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生活之花

2022-09-10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发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教学做要紧密结合”,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即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学会过有本领、有意义、有品味、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的内涵旨在学会生活, 学知生态, 学悟生命, 学明人生。

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也多次在“课标”中提及“生活教育”。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 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2]…”因此, 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 才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课堂。

作为承载着重要的“人文使命”和“工具使命”的语文课堂, 更应当率先而且完美的把生活引入课堂, 把课堂变成学生感知生活、探究世界的窗口。笔者作为一名崇仰行知先生的“粉丝”和力践新课程的“坚者”,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努力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1 让语文课堂成为追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乐旅

传统节日可谓是文化和生活的绝好载体。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精粹的组成部分之一。每一个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当前我国传统节日日益式微, 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 所以很有必要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尤其要让青年学生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 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份独特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见机相时地进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渗透教育”。

如中秋节的那堂“关乎月亮”的语文课:我课前叫学生先去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每人准备两首关于月亮的诗词或歌曲, 学生都一改以往作业布置时的“愁”样。中秋节那天, 我开课伊始播放了两则很有节日气氛的“中秋祝福”电子贺卡;然后请学生说说中秋节的来历, 有神话故事版的, 有历史事件版的, 有民间流传版的;然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背诵月亮的诗词, 接着师生共同赏读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李白《月夜独酌》, 杜甫的《旅夜抒怀》, 又在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浸染中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此后又聆听了流行歌曲齐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民歌风味的刘欢的《弯弯的月亮》, 最后在集体哼唱东坡的《但愿人长久》中深情结束。整堂课既有浓郁的文化味, 又有节日的气氛和愉悦的心情, 课后同学们纷纷要求老师若逢传统节日的语文课一定还要再搞类似的教学活动。

2 让语文课堂成为发掘流行作品的阳光元素之论坛

周杰伦所代表的当代音乐流行文化席卷全国。当我看到课后同学们有的在哼唱他的歌, 有的在谈论他的电影, 我就在结束《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时, 和同学们就“经典的力量”和“流行的魅力”展开讨论。一起欣赏并评点了几首周的代表作如《东风坡》、《千里之外》等, 并联系到最近网络上谈到关于奥运开幕式要聘请周的话题, 也谈到周的《蜗牛》入选《上海中小学生的爱国歌曲》的各界评论等, 并请学生自己谈谈想法和评论。

同样我还留意到学生中传阅的类似郭敬明、韩寒等一些新概念大奖获得者的作品和一些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网络惊悚小说, 于是就与他们一起探讨、辩论这些书的内容和价值, 对此类作品进行客观理性的批评, 并有意识介绍了一些既有思想内涵又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书, 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沈从文的《边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文化含金量较高的作品。

流行文化鱼龙混杂, 教育者应当从其中“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中抽取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部分, 提高学生对流行文化的鉴别和审美能力, 探索语文教育教学与流行文化的良性沟通与互动;同时也从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公民理念、等多个层面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修养。

3 让语文课堂成为拓展经典文本的精美内容之圣殿

“语文与生活相结合, 则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 那更是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奏效[3]。”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 敢于打破文本、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及时引进“时代活水”。在上《最后的常青藤叶》时, 当感悟了老贝尔曼的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美好心灵后, 我就适时地把课文进行了拓展。我用多媒体播放事迹感人、反响强烈、学生又比较熟悉的2005、2006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的图片和事迹,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大写的‘人’, 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又配以韩红深情演唱的《感动中国》主题曲。音乐、图片、文字营造了一个感人的氛围, 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憾。学生有的神情肃穆, 有的泪光莹莹, 都说:“老师, 这堂课我真的好感动!”

同样在上《我与地坛》时, 尤其是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作者沉静、绵密、深情的语言和从轮椅视角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展现深深打动了学生, 于是我就以此为契机, 要求每位同学都去拓展阅读一到两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并点评。课堂上相互荐读;接着开展“亲情絮语”的口语活动, 最后当堂成文。然后把学生的作文同学校每月一次的“给家长的一封信”一并寄给学生家长。可以想象, 这样“教学做”结合的语文学习造成的心灵触动和社会效应绝不会是苍白无力的。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 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 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生活形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 实现完美的自我[4]。”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让语文课堂绽放生活之花, 使语文课堂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充满魅力、活力和张力的语文大课堂!

摘要:本文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实践, 从三个方面:让语文课堂成为追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乐旅;让语文课堂成为发掘流行作品的阳光元素之论坛;让语文课堂成为拓展经典文本的精美内容之圣殿来探讨语文课堂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乐旅,论坛,圣殿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 刘国正.实与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 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 2000 (5)

上一篇:论本科护生在临终关怀领域中的就业前景下一篇:蜗轮蜗杆减速机故障与维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