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标准的要求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控制标准的要求范文

病房护理质量标准及控制要求

一、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标准

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质量标准:

1、护理质量管理有年度工作计划、季安排、月重点、周有安排。

2、有护理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并有落实措施,定期检查。

3、有质量控制管理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有健全的护理工作质量登记、统计制度,总结,分析、改进。

二、护士长工作质量标准

1、护士长具有专科护理学术带头人的水平。

2、准确及时传达医院或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有关制度规定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3、病房规章制度齐全,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弹性排班。有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等资料,有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4、各种登记、报表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成,原始资料记录准确、完整。

5、进行日间护士长五查房和月病房护理全面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处理。每月向病房护理人员做有关护理工作总结及布置下月工作等,并有记录。

6、护理各项质量指标达标率≥90%,病人满意率不低于95%。

7、完成医院要求的其他有关工作。

三、护理人员服务质量标准:

1、护士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稳重,符合职业要求。

2、认真执行护士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等,保障病人安全。

3、护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遵循“热情主动、细致周到、体现人文 关怀”的原则,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恰当称谓,实行首诊、首问负责制,营造温馨气氛。 (2)将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 (3)及时满足病人需要。

4、服务对象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95%。

四、基础护理质量标准

1、新入院的病人,由当班护士负责宣教,病人个人卫生良好。

2、按护理级别要求,定时巡视病人,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及时、准确记录。

3、病人床单位,物品摆放整齐,且使用方便;床单被褥平整干燥, 无碎屑,床下无杂物。

4、病人卧位舒适,符合病情要求,并有安全措施。

五、健康 教育管理标准

1、有健康教育管理组织。

2、护理人员应人人参与健康教育,并将健康教育贯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

3、按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运用沟通技巧。

4、科室有常见病标准健康教育资料。

5、有完善的健康教育检查标准,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落实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及反馈。

六、消毒隔离质量标准

有预防院 内感染的健全组织机构和消毒隔离制度与管理措施。 (一)一般标准

1、护士进行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无菌物品、器材必须放置于无菌物品专用柜储存,无菌物品无过 期失效。

3、存放无菌物品(含无菌液)的容器 清洁,定期灭菌,无菌物品微生物检测符合要求。

4、熟悉各种消毒方法、消毒液的浓度、配制方法与使用方法,器械 消毒达到标准,无菌溶液注明开启日期,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二)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有统一的管理规定。

2、室内清洁整齐,按规定用消毒液拖地及擦拭物体表面,有专用的 清洁用具。

3、物品按规定放置,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室内无私人物品。

4、有疑似感染者对物体表面、空气、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检测,有报单。 (三)病床单位

1、病床单位清洁整齐,被服按时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2、床旁桌、椅每天湿抹, 做到一桌一巾,用后彻底消毒。

3、病人离院,床单位必须终末消毒处理。 (四)污物处理

1、污染被服定点放置,不乱丢乱放。

2、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菌群感染的器械、衣物要按规定严格 处理,敷料用特殊医用袋包装或焚烧。

七、护理安全管理标准

1、明确责任。设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监控小组。

2、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有防范处理护理缺陷和过失的预案。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前馈控制,做到“三预、四抓、两 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事故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

4、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发生或发现护理过失,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 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做到立即逐级汇报。

5、科室有护理过失和缺陷登记本,对发生的过失或缺陷进行登记。

6、科室每月对出现的过失或缺陷作出定性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并有改进措施。

二、病房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一、护理组织管理

(一)建立规章制度

1.健全护理工作制度、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各类疾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服务流程、各级护理人员培训及培养计划等并成册。

2.护士熟知以上各项内容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

3.制定并落实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标准。制定落实计划的措施。

4.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做好质量监控记录。护理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现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

(二)护士素质 仪表:

1.仪表端庄,着装规范。护士服整洁、庄重,衣帽整齐统一。

2.春、秋、冬季穿长袖工作服,配蓝色长裤、工作鞋。夏季穿短袖 工作服,配白色工作鞋,同肤色长筒袜,衣领及裙边不外露。

3.不浓妆上岗,上班不戴耳环、戒指、手链、脚链及有色眼镜。不染有色指(趾)甲。

4.不戴彩色头饰,头发前不遮眉后不过颈。 5.佩带胸牌于工作服左上口袋处。 仪态:

1.精神饱满,仪态端庄。

2.作风严谨,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3.讲普通话,使用文明言语,态度和蔼,礼貌待人,服务热情。 4.爱护、体贴病人,熟知病人的姓名,称谓尊重。

5.站立、行走姿势优美,步态轻盈敏捷,符合护士礼仪要求。 工作行为:

1.严格遵守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2.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收受红包、礼品、宴请,不通过病人办私事)。 不与病人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3.耐心答询,实行首次接待负责制。

4.不谈论病人的隐私,暴露病人的操作时注意遮挡。 5.上班时间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看手机、玩游戏等。 6.工作中不嬉笑、闲谈、大声喧哗,不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 7.工作时做到四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走路轻。 8.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电话请假。 9.不脱岗,不会客,不携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上岗。 10.坚守工作岗位,必须外出时向护士长请假。

(三)护士长工作要求

1.熟知病房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2.运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

3.有年护理管理目标及工作计划、季度护理工作安排、月护理工作 重点与小结、周计划,按时完成,有记录。

4.按时出席会议,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落实,有记录。 5.晨会提问每周1次,有记录单。 6.组织业务学习每月1次,有记录。 7.组织科内护理查房每月1次,有记录。

8.对护士进行业务知识及技术操作考核每月1次,有成绩记录。 9.按周计划质控自查,有详细记录。

10.发生差错事故时,认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有处理记录。

11.按时完成医院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有记录。 12. 及时完成护士长手册。

(四)健康教育

1.科室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 2.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适合病人康复的需要。

3.入科介绍及时恰当,病人及家属能掌握入科介绍的内容。 4.病人了解疾病的康复常识、各项诊疗护理的目的及结果。 5.执行各项操作均向病人进行告知,并与病人保持有效沟通。 6.出院指导从病人恢复期开始执行。 7.病人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及技能。

(五)护理服务流程 (自然来诊患者)

1、热情接待

(1)护理人员实行“首迎负责制”。

(2)新病人入院时,值班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主动帮病人拿行李,引导病人至床前。

(3)分管护士在10分钟之内至床前做自我介绍,并介绍主管医师、护士长、同病室的病友;示范呼叫器、床挡使用方法;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包括护士、医生办公室、厕所、开水房等具体位置。 (4)护士长在半小时内至病人床前做自我介绍。

(5)病人、家属、来访人员及探视人员到护士办公室,护士面带微笑、主动询问并提供适当帮助。 (6)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人文关怀服务的制度与规范,适宜地与病人交流。

2、耐心讲解

(1)护理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

(2)主动与病人交谈,消除其不良情绪,使病人建立积极的就医心态。 (3)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对住院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告知服务。 (4)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详细的解答,如病人有不理解的地方,耐心解释至病人满意。讲解的内容包括:住院须知、探视、陪伴制度、医院有关规章制度、操作、各项检查注意事项、疾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

3、细心观察

护理人员及时、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病人病情及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适时采取措施,确保病人安全。

4、主动帮助

(1)尽量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协助病人解决困难。 (2)对行动不便、需做特殊检查的病人,要给与帮助。 (3)在院内遇有行动不便的病人主动提供帮助。

5、亲切送出

(1)协助无家属、不方便、有困难等情况的出院病人办理出院手续。 (2)出院病人由护士长或分管护士护送至病房门口,目送其康复出院。

(六)、病房环境及安全管理

(一)病房环境

1.病房环境舒适,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床上、床下、窗台等无杂物。

3.病床间及公共通道无杂物,空间便于人员活动,适合治疗及抢救需要。 4.家属及陪探人员管理有序。

5.病房公共用品有消毒措施,垃圾箱及时清理,周围保持干净。 6.墙壁:无张贴物,无扯绳悬挂,无蜘蛛网,墙边及角落无污渍污垢。 7.地面:干燥、清洁无污迹,定期消毒。

8.物品放置:各个工作间物品按标准要求分类放置,管理有序。 9.护士办公室:整洁、无杂物,洗手池清洁,有洗手方法说明。 10.治疗室、换药室:严格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定期空气消毒,治疗车无污垢。

11.冰箱:定期除霜清理,保存物品有标记,使用中的药品有开封日期,不存放非低温保存药品及私人用品。

12.休息室、更衣室:整齐、清洁,床及橱上、下无杂物。

13.仓库:清洁整齐,各种表格、器械、医疗用品分类摆放,整齐有序。 14.处置室间:无死角,无异味,垃圾分类管理,标记清楚。 15.卫生间:无尿碱、粪迹,无异味,无死角,地面干燥。

(二)病房安全管理

1.制定病人安全管理制度: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病人安全管理 工作方案及措施、职业防护教育制度、措施和实施方案。

2.制定风险管理(跌倒、坠床、走失)防范措施及处理程序,有记录,护士知晓。

3.制定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有记录,护士知晓。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查八对”。 5.手术的病人佩戴手腕带标记清楚。

6.儿童、老年人、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档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7.加强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做好警示说明,如防滑、跌倒等各种安全警示提示。

8.药物过敏标示清楚、醒目。

9.安全通道畅通无阻,应急灯功能完好。

第二篇: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吴建标)

作者:zhjwujianbiao 2007-10-29 21:49 星期一 晴

为有效进行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并尽可能的在事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确保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协加工产品过程质量控制的控制要求、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成品的质量控制、不合格的控制、质量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改善等内容,并针对于每一过程所需要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记录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具体的操作与执行作出了指导。

一、外协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1.对外协加工厂的质量管理能力进行认定,认定合格后方可承担公司产品的加工任务。认定的内容主要从原物料采购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检验能力和检验控制等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进行以下的审定。

—— 外协加工厂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组织的“规模”和质量管理机构的“独立自主性”;

—— 是否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需提供有效的体系认证证明及相关的体系运行情况记录;

—— 产品的质量认证情况,是否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包括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知名度等;

—— 资源配置情况,主要是质量管理(或控制人员)的资质与能力,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提供与管理;

—— 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情况,主要是如何对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检验能力和检验控制、生产操作人员的技能、生产设备的性能、维护和保养、产品的防护等等;

—— 质量异常情况的处理,主要是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理方式;

—— 质量异常的纠正和预防,针对不良问题采取的控制措施;

——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分析方式等。

2. 采购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产品外协加工厂进行技术、质量等管理能力检查。

—— 检查不合格时,被查工厂应在规定时间内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继续加工。

—— 连续两次检查不合格时,应停止加工本公司产品,整改达到要求后,才能恢复加工公司产品。

—— 必要时,经公司领导批准,可取消其加工本公司产品的资格。

3.外协加工本公司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辅料事先必须经本公司认可后定点采购。并且主要原材料、辅料更换规格型号或厂家时,须事先通知本公司,经公司有关部门确认,方可执行。主要原(辅)材料的变更表现情况如下:

—— 箱纸板、瓦楞原纸的更换,特别是用于箱片面板和高强瓦楞原纸的变动;

—— 瓦楞纸板生产所用“胶水”的原物料更换,主要是玉米淀粉的变动;

—— 印刷使用的原物料更换,主要是油墨、印版的变动;

—— 成品箱使用的原物料更换,主要是扁丝、白乳胶的变动。

4.外协加工厂应制订完整的技术文件和质量控制文件,并按文件要求组织生产。同时应做好加工产品的质量统计和分析工作,保存质量控制的原始记录。其中需要形成的几个主要文件如下:

a. 生产用的技术文件

—— 产品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 产品防护的控制程序;

—— 相关机台或工序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b. 质量控制文件

—— 产品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 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 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

—— 记录控制程序;

—— 相关的检验标准和检验规程,包括进货、生产过程、最终成品等。

5.外协加工厂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所有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以确保产品的加工质量。

—— 质量管理机构需独立于其他部门,并且直接对最高领导人负责;

—— 质量管理机构需参加公司各类相关的会议;

—— 检验机构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健全性),现场检验人员的配备需符合相关岗位的人员配备需求;

—— 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和对不良产品的处理能力。

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进厂后由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或仓库保管人员,按有关标准的要求完成初步的物料核实及数量验收后,放置于原物料“待检区”,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

—— 对于原物料的进货需制定相应的《进货检验规程》,其中主要的原物料必须由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负责检验,检验规程中需明确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外观检验、物理性能检测、型式试验及判定准则等内容。

—— 进货检验时,应形成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来料通知单》、《原物料进货检验单》及相关的原始《检测报告》。

2.进货质量检验人员都必须按有关标准规定,对原材料的性能、规格尺寸、外观和缺陷等进行检验,并做好原材料检验的原始记录,经检验人员检验合格及签字后的原材料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 原物料到货时,随货同行的还应有质量检验报告、生产厂家、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质量证明;

—— 对于主要的原物料还应由供应商提供当批产品的相应检测数据;

—— 主要原物料的进货检验一般不允许采用“验证”的方式进行检验,生产厂商应该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特殊情况例外)。

3.对进入公司的原材料、外协加工件及外购零配物品等物料,经检验确属不合格的,应由检验人员填写相应的不合格处置单或退料单(退料原因写清楚)反馈给采购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凡物料进入公司后应及时检验,以便采购部门将不合格的物料、零配件及时调换或向外协、外购单位要求退货。

—— 对于采购部通知检验的产品,检验人员应及时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2天);

—— 进货检验不合格时,应形成的相关记录主要有《不合格品处理单》或《退货通知单》以及相关的原始检验、检测数据。

4.当生产急需使用而来不及检验的原材料,在可追溯的前提下,可采取“紧急放行”的方式进行操作,但必须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

—— 对于生产急需使用的原材料,可由采购部仓库管理员或生产部门填写相应的《紧急(例外)放行申请单》,并经相关部门领导批准后放行。放行的同时应按规定的要求留取一定数量的送检“样品”,以提供给检验人员进行检测;

—— 针对于采取“紧急放行”使用的原物料,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需进行质量的全程监控,一但发现质量异常可及时处理。

5.在采取“紧急放行”操作的同时,检验人员应按规定的标准要求继续完成该批原材料的检验或验证,不合格时可由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负责对该批“紧急放行”的产品进行追踪处理。

—— 对于“紧急放行”后留取的样品,检验人员同样按常规进行检验、检测。

6.经过检验的原材料(零部件)应及时作出合格、不合格等状态标识,以避免不良原材料的误用。

—— 合格与不合格的标识分为“区域”标识和“产品”标识两种;

—— 区域标识主要有“待检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及“待处理品区”;

—— 产品标识主要有“合格品”、“不合格品”和“待处理品”;

—— 对于标识可采取“颜色”管理,如不合格、待处理等不良产品(或区域)采用“红色”进行标识,合格品(或合格品区)采用“绿色”标识等。

7.质量管理部门每月、每季度、每年应根据原物料品名、规格、类别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并记录在供应商供货质量等相关记录表内,以提供给采购部门作为选择供厂商或要求供应商整改的参考资料。

—— 进货产品的质量检验月报,对每个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 相应的质量记录主要有《 度供应商供货质量情况统计表》。

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生产部门在生产或加工各类产品的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订单要求和程序文件进行生产。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相应技术规定,同时按工艺要求对技术参数进行设定。

—— 产品生产的依据主要是由“客户订单”转换而来的《生产流程单》、《生产计划单》及相关的质量技术标准;

—— 需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和各工序的《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 对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参数进行记录。

2.外协加工厂应制定生产过程的相关质量控制文件,并按文件的要求进行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

—— 应制定相应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产品防护的控制程序》、《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及《记录控制程序》等主要质量控制文件;

—— 生产过程应按文件的要求执行质量控制,当文件不适应(或不可操作)时应及时予以更新。

3.在按文件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时,生产中的每一位作业人员应对所生产的在制产品实施自主检查,以提早发现异常,迅速处理,避免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进而确保在制品的质量。

—— 制定相应的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度。

4.各种规格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首件和首批必须检验,凡未经首检的产品不准批量生产。

—— 涉及的检验记录主要有《产品首检表》和《产品生产日报表》。

5.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操作人员还应全程关注生产的产品质量情况,并进行定时与不定时的抽检,发现质量异常立即调整生产工艺或停止生产,直到不良问题解决为止。

——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需设置专职(或兼职)检验人员,当发现质量异常时能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

6.生产部门的各加工工序在执行本工序产品的自主检查的同时,还应对上道工序转入的半成品予以查验,以避免因上道工序质量的失控而导致后道工序不良品的产生。

—— 要求后道工序的生产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质量检验与控制能力;

—— 生产操作人员应经过设备结构与运行原理的相关培训。

7.各生产加工工序在自主检查及上下道工序检查中发现质量异常或工序间半成品移转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向所在部门主管报告和处理,同时反馈到质量管理部门。

—— 对于质量异常情况应形成相应的记录,其中应当包括不良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

8.生产过程中应设有专职的过程检验人员负责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并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品按相关的不良品控制文件进行处理,同时做好相应的质量检验记录。

—— 涉及的记录有《半成品检验记录》和《不合格品处置单》。

9.过程检验人员应采用合理的抽检方式,认真检查各道加工工序产品的质量,并对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跟踪,严禁不合格的半成品转入下道工序或出厂。

——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可采用“全检”和“抽样”的方式进行,如采用“抽样”则需按GB/T2828.1—2003的标准进行,一般检验水平为Ⅱ级,AQL值可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采用2.5或4.0。

10.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所属生产操作人员确实执行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检查所属各工序的质量控制情况,一旦发现有不良或质量异常时除应立即处理外,还应指导操作人员如何进行改善和控制,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疏忽的责任,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及降低不良的重复发生。

四、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控制

1.最终的成品检验是对生产过程最终加工完成的制成品是否符合规定质量要求所进行的检验,并为产品符合规定质量要求提供证据,外协加工厂应设立专职的检验人员进行检验,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 首先应该明确检验的依据和标准(如生产流程单、图稿或样品、合同评审单、检验标准等);

—— 必须设立专职的成品检验人员进行成品检验。

2.成品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的文件规定实施质量检验,检验时应按照相关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标准要求,对产品的整体外观、规格尺寸或物理性能进行全面检查。

—— 检验人员在检验的过程中,需确保检验项目的“全面性”(如在检验印刷成品箱时,同样需要检查瓦楞纸板的质量情况);

—— 检验一般情况下由外观检验、物理性能检测、型式试验三项组成种,其中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性”重组。

3.对检验人员在成品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按照相关的程序文件进行处理,同时根据不合格情况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 对检验发现的不合格品在处理时,按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两类:“一般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对于判定为“严重不合格”的应按《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整改。

4.每批产品在检验的过程中必须记录检验的原始数据、观察的技术状态和检验的环境条件等,产品入库前,必须经检验人员签字、确认后始可办理入库手续。

——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成品出厂检验记录表》、《物理性能检测报告》等。

5.检验人员根据检验记录所记载的检验结果和出厂检验依据的有关标准文件,按规定程序对成品是否合格,能否放行出厂作出判定,还应对检测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后,出具“检验报告”。

——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最终成品出厂的《检验报告》。

五、不合格的控制

1.外协加工厂在进行不合格控制时,应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并按照文件的要求对不合格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于严重不合格必须制定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 应制定相关的《不合格控制程序》,其中不仅包括对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理,同时还应涉及对质量异常问题的处理;

—— 对于严重的“不合格”(包括不合格品与质量异常)应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2.在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中,应明确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处理步骤、处理审批人员等。

—— 在处理不合格品时还应明确处理的“时效性”,也就是需要确定处理的完成期限。

3.在原物料进货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应由质管部门检验人员填写相应的不合格品处理表单转交采购部门确认后,联系供应商进行处理。

—— 在采购部门联系供应商进行不良品的处理时,还应要求其进行不良原因分析,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 进货检验人员对随后的几批产品检验中应加严检验;

——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进货质量异常处理单》。

4.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应由相关检验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理表单,并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以便于能迅速、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解决,进而确保产品质量。

—— 涉及的相关记录主要有《不合格品处理单》和《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置单》。

5.生产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立即进行不良品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外,还应追踪不良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措施予以改进。

—— 在进行不良原因调查后,需形成相关的原因分析与改善措施,一般包括不良原因描述、不良原因分析、改善措施等,同时有关人员还要对改善过程和结果实施跟踪验证。

6.在对轻微不合格品采取放行的方式处理时,事先必须征得客户(本公司)的同意后才可以入库出货。

—— 轻微不合格品主要表现为,不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不影响产品的各项性能、仅在产品的边角或里面有轻微的不良。

—— 对于轻微不合格品在初步判定采取“放行”前,必须与客户进行协商,并且只有经客户同意后才能“放行”,否则仍按不合格品处理。

7.对于在运输过程中或交付使用后发生的不合格品,应由有关部门确认后按相应的文件处理。并且对不合格品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改进和预防措施,同时所采取的措施应与不合格品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程度相适应。

—— 制定相关的不合格品《退货处理程序》,并根据退货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

—— 在调查分析出不良原因,制定相关的改善措施时,需综合考虑不合格品处理对客户和供应商双方的影响程度。

六、质量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改善

1.外协加工厂应制定质量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程序文件,并且明确质量数据的来源、收集、分析与处理。

—— 制定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控制程序》,明确需要统计的数据,数据的类型、来源、统计方式、数据分析方法等等;

—— 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主要是针对质量管理涉及的相关数据、信息。

2.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及每年的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记录,并以书面或邮件的方式反馈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最新的质量状况,针对质量异常情况应由相关责任部门进一步分析不良原因,制定改善措施。

—— 在进行月度、季度及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反应出公司当前的整体质量情况,还需显示出已往的质量情况,并通过不同的统计对比方式反应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 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时,主要可以通过对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交相应的改进措施或改善方案。

3.在进行质量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来源必须具有唯一性,并且统计分析的数据可追溯到最原始的数据。

—— 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必须确保数据反应的“真实性”与“唯一性”,不允许进行人为的调整,当总的数据需要拆分时,可以分解到各个子数据,并且可以追溯到最原始的数据。

4.质量管理部门对各类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应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并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改善措施或整改方案予以改进。

—— 须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或质量改进计划。

第三篇:内部控制的一般标准(推荐)

编者按: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管理着众多投资者的资产,面对的是风险较大的证券市场,其运作规范和健康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其好坏的核心是其整体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公司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是否有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我国基金行业发展几年来,基金管理公司内控质量普遍有了很大提高,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大大加强。但由于对基金管理公司内控的要求还不够明确,标准还不够统一,也出现不少问题,如在公司内部缺少"内控文化",公司授权不完善,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督和制约不到位等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一套客观可行的标准体系,为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和改进自身内控机制提供参照,也为监管机关和中介机构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素质提供依据。

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金融证券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进行了研究,并颁布了不少法律文件,如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1998年发布了《证券公司及其监管者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指引》(咨询稿),香港证监会1997年发布了《监管、监督及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也于去年发布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本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践,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进行塑造和说明,供读者参考。

内控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基金管理公司内控评价各个方面的标准。一般标准可以概括为健全性、有效性、独立性、相互制约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

内控的健全性内控的健全性有三层含义:首先,内控应当贯穿于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体现全过程性。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设计、投资研究、投资决策、交易执行等各个业务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内控应涵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第三,内控还要体现系统性。内控体系是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相互制约、纵横交错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的发挥作用,实现内控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健全性是其它标准的前提条件。

内控的有效性内控的有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控制度本身的有效性。首先内控制度要合法合规,把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体现到内控制度中。其次内控制度要适时,应当随着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修改或完善。第三,内控制要合理适用。需要根据公司的组织规模、业务特点、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具体特点和要求建立内控制度。二是内控制度要得到有效地执行。公司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必须竭力的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员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

内控的独立性基金管理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自身的资产与管理的基金和其他资产相比是非常小的,一个公司可以管理多只基金,不同人的财产,而且公司的股东和关联方多为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上市公司等证券市场上的活跃参与者。因此,独立性标准要求:一是相关资产要分离,基金资产、自有资产和其他受托资产的运作应当分离;二是部门和岗位分离,基金投资研究、决策、执行、清算、评估等部门和岗位应当根据独立性要求适当分离;三是物理隔离,在重要部门设立防火墙和门禁制度。[!--empirenews.page--] 内控的相互制约性相互制约性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建立一种相互验证、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公司的业务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部门对业务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一个以上部门的查证核对或配合才能完成。相互制约使业务都经过一个以上的岗位或部门处理,不会被一人包办,可以达到纠错防漏的目的。独立性是相互制约性的前提,相互制约性是独立性的必然延伸。

内控的成本效益性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经济实体,其生存的根本就是创造效益。内控的目的之一也是使企业避免和减少外来的和自身的各种风险,以获取更佳的效益。但是内控本身也要付出成本,内控越复杂,相应的成本也越高。因此,基金管理公司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成本与效益间进行衡量,力争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不计成本的内控不是好的内控。成本效益性要求公司一要精心选择控制点,实行有选择的控制,二要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各种耗费,三要尽量应用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基金公司本身存在诸多利益冲突。这些冲突有股东与公司间的,基金与其他委托财产间的,不同基金间的,受托财产和公司自有财产间的,公司与管理者个人间的等等,因此极其容易出现不正当利益输送和关联交易等现象。历史证明,正是这些现象,曾经使基金行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信誉受到严重损害。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保持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有关资产、机构、人员的分离和独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内控中的重点所在。

内控的要素标准

内控要素是从内控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组成企业内控核心的部分,也是企业内控必须具备的内容。借鉴美国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DSO)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内控也可以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控五大要素标准来衡量。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公司管理方法、操作程序、控制措施等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是内控其他要素的基础,构成了公司的氛围,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公司内控机制实施的效果。控制环境的主要包括下列因素: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

公司管理层是否树立了内控优先和风险管理理念;是否重视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严格遵守内控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公司的独董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有没有有效履行;存不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董事会、监事会是否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

公司经营组织结构。公司的组织结构的设置是否体现职责分工、相互制约的原则;公司建立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是否民主、透明、业务执行系统是否高效、严谨,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在岗位、部门、管理层之间有没有形成严密有效的内控防线。

员工道德素质。公司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有具体的标准和措施确保公司职员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和专业胜任能力。

内控文化。公司是否在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浓厚的内控文化氛围采取了一定措施;是否有制度保证全体员工及时了解重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层的经营思想。[!--empirenews.page--] 风险评估。环境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控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基金管理公司身处高风险的证券市场,信誉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对其面临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分清哪些风险是主要风险,哪些风险是次要风险,哪些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哪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并据此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风险评估标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严密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首先,从组织体系上看,公司有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公司是否设立了风险决策机关、风险评估部门、风险监督部门并有效地工作。其次,公司有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督。第三,公司是否对其各部门和各业务循环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分类并有相应的控制措施。第四,公司有没有使用科学的风险量化技术和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对投资风险实现定[1][2][3]下一页 量分析和管理。第五,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是否重视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基金管理公司在控制环境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确保风险被有效控制而制定并实施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控制措施,主要的控制活动有以下几个: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指在处理各项业务时都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以防止部门和员工不当处理,授权控制应当贯穿于公司经营活动的始终。首先,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是否充分履行各自的职权,建立健全公司授权标准和程序,确保授权制度的贯彻执行。其次,公司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公司员工是否在规定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责,有没有发行越权行事的情况,如发生,是怎样处理的。第三,是否制定了公司重大业务的授权制度,重大业务授权是否有书面记录,是否明确了授权内容的时效。第四,公司授权是否适当,对已获授权的部门和人员有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已不适用的授权是否及时修改或取消。

资产分离。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资产分离制度,基金资产与公司资产、不同基金的资产和其他委托资产要实行独立运作,分别核算。

岗位分离。公司是否建立科学、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明确划分各岗位职责,投资和交易、交易和清算、基金会计和公司会计等重要岗位是否有人员的重叠,后台清算、集中交易室、机房、档案室等重要业务部门和岗位是否进行了物理隔离。

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公司投资等各类业务有没有详细明确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有关人员是否严格按章办事,有没有违反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操作的情况。

业务记录。公司的投资决策、交易执行、会计清算等业务是否有明确的记录;业务记录是否得到相关人员的确认;绩效考核。

对研究部门、基金经理、交易员等重要岗位是否制定了研究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投资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交易绩效评价体系等绩效考核标准。

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内部控制过程的一部分,管理层的计划必须准确、及时贯彻到相关部门,以便有效执行,计划的执行情况也要及时反馈给管理层,供其比较分析。信息沟通标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必须设计和维护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empirenews.page--] 内部监控。基金管理公司监控的执行通常由督察员和监察稽核部门组成。督察员和内部监察稽核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检查和反馈,并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确保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行。督察员和监察稽核部门还应当定期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根据市场环境、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技术应用和新的法律法规等情况,提请董事会或管理层适时改进。

内控评价的具体标准

内控评价的具体标准主要是控制活动要素的细化,控制活动是根据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点而制定的。公司一般按照基金管理业务的程序来设计和实施控制的,也称业务循环控制法。由于各个公司的规模大小、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人员结构、基金产品等内外部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内控的具体标准要更为复杂,基金管理公司的各业务循环,可以按以下模式建立标准:首先,明确控制目标。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根据控制目标来建立内部控制,因此,在设计评价标准时,首先应根据基金管理的特点和管理要求来提炼控制目标。

其次,选择控制点(风险点)。为了使各项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根据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业务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这些业务环节和易产生的错误就是控制点。控制点是否全面,是评价公司内控的重要方面。

再次,采取控制措施。对不同的控制目标和控制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按照我国现有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特征和比较通行的做法,将主要业务的内控标准大致概括如下:投资管理业务。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

分为研究、决策、交易、清算等部分。

研究部分——

控制目标:保持研究工作的独立、客观和科学。

控制点:研究部门、研究流程、研究方法、研究与投资决策的交流、研究评价等。

控制措施:研究部门相对独立;制定严密的研究业务流程;形成科学、有效和一贯的研究方法;建立投资对象备选库制度;建立研究与投资的业务交流制度;建立研究报告评价体系,等等。

投资决策部分——

控制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基金契约的要求,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控制点:投资决策违反法规和基金契约、基金经理越权或随意决策、流动性风险过大、基金业绩不佳等。

控制措施:建立投资限制或"黑名单"制度;建立股票备选库制度;建立投资决策授权制度,确定投资权限;通过科学的风险量化技术和严格的风险限额控制对投资风险实现定量分析和管理。建立重要投资的研究报告支持和风险分析支持制度;建立关联交易审批制度;建立科学的投资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等等。

基金交易部分——

控制目标:使投资决策能够合法、准确、最佳地得到执行,防止内幕信息、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不同基金的利益能够得到公平对待。

控制点:违背法定限制、基金经理越权、利用或泄露内幕信息交易分配不公平、非最佳执行、投资文档不完备等。

控制措施:基金交易实行集中交易制度并建立集中交易室;集中交易室空间隔离,实行门禁制度;手机管理、电话录音;建立交易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交易反馈系统,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中央交易员制度,基金经理不得直接向交易员下达投资指令或者直接进行交易;事先制定公平交易分配制度;基金经理、交易主管、监察人员实时监控;建立完善的交易记录制度,交易记录应当及时进行反馈、核对并存档保管;建立科学的交易绩效评价体系;等等。[!--empirenews.page--] 财务会计业务控制目标:

保证会计业务合法合规,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公司经营情况,保证基金净值的准确。

控制点:会计核算差错、资金清算差错、基金净值估算差错等。

控制措施:明确会计岗位职责划分,严禁需要相互监督的岗位由一人独自操作全过程;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基金会计核算独立于公司会计核算;建立凭证制度,正确记载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建立账务组织和账务处理体系,正确设置会计账簿,有效控制会计记账程序;建立复核制度,防止会计差错的产生;采取合理的估值方法和科学的估值程序,公允反映基金所投资的有价证券在估值时点的价值;建立严格的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制订完善的会计档案保管和财务交接制度,等等。

市场销售业务控制目标:

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公司市场形象和信誉。

控制点:客户服务不规范、广告宣传违法违规、市场推介活动无序化、代销机构出现问题影响基金销售、销售人员错误行为给公司声誉带来影响等。

控制措施:建立和完善客户服务标准;健全销售渠道管理,定期检查;建立公司广告宣传行为规范;建立广告宣传、销售行为法律审查制度;制定销售人员准则,严格奖惩措施。

过户登记业务控制目标:

管理好投资者基金账户,保证申购和回赎的顺利进行。

控制点:投资者身份认证错误、接受无效委托申请或拒绝有效委托申请、柜台人员录入错误、资金清算差错、数据计算差错,客户资料保管不当等。

控制措施:要求投资者提供完备的身份证件并留下复印件;建立复核制度;与代销机构、托管行及时核对;建立客户资料的保密保管制度,等等。

信息披露业务控制目标:

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及时。

控制点:信息披露出现虚假陈述、重大遗漏和超过法定上一页[1][2][3]下一页 期限等。

控制措施:有相应的部门或岗位负责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信息的组织、审核和发布;建立严密的信息披露实施流程和信息的审查核对制度,等等。

信息技术支持业务控制目标:

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公司提供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

控制点:硬件系统可靠、系统环境安全、设备故障无法及时恢复、软件安全可靠、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

控制措施:保证信息技术系统的设计开发符合国家、金融行业软件工程标准的要求;建立严格的授权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门禁制度、内外网分离制度等管理措施;充分考虑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具备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故障恢复、安全保护、分权制约等功能;信息技术系统设计、软件工发等技术人员不得介入实际的业务操作,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的密码口令分别由不同人员保管,用户使用的密码口令定期更换,不得向他人透露;对信息数据实行严格的管理,建立计算机交易数据的授权修改程序和电子信息数据的定期查验制度;建立电子信息数据的即时保存和备份制度,重要数据异地备份并且长期保存;定期稽核检查,进行排除故障、灾难恢复的演习,等等。

第四篇: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管理和控制:

一、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主要要素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下列七类标准。 1.产品标准

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关键,依此可以形成功能协调、接口清晰的标准体系。产品标准可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产品技术条件、产品试制技术条件、出口产品技术条件及产品质量分等标准等分别管理。

2.原材料标准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是建立在先进制造技术、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的。生产企业只有运用标准化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制定并贯彻相应的原材料采购标准,将“外部”与“内部”的工作有机地协调统一,才能保证生产活动正常顺利的进行。因此,应与有关国标和行标作对照,确定采购标准的有效性,并与分承包方取得联系,得到对方的认可。对有特殊要求的原材料,制定本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技术条件,明确采购的型号、规格、品牌、等级要求及技术指标作为原材料验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重要性分级标准》、《原材料检验规程》,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和验证,并对分承包方产品标准和工艺符合性进行评定。

3.工艺标准

工艺标准系指根据产品标准或设计文件要求,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装配的方法、工艺指标及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工艺基础标准、工艺规程等。工艺标准是工艺技术的结晶,它是企业实行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的重要手段。因此,应非常重视工艺标准的制定工作。

4.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

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系指对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质量进行理化测试、抽样检验和对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指标进行分析检验制定的方法标准。企业应制定自己的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包括外购物资检验、工序检验、库存品检验、成品检验。

5.计量和测试仪器标准 计量和测试仪器标准系指计量和测试仪器的质量要求、检定规程和使用方法标准。包括各类量具和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试验仪器。

6.包装标准

包装标准系指为保障产品在贮存、运输、销售中的安全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以包装的有关事项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技术与方法、包装试验方法等。

7.材料定额技术标准

定额标准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某种产品或进行某项工作而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限额制定的标准。它所反映的材料消耗和利用率,是企业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果。

二、对技术标准体系的控制

1.标准文件的控制

对标准应采用单行本,并应受控。标准发布后,旧标准必须收回,使现场不存在任何作废文件。若要保留作废的技术文件,则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在收回的技术文件上标“作废文件仅供参考”的图章后再发放。

由标准化管理员对技术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整理各类技术标准,根据标准新旧交替等情况决定采用新标准。对于执行某个新标准时需一过渡阶段,则应制定过渡实施计划报企业技术总负责人后实施。

按IEC、BS、ASTM等国际及国外标准供货时,应对这些标准进行对比和确认。并与用户单位协商后,由各职能部门签署意见报企业技术总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2.产品工艺文件及生产机台工艺文件的控制

(1)产品工艺文件的管理

应编制企业《产品工艺文件编订方法》。以产品为对象进行编订,就其原材料采购至成品出厂的全过程作出规定,以达到纵向统一的综合性文件。

它主要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图、产品结构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原材料采购技术条件、材料消耗定额等若干各文件。

(2)生产机台工艺文件的管理

应编制企业《机台工艺文件编订办法》。 机台工艺文件应以生产设备为对象进行编订,它是产品工艺文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设备规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及过程检验标准四个部分。对生产范围、工艺、工装要求,质量控制点、主要技术参数、检验项目及计量仪器都作出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标准的要求。

对所有产品均应制定产品检验规程,针对每一生产过程制定过程检验标准,明确自检与专检项目及抽样数量指标,使检验工作得到有效控制。

三、文件管理的完整化和统一化

由于企业技术工艺文件数量庞大、种类多、流转频繁,控制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必须理清思路,分门别类的加以控制,对整个技术标准体系进行完整性和统一性控制。

1.产品工艺技术文件的完整性

产品工艺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原则上以具体产品为单元进行分类,通用或代用性文件单独设置。

1.1 标准文件:包括产品标准,试验标准及原材料标准等。

1.2 产品工艺文件:包括产品结构及技术文件,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工艺卡片,产品包装规程,设备操作规程。

1.3 质量控制文件:包括产品进货检验规程,过程检验规程,产品最终检验规程。

2.产品工艺技术文件内容的统一性

2.1 产品标准:可以是国标、行标、企标或产品技术条件。

2.2 试验标准:可以是国标、行标或试验方法。

2.3 原材料标准:可引用国标、行标、企标或材料技术条件,并注明该材料适合于哪些产品,材料的验收规则。

2.4 产品结构及技术文件:内容有产品结构图,工艺流程图,重要度分级表,产品结构表、材料结构用量。

2.5 材料消耗定额:内容包括材料消耗编制说明(材料密度、消耗比率、计算方法),材料计算用量,消耗定额及原材料型号名称。

2.6 工艺卡片:内容有结构尺寸,工艺参数,模具要求等。

2.7 产品包装规程:内容有线盘的选用,外包装要求。

2.8 工艺操作规程:包括设备工艺规范,环境要求,操作前的准备工作,调整设备的方法,操作要点及异常情况的分析、报告、记录等。

2.9 进货检验规程:内容有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检验方法、检验频度、判定准则。

2.10 产品过程检验规程:内容有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内控指标,过程检验方法。

2.11 产品最终检验规程:内容包括产品验收规则。

2.12 质量控制点文件:内容有工序质量分析表,会同其他部门编制的设备月检卡、量具月检计划、自检记录等。

2.13 技艺评定准则:内容包括应达到的技艺要求,评定方法等。

3.临时工艺卡的管理 临时工艺卡一般为某种规格的产品,应包括以下规定的内容。

3.1 产品的结构表:按一般结构表的相应格式制定产品各部分结构尺寸,材料型号规格要求结构净用量。

3.2 各工序工艺卡:按相应工序格式制订出各工序的工艺卡、技术要求。

3.3 产品试验:制定产品例行试验的项目依据、试验要求。产品的抽样试验应根据数量大小按比例进行抽样试验,制订抽样的频次、数量、检验项目、检验依据和试验要求。

什么是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称为技术标准。它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标准化对象特征和作用,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按其标准化对象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可分为零部件标准、原材料与毛坯标准、工装标准、设备维修保养标准及检查标准等;按标准的强制程度,可分为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按标准在企业中的适用范围,又可分为公司标准、工用标准和科室标准等。

第五篇: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投资与进度控制

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无论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必须对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投资与进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

一、工程建设的标准控制

在我国,有关技术方面的要求,绝大部分是通过标准化的成果反映出来的。可以说,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实际上就是可能形成技术壁垒或可以消除壁垒的重要方面。工程建设标准化是在工程建设领域,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技术活动,在形成和消除技术壁垒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通过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发布和实施,可以直接影响到建设市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等行为。

对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或者施工单位都必须了解、掌握并贯彻执行,尤其是强制性标准规范,任何行为都不能超越工程建设的标准,以工程建设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等,同时组织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活动,使从事建设活动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切实掌握并认真贯彻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二、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只有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了有关验收标准,才能杜绝“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才能为企业赢得声誉。

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的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施工过程中,首先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此次,在山区进行施工,对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气候条件不是很了解。针对这些问题,在开工之前就进行勘察现场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情况,提前作好准备。其次,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作为控制的对象,要避免人产生失误,才能保证质量,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对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但可以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的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严禁吸烟、打架斗殴、嬉戏、误判断、误动作、及不文明施工的行为等。

再次,材料(含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不可能符合标准,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的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创造正常施工条件的前提。

在材料控制中,一要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就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二要加强运输、仓库、保管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的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要确保材料质量;三要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此次由于在山区进行施工,在开工之前就应该把足够的材料运至现场,避免出现特殊情况(如下雨,材料无法运至现场),最大程度的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也一定要保证正确,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以确保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失误造成的质量问题,从而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速度、降低成本。 最后,施工机械设备也不容忽视,它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因此,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来使质量有所保证。

工程质量是在施工工序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要想控制好质量,不出现或少出现质量问题,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就是事先对要进行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的措施予以预防。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以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在整个的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以及施工过程中和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也不能忽视。如果前期准备不充分,施工过程中及完成施工过程后控制不严,质量就难有较好的保证。

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分部工程已经完成,其他工程尚在施工,或者某些部位已经完成,其他部位正在施工,如果对已完成的成品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质量,严重的是有的损伤难以恢复到原样,成为永久性的缺陷。因此,要确保工程质量,则必须搞好成品保护。

三、工程建设的投资控制

(1)建设工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工程投资的基础。

建设工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项目的最佳经济效益,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环境、市场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科学论证,给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般要经过由浅人深的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研究往往被忽略,简单的流于形式,达不到其应有的深度,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其它条件的限制,所以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很大的偏差。有些项目对所需投资不进行详细的估算,而是采取拼装凑数,压低估算额度以求项目能通过审批,从而造成投资缺口,对项目的投资效益产生不良影响。

(2)优化工程设计是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

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消费。优化设计要作到:①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③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3)加强项目施工环节的控制。

①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费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占预算价值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因此材料用量、材料价格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只有严格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②全面掌握合同细节,规范合同管理。工程的索赔和反索赔是影响工程造价重大因素。恰当的合同管理有利于项目方在索赔和反索赔中处于主动地位。注重合同管理工作要求工程管理者签定合同时注意合同措辞,无微不记地记录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保存工程变更资料,严格责任签字程序。监理工程师应仔细研读施工合同,准确地理解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对模糊不清之处应及时澄清或加以补充说明。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必须符合合同要求,必须在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内,保证每一笔工程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在工程施工活动中,监理工程师处于主导地位,增强合同管理意识,完善合同条款是十分重要的。在合同签订前,监理工程师应仔细审核、确定工程量清单、基本单价,控制主要材料价格。对于主要材料、钢材、水泥筹建处统一采购,既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也有利于造价的控制,这些材料大都通过物资部门从主渠道进行招议标订货。主要材料费用的有效控制使整个施工阶段的造价比较容易地控制在承包价内。工程技经人员随着工程进展情况应经常深入现场、市场,了解施工情况参与隐蔽工程签证。在材料价格上,凡是需要询价的都逐一询价,以校正原有资料的失时之处。利用深入现场、市场的机会力争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日后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

③在工程建设中实施监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公正的投资控制监督体系。实行工程建设监理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作为公正独立的第三方,对工程建设过程和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控制工程投资的关键,是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

(4)竣工阶段和评估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

竣工决算是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全面反映,是项目法人办理工程交付使用的依据。通过竣工决算,一方面能够正确反映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和投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竣工决算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考核投资控制的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技术经济方面的基础资料,提高未来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 工程后评估是建设工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的一种延伸,通过系统地对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全面评价,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误的教训,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决策提供参照和分析依据。

(5)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

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投资失控的责任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如管理、计划、工程技术、财务、物资供应方面的专业知识。国外对工程项目经理的素质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知识面广,具有管理才能;第二,要有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和解决矛盾;第三,能团结人,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有感召力,能在项目管理班子中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第五,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清醒的计划头脑。

四、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等系统运动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下面主要谈一下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和管理。 (1)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等诸方面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施工场外准备等,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赢得社会信誉都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2)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11个方面的内容:所动用的人力和施工设备是否能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模和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工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工作空间分析;预留足够的清理现场时间,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分包工程计划;临时工程计划;竣工、验收计划;可能影响进度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问题。 (3)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就是施工活动的进展,也就是用施工进度计划指导施工活动,落实和完成计划。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保证各进度目标的实现,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建立各层次的计划,形成计划保证系统。施工项目的所有施工进度计划包括:施工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围绕一个总任务而编制的,在贯彻执行时应当首先检查是否协调一致,计划目标是否层层分解,互相衔接,组成一个计划实施的保证体系。 ②签订承包合同或下达施工任务书。项目经理、施工队和作业班组之间分别签订承包合同,按计划目标明确规定合同工期、相互承担的经济责任、权限和利益。

③做好计划交底,全面实施计划。要使有关人员都明确各项计划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使管理层和作业层协调一致,将计划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在计划实施前要进行计划交底工作。

④做好施工中的协调工作。施工中的协调是组织施工中各阶段、环节、专业和工种的互相配合、进度调整的指挥核心。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计划实施情况,调和各方面关系,采取措施,加强各薄弱环节,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完成作业计划和实现进度目标。 (4)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

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进程中,为了进行进度控制,应经常地、定期地跟踪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

①跟踪检查施工实际进度。这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的关键措施,其目的是收集实际施工进度的有关数据。通常可以确定每月、半月、旬或周进行一次。若在施工中遇到天气、资源供应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检查的时间间隔可临时缩短,次数应频繁,甚至可以每日进行检查,或派人员驻现场督阵。检查和收集资料的方式一般采用进度报表方式或定期召开进度工作汇报会。为保证汇报资料的准确性,进度控制工作人员要经常到现场察看施工项目的实际进度,保证经常、定期地准确掌握施工项目的实际进度。

②整理统计检查数据。收集到的施工项目实际进度数据,要进行必要的整理,按计划控制的工作项目进行统计,形成与计划进度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一般可以按实物工程量、工作量和劳动消耗量以及累计百分比整理和统计实际检查的数据,以便与相应的计划完成量相对比。

③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和统计成具有与计划进度可比性的数据后,用施工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道图比较法、s型曲线比较法和“香蕉”型曲线比较法、前锋线比较法和列表比较法等。通过比较得出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超前、拖后三种情况,并及时加以调整。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首先必须了解、掌握并贯彻执行,尤其是强制性标准规范,这是工程建设的依据。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投资和进度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体。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不可以说三大目标之间那个最重要,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投资是工程建设的一个资金保证,投资的增减可以通过价值工程原理,从进度、质量控制要回投资效益。所以,任何工程项目必须以工程建设的标准为依据,处理好质量、投资和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很好的完成,达到最终的目的。

上一篇:雷锋在我们心中范文下一篇:劳动体验式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