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论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红楼梦读后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深入了解民族主义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必做的功课。拜读徐讯老师《民族主义》一书后,进行了浅尝辄止的分析,希望使读者对民族主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论文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摘 要]读后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但是当前情况下,多数学生怕学、怕写议论文,特别是写读后感。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怕写读后感呢? 我想从“引、议、连、结”四个方面,来谈谈怎么写读后感。

[关键词]议论文,读后感,简述原文,引、议、连、结

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它占了初中课文的一定数量。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中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通过议论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和人生,训练辩驳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学生怕学、怕写议论文,特别是写读后感。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不怕写读后感呢?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引、议、连、结四字”,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作者:许飞龙

第二篇:《民族主义》读后感

[摘 要]深入了解民族主义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必做的功课。拜读徐讯老师《民族主义》一书后,进行了浅尝辄止的分析,希望使读者对民族主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民族国家

一、对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解

提到民族主义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民族,这说明民族与民族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民族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一个内容复杂涉及知识广泛的历史概念,不同的学科对民族概念的理解自然不同。关于民族的概念国内外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首先,我们在理解民族这一概念时要把它看作一个历史范畴去思考。其次,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对民族概念的认识去把握它。

在学习民族主义概念的过程中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把民族主义放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它的产生是随着世界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特别是大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第二,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近代它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政策和民族宗教价值观在世界范围的格局。即民族主义是不同的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博弈的工具。第三,可以说民族主义问题和国家问题是一个胡桃的两半边,来形容二者关系的紧密。尤其是和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合法性交织在一起。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直接为民族国家权力服务,是民族国家权力的重大功能之一。第四,民族主义可以在民众中激发出巨大凝聚力,御辱图强成为民族国家强盛的动力。

二、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展望

近代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次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伴随着他们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在西方出现了第一批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并出现了以民族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运动。第二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老牌帝国的衰落,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始了争取独立、建立民族主权国家的高潮,而民族主义往往以“革命”或“民族解放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以“独立”、“主权”等概念作为意识形态,并服从于所在的阵营。第三次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以两大阵营划分世界的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两大阵营所各自坚持的政治意识形态,一夜之间丧失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中,民族主义异军突起。

布罗伊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政治权利并以民族主义理由证明这种寻求和掌握国家权力行为正当的运动。”(1)当民族主义被扭曲与暴力结合之后,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等等。虽然民族主义的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如社会思潮、政治运动、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甚至是战争等等。但是我们只要把握住主要矛盾就能够理清民族主义的发展线索,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就是它和民族、民族国家、政治权利、精英的内在联系。

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民族、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狭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民族主义在这一新时代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笔者希望民族主义承担起维护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并使之和平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别的民族和别的文化承担起责任。坚信民主、自由、理性、和平的民族主义,才会有利于各个民族国家共同繁荣,和平相处。

参考文献:

[1]徐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2][美]塞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英]伯林·以赛亚:“民族主义:出人意料的力量”,本文原题Nationalism:Past Neglect and Present Power,1979年发表于Partisan Review No.46 ,后收入作者文集The Study of Mankind:An Anthology of Essays,秋风译。

[4][英]霍布斯鲍姆·埃立克:《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注释:

(1)[转引]Breuilly ,john.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p.2.

作者:刘瑛达

第三篇:《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读后感

[摘要]现象学是对一种现象或体验的研究,是要揭示体验对体验者的意义。对教育的现象进行研究是为了通过这些现象追寻教育的本质。对于教师而言,要重点关注教育情景中师生的“生活体验”,关注生活“前反思”的意义。教师要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耐心,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教育本质;教育现象学;读后感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杨珂,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教师。

这段时间我读的是《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这本书。拿到书的时候大约是6月初,因为当时一直忙着期末复习,所以真正坐下来静心读书是从端午节的三天小长假开始的。

书虽然不厚,只有152页,但是开始的那几天读得很费劲。那几天看书的时候最常做的两个动作是往前翻翻和往后翻翻。往前翻是因为刚看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讲的是什么;往后翻是因为总想看一看、算一算还有多少页才能看完。

一天,我实在看得郁闷,就发了条微信,结果很多同事、朋友都鼓励我,帮我出主意。一个朋友告诉我可以翻译成拼音看,我开心一笑,继续读下去。其实现在想想为什么读得这么难呢,主要是因为平时看的都是一些实践性、经验性强的书,很少涉及这种纯理论的研究型书籍。后来我找到了一个读书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即重复”。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任何一本书。”100遍很难做到,但多读几遍是可以的,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

现象学是对一种现象或体验的研究,是要揭示体验对体验者的意义。对教育的现象进行研究是为了通过这些现象追寻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来说,就是要重点关注教育情景中师生的“生活体验”,关注生活“前反思”的意义,就如同看问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考虑一样。如书中举的例子,有人发现孩子荡秋千的次数比坐滑梯的次数多,这是一个现象。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就需要研究孩子在荡秋千中发现了什么让他们高兴的东西,要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现实的世界,从而更好地研究他们的兴趣点。回到教学中,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学校在七、八年前就曾经开展过跳蚤市场、读书义卖等活动,而且办得特别成功。当我们觉得某一个东西很好的时候往往直接拿来就用了,很少去考虑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它有什么样的意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往往就只是开展了一个活动。我们去黄岛的双语小学和北京的亦庄小学参观的时候,发现他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但他们是按照课程来做的,分做之前的研究和准备、做的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做之后的总结与反思等几个部分,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全过程,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受益更多。有人说:“真正的种花植树者,才知道种植的快乐不全在于得到它的花和果。”从一粒种子开始,到萌芽、成长、绽放的整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生命的愉悦。

如天才漫画家朱德庸,53岁时他才知道自己从小就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从幼儿园到高中,朱德庸都是班里那个最不受欢迎的学生,是被孤立的孩子,一切事情告诉他,他是一个很蠢、很笨的小孩。他因为没有同学愿意跟他玩,所以只能跟虫子做朋友,只有在虫子面前他才最自在,在虫子面前他才不会自卑,他认为自己和虫子是平等。好不容易考上一个三专的时候,妈妈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再被退学了。”结婚后他发现自己还有识字障碍:第一行字看完,看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已经在他的脑子里消失了。看到这其中的某一条,有些老师的脑海里也许已经浮现出班里某个学生的身影了。朱德庸说:“我之所以能画出这样的作品,是因为我现在还有一颗小孩的心,也许正因为我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成就了今天的我,如果有一天我变大了,我可能就不会画画了。”其实,像朱德庸这样的人有很多,如考试总是不及格的莫言等。其实,我想告诉老师们的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因为一时没有看到其中美丽的风景就断定他永远不会有一片灿烂。

朱德庸在自述中说:“老师是正义的化身,往往最不正义,他的外衣让他可以滥用权力。你没有反抗的能力,连表达的能力也没有,只有承受,这就是真实发生在小小的我身上的事。”

每个班里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孩子,而我们往往缺少耐心,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不给他们长大的时间。我不得不深刻地反思自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世界,他可能擅长数学,可能擅长画画,可能擅长运动,我们不能只用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衡量他们每一个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秀的孩子。《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如何观察、怎样衡量、如何分析每一个现象,书中有一系列的方法与措施。我们要通过每一个描述,从中找出该事件中对于受访对象来说的关键时刻,这些时刻会“像飞溅的火花”从描述中迸发而出;要用“新奇的眼光”认真阅读每一个现象,让事件自己说话;要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野花中看天空,从每一个现象中看孩子。

参考文献:

[1]〔美〕巴里特,等.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M].刘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宁虹.教育的发生:结构与形态——发生现象学的教育启示[J].教育研究,2014(1).

[3]朱光明.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7(11).

作者:杨珂

上一篇:初中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年级组长德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