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fibus的实践教学自动化生产线

2023-03-05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对实践教学仪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教学仪器的研发显得非常必要。考虑到教学仪器不仅要能够满足传统基本理论实践教学,而且还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尽量将最新的技术融合在其中,为以后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研制开发了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此系统囊括了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直流电机、步进电机、气压传动、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检测、P I D控制、开环闭环控制、监控组态等多种技术,并且还采用先进的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构建了全数字化的控制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综合技术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以后,通过在该系统上的实际操作,得到实践体验和综合技能的提升。

1 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设计思路

作为一种教学仪器,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尽可能多地集中专业的关键知识技能,并尽量模拟实际生产现场,给学生真正的动手锻炼。另外,还要保证实践操作的方便、安全、可靠、直观等。在设计该教学生产线的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工业上常见的下料、喷涂、加盖、顶销、检测、分拣、进仓等环节,并且将这些环节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组成控制网络。每一个环节都可用一套PLC控制系统独立控制单独运行,并能够通过网络由计算机或PLC进行联机控制运行。如此,该实践教学系统即可以满足多门课程如《PLC》、《传感器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等的教学需要。

2 Profibus-DP自动化生产线系统

Profibus-DP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两个主站和七个独立的子系统,分别模拟七种实际生产过程,子系统称为从站。这七个从站分别是:下料站、喷涂站、加盖站、顶销站、检测站、分拣站、进仓站。每一个从站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实践教学单元,由PLC作为控制器,组成完整的P L C控制系统。各个从站之间可以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由主站控制进行联机运行,组成完整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完成一整套工艺过程。ProfibusDP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Profibus-DP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软件由西门子公司的STEP7组态软件和WINCC监控软件组成。通过对系统进行软硬件组态,构成Profibus-DP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通过W I N C C组态软件,可以对系统任何检测点和控制点进行监控。

图1中S7-300 CPU315-2DP作为1类主站,带CP5611网络接口卡的研华工控机作为2类主站,分别挂接在Profibus-DP现场总线上。七个S 7-2 0 0 C P U 2 2 6分别通过EM277通信模块挂接到Profibus-DP总线上作为智能从站。各从站可分别完成独立的控制功能,并能在1类主站的控制下完成系统联合运行。2类主站主要用以运行编程软件和监控软件,对系统进行编程和实现监控功能。

本自动化生产线的七个智能从站可单独运行,作为实践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先学习S7-200 PLC编程和应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S7-300和Profibus-DP总线的学习,再进行联调,有助于学生对P L C通信的理解和掌握。

3 Profibus-DP自动化生产线功能

本Profibus-DP教学型自动化生产线可以有两种功能:独立运行功能和联机运行功能。独立运行时,七个从站分别独立成一个P L C控制系统,完成不同的控制功能,相互之间不互相交换信息。联机运行时,需要加入主站,并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传输数据,主站和从站联合完成一整套自动化生产过程。

3.1 独立运行功能

当本自动化生产线处于独立运行功能时,可以供学生学习S 7 2 0 0 P L C、传感器、自动控制、气压传动、直流电机等相关课程,七个站分别作为不同的控制对象。

(1) 下料站

该站由工件托盘检测接近开关、限位电磁阀、工件滑道、传送带电机、料斗、落料电机、拨销轮、工件检测接近开关及PLC组成。本系统中,P L C作为控制器,各接近开关和限位电磁阀是传感器,分别作为P L C的输入信号,传送带电机、落料电机和拨销轮作为执行装置,PLC的输出信号控制传送带电机、落料电机和拨销轮执行相应动作。此系统结构简单,控制逻辑非常清晰易懂,可以作为学生初学PLC课程的实践对象。另外可以完成机械齿轮传动的学习、传感器实验等。

(2) 喷涂站

喷涂站是本生产线中唯一的模拟量控制站,主要控制对象是温度。系统除了常规的托盘工件检测传感器之外,还有热敏电阻PT100温度传感器,加深学生对传感器的理解。本系统可以进行PID控制、闭环和开环控制等,是学生学习《自动控制》、《PLC》、《传感器检测》等课程的非常好的实践设备。考虑到学生实践时的安全性,本系统在站外设置了透明塑料外壳。

(3) 加盖站

加盖站除了常规的传感器外,比较特别的是直流电机的应用。使学生对直流电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可以练习PLC的编程。

(4) 顶销站

顶销站的特点在于气动装置和光纤传感器的应用。学生通过本系统的练习,可以得到光纤传感器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对气动传动的理解。

(5) 检测站

检测站的特色在于各种传感器的运用,包括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颜色传感器等。本站可以作为一个传感器教学站点,学生通过运用本站的各种传感器,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技术。本站检测的结果将作为联机时分拣站的控制信号,这给学生编程以想象空间,并提高了编程难度,有助于P L C编程能力的提高。

(6) 分拣站

分拣站实际上是一个机械手,在工业过程中应用极为广泛,学生通过本站的学习,可以加深气动单元的理解,并完成机械手控制程序编写练习。

(7) 进仓站

进仓站是模拟立体化仓库的一站,仓库分成三层,根据不同的条件将不同的成品送入不同的仓库位置。学生通过本单元的练习,可以对自动化立体仓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完成较复杂P L C编程练习。

3.2 联机运行功能

本自动化生产线在加入主站和ProfibusD P现场总线以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控制程序,实现系统联机运行。联机运行时,令牌在这两个主站中传递,哪个站得到令牌,哪个站就掌握总线控制权,可以通过总线访问各从站,向从站发送信息和从从站读取信息。2类主站在整个DP系统中起编程器及监控的作用,系统的组态及各PLC程序的编写工作均由其完成。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过程如下:

(1) 在2类主站PC机上组态Profibus-DP系统,通电下载到各主从站;

(2) 在PC机上分别编写各主从站的通信和控制程序,分别下载到相应的P L C中,P C机运行监控程序;

(3) 启动系统,令牌在主站中循环传递,得到令牌的主站根据通信程序分别与各从站通信,进行相应操作和控制,从站在1类主站的控制下联合运行,以完成七种不同的控制功能。

学生通过联机运行方式的学习,可以掌握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S7-300网络通信技术、WINCC监控软件的应用、传感器、气压传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课程相关技术,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 系统接线方式

为了教学的需要,本生产线各从站与该站传感器之间采用传统的点对点连接方式,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理解P L C硬件接线过程。各从站与主站之间采用全数字式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连接,信号在总线上以数字信号传递,减少了信号的损耗,并且减少了接线工作,利于维护。市电线路和直流信号线路分开,避免相互串扰。系统的气动部分全部采用一个压缩机,气动部分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5 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的教学应用

以往的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高专学生非常不合适,特别是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真正接触控制系统设备,根本不可能理解控制原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研发了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在该系统上的练习实践,接触类似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情景,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毕业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该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本校进行了使用,运行状况良好,专业教师因为有实际的设备依托,讲解课程就能深入浅出,也有利于学生接受。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自动化生产线教学系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并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这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要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开发研制适应于教学的实践设备非常必要。

本实践教学生产线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研制上还有必要增加实际应用中较多的变频调速系统、伺服系统等,在现场总线上,还可以增加具有电气安全规范的Profibus-PA总线,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接近真实工业环境的实践系统。

摘要:介绍了实践教学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思路, 给出了Profibus现场总线实践教学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结构和硬件接线方式。阐述了该实践教学系统运行功能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Profibus,现场总线,可编程控制器 (PLC)

参考文献

[1]  崔坚等.西门子工业网络通信指南 (上册)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9.

[2]  雷霖. 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

[3]  李正军.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及其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2.

[4]  廖常初.S7-300/S7-400 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1.

[5]  李瑞荣等.S7_300_400与S7_200之间的PROFIBUS_DP通信的实现[J].机电工程技术, 2006 (10) .

上一篇:浅析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特色教育下一篇: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