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2023-04-12

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启发,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可使我们更好的成长。怎么样写出好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五个认同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学习五个认同心得体会

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讲座观后感

近日听了辛教授对全体国防生所作的”五个认同”讲座深有体会,现将心里想法汇报于此。众所周知在全体国防生中强化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五个认同”教育,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对于维护祖国统

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指挥枪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军队由谁指挥、军队为谁作战是一个关系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决定战斗精神形成和定向的关键问题。我军是党缔造、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

第二篇:五个认同

“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落脚河小学

一、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时代的呼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都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的实践证明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近年来一些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充分说明了反分裂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也充分说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这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

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证。民族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三、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的含义:

◆ 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 ◆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 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 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

四、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 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 一。 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徒、贸易、婚假、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五、开展“五个认同”活动:

1、充分认识开展“五个认同”教育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各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引导管理我校师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我校认真开展了“五个认同”思想教育主题活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推动我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我校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将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祖国大家庭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制度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认真开展“五个认同”教育

一是我校领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园活动。我校利用升国旗仪式、班会课,各种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五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

二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求把“五个认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确保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将“五个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的了解。

三是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五个认同”的感知。

四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指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2016.5.

第三篇: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

2015年8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从“五个认同”提出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界、各族人民的认可和欢迎。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同时作为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名老师,我深知“五个认同”对于工作的重要性。“五个认同”是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今天,我们要坚定地高举“五个认同”旗帜,向“三股势力”和“两面人”发声亮剑。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

1 中华民族是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要时刻谨防“三股势力”的“毒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才能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谐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我们通过建立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开展民族知识、宗教知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让各族青少年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从小我们就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长大,共产党是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是带领大家建设富强民主祖国、是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强保障和力量。因此我们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恩共产党的领导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

2 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坚决不能动摇。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作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每一步、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和照顾,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和引导。我将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带头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努力净化育人环境,教育好广大青年学生。更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好学生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及危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维护好新疆的和谐稳定局面。一起携手把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好、维护好,让每个人身心健康,充分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要坚定地高举“五个认同”旗帜,向“三股势力”和“两面人”宣战,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贡献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3

第四篇: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

三个离不开学习材料

“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是江泽民同志1990年视察新疆时指出的,是对“两个离不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意义

“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三个离不开”思想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从“两个离不开”发展而来的“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它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由来

(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

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对民族地区工作的重点,是消除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所造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尽快改变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远远地落后于汉族地区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状况,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但这一工作因出现了1959~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而延长。其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使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信任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特别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时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没有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同月16日,中央书记处在讨论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时也强调指出:“内蒙古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内蒙古的各项工作搞不好,内蒙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也搞不好。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加强团结,做到亲如手足,相依为命。”同年10月,中央书记处进一步指出:“我们中央书记处最近讨论民族问题有一个观点,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开了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12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举行的茶话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澜涛在讲话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这些可以说是关于“两个离不开”思想较早的完整表述。此后,“两个离不开”的提法便开始普遍见诸于党的报刊、文件和大众舆论中,并很快为各族干部群众接受和肯定,邓小平对“两个离不开”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两个离不开’观点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

“两个离不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在全党拨乱反正取得巨大成效,民族关系得到迅速恢复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针对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而提出的。它最初是为了强调在增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中,各民族干部特别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之间加强团结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汉族干部和各少数民族干部要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亲密团结。由于这一提法既形象又概括,进而由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谁也离不开谁,发展为汉族、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二)上世纪90年代,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相适应,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时候,不只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进一步增强,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更加明显。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更广泛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样,“两个离不开”思想发展成为“三个离不开”思想。“三个离不开”不但一如既往地强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又专门指出了各少数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高度概括,成为今天我们党和国家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此后,在中央重要文献及领导同志讲话中,也多次对此加以强调。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涵盖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各民族团结这一核心内容,既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既是对党和国家长期实行和坚持的民族团结思想的肯定、继承,也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四个认同”具体指的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对祖国的认同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1)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民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2)正确认识公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

(3)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①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人们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荣誉感。历史上劳动人民是爱国主义传统的主要创造者和体现者。

②大力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

(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开始形成最初的民族共同体,国家的产生是其形成的标志。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初步确立,此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个历史大循环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新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新疆地区自西汉以后统一于中央政府的显著标志。

(三)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1)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英勇地反对沙俄入侵;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战争。

(2)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①“三股势力”是分裂祖国统一的邪恶势力。“三股势力”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②认清“东突”势力的理论及其本质。“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东突”势力就是指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为一体的“三股势力

③要同“三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④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国际利益高于一切。

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华民族起源于多元。

(2)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①华夏族与汉族的形成

②中国古代民族的迁徙与分布。

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3)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五)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1)自觉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维护祖国统一

②维护民族团结

③维护国家主权

(2)各民族的利益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是一致的。

①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的。②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③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的。④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3)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各个民族的特殊利益。

(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产生向心力的基本内核。

①“大统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性形成的政治基础。

②历史上就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关系。

(2)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①凝聚力是共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②要在抵御外侮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①抵制各种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因素。

②摒弃所谓“突厥民族”的意识。

③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破坏活动。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七)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

①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

②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

③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

(八)坚持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新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复合体为动力;以重整体与和谐为价值取向。

(2)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功能。

(3)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当代中华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2)充分认识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②是引导民族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 ③是实现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3)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推“科教兴新”战略的实施,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基础性任务。

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新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急迫任务。

(4)正确处理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几个重要关系。

①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追求经济效益与讲究社会效益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继承民族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关系。

④正确处理借鉴外国文化与抵御腐朽文化的关系。

四、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④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⑤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性。

④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旧中国矛盾的尖锐化必然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十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道路在曲折中前进。

(2)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中国国情决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新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得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新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①民族区域自治取得巨大成绩。②新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获得历史性进步。

③新疆城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④新疆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五个维护” 学习材料

“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第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在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五个维护”。“五个维护”既是党中央对以往处理少数民族地区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重大事件的经验总结,又是今后处理少数民族事件和民族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事件的指导原则。

一、“五个维护”是在高举“两面旗帜”、坚持“四个维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两面旗帜”是指必须高举保护人民的旗帜——保护人民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高举维护法律的旗帜——维护法律的尊严,制止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李瑞环1993年在亲自领导处理宁夏西吉事件中提出来的。西吉事件是由宗教内部纠纷持续多年得不到彻底解决而引起的,但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聚众械斗,抓人、打人、杀人,扰乱社会秩序,损坏人民财产,死伤了许多人,造成许多群众无家可归,生命安全失去保障。事件的性质最终转化为目无政府、目无法纪、乱打乱杀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显然,这已经超出了宗教内部纠纷的范围。针对这种情况,李瑞环通俗而又明确地指出:“在家庭中,父子吵架、夫妻不和都属于家庭纠纷,但是如果杀了人,无论是父亲杀儿子,还是丈夫杀妻子,就不能再说成家庭纠纷问题了。任何宗教、任何教派、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置于国家法律之上。”正是在此基础上,李瑞环提出了解决西吉事件必须高举“两面旗帜”的原则。随后,人民政府迅速平息西吉事件,依法处理了犯罪分子,使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得以恢复,得到了广大群众包括相关民族信教群众的拥护。

1995年,在围绕十世**转世问题同**集团的斗争中,李瑞环又将“两面旗帜”发展为“四个维护”。1989年1月28日,十世**大师不幸逝世。1月30日,国务院即作出《关于第十世**大师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第一,在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修建第十世**的遗体灵塔和祀殿,供后人瞻仰朝拜。第二,由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按照藏传佛教的仪轨,举行宗教悼念活动、办理遗体保存等事宜。第三,由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负责,并视必要请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协助,办理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等事宜,报国务院批准。

1991年4月和1993年7月,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寻访工作会议先后两次在北京召开。会议调整充实了寻访班子,明确了寻访工作的原则,强调在整个工作中必须尊重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党和国家对于寻访工作始终十分关注,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多方面的帮助。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经常过问寻访工作的进展情况,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中央还划拨专款,从各方面为寻访工作提供保障。在中央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到1995年初,灵童寻访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是,十世**转世灵童寻访工作受到了**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国务院关于十世**转世问题的决定公布后,**公开同中央政府对抗,声称确认下世**完全是他的责任,并在国外成立了“寻访班子”。在排除**的干扰破坏中,到1995年初,国务院批准的寻访班子按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访到若干名灵童,经过反复遴选,从中确定了重点对象名单。这时,**又暗中插手,把他圈定的一名儿童借机强行塞进重点名单。在这一阴谋被中央识破并遭到坚决抵制后,1995年5月14日,**迫不及待地跳到前台,在印度擅自宣布他所圈定的儿童为“**真正转世灵童”。**的这一系列活动,破坏了宗教仪轨,违背了历史定制,否定了中央政府在**转世问题上的最高权威,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受到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坚决反对。

**集团破坏十世**转世过程的实质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借机在西藏制造**,最终达到西藏独立的目的。为排除**的破坏活动,1995年1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3次十世**转世灵童寻访工作会议,李瑞环从历史定制、宗教仪轨层面驳斥了**的谬论后,说:“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绝不允许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人民利益,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这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由此庄严宣布了“四个维护”。

2008年,拉萨“3·14”事件发生。2009年,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违法犯罪事件发生。两起事件平息后,在深刻总结处理这两大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研究并作出了未来若干年推进西藏和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发表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五个维护”。

二、“五个维护”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近些年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重大事件,无论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在内地,从根本上说,是国际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并有所激化的反映,同时,也包括国内外敌对势力、违法犯罪分子的破坏等因素。这些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这些事件交织着民族和宗教的因素,交织着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因此,给判断这些事件的性质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如何透过民族、宗教的因素把握事件的实质,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内涵,需要划清民族宗教问题同利用民族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的界限。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整体上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领域中出现的矛盾。宗教问题主要是基于信仰的差异而表现出的信仰宗教的人群和不信仰宗教的人群、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群、信仰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人群之间的矛盾。而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敌对势力和违法犯罪分子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号,或打着维护宗教信仰的旗号,从事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打砸抢烧、滥杀无辜的罪行,在实质上与民族、宗教问题毫无关联。然而,一些人对此并没有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往往由于害怕涉及民族、宗教问题而看不清违法犯罪分子在民族、宗教外衣下犯罪活动的实质,以致延误解决问题的时间,不能稳、准、狠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因此,必须树立一个标准,以作为衡量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重大事件性质的准绳。“五个维护”就是标准。在我国,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的人,无论是信仰何种宗教的人,都不能违背“五个维护”。

三、“五个维护”的内容是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

首先是维护社会稳定,这是着眼于国家的全局和整体,强调国家的大局绝不能乱,社会的正常运行才会有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其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这体现出国家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必须遵纪守法,而不应因归属于哪个民族、信仰哪种宗教而触动法律尊严。第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绝不能被损害。第四,维护祖国统一意味着祖国的神圣领土绝不能分割,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坚决依法打击一切分裂活动。第五,维护民族团结则是指通过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五个维护,角度不同,目标一致,就是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

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新疆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疆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新疆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而斗争。 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新疆。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新疆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新疆、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上一篇:小学体育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学校图书室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