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一物理期末试卷

2022-12-29

第一篇:江苏高一物理期末试卷

高一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试卷共24题满分100分、时量为90分钟、考试范围为高一必修一全部内容。具体的题型是1题――14题为单选择题分值为42分、15题――20题为填空题分值为20分(其中实验题占12分)、21题――24题为计算题分值为34分。

二、试题总体特征

1. 试卷结构与我市往年期末考试试卷基本相似,而最后压轴题与2007年我市期末考试压轴基本相同。

2. 各章所占分值为: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5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30分,第三章相互作用15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0分。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重点突出,适当的注意了对能力的考查。更特别地注重物理情景的设置,给学生以物理思维方法的引导。

3.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的题都是身边的物理情景。

总体来看,本试卷命题目是符合我市(我校)实际情况、适合新课改后学生的,是一套成功的试题。

三、成绩统计

年级参考人数913人,其中90分以上44人,80-90分103人,70-80分208人,60-70分185人,50-60分152人,40-50分116人,30-40分65人,30分以下36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9分,平均分只有62.2分,分数偏低了些,优秀率16.1%,及格率59.1%。

四、答卷评析、抽样统计

共抽样调查了我校成绩相对最好的1106班的50份试卷,为方便起见以各题全部做对的学生人数比例统计计算了难度系数(容易度系数)分别为:第1题0.76;第2题1.00;第3题0.88;第4题0.96;第5题0.98;第6题1.00;第7题0.94;第8题0.90;第9题0.92;第10题1.00;第11题0.90;第12题0.90;第13题0.30;第14题0.40;第15题0.88;第16题0.86;第17题0.86;第18题0.64;第19题0.66;第20题0.60;第21题0.98;第22题0.92;第23题0.92;第24题0.38。

从试卷抽样调查看选择题第

13、

14、计算题第24及实验题第

18、

19、20题失分最严重。而第1题得分不太理想实属不应该出现的。

五、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 要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加强备课,多研究学生,多和学生本身出发来设计教学。 要将物理课上得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味,做到“润物细无声”;认真备好每堂课,注意物理知识前后的贯通与纵横联系,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把课上活。

2.降低教学重心,实施零起点教学。要照顾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教学,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落实到位。

3.加强实验教学,让更多的实验进入课堂。要不拘形式地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探究,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4.加强解题规范化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规范,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要求解题思路清晰,思维严密有序,能准确地读题、审题,能将题中的问题转化为相应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演绎推理,联立方程求解,养成良好有效的解题习惯;另一方面,要求解题书写规范。从考试情况看,部分学生解题表达不很清楚,书写不很规范,今后教学中需继续加强

第二篇: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模拟试卷

选择题 (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9-12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得0分。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路程都是矢量

B.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D.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也一定在物体内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B. 一本书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则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

C.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这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的形变而产生的 D. 接触面一定,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3.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其加速度a.速度v.位移s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该物体在t=0时刻,初速度均为零,则A、B、C、D四个选项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象是()

4.力F1单独作用于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1=2m/s,力F2单独作用

2于同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2=4m/s。当F1和F2共同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大小不可能( )

A.2m/s B.4m/s C.6m/s D.8m/s

222

2 25.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某同学站在升降机中的磅秤上,某一时刻该同学发现磅秤的示数为40kg,则在该时刻升降机可能是以下列哪种方式运动( ) A.匀速上升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6.如图所示,一名骑独轮车的杂技演员在空中钢索上表演.若钢索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Tm=2000N,独轮车和演员的总质量M=80kg,两侧的钢索最大成θ=120°夹角,2g取10m/s.当独轮车和演员处子图示状态静止不动时,钢索对独轮车的作用力大小为(

) A.800NB.1600N C.2000ND.4000N

7.如图,物块a、b和c的质量相同,a和b、b和c之间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S1和S2相连,通过系在a上的细线悬挂于固定点O.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将细线剪断.将物块a的加速度的大小记为a1,S1和S2相对于原长的伸长分别记为△l1和△l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在剪断的瞬间,(

) A.a1=3gB.a1=0 C.△l1=2△l2D.△l1=△l2

8.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凝聚,雨滴质量在逐渐增大,同时由于下落速度逐渐增大,所受空气阻力也将越来越大,最后雨滴将以一定速度匀速下落,在雨滴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滴受到的重力增大,重力产生的加速度也逐渐增大 B.雨滴质量逐渐增大,重力产生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C.由于空气阻力逐渐增大,雨滴下落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D.雨滴受到的重力增大,但重力产生的加速度不变

9.如图,放在斜劈上的物块,受到平行于光滑斜面向下的力F作用,沿斜面向下运动,斜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地面对斜劈的弹力大于斜劈和物块的重力之和 C.若F增大,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也增大 D.若F反向,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也反向 10.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放两个光滑球A和B,两球的质量均为m,它们的半径分别是R和r.光滑球A左侧有一垂直于斜面的挡板P,两光滑球沿斜面排列并处于静止状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斜面倾角θ一定.R>r时,R越大,r越小,B对斜面的压力越小

B.斜面倾角θ一定,半径R=r时,两球之间的弹力最小

C.斜面倾角θ一定时,无论半径如何,A对挡板的压力一定

D.半径一定时,随着斜面倾角θ逐渐增大,A受到挡板的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

011.如图(a)所示,一物体沿倾角为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运动,同时受到水平向右的风力作用,水平风力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a与风速v的关系如图(b)所示,则(sin37°=0.6,cos37°=0.8,g=10m/s2)( )

A.当风速为3m/s时,物体沿斜面向下运动 B.当风速为5m/s时,物体与斜面无摩擦力作用 C.当风速为5m/s时,物体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 D.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 12.如图所示,一名消防队员在模拟演习训练中,沿着长为12m的竖立在地面上的钢管往下滑.已知这名消防队员的质量为60kg,他从钢管顶端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滑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下滑的总时2间为3s,g取10m/s,那么该消防队员( )

A.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m/s B.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C.加速与减速过程中所受钢管弹力大小之比为1:7 D.加速与减速过稈的位称之比为1:4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13.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再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小点

(1)若实验时用到的计时器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___(选填“A. 水平”或“B. 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接通电源的同时要立刻释放重物

B. 选取纸带时要选取第1个点与第2个点之间的距离接近4mm且清晰的纸带 C. 释放重物之前要让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为了测得重物下落的加速度,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___ A. 天平

B、米尺

C、秒表

D、弹簧秤 14.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沙桶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计算出:

①保持小车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某次实验中打出

2如图乙所示的纸带(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这个加速度值a=m/s. ②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砝码的重力. ③一组同学在先保持沙桶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沙桶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用公式a=mg/M求出. ④在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时,詹詹和彭彭二位同学得到的a-F关系分别如图C、D所示(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其原因分别是: C图: D图:

三、计算题(15题,16题均12分,17题14分)

15.如图所示,公路上有一辆公共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为了平稳停靠在站台,在距离站台P左侧位置60m处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时一个人为了搭车,从距站台P右侧位置40m处从静止正对着站台跑去,假设人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4m/s后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终人和车到达P位置同时停下,人加速和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求:

(1)汽车刹车的时间; (2)人的加速度的大小。

16.如图a所示,一根水平长杆固定不动,一个质量m=1.2kg的小环静止套在杆上,环的直径略大于杆的截面直径,现用斜面向上53∘的拉力F作用于小环,将F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小环静止一段时间后开始被拉动,得到小环的加速度a与拉力F的图象如图b所示,加速度在F达到15N后保持不变.(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F=15N时长杆对小球的弹力大小,及小环加速度的大小。 (2)环和长杆的动摩擦因数

17.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长L=10m,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v0=4m/s,一质量为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以v1=6m/s的初速度从传送带右端B点冲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取10m/s2求: (1)物块相对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物块从B点冲上传送带到再次回到B点所用的时间

第三篇:阅卷专家评析2014江苏高考物理试卷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评析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延续了这些年江苏自主命题的特色,在保持较高知识覆盖率基础上,坚持考查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突出对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注重与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的紧密联系。全卷不偏不怪,稳中有新,难度适当,是一份分层次,分辨学生理解力,灵活性,运用数学能力的高质量的试卷。

一、选择题注重考查理解与推理能力,体现基础性

选择题中除个别试题外,总体难度不大,绝大多数试题以定性判断为主,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及理解、推理的能力。试卷中第4题涉及环形带电体轴线上电场和电势变化情况的判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对称、等效等物理思维方法来进行分析;第5题涉及汽车匀加速和匀减速过程中的v-x图像判断,对学生的图像分析、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第8题是较常见的连接体问题,要求学生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进行推理;第9题阅读量较大,学生要结合电路并读懂题意,在此基础上弄清霍尔功率计的工作原理,才能对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二、实验题注重考查操作细节和实验原理,体现探究性

两道实验试题均从考纲中必做实验入手,电学实验题是测量导体的电阻率,除了考查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外,还考查了为避免读数时测微螺杆转动,应在读数前将锁紧旋钮旋紧这一操作细节。此外,测量导体电阻的电路应用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如何减小导体电阻的测量误差等均是实验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力学实验题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基础上,对实验中橡皮筋的弹性变化情况与所拉伸次数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探究,限于纸笔测试的条件,学生要能够理解题中所述的实验原理,读懂题中所给出的实验图像蕴含的物理意义,才能对试题做出正确的解答。两道实验试题考查的视角各有侧重,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做实验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选做题注重情境创设,难度适中,体现公平性

三道选做模块的试题都非常注重试题情境的创设,3-3以海浪发电机气室的工作过程为背景,考查了对理想气体的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分子的数量级等内容;3-4模块除了考查测量单摆振动周期的操作外,还利用一种蝴蝶翅膀的微结构,通过光在其中的传播路径,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核心内容;3-5模块围绕核反应方程、半衰期等内容,还利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关于玻璃球碰撞的现象,考查了动量守恒。选做题覆盖面较广,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四、计算题分层设问,逐步深入,体现层次性

今年三道计算题分别围绕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力与运动和能量等重要内容,这一布局与往年相同。但是,今年以力学试题为压轴题,这一点大大出乎考生意外。每道计算题均设置有三小问,问题由易到难,呈梯度分布,有利于将不同层次学生区分开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道试题,应该是属于难题。对物体垂直传送带运动方向滑上传送带后运动情况的分析,如果考生能够比较灵活的转换参照系,即以传送带为参照系来分析研究,问题就比较简单并容易理解,第一小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有利于优秀考生水平的发挥。 最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这道题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江苏省高考物理阅卷组

第四篇:高一期末试卷大全

平江职校2011年上学期《应用写作》

期末考试试题卷

(本卷满分200分

时量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

计分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分 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人向组织请求事项的文种是(

)。

A.请示

B.报告

C.申请书

D.建议书

2.写作中具有“简、真、新、快”特点的文种是(

)。

A.简报

B.会议记录

C.请柬

D.通报

3. (

)是一份文件在该文总印数中的顺序编号。

A.印刷分数

B.发文字号

C.份号

D.代码 4.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法定行政公文

A.调查报告

B.

会议纪要

C.会议通知

D.报告 5.公务文书文面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不包括(

)

A.文件标题

B.主送机关

C.发文字号

D.成文时间

6.调查甘肃小南沟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初步查明属典型的隐瞒不报,性质恶劣的责任事故,用(

)

A 情况调查

B 问题调查

C 市场调查

D 工作调查 7.下列四个选项中关于感谢信结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处

B. 结尾没有格式

C.“敬礼”写在正文末行尾部

D.“此致”写在正文下一行顶格处

8. 某单位领导人就自己任职期间的德、勤、能、绩向上级领导汇报

需写(

)

A.工作报告

B. 述职报告

C.总结

D. 推荐信 9.红色反线的作用是把眉首与(

)部分隔开 A.主体

B. 发文机关标识

C.发文字号

D.版记

10.下列需加盖公章的文种是(

)

A.会议纪要 B. 函

C.请示

D. 报告

二部分 多选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1.总结的正文包括(

)

A.基本情况

B. 成绩和体会

C.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D. 今后的努力方向 12.《某某省卫生系统2009年工作总结》属于(

)

A. 工作总结

B. 年度总结

C. 部门总结

D. 生产总结

13.公文的发文字号由( )构成。

A.标题 B.发文机关代字 C.事由 D.发文年度 E.发文顺序号 14.写作调查报告时要求有( ) A 先选择调查对象 B 要将调查材料筛选 C 明确调查目的 D语言准确无误 三部分 分析说明题

下面一份申请书的行文格式有四处错误、文字表达有四处毛病(文字倾斜加粗的地方),请分别指出并改正 (32分)

敬爱的学校团委:

我通过团章的学习,团组织和团员同学的教育和帮助,认识到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必须争取积极加入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可靠助手和后备军,是培养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具有崇高的品质。正是如此,特向你们申请,我要用实际行动争取及早加入共青团,请一定批准我。如果我被批准了,我决心遵守团章,执行团员义务,参加团的工作,做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处处起模范作用。如果我一时未被批准,决不灰心,应该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张丰

四部分 写作题(共98分,其中卷面3分)

1.

周亮是北京西环区外商职高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年三年级了,她在校期间学习刻苦自觉,社会实践能力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实习期间她以流利的英语,广博的知识,对祖国传统文化胜地的深刻理解以及周到热情的服务赢得外宾的一致好评,明年7月她就毕业了,她的班主任决定推荐她到国际旅行总社去工作。

1)、请你代她班主任徐慧林老师给国际旅行总社写一封介绍信。(10分) 2)、请你以周亮学校学生处的身份写一封给国际旅行总社的推荐信。(20分)

2.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4个建军节到来之际,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给本地驻军全体官兵写一封慰问信,对他们为地方安定及建设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并表达节日的问候。(30分)

3.鸟是人类的朋友,可是有不少人以捕杀鸟类为生,特别是一些珍稀鸟类被人们视为餐桌上的佳肴,为了保护鸟类,给予它们创造一个安全生存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请你以平江县职业技术学校团委的名义给全县的中小学生发出倡议保护鸟类。(35分)

平江职校2011年上学期《应用写作》

期末考试试题卷

(本卷满分200分

时量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

计分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分

单选题(每个5分,共50分)

1.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7._________8.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

二部分 多选题(每个5分,共20分)

11. _______ 12. _________13._________14._________ 三部分

分析说明题(3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部分 写作题(9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韩振权 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2013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紧张忙碌的高一上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同时由于我校的具体校情、甘南学生的具体学情(语文、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数学),为物理教学的工作也怎加了不少挑战。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9)(10)(11)的3个班级物理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些知识总感觉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是很顺手,有些内容在讲解时感觉不是很好。如何教学高一物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一下这学期的教学,我把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了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工作。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中易于接受,成绩也不错;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学生接受难度大。有幸的是以前接触过初中物理教材,基本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在教学中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

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是使学生尽量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平时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五、平时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六、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强调科学记忆,掌握基础,是学校反复强调课本过关的基本要求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当然了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有时分层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在平行班的教学中难度过大,导致一些同学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成绩有点滞后,平时学习教学教法不够,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不快等,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向要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让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教育水平得到一个大的提高。

最后用一句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上一篇:教师个人优秀事迹材料下一篇: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