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两首

2022-06-28

第一篇:二十四节气歌两首

一曲离歌两相忘诗歌欣赏

一曲离歌两相忘,几多厥词泪湿裳。独弄琴音碎凄婉,浅笑红尘梦断肠。

一纸墨香任西东,满腔柔情化虚空。

执着难守谁与懂,风情遥寄明月中。

一缕馨香伴月光,几多思绪绕指长。

浅夏聆听窗外曲,深夜静享独徜徉。

高山流水遇知音,青青子衿悠我心。

相濡以沫不离弃,天长地久抚弦琴。

琵琶轻弹相思曲,对月哀叹难相随。

问君怎与我伴老,无奈夜长碎心扉。

风吹柳枝摇窗棂,雨打芭蕉寄深情。

温柔弹拨相思意,缤纷执着恋故人。

漫步清风呢喃语,翩跹时光文字拾。

举眉烟雨朦胧意,芊尽相忆染墨痕。

雨落花飞思绪蹁,轻漾柔情心岸跹。

繁华洗尽苍茫去,浅笑安然紫陌牵。

明月晕染银池泻,默然倾诉红尘远。

弦琴心曲共弹奏,喜泣欢颜在人间。

独倚窗台映痴遐,微风轻抚卷帘纱。

谁人共与花间月,情思搁浅空等夏。

花红蝶恋几多羞,夏日落英谁知愁。

纤指难书踌躇意,抚琴遥望泪涟舟。

追忆红尘清浅事,多少悔恨在此时。

但愿常记我的好,化作青鸟来相诉。

飒飒悲凉满院栽,人生凄苦不再来。

明日我若先离去,报与梅兰一处开。

月伴孤影飞流沙,风住落魄叹韶华。

高歌一曲繁华尽,安得执笔书天涯。

洗去烟华浮云意,荡涤尘埃繁琐心。

修炼傲气铮铮骨,静享诗词绻绻情。

第二篇:《诗经》两首(关雎)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按体制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按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和抒情 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和比拟

⑶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三 、学习《关雎》: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冠以三百篇之首。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的地方。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一男子对女子热切的爱慕和大胆执着的追求以及求之不得的思念和想像中与其亲近的喜悦。 2.听录音朗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jū jiū)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雎鸠,传说中是一种十分专情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窈窕(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好逑(hǎo qiú) 】配偶。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 】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琴瑟(sè)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芼(mào) 】挑选。 【钟鼓乐(lè)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3.学生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

二、二”节拍。

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翻译全诗,疏通文意。

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姑娘,是男子的好配偶。

第一节以起兴手法开篇,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比如此处,,写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欢爱,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⑵叁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译文:长短不齐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姑娘,日日夜夜追求她。

第二节:诗歌以眼前景物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译文:追求她成了空想,日日夜夜思念她。思悠悠,思悠悠,辗转反侧睡不着。 第三节:,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⑷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文静美好的姑娘,弹琴瑟迎接她。 ⑸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左拣右拣。文静美好的姑娘,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第四、五节是描写这位君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诗歌仍以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已经答应自己的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开头用“关关睢鸠”起兴,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由雎鸠鸟相和而鸣,引出河边文静美丽的姑娘是男子思慕的对象。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表现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还是以“兴”写起,同时运用“比”的手法,“窈窕淑女”就像长短不齐的荇菜难以采择,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仍然运用“比兴”手法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3.诗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河边偶遇,一见钟情 → 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 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受挫) (幻想) 4.艺术手法(1)重章叠句,每一章都有句子反复咏唱,将男子真挚热烈的感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2)“兴”与“比”巧妙结合,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自然景象与人物内心情感和谐交融。 (3)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三)主题归纳: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古时候的诗人对秋都大加吟咏。三国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对秋有了自己的思考,今天 我们来学习《蒹葭》,看看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事?

二、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三、读一读

1、学生齐读本诗,找出学生读音不准确的。

蒹葭jiān jiā 溯洄 sù huí 未晞 xī 湄 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听泛读,把断句、停顿和重读。

3、翻译

蒹 葭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的滩地。 注:重点字词见教材下面的注释。

四、课文梳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的

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五、本诗主旨的理解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六、问题探究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七、艺术手法———重章叠唱

1、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2、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第三篇: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诗词教案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理解诗意;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1、 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1、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会写生字。

2、 借助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诗意,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 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4、 试着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古诗,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预习的情况,作汇报(读生字、描红、查找的资料、导学单作业) 2.小组内交流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交流自己读懂的诗句或不懂的词意 3.集体汇报预习成果。(读两首古诗相机正音,介绍作者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重点介绍贾岛 忆及《推敲》的故事,板书:推敲

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 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

三、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五年级上册诗词教案

2.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领会其意境。

四、导学《寻隐者不遇》

1. 回忆古诗学习方法。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用怎样的方法来学懂古诗的呢?

小结学法: 懂字词、

解诗意 、一边听,一边想 想意境

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寻:寻访 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遇:遇到,碰到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只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童子、诗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各是怎样的吗? 6.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二)品读诗文,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1.引导想象: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

五年级上册诗词教案

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3.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性格高洁,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四)拓展阅读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遍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在蓬莱岛的隐士。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这首诗题名为《寻隐者不遇》,和贾岛之同名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提示:诗人一路欣赏的美景——寻访的过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教后记:

第四篇: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 (7)天际:天边。 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 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第五篇:(4古诗 两首)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集体备课(4古诗 两 首) 4古诗 两 首

一、教材简析

《赠刘景文》一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一诗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设想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用具:字词卡片、图片等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集中学习要求认的字。

(1)、同学互教识字

(2)、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

3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

4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 教师介绍诗人情况,再听教师范读,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

2、 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首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

2、 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1、 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2、 观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七)实践活动

看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附:资料袋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教学反思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计划下一篇:二年三班晨会记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