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走进老师教案

2022-08-22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走进老师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七年级走进老师教案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理解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2、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要尊重老师。

重点难点

掌握在日常行为中,我们的具体尊师方法。

学具准备

收集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具准备

课 件

新课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关系:至高无上,权威 ←→遵从 中学时:师生产生隔阂

原因:随着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增长,我们不再像

小学生那样把老师看做是至高无上的,而是用批判的态度与眼光评价老师。

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学生回忆,并试答)

教师最喜欢的学生(教师述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

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冰,水为之,而寒与水。-----荀子

请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新课探究

展示图片《亦师亦友》

一、新型师生关系

讨论:我们所期望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将讨论结果展示)

这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新型关系:“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谐和互助”的师生关系。

另一种表示方式: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助(教学相长)

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处理好师生关系之要诀一

相互了解是顺利交流的重要条件

畅所欲言:

对于学生与老师出现对立、争执和冲突,你还有其他办法和建议吗?

处理好师生关系之要诀二

与老师出现对立、争执时要理智调控情绪和言行。

议一议

“这样的做法合适吗”

电教出示生活中的场景

处理好师生关系之要诀三

相互尊重同样是顺利交流的重要条件

处理好师生关系之要诀四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课堂小结

第二篇:走进文言文-七年级(1)

喜嗔(chēn)之人

原文

昔有众共坐于屋中,赞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促。尔时,此人适过门外,闻是语,便嗔恚(huì),即入其屋,禽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扑打。傍人曰:“何故打人?”其人答曰:“吾何时喜嗔、仓促?而此人者道我喜嗔恚、作事仓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翻译

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称赞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生气,二是做事急躁。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立即进入房子,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打他。旁边的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喜欢生气了,又怎么急躁了?但这个人却说我喜欢生气、急躁了,所以我才打他。”边上的人说:“现在你生气、急躁的样子已经证明了,有什么好避开、隐瞒的?”

注释

1、过:缺点

2、殊:很

3、尔:这;那

4,讳:避开,隐瞒

5、是:这。

6、适:恰好。

7、恚(hui):恼怒

8、仓促:急躁

9、嗔(chen):生气

启示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艾子邻人卖犬

原文

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外,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邻人曰:“鬻诸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善!”

译文

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外来回走动,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艾子叫住他问:“你挑着狗到哪儿去啊?”邻居说:“将要卖给屠夫。”艾子说:“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邻居指着狗呵斥道:“这畜生,昨天夜晚盗贼横行,(它因为)害怕只顾猛吃,不开口叫一声。今天开门,也不看人就叫,群起乱咬,伤到了贵客,因此我想杀了它啊。”艾子说:“好!”

注释

⒈肩:用肩挑着

⒉西:向西走

⒊斥:骂

⒋行:做

⒌启:打开

⒍是以:因此

⒎善:对,好

⒏安:哪里

⒐诸:之于

10.辟:开

11.噤:闭嘴

12.逍遥:悠闲

13.是以:因此

14.善:好15.艾子:文中虚构的人物

寓意

有功劳才会被取纳,不好的事物只会带来难处。

句子解释

1.子担犬安之?:你挑着狗到哪去啊?

2.见其邻担两犬而西: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

3.是吠犬也,乌屠?: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

理解性题目

主人所以要把狗卖掉,其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

越人道上遇狗

原文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掉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礼以人。狗得盛礼,日益倨(音jù),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尽啖,将何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其领足,走而去之。

翻译

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拉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精米和肉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款待,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给他吃的喝的,捕猎到的野兽,它却全部都吃了,那你凭什么还要养它呢?”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给自己留了多一点。狗很恼怒,咬断了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

注释

1掉:摇动

2若:你

3引:牵,拉,带领

4俱:一起,一同

5食:吃

6粱:精米,上好的米

7以:用

8倨:傲慢,骄傲

9啖:吃

10已:停止

11或:有人

12嗤:讥笑

13啮:咬

14领:头颈

15悟:明白

句子翻译

1狗下首掉尾人言曰:狗低下头摇动尾巴像人一样说话

2我善猎,与若中分:我擅长于捕食,(如果捕到兽)跟你平分

3尔饮食之:你给它喝的吃的

4将何以狗为:那(你)为什么还要养狗呢

拓展

填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

寓意

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

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张五不复猎

原文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译文

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靠打猎谋生。张五曾经追逐一只母鹿。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将要被张五所追赶上。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她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母鹿。”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因此焚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

注释

1尝:曾经。

2逐:追逐,追赶。

3将:带领。

4遂:于是。

5及:追赶上。

6度:估计,考虑。

7顾:回头看。

8引:带着。

9覆:覆盖。

10值:恰巧。

11所:地方。

12具:全部。

13并:连同,一并。

14纵:放。

15由是:从此。由,从。是:这。

16焚:烧毁。

17复:在。

18乃:于是,就。

启示:

1母爱伟大,珍爱生命

句子翻译

1遂为张五所及:就被张五赶上(抓住)。

2具以所见告子:把所看到的情况全告诉儿子。

拓展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文言文助读)

隋侯救蛇得珠

原文

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于热沙中宛转,头上出血。隋侯怜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一夕,梦见一山儿持珠来,见隋侯,且拜且曰:“昔蒙大恩,救护得生,今以珠酬,请勿却。”及旦,见一珠在床侧。其珠璀璨夺目,世称“隋侯珠”,乃稀世之珍也。

译文

从前的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看见了一条小蛇,被困在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下马用马鞭将它挑入水中。一夜,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拜见隋侯,一边拜一边说:“当初蒙受你的极大的恩惠,救我令我得以生存下去,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到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稀世珍宝。

注释

昔:从前,过去

隋侯:分封在隋地的一个诸侯国君

使:出使

齐:齐国

宛转:身子扭曲,显得痛苦的样子

持:拿

蒙:受

哀:可怜,怜悯

夕:夜晚

且:一边

今:现在

酬:答谢,报答

却:推辞

及:等到

旦:早晨

见:看到

句子翻译

1曩蒙大恩:从前承蒙极大的恩惠。

2乃稀世之珍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拓展

古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文言知识

且„„且„„。“且”在文言中可解释为“而且”、“将”等。“且„„且„„”相当于“又„„又„„”。上文“且拜且曰”,意为一边拜一边说。又,“且战且却”,意为一边战斗一边退却;“且怒且喜”,意为又怒又高兴。

华隆因犬获救

原文

华隆好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出必从。一日,隆至江边,为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奋而咋蛇,蛇死焉。而隆僵仆于地,不省人事。犬疾走至家,嗥(haï)吠不止。举家怪之,因随犬往,见隆闷绝委地。车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日不食。如此爱怜,如同亲戚焉。

翻译

华隆喜欢打猎,他喂养了一只狗,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门它一定会跟随。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周身围困。那条狗极力咬蛇,蛇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马上跑回家,狂叫不停止,一家人感到奇怪,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晕倒在地,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华隆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更加爱护,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家人一般。

注释

1畜:饲养

2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奇怪.

3咋:咬

4仆:倒

5疾:快、迅速

6走:奔跑

7乃:于是

8苏:苏醒

9从:跟从

句子翻译

1为大蛇围绕周身:被大蛇周身缠住。

2举家怪之:全家对这事感到奇怪。

填空

“不省人事”解释为昏迷过去,失去知觉;死亡。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古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齐人有好猎者

原文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急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狗,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狗)。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再买好的狗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种田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注释

1.齐:齐国。2.好猎:喜好打猎。好:喜欢,喜爱。3.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形容荒废时间,拖得很久。4.知友:相识朋友6.故:缘故,原因。7.恶:恶劣,不好。8.良:良好。9.对:回答。10.无从:没有办法。指无从买狗,没钱买狗。11.疾耕:努力耕田。12.独:只 13.入:在家14.出:在外。15.宜:应该16.所以:表原因

句子翻译

1.家贫则无以。

但家里穷没有钱。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止打猎(是这样),无数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3.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取得大的收获,再买好的狗吗?

4.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

要点导引

1.“齐人有好猎者”先因“狗恶”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后因“良狗”而“田猎之获,常过人矣”,二者鲜明对比,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做事如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努力是必要的条件;否则,美好的愿望就难以变为现实。

2.本文除了鲜明对比外,在叙述上也颇有特色,如“于是还疾耕--数得兽矣”几句步步紧逼,层层推进,连贯而紧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表达效果。又如,以“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句结尾使全篇简洁有力,又由点及面,发人深思。

启示

1.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知难而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2.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

3.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

4.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去改正它

5.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我能把这件事做好

6.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含义相似的谚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相关链接

成语:旷日持久

【拼音】:kuàngrìchíjiǔ

【注释】:旷:历时久远。这里有荒废的意思。

【解释】:荒废的时间持续很久。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

沟垒。”

【示例】: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旷日持久。(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近义词】:经年累月、长此以往、长年累月。

【反义词】:昙花一现、弹指之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

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其内容以儒、道为主,也吸取了墨、法、兵、农等各家学说,涉及范围很广。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余字。吕不韦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的方略。

文言知识

得无:副词形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意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如“天晦,得无雨乎”,意为天色昏暗,莫非要下雨了。又,“久无音信,得无有恙乎”,意为长久没音信,该不会有病害吧!

于(於)是:因果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於是郑伐滑。”《北史•宇文贵传》:“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雄大败轻走,赵育於是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清杭世骏《质疑•左传》:“又四凶之恶,漏网於尧,而放流於舜,於是先儒遂纷纷致疑。”

疾:“疾”除了作“疾病”解释外,常作:“急”、“猛然”、“迅速”用。上文“疾耕,意为努力耕作。又,“疾风”指猛烈的风;“疾呼”指急促地呼喊;“疾行”指迅速地走。“疾”的反义词是“徐”,意为“慢”。

好:

1、美(《饮湖上初晴后雨》)

2、良好(《春夜喜雨》)

3、喜爱,爱好(《滥竽充数》)

今多用于良好或是优秀

韩信始为布衣时

原文:

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者。尝从下乡亭长乞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怒,竟绝去。数年后,信封淮阴侯,见下乡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译文:

韩信,是淮阴人。最初是普通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没有突出的品性,不能被人推举担任官吏;又不能作买卖为生,经常向人乞讨食物,很多人都十分讨厌他。曾经向亭长(官吏名称)乞讨食物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很担心,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吃饭的时间到了,韩信来了之后,也不给他吃的食物。韩信很生气,于是决然离开。多年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见到下乡亭长,赏赐百钱,说:“你,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注解:

1.布衣:平民

2.亭长妻患之: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非常担忧

3.推择:推举挑选(推选出来去做官的意思如果要分开,那么:推:推举,择:挑选)

4.具:准备(不为韩信准备饭的意思)

5.无行:没突出的品行。

6.治生商贾:做买卖谋生。

7.下乡亭长:下乡地方的亭长。下乡,淮阴县的属相;亭长,古代十里一亭,设亭长,负责地方治安等。

8.竟绝去:于是决然离开

9.为德不卒: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10.始:最初

11.得:能够

12.为;成为

13从;相当于“向”

14为:是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韩信简介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天下有大勇者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

古代所谓豪杰的人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勇气,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注释:

1过:超过

2节:节操

3见:受到

4临:来临

5卒然:突然

6卒:同“猝”

7挟持者:指内心怀抱的。

句子翻译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普通的人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剑站起来。

主旨理解:

有勇气的人有着就一定会有超出平人的毅力、决心与坚韧不拔的品质。

中心意思:

有大志向的人,能克制自已。

韩娥善歌

成语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

原文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主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译文

从前韩娥东行到齐国,不料缺乏钱粮,(她在)经过齐国的雍门时,以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三天不绝于耳,周围的人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旅店里的人羞辱她。韩娥为此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整个村子的人们,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人们)急忙追赶且挽留她。韩娥回来了,又拖长声调高歌,引得乡里的老少个个欢呼雀跃,不能自禁,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而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赏析

文中表现韩娥善歌哭,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字词解释

1.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2.鬻歌:卖唱。

3.假食:糊口。

4.既:已经。

5梸.:屋上中梁。

6.以:认为。

7.逆旅:客店。

8.曼声:拖长声调。

9.遽:急忙。

10.一里:整个乡里。里,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

11.放:通“仿”,依照,仿效。

12.欐(木丽):中梁。

13.遗:留下。

14.善:善于;擅长。

15.禁:控制。

16.匮:缺乏

17.抃:拍掌

18.去:离开

19.之:到

20.之:她,指韩娥

21.涕:眼泪

句子翻译

1左右以其人弗去也:周围的人认为她还没有离去。

2忘向之悲也:忘记了早先的悲伤。

冯相与和相

原文

冯相与和相俱(1)为朝中(2)重臣。一日,和相谓(3)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九百钱。”和性急(4),顾(5)谓小吏云(6):“吾靴何以耗(7)一千八百钱?”因诟(8)小吏,疑其有贪。继而冯徐(9)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左右(10)哄堂大笑。(据《归田录》改写)

译文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的重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买的新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和相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就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抬起他的右脚说:“这也就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

字词解释

1.俱:皆、都

2.中:里面的

3.谓:对....说

4.急:急躁

5.顾:回头看

6.云:说

7.耗:花费;耗费

8.诟:责备

9.继而:接着

10.徐:慢慢的

11.左右:身边的侍臣

12.亦:也

阅读练习

1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你新买的靴子,它的价钱值多少?

2既而冯相徐举其右足曰。

一会儿冯相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

3冯相买的靴子到底多少钱?

一千八百钱。

4从文中看,和相与冯相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和相性格急躁,冯相诙谐幽默,说话慢。

南方多没人

基本信息

名称:《南方多没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体裁:散文

出处:苏轼《日喻》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徒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人。

注释

涉:徒步过河

得:得到,获得

道:道理,规律,技巧

虽:即使

求:请求

没人:能潜水的人

苟然:随随便便

畏:害怕

以:方法

所以:全部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

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注释

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5下人:迁就他人。

6枉:违法曲断。

7即:假如。

8给:供给。

9一:全

10谏:规劝

11唯:只因为

12既无:若不

13弟子:学生

14嗜:喜欢,喜爱

15之:代词,代公孙仪

16.弟子:学生。

17嗜:十分喜欢。

18既无:若不。

19受:接受。

20.故:所以。

21.虽:虽然

22.尽:都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

2、将枉于法:就会犯法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就是说明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道理:

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思考清楚,该不该受,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杨震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推荐。

6、怀:怀揣。

7、遗(wâi):送给,赠送。

8、故人:老朋友(杨震自称)。

9、知:了解。

10、何也: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置办。

15、迁:搬到。

16、公廉:公正廉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道路。

道理

主要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迂公修屋

版本二

是人迂氏,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儿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夫?何以为父?”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

有一个姓迂的人,大家都叫他迂公,他个性小气。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孩子东躲西藏但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做我的丈夫?你凭什么做孩子的父亲?”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把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马上(就)不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钱财吗?”

——《迂仙别记》

注释

1迂:迂腐。

2卒:终。

3诟(gîu):责骂,责备。

4葺(qì)治:修理。

5霁:天晴。

6竟:整个,全。

7折(shã):白白损失。

8竟月:整整一个月。

9徒:白白地。

10雨:下雨

11良:很。

12交:一起。

13适:指女子出嫁

14雨兆:下雨的征兆

15适:刚。

16号:大喊,大叫

17修:修理,整理

18夜半:半夜

19何以:(以何)凭什么

20匿:躲

21妻子:妻子和儿女

22旦日:第二天

23延:邀请

24诘:责问

25治:修

26意:想到

思考与借鉴

迂公是个吝啬小气并且为一点钱而计较的人。

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的人。

庖夫

原文:

昔有庖夫,甚迂。于市市鸡及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庖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犬猫似不闻,啮之愈甚。庖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人曰:"迂哉,庖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

译文:

从前有个厨师,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中。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于是就进屋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越吃越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过了一会儿,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摇摆着尾巴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注释

1庖(páo)夫:厨师。

2造访:登家门。造:到,去。访:拜访

3损:亏待。

4向:一向。

5移时:不多时。

6掉:摆动。

7亟(ji,第四声):立刻,马上。

8造:前来。

9迂:迂腐。

10愈:更加。

11素:向来。

12市【第一个】:市场

13市【第二个】:买

14或:有人,有时【在这是指“有人”】

15甚:很

16乃【第一个】:是

17乃【第二个】:才

18是:对

启发与借鉴:

把仁慈赐给恶人,结果会比厨师更惨。

治驼

原文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重点字解释

1.媒:介绍,夸耀

2.延:请,邀请

3.鸣:告发

4.诩:夸耀

5.矢:箭

6.业:职业

7.昔:以前

8.使:让

9.但:但是

10.索:要

11.直:笔直

12.以:用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践:践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诸:兼词,之于

18.为:做

19.异:不同

20.曲环:圆环

寓意

本文主要说明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一生之计在于勤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好穿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用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用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用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白白地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喝休息,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

字解释:

治生:谋生

邵子:即邵雍,宋朝人

岁:年

无如:可惜

恶:厌恶

逸:安适

愒:荒废

易耨:把杂草除尽

功:效果

士:读书人

笃:专心

行:实行

户枢不蠹:门轴因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

徒然:白白地、浪费

蠹:蛀虫

化:变化

敝:旧

物:人

陶侃:东晋政治家,他认为要爱惜每一寸光阴

彼:他们

曰:说

句子翻译:

莫尚乎勤: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

言虽近而旨则远: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

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用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

诚不欲其常安也: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明朝人张溥,当时文采高超。他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多次。后来他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有人向他要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高。

注释

1.钞:通”抄“,抄写

2.嗜:爱好,喜欢。

3.已:毕,完。(止、罢了)

4.是:这样

5..管:笔管。(笔杆)

6.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7.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

8.斋:书房。

9.索:索取。(讨取、要)

10.立就:马上完成。

11.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

12.即:立刻。

13.名:命名。

14.俄顷:时间词,一会儿。

15.毫:毛笔。

16.始:才。17.文:同"纹",思路18.如是:像这样。

19.《张溥与七录斋》又名:张溥七录

张溥介绍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用力多者收功远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注释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他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直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曰:说

寝:睡觉

人物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年11月17日~公元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

为者常成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修而已矣。”(选自《晏子春秋》)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初谭集》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比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了便不(轻易)放弃,经常行走便不(轻易)停下罢了。”

心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尝试了,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不尝试,则百分之百不会成功。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注解

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大臣。

晏子:齐国的相国晏婴。

至:到达。

为:做。

成:成功

置:放弃。

而已矣:罢了。

不及:比不上。

及:赶得上,达到。

婴:晏子的名。

闻;听说

为者:不断地实践的人。

至:达到目的地。

非有:没有。

异于人:跟别人不同。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

于:介词,表比较。

休:停止。

故:同”胡“,怎么。

文言知识

夫子:“夫子”是对人的敬称。上文“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中的“夫子”,是指晏子。孔丘世人称孔子,也有孔夫子的,可见称“子”与“夫子”一样。孟轲,世人称孟子,也有称孟夫子的。俗称的“老夫子”,是对老先生的敬称。

启发

“为者常成”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任何事情只要去做,而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会成功的,最怕的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望梅止渴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ã)》

注释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作者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原文

项城韩云门,名堳(mãi),聘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出为教谕。挚妇偕行,伉俪无间。豫人称其笃行,以为宋之刘庭式再现于今。

译文

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是不适合与他相配的,想要退婚让女儿终老在家。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坚决不同意,仍然按照礼数将(盲女)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们看到(美色)就会心动,还不如不见,这样能保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被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认为是宋朝刘庭式的做法再次显现于今日。

解释

聘:约定婚姻关系。

未几:不久。

谓:认为。

远:大。

偶:佳偶。

许:答应。

如:按照。

遣:打发。

笃:忠厚。

项城:古地名,今河南商丘市.

壬子:指壬子年,即康熙十一年。

氏:姓

毅然:坚决。

教谕:掌管教育、祭礼的官吏。

媵以美婢:把一个漂亮的侍女作陪嫁。

氏:的

孙泰

原文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服泰之义。秦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出自《唐摭言》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寓意

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相反不能为人心理阴暗、贪婪自私

注释

1、师:拜...为师

2、操守:品德,品行

3、古贤之风:古代贤人的风格

4、颇:相当地,很

5、副词,就是

6、姨妹:表妹

7、先是:在此以前

8、子:女儿

9、损一目:一只眼瞎了。

10、取:娶妻

11、女弟:妹妹

12、或:有的人

13、诘:追问

14、适:嫁

15、风:风范

16、长:大女儿

17、卒:亡故

18、市:买

19、亟:急切

20、讫:完

文言知识

子。古代女性也可称为“子”。上文“以二子为托”中的“二子”即两个女儿。又“女弟”即妹妹,“汝可取其女弟”,意为你可以娶他的妹妹。又,“卫人嫁子”,意为卫国有人出嫁女儿。

二犬情深

原文

咸溪县⒁童镛家,畜⑾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①,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②目盲,不能进牢③自食。主人以草藉④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⑿之。夜则卧其侧,几⑤二年余。及⑥白者死,埋诸⑦山麓⑧。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⑨拜泣状⒂,良久⒀乃反⑩。

译文

咸溪县童镛的家里抚养了两只狗,一只白的狗一只花的狗,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生性聪灵,理解人的心意。白天嬉戏,晚上看守大门。后来,白狗忽然眼睛瞎了,不能进入栏圈自己吃东西。主人用草垫铺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将近两年有余。等到白狗死了以后,埋在山脚下。花狗于是朝夕前往(去看望它),到埋葬白狗的地方默默伤心,像悼念的样子,很久才返回。

注释

1.狡狯:狡猾,此指聪明可爱

2.倏:忽然

3.牢:饲养牲畜的栏圈(笼子)

4.藉:垫

5.几:将近

6.及:等到

7.诸:之于,在

8.山麓:山脚下

9.若:好像

10.反:通“返”,返回

11.畜:养

12.饲:喂,饲养

13.良久:很久

14.咸溪县:古地名

15.状:样子

句意解释:

1.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主人用草垫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

2.埋诸山麓:(主人将白狗)埋在山脚下。

3.良久乃反:(花狗)很久才返回。

启示

写出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友爱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习题 1及白死及:等到

2良久乃反反:通“返”,返回

1花者衔饭吐而饲之

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

1白犬目盲时,花狗做了什么

花狗衔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

雁冢

注音

冢:zhǒng

鹜:wù

唳:lì

原文

无锡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鹜间,亦颇驯,唯闻长空雁唳,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二雁相顾,引吭奋翅,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坠。竟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译文

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烹饪后吃掉,有一个书生看见觉得很可怜,就把它买回家后养着玩。书生怕它逃掉,就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寄居在鸡和鸭之中,(大雁)也变得很温顺,只有听到空中大雁叫时才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只大雁互相看着,都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像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让它下来,另一只要让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明白两大雁必定是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的翅膀被绑了很久,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始终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两只大雁的情义所感动,把它们埋葬在了一起,命名为“雁冢”。

注释

鹜:鸭子

悯:同情,可怜

颇:很

唯:只有

逸:逃

唳:鸣叫

冢:坟墓

畜:畜养

集:栖

竟:始终

启示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有情谊的,动物也不例外。

禽亦有情,何况人乎?!

义犬报火警

原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1)。一夕,邻火卒(2)发,延及(4)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3)其被,寝犹如故。复踞(6)床以口附民耳大嗥(8),民始(7)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5)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译文

城的东边,有一个人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蔓延到了这一家。家里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叫也不醒。狗就起来拉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狗又蹲在床上把嘴贴着那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已经烧光了,急忙喊妻女出来,屋子却被烧成了灰烬。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重要字词

(1)羸:瘦弱。

(2)卒:同“猝”,突然。

(3)曳:拖;拉。

(4)及:到。

(5)恒:一直。

(6)踞:蹲。

(7)始:才。

(8)嗥:(兽)叫

翻译句子

原文:室尽烬矣。

翻译:房屋都被烧毁。

原文: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翻译: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解释“延”的意思

1、延及民家:蔓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延年益寿:长

中心思想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陈谏议教子

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出处吴曾《能改斋漫录》)

翻译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仁人之风。

注释

1.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2.驭:驾驭,控制

3.蹄:名词活用动词,踢。

4.啮:咬。

5.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

6.因:于是。

7.遽:立刻。

8.安:怎么,哪里。

9.贾(gu)人:商人。

10.直:通“值”,价值。

11.诘:问。

12.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13.制:控制,制服。

14.彼:那。

15.厩:马棚。

16.曰:说,回答。

17.汝:你。

18.售:出卖。

19.戒:通“诫”,告诫。

20.劣:烈性的马。

21.是:这。

22.可:能够

23.啮:啮齿,哺乳动物的牙齿。

启示

1: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5.做人要像陈谏议一样忠信、宽容。

6.诚信是金的重要性。

练习

用现代汉语翻译

1.贾人安能畜之

2.是移祸于人也

3.尝其直

文言理解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2.你赞同陈谏议的做法吗?为什么?

3.陈尧咨的错误在于哪里?

4.劣马的劣具体表现在哪里?

5.本文体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用现代汉语翻译

1.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2.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3.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文言理解

1.①告诉儿子不能把灾祸转移给别人。②命人把马追回,并赔偿价钱。③告诫仆人把马养到终老。

2.同意,因为这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不为了自己利益去破坏人家的利益,有长者风度,要诚实忠厚,不能做祸害他人之事。.

3.因为他欺骗了别人,自己不诚信

4.性情暴烈,难于驾驭;踢伤、咬伤了好多人。

5.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陈万年教子

原文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万年乃不敢复言。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立刻)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的意思就是教我奉承。”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了。

注释

1.尝:曾经。

2.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3.之:代词,代陈咸。

4.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5.戒:同“诫”,告诫。

6.语:说

7.睡:打瞌睡。

8.杖:用棍子打。

9.曰:说。

10.乃公:你的父亲。

11.谢:道歉。

12.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具:都。晓:明白显:显赫。

13.大要:主要的意思。

14.谄(chǎn):谄媚,奉承。

15.乃:于是,就。

16.复:再。

17.三更: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启发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②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④.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文言知识

①谢。“谢”在文言中除了解释为“感谢”外,多作“认错”、“认罪”、“道歉”等解。上文“咸叩头谢”,意为陈咸叩头认错。

②睡。文言中的“睡”,一般指打瞌睡,而不是指睡觉。睡觉在文言中说“寝”。上文“咸睡”,意为陈咸打瞌睡。又,“汝反睡”,意为你反而打瞌睡了。

思考练习

①问:“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 答:因为儿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文化常识

古人晚上是用“更”计算时间的。一夜“五更”,对照今天的计时方法:19:00-21:00为“一更”(戌xu时);21:00-23:00为“二更”(亥时);23:00-1:00为“三更”(子时);1:00-3:00为“四更”(丑时);3:00-5:00为“五更”(寅时)。成语中有“半夜三更”,因为“三更”正好是半夜(23:00-1:00之间)。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之(又作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一位儿童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牛,当它们要吃的时候一定会互相打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字词解释

(1)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2)馆竖(shù)子:此处指卞庄门下的客卿或仆人。竖子,小子(蔑称),或地位低下的人。

(3)方且:正要。

(4)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5)止:劝阻

(6)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7)然:正确。

(8)须:等待。

(9)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

(10)毙:倒地死亡。

(11)旋:一会儿。

(12)功:效果。

(13)曰:说

(14)名:美名

(15)举:举动,行为

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看: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卞庄子杀双虎的功效的原因?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成语表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举两得卞庄刺虎

要点导引:

面对强大的对手怎么办?贸然进攻?还是看到敌人内部的矛盾,耐心地等待这种矛盾的激化?智者往往会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在对手内部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才可避免重大牺牲,取得预期的胜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势利鬼吴生

原文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广席,见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译文

有一姓吴的人,老是奉承有权势的人。偶然参加一个宏大的宴会,见到一位穿着普通的人过后到来,只是马马虎虎地鞠了半个躬,神情颇为傲慢。不久却看到主人非常恭敬地对待他,偷偷地询问旁人,(这人是谁?)得知原来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再想向前弯曲身体敬礼问候。张伯起笑笑,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希望弥补一下还我半个躬,不要再辛苦了。”人们都讥笑他。

上文“老而趋势”中的“趋势”,可用成语“趋炎附势”来表示。

句子翻译

1.略酬其揖:马马虎虎的向他鞠了半个躬。

2.意色殊傲:神情非常傲慢

3.张伯起:即张风翼,字伯起,明朝著名戏曲家

4.但乞补还:只希望弥补一下还我半辑,

词语翻译

1.已而:不久

2.乃:是

3.更:又

4.嗤:讥笑

5.偶:一次

6.意色:神色

7.适:方才,刚才

8.但:只,仅,只是

9.乞:向人讨、要。

10.为:

张伯起:原名张凤翼,明朝著名戏曲家

成语表示趋势:趋炎附势:

11:曰:说,回答

12:询:问

偷鸡贼的托词

原文

今有人日①攘②其邻之鸡者,或③告之曰:“是④非君子之道⑤。”曰:“请损⑥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⑦然后已⑧。”如知其非义,斯⑨速已矣,何待来年⑩.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注释

①日:每天。

②攘:偷;盗。

③或:有人。

④是:这(种行为)

⑤道:行为。

⑥损:减少

⑦来年:明年。

⑧已:停止。

⑨斯:就。

⑩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学富五车。

文章主旨

明明知道做错了,却不愿意彻底改正,只是以数量减少来遮掩已有的错误。这则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它启示我们:知道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葛洪苦学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负。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释意】。

(2)翻阅。

榛:杂乱的草木。

负笈:背着。笈:书箱。

排:推开。

典籍:文献著作。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信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后增„)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学生们。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入迷,痴迷。

(12)听:听凭。

(13)去:离开。

(14)依:投靠。

(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旦:早上。

(19)偶:偶像。

(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狞,凶恶。

(2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学生

(24)遂:成。

(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

(26)卒:死去;死亡。

1.词类活用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2.通假字

曷不听其所为曷,通“何”,为什么。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被,通“披”,穿。

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家教

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

欧阳修四岁而孤:失去父亲

家贫无资:贫:贫穷资:钱

母以画地:写字。

教以书字:书写。

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乡里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有时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其它

“以至昼夜忘寝食”可以用成语废寝忘食来表达。

司马光幼时

原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词语解释

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e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

8.释:放下。

9.至:甚至。

10.没:沉没。

11.皆:全,都。

12.闻:听

13.去:离去

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9)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8)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6。去:离开。7.颐既觉:程颐已经睡醒。盖:大概。8.看见9.用心专而深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î)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赵某误子

原文:

赵某者,吴①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三子皆不学无术,恃②父多金,朝夕挥霍。有一叟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将何以自食?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之听,恣③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资财尽。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然岂非其父之计短也!

译文:

有个姓赵的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还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没有任何学问或本领,倚仗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人劝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够独立生活。”赵某不听他的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了,他的儿子们更加挥霍没有节制。没多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啊!”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的谋划短浅吗!

注释:

1.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

2.恃:倚仗。

3.恣(zì):放任。

4.俱:都。

5.寻:不久。 6.或:有的。 7.仆:向前倒下。 8.乃:是。 9.戒:同“诫” 10.叟:老人 11.逝:去世 12.当:应当 13.弗:不 14.益:更加 15.然:然而 16.岂:难道

17.计:计划、策略

18.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9.竭:竭尽,用尽 20.殁:死(亦作“没”) 启发:

做父母的要以此为戒,不要太过于溺爱孩子!

高凤笃学gāofângdǔxuã

原文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全文翻译

高凤,字文通,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注释

①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②笃:专

一、专心。

②常:通"尝",曾经。

③之:动词,到。。。去

③曝麦于庭:曝(pù),晒。庭,院子。

③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

④经:指儒家经典著作。

⑤潦水:雨后地上积水。

⑥乃:才。

⑦暴:突然。

⑧字:人的表字。

⑨还:回来

⑩省:反省。

⑩怪问:惊奇地询问。

寓意:赞扬了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人。

王充市肆博览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

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肆;店铺。

6.称:称赞、赞扬

7.师:拜••为师

8.辄:就

9.遂:就

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

11.好:喜爱

12.少孤:死了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赵伯公肥大

原文

赵伯公为人肥大,夏日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既醉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我肠烂且死。”

明日李核出,乃知孙儿所内李子也。

翻译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于是用一只只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这时,李子核已经腐烂,流出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子赶快安排后事,他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问过后,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核

注释

1.缘:攀援(爬)

2.累:共计

3.既:已经

4.穴:洞;窟窿

5.且:将要

6.处分:安排

7.了:一点也„„

8.因:于是

启示

不要不摸清底细就瞎乱猜

不要大惊小怪要弄清是非

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燕人返国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①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②。指社曰:“此若里之社③。”乃喟然④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庐。”乃涓然⑤而泣。指垅⑥曰:“此若先人之冢⑦。”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⑧大笑,曰:“予昔绐⑨若,此晋国耳。”及⑩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另一版本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读音dai四声,欺哄)若,此晋国耳。”及至燕,真见燕国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翻译

(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同行的人)指这(一栋)房舍说:“这就是你先人的房子。”那人便流出了眼泪哭泣(起来)。(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那人非常羞愧。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伤惆怅的情绪(就)很弱了。

注解

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像。里:乡里。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

8、哑(e)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ǎi):哄骗。

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

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

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

16、更微:(反而)更少了。

17,城:城市。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⑪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⑫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⑬无益⑭,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或疲劳的样子。

⑤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枯干。

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⑫耘苗:给苗锄草

⑬非徒:非但。徒,只是。

⑭益:好处。

成语启示

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做事不要急于求成。

砚眼

原文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字词注释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2.既:已经。

3.邸:官办的旅馆。

4.金:银子。

5.易:交易。

6.是:这。

7.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8.何:为什么。

9.值:遇到。

10.幸:幸亏。

11.大:非常。

12.先:先前。

句子翻译

1.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对那砚台不是原来的感到惊讶。

2.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有些事物的缺点,正是它价值的所在。

文言知识

“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摸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使动用法)。还有一种叫意动用法

农夫耕田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④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⑤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⑥,气竭⑦汗雨,喘喘⑧焉不能作声,且仆⑨于田。谓⑩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注词解释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

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5.术:方法;

6.移时:不多时。

7.竭:完;尽。

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

9.仆:倒

10.谓:对••说

11.亦:也(是).

12.然:这样

13.服:心服口服

14.退:走了

文言知识

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

启发与借鉴

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实践胜于说教4.事非经历不知难

拓展

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

稚犬

原文

村民赵某家,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勇矣。

全文翻译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力壮的人,拿着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

注释

行:走

甫:刚刚,才。

殆:几乎。

掉:摆动。

疾:快速。

亟:急忙

持:拿着。

累:牵累。

及:到。

壮丁:年轻力壮的人。

为:被

尽:完

亦:也

噫:啊!

故事来源

稚犬又名稚犬毙虎

出自清代翰林徐谦所著《物犹如此》卷一

启发

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

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杜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鷧鸟中计

草人虽说是农夫随意想出来防范鸡鸭,鸟雀夺人之力的权宜之策,但它蕴涵着一种亦真亦假的智谋。

原文

旧版

人有鱼池,苦群鷧(yi)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也?”

新版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选自《权子•假人》

译文

新版

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鹚(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有看见这情况的人,(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了。

词解

1.鷧(yì):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

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

4.刍(chú)人:草人

5.慑:使„„恐惧、害怕

6.束:捆绑

7.窃:偷偷地。

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9.植:竖立;树立

10去:拿走

11.已:不久

12.假假:拟声词

13.故:原来

14初:刚开始时。

15即:立即

16久之:过了很久

17执:握,持

18:审:审问

寓意

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

扩展

矫枉过正

【释义】矫:纠正,变弯为直。枉:弯曲。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练习

•写出与文中鷧“飞止如故”相照应的句子。

答:不敢即下。

枭将东徙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

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词解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xǐ),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你,对方的尊称。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去。

故:原因。

皆:都,全部。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以:所以。

更(gēng):改变。

犹:仍然。

寓意

1“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2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世无良猫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词意

某:某个人;有个人。

恶:厌恶,讨厌。

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益:更加。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毯:毯子。

率:全部。

蓄:养。

以为:认为。

暴:凶暴。

逐:驱逐,赶走。

遂:于是;就。

故:原因

益:更加。

暴:凶暴。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暴:凶暴。

餍以腥膏:用大鱼大肉去喂它。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河豚之死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离开)。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鬣(liâ)。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

河里的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因恼怒而)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

启示

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胡乱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注释:

去:离开。

颊:面颊,这里指鱼鳍。

植:直竖起。

鬣:(liâ)这里指鱼的鳍。

攫:抓取。

鸢(yuān):鹰类猛兽。

磔:原指分裂,此指撕裂。

触:撞。

莫:不。

寓意

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不能自暴自弃,将错怪在他人身上。

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

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因为游动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而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练习

衣冠楚楚(yīguānchǔchǔ)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指形容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多为贬义)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察今》

楚(周代诸侯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小舟里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舟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水:掉进了水中。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鹬蚌相争

第三篇:七年级关于老师的作文: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题记

啄木鸟的执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绿茵茵的,茂密的,广阔的“海洋”,但是自那白、绿、黄、紫等颜色的虫子赖玲以后,这里就不再是“海洋”了,大量的树因虫子的腐蚀慢慢地倒下,那一个个声音足以震撼大地母亲。虫子们得意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离席”,因为它们的天敌——啄木鸟来了。“可怜”的虫子们赶快躲进了树洞里,自以为安全了,但是啄木鸟依然用嘴活生生地打了洞出来,把那些可恨的虫子吃掉。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时大树们才发现:啄木鸟的嘴一段一段变短了。

枫树的奉献

这是一棵高大、挺拔的枫树,在这里站了很久。春天又来了,那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又长了一匹嫩芽,展开了一片又一片嫩绿的叶子。夏天,这树还是怕小家伙被晒干,所以总是不断地输送水分给它们——虽然针对某些不必要——叶子茁壮成长着。秋天,是该送走这些叶子的时候了,她想。叶子一片一片地说着“再见”。

不知几年后,这棵高大的枫树也倒下了。

班主任的坚持

她是最典型的“枫树”和“啄木鸟”,岁月的流逝让她的脸上掀起一道道的皱纹。她虽然人总是冷冷的,冷冷的,但她给予每个同学内心的却是一个大大的太阳。她在我们之前送走了好几个状元——虽然这并不是我崇拜她的原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对她,也是对所有老师最好的赞美。

一代送走了,又一代送入了。我们这代来了,终将还是要走的,一个又一个的“轮回”。他没有感到什么值得她骄傲,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于教育事业——这就是我最崇拜的老师。

嘴又短了……叶子又落了……皱纹又掀起来了……

点评:文中的引用很得体,的结构很巧妙,结尾的中心意味深长。

第四篇:化学网络的应用教案,老师:连云港赣榆韩冬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_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百度参赛】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设计者:陈正红

设计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四中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初中

2、 学科:化学

3、 年级:九年级

4、 课题:燃烧与灭火

5、 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碳、磷、石蜡等物质的燃烧,为这一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课题对后续续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化学与生活”以及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铺垫作用。

三、 学情分析:

燃烧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促进燃烧的方法和灭火与化学反应条件有机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用具:石子、纸、蜡烛、火柴、大烧杯、煤块

八、教学资源:

【百度搜索】 http:///NewsIndex.aspx?pkId=3&an=systemarticle&aid=216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方法: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十一、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4.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十二、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网络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老师工作总结

2014-2015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2013年9月我来到###中学也开始了我心中的神圣梦想。我对于老师这份职业,没有任何经验,也不敢枉下定论,但是我明白,我喜欢它,热爱它,也会乐于其中。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就很幸福也很有热情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受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收获着丰厚的希望,也慢慢地度过了这一点一滴难忘的岁月。

2014年9月我开始真正上课,带七年级三班。每天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也是很晚才回去,即近单调的生活,却充满了十足的乐趣和充实。因为我明白,我必须努力,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我必须努力,这样才会有成绩,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我坚信:吹来春风一点点,化雨便作满天星。

11月份迎来了第一个期中考试,虽不是倒数第一,我依旧明白自己差别人太。同时校领导给我换了七5班。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教育思想方面

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坚持走诗情趣的教学路线,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基础较差,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做好转差工作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突出章节过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三、与同事合作上

我积极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上我做到积极请教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团结同事,共同进步。

四、在个人业务方面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学习语文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满怀着成功的喜悦,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会全力以赴永无止境的教育事业,体味着爱人的付出和被爱的幸福,为自己的梦想,为学校的发展,为孩子们的渴求奉献出我的所有。

2015年1月

上一篇:前台辞职报告怎么写下一篇:浅谈瑜伽的健身价值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