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父母的心里话

2022-07-18

第一篇:我对父母的心里话

父母对孩子成人礼的心里话

亲爱的女儿:

时光飞逝,还记得18年前你呱呱坠地的情景,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幼儿园到如今在一职专学习,从天真可爱的儿童到有独立思想的少年,一切的一切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你要参加18岁成人礼了,我们为你高兴:我们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在你的成人礼上,爸爸妈妈有很多话想对你说:十八岁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成人的起点,你已经是一个可以担当,可以去翱翔的成年人了。在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父母对你寄予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希望你从今天起做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从今天起,做一个博爱的人,感恩的人。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你努力了,尝试了,没有遗憾了,我们就幸福了。孩子,心中要有梦,要有一个中国梦,凭着你的勤奋和毅力,一定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爱你的爸爸妈妈 2013.4.27.

第二篇:孩子的心里话为何不愿对父母说

面对面聊天、写日记、网聊、没人时自言自语,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4种倾诉方式;75%以上的中小学生想说心里话时,首选倾诉对象不是父母;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最想向父母倾诉学习上的收获或困惑„„

近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对全国2087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以“倾听孩子心声”为主题的问卷调查。针对上述调查结果,专家表示,虽然现在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亲子间心灵的交流,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大于学习成绩。

说教+唠叨——

孩子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

派派是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他每天放学后要上奥数、剑桥少儿英语等各种培训班,周末还要练钢琴、学画画。“我太累了,而且培训班太没意思了。”派派最喜欢制作轮船模型,可父母却认为这是“玩物丧志”,每次上培训班用派派自己的话来说“就像上刑场一样”,“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当记者问派派为什么不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告诉父母时,派派说:“唉,他们理解不了我的想法,我说了也白说,反而会被他们借机发挥训我一顿。”

派派的例子并非个案。“倾听孩子心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万多名中小学生中,只有26.73%的人表示自己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同时49.56%的中小学生最想对关系好的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此外,有13.84%的中小学生选择把心里话埋在心里,5.61%的孩子选择跟网友倾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扮演着重要的教育与社会化的角色。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看来,当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或者有困惑时,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肯定是父母。如果家庭缺少交流,孩子的心里话没有渠道倾诉,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亲子间的隔阂。“因此,父母应该平时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和状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交流沟通。”

调查还显示,在倾诉方式上,面对面聊天、写日记、网聊、没人时自言自语是中小学生最常用的4种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上聊天、写网络日志、在博客空间留言等,都是孩子们常用的交流方式。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有了心里话会首选同学、好朋友的现状。”卢勤表示。

父母的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和唠叨,是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近九成中小学生愿意对别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其中58.47%的孩子愿意说心里话并能找到人说,31.75%的孩子愿意说但找不到合适的人。

对此,北京史家小学原校长、特级教师卓立认为:“我们的大人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地听,只有平等、友好地蹲下身子,孩子们才愿意跟你交流。”

简单+粗暴——

家庭关系中缺乏平等宽松的环境

当孩子有机会向父母倾诉心声时,他们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话题来倾诉呢?

调查显示,超半数中小学生最想向家长倾诉“在学习上的困惑或收获”。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分别是:对爸爸妈妈提出意见或建议、人际交往中的经历、对未来人生的困惑及对身体发育和生理问题上的疑问。与此同时,另一份在家长中开展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的父母表示,自己最想听到孩子倾诉在学习上的心得或困惑。

“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对学习关心程度过高、关注方式不当是造成半数孩子最想倾诉学习话题的主要原因。”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祝薇表示,学习之所以成为孩子最愿意跟父母倾诉的话题,并不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情有独钟”,而是在就业压力严峻、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父母、孩子自身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只要这样的现实环境不改变,学习就永远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绕不开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话题。

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和不当关注,又会造成对孩子其他成长问题上的忽视甚至漠视。“这折射出在部分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一种对等的、宽松的、畅通的倾诉环境。”祝薇说。

在调查中排名第二的倾诉话题恰恰是“想对爸爸妈妈提意见或建议”。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孩子对父母在家中的所作所为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想表达。祝薇说:“在这些孩子看来,先改变父母的观念和言行方式,接下来才有可能真正敞开心扉,向父母倾诉其他心事。”

吸蓄+引导——

家长要成为吸纳孩子心里话的“海绵体”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养了!”在亲子间如何沟通的问题上,家长也有话要说。家住西安市高新区的高女士,女儿今年上初三。她告诉记者:“只要我们问得稍微多一点,孩子立刻就是一脸的不耐烦。有时看到孩子情绪低落,我们也不敢问,生怕哪句话问不对了,刺激了孩子,影响她中考。”

对此,祝薇认为:“每一个家长都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不是不愿意与孩子沟通,只是家庭缺乏沟通氛围,某些家长也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能。父母要使自己成为吸纳孩子心里话的‘海绵体’,既能吸蓄,又能过滤引导,这才是一种有价值的爱。”

“现在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老想着玩”;“我们上班挣钱多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父母”;“你看看人家某某,这次数学又考了100分”„„这些是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的话。 “面对孩子,许多父母常常会不自觉地变成或居高临下或苦口婆心的说教者,心里话也变成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话说出来,就算再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孩子又能真正体会多少呢?”卢勤认为,其实家长换一种教育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卢勤说:“老师是除家长外孩子最熟悉的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举办家长学校,不能仅仅是在口头上‘教育’家长,而应是向家长传授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正确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本报记者 张晨

第三篇:高三家长会征集的父母想说给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我知道你很辛苦,但是为了你的以后成长,你要更加努力。

儿子,只要你努力,不管考得怎样,都相信你,支持你学习,相信你一定很好的!

虽然成绩不算理想,请不要泄气,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学,你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好好加油吧!你一定行! 妈妈曾经很多次的对你说: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你今天付出了,将来才不会后悔(拼搏这一年,受益你一生)。不过只要你努力了,考上考不上都无所谓,人生有很多路走,只要你将康快乐就行!

努力学习,做个有理想的人,考个理想的学校,家长鼓励你,支持你!好好学习! 妈愿你努力克服你的不良习惯,认真听老师的话不再犯错,让爸妈放心工作,妈信你会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亲爱的儿子,你长大了,很懂事,妈妈很欣慰,希望你在学习上再加把劲,努力学习。学习是件苦差事,你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 在你最美的青春年华里,好好拼一把,不给自己留下后悔,妈妈永远爱你!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孩子,现在听了老师讲了许多,是妈妈没有做好,妈妈知道你辛苦了,可是你现在高三,你长大了,要加油学习,只要努力,就有一切。妈妈真心对你说不要吸烟了,对身体不好!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你个人要加油! 知道努力就好!

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妈知道你在学习上也非常努力、刻苦,只要你继续努力一定能考出好成绩!我相信你!一定给你支持! 儿子,希望你能从父母关爱的眼神中获取正能量,平稳,安详的读过高考之战。 马上就进入紧张的考试了,希望你能认证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冲刺一下好吗!——妈妈

儿子,每一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只要你努力了,妈妈就为你高兴,为你加油,妈妈相信你!

即将面临高考,希望你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孩子,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只要你努力学习,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成绩一次一次有所提高,爸爸就放心了,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师也付出了很多,孩子其实压力很大,平常家长因为工作对孩子的关心也少,希望在学校老师多操心,谢谢!

第四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里距离:精神留守儿童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里距离:精神留守儿童 有网友提出:一个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长,很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使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宣泄出来,情绪上得到缓冲”。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下,子女与父母除了空间距离的“疏离”外,还产生了“心理疏离”,出现了所谓的“精神留守儿童”。新规划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李季回应——

积极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亲子沟通缺乏导致“精神留守儿童”现象。这是家庭教育中较深层次的话题。看得出,这位网友这方面很专业。非常感谢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积极、正向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不仅具有缓解情绪压力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儿童产生愉悦感、安全感、幸福感、支持感等等“给力”性或增力性情绪,有利于形成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父母、老师、同伴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他人”——对成长起着重要性、关键性影响作用的角色人物。他们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婴幼儿时期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这个年龄段,父母的权威和榜样作用对孩子行为习惯影响很大;老师是儿童少年期(相当于小学至初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老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目中具有威望性和完美性,老师说的话比父母的话还要管用;同伴是少年和青年期(相当于初中至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来自同伴舆论和同伴压力方面的影响比父母和老师方面的影响要大得多。

成长的重要他人,一方面意味着影响者的权威性和榜样性作用;另一方面意味着受影响者对影响者的心理认同性。心理认同的核心是情感认同,这就是积极、正向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之所在。举例来说,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上他(她)的课,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喜欢上他(她)的课。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有九成左右的学生喜欢上他(她)的课;而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只有二成左右的学生喜欢上他(她)的课。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同是多么的重要。

孩子对父母、学生对同伴的情感认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教育子女很成功。我们以为这是犹太儿童从小就被父母抱在怀里听讲故事的结果。事实上,这一过程中亲子之间的亲情交流和心理安全感所产生的作用更大。为什么青少年时期孩子对同伴有亲密感而对父母有疏离感,除了心理闭锁期心里话不愿意对成年人讲的原因之外,亲子之间缺乏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同声同气”,也是重要原因。

因亲子陪伴、亲子沟通缺乏而导致孩子心灵孤独、情绪和行为异常,如“精神留守儿童族”现象,在亲子关系中很常见。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和问题的严重性。儿童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八成左右来源于成人世界,特别是父母和老师。来源于教育者不良的情绪和不当的教育行为所导致的儿童情绪不良,心理学上称之为“亲源性心理障碍”或“师源性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在“教育过度”家庭和“亲情缺失”家庭最为常见。更为严重的是,儿童早期亲情缺失,往往在他们青春期情绪行为不易自控的年龄,会以更加强烈的情感补偿需要的形式出现,攻击、对抗、反叛、早期性等常常是这种补偿性情感需要的结果。有效陪伴和情感沟通是化解这一难题的积极的做法。

因此,“精神留守儿童”问题是学校教育、同伴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值得关注的话题。笔者留意到,这个问题已引起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关注。当然,作为较为宏观的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不一定很具体明确地论述这个问题。但其精神内涵肯定是被关注到的。所以,要特别感谢这位网友的提醒。

第五篇:我对父母的爱作文350字(范文模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了小草,做子女的如何报答得尽?这是我小时候经常背的古诗。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吃了多少苦!我们要学会感恩,用心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我虽然做不了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

一天,妈妈身体不舒服,爸爸加班不在家,到了中午两点还没吃午饭,于是我从储钱罐里拿出零花钱,到超市买回面包和火腿肠,回到家中,热了牛奶,再把火腿肠切成片,放在盘子里,推到妈妈身边,看到这一切,妈妈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洋洋,你真棒,谢谢你为妈妈准备的午餐。”听到妈妈夸我,我心里乐滋滋的,像吃了蜜似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关心爱护爸爸妈妈,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这份爱,我们可以帮父母洗菜;放学回家就认真写作业,不让父母操心;在家经常说些笑话使这个家充满快乐、温暧„„

米易一小 三(4)班 胡大洋

上一篇:我对爸爸妈妈的爱下一篇:网吧规章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