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

2022-08-08

第一篇: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论文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我们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艰辛困苦,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象牙塔。

历史就是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历史的时针是艰难与曲折、崎岖与坎坷的 “合金”,拨动沉重的历史时针无疑是一曲壮美的歌,是一支摄魂的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而我们一定要继承这种精神,尤其是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砭骨,雪压冰封,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永恒的财富。我们应该秉着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在生活中长征精神对我也有极大的帮助,它鼓舞了我,它启发了我,它使我彻底觉悟了,催我不断前进,走向成功。做任何事都需要长征那种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战胜任何困难。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要求:“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回顾历史激发斗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意,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安定团结的生活局面,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现实工作中去,从而加速现代化的进程.发扬抗日的斗志,鼓舞中华人民,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学习当中.一定要接过长征前辈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当今充满竞争复杂的社会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长征精神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要结合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面对当今严峻的社会国际形势,藏独分子、钓鱼岛之争、台湾回归等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我们传承前辈们留下来宝贵的长征精神。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而在学习上,我们要发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勤于钻研的精神。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而作为国家的未来,我们当代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只有勤于学习、善于钻研、不断创新,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长征精神同样不可缺少。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长征是在中国革命受到巨大挫折情况下进行的,在征途中不仅有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而且还有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威胁相随,并且自然环境条件也极其恶劣。但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没有因为革命受到巨大的挫折而对党失去信任,对革命失去信心,也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所吓倒,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是他们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央红军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穿着单衣草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在长征途中,有许多指战员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红军战士前仆后继,战胜了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夺取新长征的伟大胜利。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种矛盾凸现,同时,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潮、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断侵入。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坚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的国家就会繁荣富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第二篇: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李力

通过近几节近代史课程的学习,老师对红军长征的过程以及长征精神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那些英勇无畏,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和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深深感染了我。这些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红军长征对于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举措。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有一个精辟的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这一点生发开来,我们便可看到长征之所以被载入史册的历史意义。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序幕如果把长征放到中国革命全局去考察,就可看到,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中兴起的关键,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有人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4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全国胜利,把国民党赶下大海。这样,长征在性质上就由走投无路的撤退,变成走向胜利的序幕。长征造就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正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理论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样,红军长征所造就的中国革命领导骨干,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30万红军,经过25000里长征,剩下25000人。这25000人,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革命的精英,是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党和红军的骨干。中国革命就在这批骨干的带头冲锋陷阵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国民党政府。长征是锤炼一代中国革命骨干的熔炉。在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同时,长征还为毛泽东创造了一个千锤百炼的领导班子。应该说,在长征路上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选择毛泽东为领袖,是正确的历史性选择。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也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西方学者评述说:红军长征“是历史的史诗之一,并给予一次锻炼,使共产党人更为坚强,使他们为未来的胜利做了准备”。这个准备既包括干部上的准备,也包括政治上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也就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撒播下革命的种子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率红

一、三军团到达陕北象鼻子湾,出发时拥有8万之众的中央红军,此时只剩8000多人。但是,毛泽东从这些经历了无数苦难而衣衫褴褛的战士身上,不仅看到了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还敏锐地意识到了长征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意义,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被载入史册。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昔日的8000多人现在已经红透中国,红遍了全世界。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上最壮丽的一页。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上最壮丽的一页,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闻之令人感喟的史诗般的壮举。长征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实际上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理想、信念、热血直至生命编织而成的,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实际上,在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过程中,长征精神又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精神的充分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长征精神,成为了个人积极向上乃至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成为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弘扬长征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精神。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将革命先辈的精神用在建设我们祖国上,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第三篇: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溶入全民族的精神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神相随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生长于斯、发展于斯、创新于斯。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总书记还着重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今天正确把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互关系的基本遵循。

一、对待中华传统道德须秉持正确立场

正确对待中华传统道德,关键在于秉持正确的立场。

中国自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问题上,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的西化论、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等思潮,从来就没有真正销声匿迹过,一有适宜的条件,这些思潮便会以不同的面目顽强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也经历着曲折的认识过程。只是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卓越的共产党人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解决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立场问题,在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如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等。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历史遗产和一切进步的文化,都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毛泽东同志这些代表性的论述,从理论原则上解决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正确立场问题。但在实践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来说,处理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问题,决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与矛盾性,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紧密结合,良莠杂陈,瑕瑜互见。一方面是资源丰沛、取之不竭,一方面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加上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始终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这就使得中国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遭遇的复杂困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甚至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究竟是中国前进的动力还是前进的阻力,这样的问题,近代以来给国人带来极大的困惑,造成极大的纷争。

尽管自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同甚至势不两立的态度和观点,但从总体上可以说,凡是进步有识之士,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基本上都强调既返本又开新,强调在不断地返本中不断地开新,因此,像“综合创新”这样充满智慧的主张,才会日益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而那些极端的反古派和极端的复古派,却越来越成为非主流。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顺应思想界的这一主流,不要再受困于极端的态度和观点,旗帜鲜明地拒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认认真真地总结好、承继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道德遗产。

最根本的,须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二、对待中华传统道德要尊重文化传承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产生,都不能靠简单的“设计”,而要靠准确把握概括时代精神,科学提炼取舍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毫无疑问,旧时代的文化和道德,必定包含着特定时代陈腐的旧精神、旧风俗、旧习惯、旧道德,有严重的地域、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许多内容早已丧失复兴的价值,甚至还可能成为今天的历史包袱。但是,也必须看到,今天的时代和过去的文化道德的联系,是本根般、血脉般的联系,客观上无法割断也不能割断,强行割断,一味拒斥,必定是剪不断、理还乱。

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不是对历史遗产的主观偏爱,更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尊重文化传承的客观规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优秀遗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知耻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等,对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应该取既厚古也厚今的态度,厚古之资源,厚今之所用。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全盘否定,势必导致文化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论;全盘肯定,势必导致文化保守主义或全盘复古论。对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道德,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返本的目的在于开新,开新的目的全在今用,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要求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创造出先进的道德,提炼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根本依归,是在对历史的继承创新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进而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推陈出新,要求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文化和道德思想作统盘考察,取各家之精华,舍各家之糟粕,在比较、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综合创新,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对待中华传统道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一个总原则,在实际认知和践行过程中,需要将这个原则具体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从我们今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大体上可分出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基本属于精华部分。

第二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是奴隶制、封建制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核心意识形态,基本属于糟粕部分。

第三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

还应当看到,就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也仍然瑕瑜互见,尽管“瑕不掩瑜”,但对于“瑕瑜错陈”的情况,古人从来都强调“持择须慎”。

首先,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道德,要理直气壮地批判继承,同时也应当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行分析,赋予时代新意。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广为传颂的名言,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其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中华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统治的范围。这两句话中的“忧”“乐”,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兴衰的忧乐。今天,我们理解的“天下”与范仲淹所理解的“天下”,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原则区别;相应的,所应当有的“忧”“乐”,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原则区别。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在继承时都要注意抛弃其在当时所包含的抹杀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阶级私利的消极内容,弘扬其在今天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友善关系的积极内容。再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于其中的“广居”、“天下”、“道”、“志”等,都应当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加以综合创新。

其次,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糟粕的传统道德,要理直气壮地批判拒斥。比如,对“三纲五常”中的“三纲”,由于其是专制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意识形态支柱,而且与今天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完全背道而驰,不但没有正面价值,反而充满负面价值,因此,可以判定为糟粕,要坚决抵制。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屡屡表现出来的家长制作风和歧视妇女等现象,究其传统文化的根源,正在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类腐朽思想的毒害。

再次,对那些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义利关系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中心问题为例。《论语》中提出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等等,这些思想,基本上属于精华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古代统治阶级私利的内容。重点在于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与利和今天所说的义与利的区别,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好地弃糟取精。更复杂的是另外一些情况。例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是比较典型地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况。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上。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的一层含义,是指统治阶级的成员,另一层含义,是指有道德的人;“小人”的一层含义,是指居下位的卑贱者,另一层含义,是指只顾私利而没有道德的人。因此,对“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可以包含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释义:一个释义是,只有统治者才思考大义、明白大义,而劳动人民只贪图私利、懂得私利;另一个释义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考虑大义、明白大义,而没有道德的人不顾大义、只知道私利。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第一种释义显然是主流,对这样的内容,应批判拒斥。对第二种释义,应批判继承,其经过改造后,可以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义利关系。

四、对待中华传统道德的正确方法论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从方法论上来看,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道德特殊和道德普遍的关系问题。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对中国传统道德问题之所以存在认识和实践偏差,方法论上的失当,也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否定传统道德可以继承的观点,其错误在于只看到传统道德形成于某一具体时代、具体人物和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没有看到在其中也可能包含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性因素;而主张全盘继承、全盘复古观点的错误,则在于夸大了传统道德的普遍性,看不到不同时代的特殊性,因而否认了对传统道德进行变革的必要性。

怎样正确理解传统道德的这种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即使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各阶级之间,既有对立的利益,也有共同的利益,“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例如,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们,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不但利用这种共同利益来制定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举着这种共同的、普遍利益的旗帜来抵抗外来的侵略,而且根据这种共同利益来开发自然和兴修水利,等等。

道德要求都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意义。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当一个道德要求被提出来的时候,从特殊利益的层面看,其必然要立足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等级制度的社会尊卑秩序;从普遍利益的层面看,它也要着眼于维系当时社会的整体生产生活关系,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家国社稷的长治久安。当然,由于受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当古人根据那时的特殊环境、特殊目的提出某些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时,又往往自认为是发现了人类道德生活永久不变的真理,认为这些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可以万古长存,企望“天不变,道亦不变”。

传统道德包含的这样两个层面,既使得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道德,其核心部分具有不言而喻的剥削阶级的阶级私利专属性,因此,对于这些反映剥削阶级根本利益,没有什么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民性因素的道德,就应该采取批判拒斥的态度;也使得那些确实反映了同一社会的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那些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某些共同的历史背景就必然会使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那些如列宁所说的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公共生活规则”,具备了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内核。对传统道德,究竟是批判继承,还是批判拒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传统道德中是否包含着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因素。

那些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人民性的因素的独特的、优秀的文化道德遗产,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加以甄别改造之后,就必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文化依托和文化优势,也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依托和文化优势。正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启示我们,中国注定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五、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和主流

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和主流,可以简约地概括为“天下为公”的精神。

认真反思数千年的文化道德传统,在今天还能称为美德的,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礼记》中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精神,《礼记》中阐释的“小康”“大同”思想,本质上是和“天下为公”这样的“大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经》中的“夙夜在公”思想,《左传》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贾谊《治安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思想等,强调的都是“天下为公”精神。正是在“天下为公”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写下“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道德格言在传统典籍中汗牛充栋,这样的道德人格在历朝历代层出不穷,共同彰显着中华传统美德以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为上的特殊宝贵的价值。

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美德强调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尽责,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直至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整体主义道德,是中国传统道德区别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征程中,饱经内忧外患,历尽兴衰起落,但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上唯一使远古文明与当代文明、远古民族与当代民族一脉相承的文明民族。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天下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成为维系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愈挫愈强的强大精神纽带。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反对分裂,反对内战,成为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外敌入侵的外忧、无数次国家分裂和地区政权间对立的内患,诸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并峙等时期,但最终都依靠自己民族的力量,一次次凤凰涅槃,获得新生。

应当看到,在长期的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道德中“天下为公”的整体主义思想,也打上了深深的剥削阶级私利的烙印,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私利的一种思想武器。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阶级利益,把一姓王朝的私利,冒充为所谓“天下”的利益。我们今天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主义精神,就是要拒斥这种用一己私利冒充天下利益的思想,继承那种“夙夜在公”、“公而忘私”、忧乐天下的“天下为公”精神。在今天,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就是最根本的“天下为公”的精神。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14年第07期;作者:罗国杰 夏伟东)

第四篇: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之需。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性

我们党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优良作风,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的全党统一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翻开中国近代史,我们都知道,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这段历史没有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之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建党、建军、建国的三十年,也是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与解放的关键之年。并且在中共三大法宝的指引下,我们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一

时期,弘扬三大优良作风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我们党在工作中出现了两个大的失误:一个就是1958年的“大跃进”,另一个就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党的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被严重践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些弯路,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拨乱反正,纠正了以往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的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组织路线等又重新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社会工作中,党的优良作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坚持和弘扬,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换言之,就是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系列成就中起了一个“助推器”的作用。

二、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继续坚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我们党要矢志不渝的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地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要善谋为民之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首先想一想人民群众的感受和态度,问一问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要深怀爱民之心,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创新联系方式。机关工作要坚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坚持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积极运用民主与法治的手段,以公平、公正、合理的制度为保障,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联系群众方式。健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二)继续坚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每个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牢记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放低姿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要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实用、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要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

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三)继续坚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形势下,由于经济利益、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党风问题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为此,只有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90多年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一大法宝,艰苦奋斗的作风永远不会过时。大兴艰苦奋斗之风,需要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不朽精神,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在他们的感召下,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延续党的事业;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需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艰苦朴素,自觉抵制奢靡浪费、贪污堕落等不正之风,不断提高抵抗各种诱惑的能力和定力;需要党员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积极主动深入群众最困难的地方解决问题,敢于积极主动到矛盾多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处理问题;需要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自觉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敢于同“假、虚、空”说不,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用实干求实绩,用实干赢民心,用实干筑起中国梦。

(四)继续坚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总书记提出的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的总要求。 “洗洗澡”,这三个字说得很实际,也很贴切。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脏东西”,需要去除一下附着于身体上、思想上、作风上的不实之“泥”,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做老实事。因此,要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深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的深层次原因,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领导班子就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遇到问题不敷衍了事、不对付应付、不得过且过,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勇于承认错误,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每一个党员要始终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为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五)继续坚持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和光荣传统。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使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建立在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在推进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坚强党性和过硬作风;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新的时代内涵;必须贯彻整风精神,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必须注重制度建设,确保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经常化制度化;必须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上充分

发挥表率作用。继续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五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特色

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到康梁变法,从何子渊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和领导力量。

多年来广东一直在践行“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殊不知广东自近代以来早已是文化大省,岭南美术、岭南音乐、岭南戏剧、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岭南粤语文化、岭南饮食文化等等,都创造了岭南特色的精彩。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广东应进一步加强岭南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特色,打造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一、我省在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岭南文化一直被世人低估,也一直被岭南人自己低估。这一点在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显露无遗,广州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都,放眼羊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可是却鲜有以岭南文化特色为设计元素的标志性建筑。广州不以岭南文化特色十足的西关大屋、陈家祠、骑楼为文化标识,而以“广州塔”为代表的西式摩天大厦为城市标志。“广州塔”固然称得上丰姿绰约,但这座扭着“小蛮腰”的高塔实现的是西方建筑家的设计梦想,那种性感妖冶的姿态,怎么看也不是广州人的塔。相比台北的101塔,借鉴中国良褚文化玉琮形状,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天地沟通的宇宙观,其塔的形神与中国人的文化气质显然更为融合。

2、当今岭南文化特色的“建设”,只得其皮毛,未见其精神。岭南近代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改革和创新的先导。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到康梁变法,从何子渊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和领导力量。并且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实属罕有的一支,从地域上看,岭南文化涵盖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而作为岭南文化主体的广东文化,涵盖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而当今诸如广州“岭南印象园”、佛山“岭南新天地”之类,那些复古仿旧的建筑,不过是呈现了岭南文化的一些表征,而缺乏应有的岭南文化精神和内涵作为支撑。

3、岭南文化在当下是以碎片化的状态维系着生存与发展。对于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特色,最具文化辐射力的省会市广州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和主角作用。偌大的广州,没有一间专门的岭南文化博物馆,没有一间专门演出粤剧、潮剧的岭南剧场,没有一间专门演奏岭南音乐的音乐厅,没有一间专门展示岭南工艺美术的展馆,没有一间推介岭南饮食文化的饮食体验馆„„

4、岭南文化人才匮乏,尤其缺少领军人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广州、深圳已失去昔日的政策优势和吸引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州文化界人士的工资同比是内地省份的5-10倍,并且事业发展的机会很多,而现在无论工资还是事业发展的机会都未见明显优势。而由于广东迟迟没有启动京、沪、津、汉乃至川、赣、鲁多地都早已启动的文科一级教授或资深教授的遴选,不少有潜力的学者也都选择离开广东,而想回广东的著名学者却因此望而却步。

二、大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特色的建议

1、广州的城市建设风貌应考虑以岭南文化为特色和基调。

笔者曾经撰有《海山仙馆失落是岭南文化传承之大缺憾》一文,海山仙馆是晚清时期集岭南园林艺术大成的岭南第一名园,是当时岭南文化的一个雅集之地,假设这些年广州少盖几幢摩天大楼,而把资金用在认认真真地精心修复这样一座旷世名园上,广州的岭南文化的特色定然可以突显,而且广州就有了一个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岭南美术、岭南音乐、岭南戏剧、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岭南粤语文化、岭南饮食文化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演绎岭南文化的魅力。广州需要打造岭南文化领域里如“广州长隆”一般上规模和上档次的岭南文化传播品牌,才能形成弘扬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2、广州需要建设一批岭南文化的专门场馆。岭南文化的美术、音乐、戏剧、建筑、手工艺、美食等各门类,在国内都是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与国内任何其他地域文化都可媲美。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政策应倾向于岭南文化继承和弘扬方面的投入,假设存在二选一的状况,比如建芭蕾舞剧院还是建岭南戏剧院?则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不要担心没有歌剧、没有芭蕾舞,外国人就不来广州,对于光顾广州的大多数东西方人士来说,他们在广州想看的还是广州本土最精彩的文化艺术。问题不是有没有人爱看本土文化艺术,而是本土文化艺术有没有下大功夫做精彩了,不是简单地承袭老版本,而是推陈出新,古典而时尚,古老而创新,这方面韩国、日本、台湾都有很多成功案例。

3、为彰显岭南文化精神,广州可以考虑建一座在建筑上具有宏大象征意义、在内容上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岭南名人堂”。其构思设计可参考法国巴黎的“先贤祠”——国家名人祠墓,安葬着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对法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岭南文化历史上名人辈出,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璀璨。赵佗、惠能、张九龄、吴趼人、苏曼殊、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詹天佑、孙中山„„岭南文化历史上涌现的名人巨擘难以胜数,他们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屹立和崛起作出了卓越贡献,“岭南名人堂”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岭南文化教育基地。

4、广州要重视对高端文化人才的重用和引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需要高端文化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纵观岭南文化长廊,从思想界的康有为、梁启超,到文学界的吴研人、黄遵宪,到学术界的陈垣、容庚,还有人们熟知的关山月、黎雄才、马师曾、红线女、欧阳山、陈残云、秦牧等等,前贤往矣,声华长存。

岭南文化的多姿多彩,原本就是得益于其天时地利形成的开放性,南北融汇,中西合璧,历史上多次的移民大迁徙以及出入海外的便利,使广州集聚了大量具有开阔视野的文化人才,他们创造了岭南文化的精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北方的大批知识分子南下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创造了岭南文化的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如果说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岭南文化专门场馆是硬件,建设一支以高端文化人才领军和以青年才俊为后备军的岭南文化人才队伍则是软件。广东重经济而轻文化已然呈一足强、一足弱的跛足之势,只有下决心投入真金白银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行之更快、更远!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认知报告下一篇:大学生暑假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