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论者的文章,主要是以我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团队研究成果——如一项国情研究课题的详细提要或摘要,甚至一部专题著作的提要——为基础。如我的《中国“集体总统制”比“个人总统制”要民主》一文,4就是我的《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一书的摘要。5

第二.如何选择文章的主题和题目?

我的文章选题,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当今中国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争论点,这些“点”就是文章的核心问题,它们会随着所处时期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一篇文章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还要有一个核心观点。也要问一问自己:什么是当前中国的核心问题?谁更关心这个问题?通过不同时期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正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即中国发展决定了我的观察、研究、思考和意识,也反映了我对中国发展热点与难点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也成为观察中国走向的“风向标”。附表显示了2005-2014年间我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发表的共计30篇文章和标题,只要看一看标题就“一目了然”。

第三.如何安排文章的内容?

我的做法是:从文章选题出发,先构建全文的框架,再形成逻辑板块的各个部分,最后给出小结。一篇文章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诚如毛泽东所言: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6写出一篇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观察问题,即在极其纷繁复杂的中国国情中抓住包含着有价值问题的端倪、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是提出问题,即是将发人深省的、甚至很有争议的问题从现象中抽取出来,并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是分析问题,即借助科学的方法,对问题作比较深入的、准确的、专业化的研究;最后是解决问题,即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地回答问题,提出务实可行的、中看更中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如何处理研究与写作的关系?

有的人认为,写好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其实不然。写文章本身就是一项研究,确切地讲,是先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没有研究的写作,写出的文章含金量有限;只有从深入的扎实的研究中产生的文章,才是货真价实、含金量高的好文章。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篇好文章,其实就是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五.如何表达文章的思想?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灵魂。许多人问我,什么是好文章。我的回答是,好文章,好就好在有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文章中提出并阐述具有思想价值的观点,使文章字里行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体现出思想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文章具有“四性”:一是具有哲理性,让人读了意味无穷;二是具有启发性,让人感悟,引发共鸣;三是具有指导性,即具有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四是具有前瞻性,所见所言能够为后来的实践所检验、为未来的时间所证明。

第六.如何凸显文章的风格?

这就要求一篇文章比较好地做到“五有”:一是要“言之有据”,重要的结论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数据要有来源。二是要“言之有物”,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充实,不讲空话、废话、啰嗦话。三是“言之有理”,要讲道理,有至理名言,又能以理服人。四是“言之有度”,不仅讲究有理,还要讲究有节,不讲过头话、偏激话。即便是一篇短文,也有很丰富的信息量,数据与结论相结合,事实与评论相结合,文章内容立得住,经得起质疑和推敲,尽管文章观点或结论为部分人所反对,但他们也必须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将其驳倒。五是“言之有法”,即以生动活泼、吸引人的字句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做到言之得法,言之成趣,文质皆美。毛泽东讲过,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那么如何学习语言呢?他还提出三个方面,即“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以及“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7这是“三位一体”的语言学,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集成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三大原则的集大成。

第七.如何快速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是一个不断酝酿、不断思考、不断启发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开窍、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因此,一旦有了好的选题、好的思想,就要先动笔写下来,形成底稿,写出初稿,为进一步写成“好文章”进行积累,做好准备。写好文章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先从好的想法到文章底稿,再到文章初稿,再到成稿;然后进入修改阶段,不断地修改和取舍,打磨抛光;最后定稿。当然,写好文章的快慢也是相对而言,即便再短小的文章、再快的行文速度,也需要经过足够的酝酿、思考和修改。

第八.如何修改出一篇真正的好文章?

好文章如同一件艺术品,是通过反复修改“琢磨”出来的。对此,毛泽东还有专门的论述。他说:“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8毛泽东还从认识论的视角谈及修改文章的道理:“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9我的体会就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突破自己、修正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有时我会对一些文章做“冷处理”,文稿初成之后先搁置一段时间,不急于发表,其中有的是因为还不够满意,有的是因为未能“水到渠成”,本质上还是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清晰,核心观点还不够突出,行文逻辑还不够严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冷思考”再回过头来修改,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或论文时,有时也采取了这样的办法,有的文稿反复修改十几次,最终尽可能臻于精品。

当然,“文以质彰”。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好的选题,且需要以专业化的深度研究为基础,表述新发现、新思想,从而体现个人风格,做到“文若其人”。能够写出好文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写出的文章也是我们评判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客观依据。写好文章的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历练出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就如同爬山,只有爬得多、爬得久,才能爬得高;同样,好文章也是一篇一篇写出来的,写得多了,也才能够写出经验来、写出能力来、写出自己来,才能领略学术之路、写文之路上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写出好文章的必由之路。

附 胡鞍钢教授在《人民论坛》发表的文章(2005-2014)

1.“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2005年第11期

2.审视中国人口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 2006年第04B期

3.中国经济成功起飞的奥秘——中国特色的赶超模式 2006年第12A期

4.现有理论为何难以解释中国奇迹 2008年第4期

5.中国应当对人类发展作出五大贡献 2008年第18期

6.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模式 2008年第24期

7.渐进主义的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结果 2008年第24期

8.“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 2010年第13期

9.“十二五”如何消解“发展悖论”—从“黑猫”到“绿猫” 2010年第18期

10.胡鞍钢解读:五中全会要点——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2010年第21期

11.不同思潮激荡下的中国之路 2011年第1期

12.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 2011年第4期

13.“十一五”答卷:86分 2011年第5期

14.毛泽东“超美”时间表:启示与借鉴 2011年第10期

15.从六普数据看中国人口国情变化 2011年第11期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内涵—中国的制度优势何在 2011年第14期

17.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情况 2011年第15期

18.中国道路的四个优越性 2011年第16期

19.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 2011年第23期

20.“绿色”GDP,低碳发展 2012年第1期

21.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2012年第6期

22.展现中国学派 传递中国声音 2012年第8期

23.警惕GDP升级大战架空中央战略 2012年第14期

24.对中国20年发展目标的中期评估 2012年第22期

25.“四化”同步破解“四元结构” 2013年第3期

26.如何实现领导人的新老交替 2013年第7期

27.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和合文明的复兴 2013年第11期

28.集体领导体制的政治优势 2013年第17期

29.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3年第22期

30.大国外交的“中国风范”透析 2014年第4期

注释:

1.此稿写于2014年3月13日,作者2014年5月4日又作了修改。

2.1997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的王梦奎为指导青年人写好文章而编辑的一份材料,名为《怎样写文章》,仅印了100册,供内部学习使用。

3.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4.《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3日。

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6.《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第1547页。

7.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8.引自吕臻:《毛泽东谈怎样写文章》,《党的文献》,2013年7月30日。

9.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作者简介: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作者:胡鞍钢

上一篇:语言交际艺术论文下一篇:现在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