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学会写作

2022-07-02

第一篇:感悟生活学会写作

感悟生活,用心写作

摘要:为何我们的学生总是那样的害怕写作;为何我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总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为何我们学生习作的语言总是那样的干瘪晦涩;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悟,指导学生感悟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诱导 感悟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的地位已逐渐凸显;已占语文近半壁江山的作文,地位更为显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中高考的高分作文,素材的选择和主旨的提炼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谓“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跟外界事物接触,引起思想情绪,从而获得启发与领悟。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笔者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以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1 精心品读课文,借鉴别人的“感悟”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提炼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师讲授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也不能忽视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出了父子送别时父亲对儿子依依惜别的情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一件小事却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歌颂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人性的光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叙写,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等等。这些文章所写的内容多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甚至我们学生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但由于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认真去思考体悟,因而对这些生活现象感受很肤浅,或可以说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去让学生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他们去比照,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又如教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最后我让学生都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她都有怎样的性格?从事何种工作?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对自己的关心教育怎样?生活中有无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些我都要学生作一一介绍,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母亲与朱德的母亲比照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经过比照学生发现,这似乎并无什么不同,她们都在为家庭奉献,都在为子女操劳;很平常,很微小。正是因为这些很平常很微小司空见惯了的事情,才使我们没去在意,没去深究,但这其中却蕴含着人类最真最美的亲情。像这样坚持给学生指导,无论是解读文本,还是感悟生活练习写作,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2 传授思维方法,用理论指导感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视野狭窄,对生活的认识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要教师作指导,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别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些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求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并揣摩作文,是非常有价值的。 3 勤于写日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 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作文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材料的初加工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并练习自己的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我在学生刚入中学校门时,就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求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人就事连段成文。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4 用心做启迪,架起感悟的桥梁

有了范文的借鉴,有了理论指导的思维方法,有了写日记的深化,学生对生活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积累,但仍会缺少灵敏度,即难以把对生活的感受和作文的主题意向对接上。教师这时还应启迪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作文与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如在指导学生写《留在我记忆深处的一件事时》,笔者把思路尽可能地展开:它可以是一次成功带来的激情飞扬,以至现在学有所成而记忆犹新;它可以是一次挫折而激起的人生醒悟,改过自新后而铭记在心;它可以是纷繁社会中的某一现象所折射出的道德伦理等的火花而烙入内心深处。又如指导学生写《我了解他》时,我向学生这样启迪多侧面的生活:这个人是我的小伙伴,学习勤奋而又乐于助人,朝夕相处,所以我了解他;这个人可以是外表很温顺,平时默默无闻,却在某一刻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勇敢之举或不可思议的行为,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也可以是平时很正派,大公无私,暗地里却自私自利,玩弄伎俩,从而让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而了解了他等等。我即把作文的主题意向显示给学生,又将现实生活中与这些意向有关联的人与事作一指导,为学生架起了多条通向生活的桥梁,以唤醒他们沉睡的模糊的认识,调动他们各自的生活底蕴,以寻找各自体会最深的人与事去写。这样,就会左右逢源,不再是无话可说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深刻地感悟生活,学生在作文中才能有话可说,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高质量的文章。

第二篇:学会感悟人生美文

人生短暂,几十年的光阴都可以转瞬即逝。有时候我们忙着考上重点学校、忙着找工作进500强、忙着结婚生孩子、忙着买车买房,在像个轮胎没有知觉地向前奔跑中,却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走在人生这条路上,如果连路边美丽的风景都无暇顾及,只顾一根筋向前冲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试着总结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给自己的生命做一些反馈,弄清楚在下一个阶段来临之前,我是否有充足的准备去迎接,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正确,就算我们暂时得到了金钱名利却失去了健康和快乐,这样的我们会幸福吗?

有时候静下心来,去听听那些真正幸福的人的人生感悟,感受那份真正来自内心的宁静和喜悦。有时候我就发现,我们所说的人生感悟,不过就是感悟人生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机会去延伸生命的长度,甚至我们会面临生命突然中止的意外,虽然生命的长短我们不可能自主掌握,但是我们可以决定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都是坦然的。并且在每一天都要努力向更好的自己靠近,我一直相信没有什么是不能达到的远方,我们一定要有一颗想到达的心,虽然有些事情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是也抵不过我们日复一日小小的努力,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悟人生才会有好的人生感悟。

第三篇:学会生存,感悟人生

——读《桃花心木》有感

阳东县雅韶镇笏朝小学 六(1)班 陈奕秀

指导老师 陈 俭

在我学过的课文里,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沁人心脾的《桃花心木》,课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正如文中种树人所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获。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回想过去,事实就是这样,死去的就是那些不懂得生存的树苗?从而道出了我们要学会生存!

天,什么时候下雨?没谁猜得准。树,也一样,没下雨前,只要咬牙坚持,怀着坚定的信念,相信希望就在眼前,那么下雨时就能拼命扎根、生长、汲水,自然,它的坚持没有白费;相反,意志不坚定的“树苗”,总认为自己不行,放弃了,殊不知“大雨”即将来临„„

人和树的一样的!只有能在不确定中生存的人才能成功!也只有在不确定中生存并努力发展的人才能创造奇迹!

生活如老天下雨,捉摸不透,摸索不清,没有一项报告可以预知下一刻将发生什么。痛苦或欢乐,也没有谁能在它们到来前做好盛情款待的准备。人生中的不确定实在是太多太多,来过的有多少?正在发生的有多少?接着要发生的又有多少?谁能回答清楚?

这么多的不确定就如人生中的花季和雨季。

雨季来了,不要盲目躲“雨”,记得要收集一些,一边日后慢慢“品尝”;花季来了,也不要只顾流连花丛,千万不要忘记在心里播下花的种苗„„

有备而无患,面对不确定,我们只有做好准备,做好应付各种困难、突发情况的准备,才不至于连逃跑都已不知道。 记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河面水涨船高,不能过河回家,我得学会游泳渡过对岸回家;再如,以前,我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所用的一切东西都是爸、妈送到我身边,我所要做就是负责吃,负责拿就行了,并且对我现在拥有的生活习以为常。根本不懂得煮饭、炒菜,一次由于爸妈赶工期要加班,未能及时回来,自己只好呆在家里却饿着肚子快晕了,现在想起来,我真觉得不好意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细细品味作者诚挚的情感和亲切质朴的语言,我一次次被感动,觉得自己随着那娓娓动听的叙述深入我的内心——依赖父母并不是我们的本性,在父母温暖的怀抱、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度过,那我们再会永远有一颗依赖心,永远不会独立自主。

要想获得自主的能力,必须经得起不确定的生活的考验,从而让自己对事物和道理有更深的了解。

在生活中,我们有事不能总是靠父母,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解决。

在学习中,老师不就像是一位辛勤的种树人,不停的帮我们批改作业、纠正作业,朴实无华的老师日日操劳却没有怨言,这让我们也对老师产生了依赖心。

生活就如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有成功,更有挫折,它能让人们尝试喜悦和痛苦。我们要学会独立生活,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才能更好地生存。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就像一条路,有弯有直,还会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偶尔也会摔一跤是不可避免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吹雨打,长不成参天大树。既有阳光的普照,又有风雨的洗礼,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我也要做一个能经得起生活考验的人。独立自主,我能行!

我们应该像桃花心木那样,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学会把少量的水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教师点评:

这篇读后感切切实实地抒发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感,以叙述《桃花心木》的内容,到谈论自己获得的体会和感想,整篇文章紧紧围绕“学会生存”这一主题,表达了小作者学会独立、自主,克服对他人的依赖,扬起自信的风帆,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学会看病>教学感悟

谭 朝 莲

“亲亲课堂是学习过程亲证、充满历险的课堂”是学校“亲亲课堂”课题研究的三大基本思想之一。它指出了学生是亲亲课堂的主人,必须亲近学习内容、亲历学习过程、亲证学习结论。“历险”指的是学生亲历学习冲突和波折,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学会看病》是本册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历为切入点, 启发孩子亲近学习内容,发现异常,亲历冲突和波折,激发探究亲证,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 引导学生发现异常,引发认知冲突。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对自己评价的三个词:“残忍 狠心 冷漠”。追问:喜欢这组词吗?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样的母亲吗? 学生干脆回答:不喜欢。在教学伊始,我有意引导学生发现有悖于平常的认知,制造冲突,激发学生新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的探究求证预设伏笔。

二、 直面阅读初感,亲和情感深化冲突。

“亲亲课堂”特别重视“亲和儿童”,即是对课程教材作儿童化处理,使之与儿童的知识基础、情感、认知等合拍,满足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激起认知冲突后,我继续追问:在你生病的时候爸妈怎么做的?对于文中母亲的做法,你赞同还是不赞同?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表达欲望强烈,有赞同的,说这是锻炼儿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母亲以后不用再为儿子生病而担心;说这是不让孩子形成依赖的行为;因为总有一天,儿子会离开母亲,独自面对生活,不如早点磨练儿子。不赞同的也大有人在,有生说孩子几乎没有去过医院,现在让孩子一个人去,不好。应该让孩子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另一生说,孩子小,又得了感冒,头晕脑胀的,走错路怎么办?过马路时撞上车怎么办?还有一生说:“我从小长到现在,已经11岁了,只要哪里不舒服,就有爸爸妈妈陪着上医院,嘘寒问暖,不离左右,从没听说爸妈让孩子自己上医院看病的。” (下面有一部分学生应和道——“就是”)在此环节,为了贴近学生情感,我用“在你生病的时候爸妈怎么做?”将课程教材作儿童情感化处理,让课程教材与学生情感贴近,产生共鸣,深化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 亲近情感思维,共享探究亲证成果。

“亲亲课堂”理念指出:注重亲近学生身体,亲近学生情感,亲近学生思维。亲其情感,要求教师亲知孩子需要、亲近孩子兴趣、亲融孩子情感体验。亲其思维,要求教师亲善孩子的问题情境、亲历孩子的活动过程、亲享学生的思维成果。 在引发、深化冲突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品悟母亲内心情感,化解冲突:梳理心理,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母亲心里活动的句子交流,体会母亲内心的矛盾、自责;品读重点句段,悟母亲内心的痛苦、煎熬;换位揣摩母亲心思,表达对儿子的爱;互文阅读,感悟母爱真情;化解冲突,共享情感思维成果。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这其中既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有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在课的末尾,我问:现在你还觉得作者是残忍、狠心、冷漠的母亲吗?一生说:我明白了,这是母亲表面上的行为,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另一生说:母亲这样做是锻炼儿子,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这是一位聪明的母亲;另一生说: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还有一生说:和一般的慈母不一样,作者懂得用严爱来磨练儿子,为的是让儿子学会独立。

教学永远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我发现教学本课的瑕疵太多,最主要的遗憾是:亲亲课堂要求将课程教材变成学习材料,对课程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甚至N次开发,以贴近孩子世界、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心灵。

如果我能链接现实生活,在共享探究思维情感成果之时,把从网上看到的毕淑敏关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 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如果能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讲一个相关的自己单独行动,亲人担忧、不安、牵挂的真实故事。相信如果有这两份材料的补充,一定会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学生对文中母爱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校“亲亲课堂”课题总体目标指出:亲亲课堂是将课堂建成爱、智、慧统一的课堂。换言之,就是要将亲亲课堂建成教学要素亲和、学习过程亲证、生命能量亲在的课堂。 亲亲课堂包涵着许多的精髓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精深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等着我认真学习钻研,努力践行在每一堂课上。

2011.1.4

第五篇:作文指导·学会感悟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作文指导学会感悟汤登仲

作文指导·学会感悟

[写作指导]

感即感受,悟即领悟。如果对所叙写的人、事、景、物有深刻的感受,进而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可以撼人心魄,引人深思。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考历史时,有道题考某一事件的年代,他忘了,又想起曾在课桌上写了这一事件的年代,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试卷的过程中,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快下考时,他大着胆子移开试卷,一看,没有,才恍然大悟:原来坐的是别人的课桌!失望之际,心情一下子倒觉轻松起来。结尾他写道:“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

无疑,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的,但我们是否可从中悟出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呢?比如,我们可以加上这样一句:“──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加这一句,只能使人感到,做为学生,应该遵守考场纪律,做人要光明正大等等。加了这一句,就会使人更领悟到: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在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等方面,不也同样要懂得珍惜你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吗?

丰富多采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反映生活时,只是把那些素材机械地搬进文章,我想,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形象,也是很难给人以心灵的颤动、思想的启迪的,而如果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就能令人回味,得到教益。

再举一个写人的例子。有个同学叙写了他的太婆(奶奶的妈妈)一生的经历──太婆小时读过书,结婚后生下奶奶没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守了几十年的寡。奶奶二十岁参军离家,太婆就一直住在亲戚家,没过上好日子,80岁时才跟奶奶住在一起,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背驼了,头发白了,皱巴的脸上是一双凹陷的眼睛,牙齿也只剩一颗了。由于体虚,行走不便,她很少下床。她从不出门,整天在床上呆着看书读报。她很少说话,没人能体会她的思想感情,她那迟钝的动作,呆滞的目光,无力的话语常给我一种无法名状的伤感。今年春节她生病了,3月的一天,快90岁的她,竟与世长辞。作者在伤痛之余叹道:太婆所过大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一生心中的辛酸苦辣谁品味得尽?

行文至此,人物形象不可谓不生动,但总只让人感受到太婆一生的可怜。如果我们经过深层思考,悟出下面的道理──“而她近九十年的坎坷经历,六十多年的遗孀生涯,又怎不令我感到她生命的韧性、耐力与伟大?”这样不是把人物的精神特质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吗?

还举一个写景的例子。夕阳下的炊烟许多同学都见过,但能否从眼前炊烟中感悟出深刻的情致与事理呢?有个学生写道:“我默默地想,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搓成的风筝线,牵着对游子的挂念;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的诗篇,挥洒着写不完的挚爱情感。”作者由炊烟想到灶前老母,由老母想到游子,进而想到风筝线,──即景生情,景中悟理,赞颂了真挚而伟大的母爱。

最后举一个写物的例子。有个同学以《网》为题,写自己观察到一只小蜘蛛在墙角织

网,不一会儿,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展现在眼前。“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试着将网捅破,没想到这一捅,小精灵又忙着补起来,不一会儿,蛛网又完整无缺了。“我”一连捅了好几次,都是如此。作者由此感悟到:我们的生活不正如在织一张网吗?这张网,我们开始时并不知道有多大,也并不知道将收获到什么,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这张网织得完整、结实、精美。尽管我们会遭受到各种失败、打击,但我们仍有不灭的信念,永不停息地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感悟,可以使笔下具体的人、事、景、物焕发出哲理的光彩,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怎样才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感悟出深层的道理呢?方法是:要运用好“联想”这一武器。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扩展联想。揭示所写事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外延。如上文第一例中,“某种东西”比“分数”的范围更大;“更珍贵的东西”比“品德”的范围大。 (某种东西>分数;更珍贵的东西>品德)不遵守考场纪律属品德问题,但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更珍贵的东西”,使之更具有广泛意义。

二、相关联想。这里的“此”与“彼”必须是相关的事物。如第二例中,由太婆“生活的可悲”联想到“生命的伟大”。

三、相似联想。如第三例中,由“炊烟”想到“风筝线”的形似,由“炊烟”想到“诗篇”的神似。第四例中由“蛛网”想到“生活中的网”。

由此可见,感悟,可以使笔下具体的人、事、景、物焕发出哲理的光彩,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佳作示例]

珍惜

常德市一中高179班杜明

总觉得珍惜这个词离我似乎很不贴近,天天吃着妈妈做的三餐饭,背着书包去上学,总是认为没什么值得珍惜、留恋的。但有两件事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一天,上语文课的早自习,那天天气不错,早晨便有太阳。我坐在窗边读着课本,这时,同桌告诉我:“看啦,走廊上没人呢。”我奇怪了,这有什么好看的,但却禁不住看了一眼。是的,走廊上没有人,十分宁静,我再次拿起课本,心里却想着走廊。于是我再看一眼:静悄悄的走廊上,晨曦洒在明净的玻璃窗上面,映出无数个小太阳,点点的金黄落在走廊上,走廊映成了金色。护栏的影子错落有致的列成行,真美啊!我又拿起课本,心中却全是走廊。禁不住我又看了一眼。宁静、祥和的气氛令我心醉。天边,太阳光桔汁般洒满了天空,洒在了护栏上,像艺术家手下绚丽的图画。“铃─—”下课了,我放下书跑出去,走廊上已有了许多人,我又不再觉得美了。我也奇怪,平平常常的走廊我怎么会认为它美呢。怪。

中午回家,妈妈一个电话打来,说中午不能回家,要我自己做饭。没法子,自己做吧。做饭,我忙乎了一中午,做出的东西自己都难以下咽。我愣住了,想着平时妈妈做饭我总挑肥拣瘦,说什么什么不好吃,尽管它们并不难吃。

想着走廊与妈妈,我想到了许多。万一妈妈不会再为我做饭,我又去怨什么呢?我平时总觉得爸爸妈妈为我准备好饭菜是天经地义的,却不懂得珍惜那一份情;平时吃剩的面包随手扔,不珍惜其中许多人的汗水;平时只顾在走廊上打打闹闹,却不懂得珍惜那一瞬

美丽的景色。

今天的生活中,其实是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去值得我珍惜的,友情啊、亲情啊、风景啊。也许它们很普通,可就是这些东西,普普通通的东西,失去了,我会后悔,甚至落泪。既然知道了这些,我就应从现在起体会生活,热爱生活,不该为了一点不顺心的事去否定它。我想:可能,明天会更美的!

[简评]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文章写得富有哲理意味,这种哲理意味来自作者对眼前景象、对身边生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首先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爱心、体验与感受。从联想的种类来看,属于从个别到一般的联想,也就是前面说的“扩展联想”。

[幻灯片]

作文构思训练: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想到生命的短暂,而感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

请你以“感悟”为题,写两段话。

要求:

1、在“感悟”后面空白处填一个词语或短语,只要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中最深切的一

点来填的,符合“思想健康”的要求,填写什么词语(事、物、景)都可以;

2、第一段:略写感受的事(物、景等),一句话带过。

3、第二段:“画龙点睛”,写出自己的感悟。

4、总共不超过120字。

[学生写作]

[学生交流]

[学生推荐、评论]

[板书]

作文指导·学会感悟

感:感受。扩展联想

相关联想

悟:领悟。相似联想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题集锦下一篇:高校财务管理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