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大作业

2022-06-30

第一篇:管理学课程大作业

考核内容-课程大作业

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文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

1、工作分析中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法有何优点和缺点?(8分)

2、试述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的作用(15分)

3、试述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构成。(18分)

4、试述人力资源数量的构成。(8分)

5、案例分析(21分)

位于西部地区的某铝业公司是一家大型炼铝企业,它坐落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离最近的小城镇60公里,离最近的中型城市160公里,离最近的大城市足有750公里。因其地理位置偏僻,该铝业公司只能主要依靠有限的当地劳动力维持正常生产。在1996年至1997年间,员工主动辞职的人数超过该公司历史上任何时期。在这期间,公司为满足对人员配备的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匆忙招聘了大量的新员工,由于当地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降低录用标准,使得人员配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另外,招聘人员的结构也不合理,如单身员工过多,易流动的员工过多等,经常出现很多员工只工作了几个月就辞职而去,人力资源部门刚招聘来一名员工顶替前一位辞职人员的工作才几个月,就不得不再去招聘新的顶替者。人力资源部门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常常疲于奔命。

炼铝是一种连续作业工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稳定。任何一个生产技术水平稳定的企业都要求劳动力水平的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来源于劳动力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企业对员工的质量与数量需求的满足。由于该公司对人员需求的估计不准确,常常造成人力资源供需矛质,影响工厂的生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该公司在员工供求中遇到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你将采取哪些对策、措施来保持员工的供需平衡?

第二篇:银行会计课程大作业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

得分:

要求:(1)时间--第十五周周五统一交来。

(2)书写--请各位同学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答案,切忌雷同。

(3)纸张—A4打印纸

(4)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统一分录题;第二部分为自选题;第三部分为小组讨论题

一、 分录题(40分)银行会计教材第120-122页7.2业务题1)和3)银行的会

计分录!)

(一)7.2业务题1)---练习商业银行同中国人民银行往来的核算(请写出工商

银行的会计分录)

1. 甲工商银行签发现金支票,向开户的中国人民银行提取现金100万元,央行审核后办理支付。

2.2月16日,甲工商银行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现金50万元.。

3. 3月17日,甲工商银行为客户服装厂电汇资金15万元给建行大连分行的开户单位,通过大额实时支付系统转汇。

4. 甲工商银行4月18日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季节性贷款,金额500万元,期限3个月,贷款月利率2.55‰ 。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查同意,办理贷款发放手续。

5.5月23日,甲工商银行提前归还贷款300万元。

6.甲工商银行将其余200万元贷款和利息于到期日7月18日全部归还。

(二)---7.2业务题3)---练习跨系统转汇业务的核算(写出汇出行、转汇行、

汇入行的相关会计分录!)

1. 甲银行的开户单位制药厂办理信汇业务,汇往异地农业银行的开户单位

机械厂,支付货款9500元,通过农业银行将款项转汇。

2. 甲银行的开户单位纺织厂电汇7000元,收款单位是在中国银行丙县支行

开户的技术进出口公司。通过工商银行丙县支行转汇。

3. 甲银行开户单位汽车厂电汇资金6500元给在中国建设银行丁县支行开户

的收款人,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乙地分行转汇。

4. 甲银行为开户单位油漆厂收取委托收款资金5400元,付款人在中国建设1

银行北京分行开户。

5. 甲银行为开户单位新兴百货收取货款7800元,付款人在中国建设银行天

津分行开户,通过中国建设银行哈尔滨分行转汇。

二、自选题(30分。选作一题)

1.以某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为例,说明其结算特点,并评估其适用性。

2.说明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特点、原理及意义。

3.央行大额支付系统的构成及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

4.央行小额支付系统的构成及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

5.支票影像系统的做法及优势。

6.根据权威数据,分析银行卡结算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三、团队讨论题(30分。介绍团队成员、选题及答案)

第三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大作业

北京建筑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专业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大作业之三

地下工程考察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5年5月16日

“北京地铁4号线”考察报告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大作业之三

北京建筑大学经管学院 XXX

一、前言:

①目的:通过对地下工程的考察,加深对地下工程的理解和认知。由于当今社会地上空间资源的极速缩减,对地下的开发和探索变得不可或缺甚至是至关重要,以考察地铁运行设计与线路为契机,对地下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探究。 ②时间:2014年12月2日 ③地点:清源路地铁站

④工程名称:北京地铁四号线

二、工程概况:

1.地下工程类型:

①功能:地铁车站是乘客集散和候车的场所。车站集中设置了地铁运营设备,主要包括通信、信号、环控、自动售检票、自动扶梯及电梯、供电、低压配电及动力照明、屏蔽门、给排水及消防、防灾报警、设备监控等设备系统,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②类型:地下铁道。

③材料:纤维增强型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低碳合金结构钢、冷轧带肋钢筋、热处理钢筋

④结构类型:北京地铁4号线于2004年动工开建,在结构设计和设备上与同期建设的5号线、10号线相似。所有车站的站台均安装了站台安全门(地下车站为全高安全门,地面车站为半高安全门),并且每站至少设有两部直梯,分别连接地面、站厅以及站厅、站台。海淀黄庄站由于是与10号线同期设计,因此换乘通道较为方便、高效。西直门站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预留的站台,与2号线的换乘也较方便,站台天顶不同于4号线其它车站而显得较高,然而西直门站亦是全线唯一没有京港地铁售票站厅的车站,因此站内没有直梯。西单站的换乘距离较远;宣武门站换乘距离虽近,但由于通道狭窄,因此高峰期间拥堵严重。北京南站在建设时为4号线和14号线预留了站台,出站口设于南站站内,乘客可方便地换乘北京南站的高铁和普通火车。

2. 环境概况:地铁车站位于较为繁华的街道处,一般都选在城市道路两侧、交叉路口及有大量人流的广场附近。且四周交通便利,距离公交运输,火车站口都相对较近。有一部分站点则更靠近景点游览地区,方便行人出行。

3. 主要数据:清源路地铁站分为A、B、C三个出入站口,且站外有一处公交换乘地点,出入口跨度在6至10米左右,站口高约2到3米,出入口宽度不小于2.4米,通道宽度不小于1.5米。

4. 平面布置:入站口处设有自动取款机及自动充值设备。地铁车站分站厅层和站台层,站厅和站台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及残疾人电梯贯通。站厅层设置自动售检票设备及人工票厅,为乘客提供购票及进站服务;站台层是乘客候车及上下车场所,设有候车座椅。

三、简要评述

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修建地铁车站时为了解决城市客运交通问题,随着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对交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铁车站有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且车站设备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设施也日趋完善,地铁站内环境保持较好且周边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人们出行。平面布置较为合理,妥善考虑到一些特殊人群在出行上的不便之处。虽然地铁对于雪灾和冰雹的抵御能力较强。但是对地震、水灾、火灾和恐怖主义等抵御能力很弱。由于地铁的构造,而导致极易因为这些因素发生悲剧。

四、结论 1.意见:

一般车站往往仍存在着位置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换乘车站处客流量较大,客流连续且方向性强,且在一定的火车站处地铁站,车站出入口处的电梯与楼梯仍存在狭窄且不合理的问题。所以应该在换乘车站加强疏导与换乘通道的使用,并适当限制火车站处地铁口的人流情况。由于地铁内的系统低于地平线,而导致地上的雨水容易灌入地铁内的设施。因此地铁在设计时不得不规划充分的防水排水设施,即使如此也可能发生地铁站淹水事件。地震可以导致行进中的车辆出轨,因此地铁都设计有遇到地震立即停驶的功能。 为防止地铁地道坍塌,处于地震地带的地铁结构必须特别坚固。建设地铁的前期时间较长,由于需要规划和政府审批,甚至还需要试验。从开始酝酿到付诸行动破土动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也是有可能的。 2.心得体会:

地铁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反映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面对着人口,粮食,资源以及环境的挑战,大量的建筑的拔地而起,使得地下工程成了人们在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表现不仅仅只是拘泥于地下铁路,还包括着地下隧道,地下厂房,地下军事防空工程等。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目光放在地面,更要把思维投入地底,将空间的利用放置到最大化。

图1清源路地铁站概貌

图2清源路地铁站平面布置图

图3清源路地铁站出入口立面图

第四篇:管道与储罐强度课程大作业

• 国内外管道与储罐事故调研及发生原因分析。要求:调研国内外历史上重大事故及近年来发生事故的现状、趋势,分析总结归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自己关于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建议。

• 我国管道及储罐设计规范中与管道及储罐强度相关内容总结。要求:查询我国管道及储罐设计规范中与本课程已讲授部分相关的内容,并进行一定的说明。 • 埋地管道强度设计方法。要求:总结埋地油气管道直管段和弯头的应力计算方法和设计要求。

• 埋地管道固定墩优化设计方法。要求:叙述埋地管道固定墩优化设计目标、约束条件、优化参数,埋地管道及固定墩系统的受力分析,优化效果。

• 架空地上管道强度设计方法。要求: 架空地上管道强度设计内容、参量、方法。

• 海底管道强度设计方法。要求:海底管道(海床部分)强度设计内容、参量、方法。

• 管道及油罐稳定性设计方法及内容。要求:管道及油罐稳定性设计内容、参量、方法。

• 地震作用在管道上载荷与管道强度。要求:分地震波、土壤液化、地层断裂带三种情况分析地震时管道所受载荷及强度设计方法。

• 大型浮顶油罐罐壁强度设计方法。要求:分析比较我国规范与美国API650规范对大型浮顶油罐罐壁强度设计方法。并完成以下算例:储罐的直径D=80m,高度18m,材质SPV490Q,许用应力为260MPa,壁板宽度2400mm,设计储液高度19.5m,试根据SH3046标准计算罐壁板的计算厚度。

• 大型浮顶油罐罐底及浮顶强度设计方法。要求:总结我国规范对大型浮顶油罐罐底及浮顶强度设计方法。

•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在本课程中应用总结。要求:总结并举例说明本课程中应用到的工程力学课程的基础知识。

第五篇: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课程与教学论2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结合新课改和自己工作实际,分析我国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相应的,它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所谓转变方式,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借鉴了美国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成功经验,引入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所谓重建制度,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我认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就只能继承与发展,提“重建”有点过于激进,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法应当是“改革制度”。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 1

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以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它的具体改革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掌握一些静态的死知识和系统性很强的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和终身发展中所必备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概括来说,新课程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才是新课程完整的知识观。

二、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它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能给人思想熏陶,能教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与孩子一起交流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新的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要引导他们发展而非塑造他们。教师角色的改变主要有下面三点:

1、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入新课程后,教学已走向多元化,所以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不应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就设计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程序,在新课程中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启迪、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善于把

书本知识与自身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倡导互动式教学。《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互动质量和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只有在师生的交互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才能清楚了解到学生们学习状况,学习进度,掌握情况,以及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避免吃不饱、跟不上的情况发生。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教师要创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创造适宜于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教育理念。

2、由讲授者变为参与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接受他教和进行自教相对统一的过程。传统的“讲授法、应试式”的特点就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传承,并通过机械记忆,重复教学,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分数。这种死记、苦学的方法,只能培养一些高分低能儿,这种学习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辍学,中国学生能获得奥林匹克奖,却不得到诺贝尔奖,充分表明我们传统教育的失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先导者和内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情境,营造一个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中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满足每个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创造机会,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做的努力,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3、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应当是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思维来对待,绝不能墨守成规,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对待。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久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众人智慧的力量,共同进步的喜悦。培养团队协助意识,集体精神,这正是我们长期应试教育下广大学生缺少的东西,唯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思想不断的进步,视野更加开阔。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体现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要求:

a、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新理念、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实施新课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新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加强新课改培训学习,加强职业道德学习。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缺乏广泛的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所以面对新课程,感到恐慌,教学中难以放开手脚,更害怕学生质疑。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习,多订阅相关的杂志资料;有意识地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问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重视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只有在知识上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练好基本功是教师的必修课: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再配上形象直观的简笔画,自然会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多媒体的使用更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激情和活力。我们更要学习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学生管理能力,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培训,力争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功,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b、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有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工作教师,首先努力参加新课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弄清课改的培养目标;其次认真研究新教材,“读会”新教材,会用新教材,

同时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研究培训学习,了解、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习名师、专家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不断的充实自己,使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在加强职业道德学习新课改实践中,得心应手,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c、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在中小学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 30% 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 " 问题家庭 " 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是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所以应该多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d、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具有奉献精神。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的同时更要加强道德修养,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首先,我们的教师自身应当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多年的教学让我们的很多教师患上了一些教师特有的职业病。具体表现在对成绩好的、表现好的带有一定的偏爱,而对于成绩差的特别是表现差的带有一定的歧视,这种病态在教师中普遍、广泛的存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其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待学生不能存在丝毫的偏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个学生如同己出,在教学中实行仁爱、博爱教学,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且每一个学生本身便于工作要承受社会、家庭、同学间的压力,因此,我们不应当再给学生任何学习以外的压力,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只有及时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我们的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2、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我国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看法。 答:日前,教育部发布公告,就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如下:我们的社会是个讲究分工协作的社会,人们主要从各自的专长和兴趣出发进行工作。经过初中以及高一的文理科学习,相信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此时进行文理分科有利于各类专才的早日培养,而文理全修必定会导致学生所修各科目内容的全面缩减,从而增加高校教育的难度并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大幅降低。

附:专家眼中“文理分科”的“弊端”以及我对这些“弊端”的看法

“弊端”1

淡化基础教育功能

专家对500多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认为高中阶段就是基础教育。目前北京市有75%的高中生能够升入大专院校继续接受专业教育,而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功能应该得到进一步强化,并非专业化,“文理分科只能淡化基础教育功能。”

我的意见:印象中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内容和难度已经超过了美国,而25%没能接受大专院校专业教育的学生通过“文理分科”可以受到专业化教育的启蒙,有利于他们对高考落考之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弊端”2

影响高考志愿选择

专家表示,高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时期,并未完全定型,要他们在学业尚未完成时就决定学文科或理科,很容易产生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本身在学习中并没有明显倾向文科或理科,如果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选择错了,想要重新选择很困难。”

我的意见:经过初中以及高一的文理科学习,相信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而且我们可以在文理全修阶段加强学生对各个科目的认识,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去明确自己的兴趣目标和能力方向。

弊端3

加剧学校应试教育

文理分科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加剧应试教育。由于文理分科,理科学生往往不再注重历史、地理的学习,不再阅读经典文学,从而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学生则不再注重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

我的意见:即使是高中时期文理全修,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后也一样会选择自己兴趣和能力所在的科目进行修习。。。我们完全可以在高校理科适当增加学生在文科方面的选修课,也同样可以在高校文科适当增加学生在理科方面的选修课。。。一个“通才”或“类通才”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

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

1、

2、)。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

3、每道题的字数分别不能低于800字,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1600字以上。

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

以上4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

上一篇:管理效能提升计划下一篇:公路绿化工作标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