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砥砺奋进新时代

2022-09-10

第一篇:征文砥砺奋进新时代

砥砺奋进新时代,青春筑梦新征程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激动、振奋,成为全国人民收听十九大报告的共同感受。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是指导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把握新时代,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新时代青年要切实转变思想,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总书记的报告“新”意盎然:“新”,首先体现在新时代,我们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是新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 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是新理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指导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理论基石;“新”,是新方略,十九大报告中谋划了今后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怎样干得更好。报告提出的这些新概念要求我们青年干部要积极求变,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跟着党,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

新时代青年要牢牢扎根基层,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总书记说过:“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思想的重心下沉了,才能扎根基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基层需要广大青年,新时代需要广大青年,只有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让青春无悔,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青年要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引领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我们党的创新力体现在哪里?最根本的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在十九大报告中,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列举了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让老百姓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回顾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同身受,都离不开“创新”二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用信念、实干、担当、创新怀揣初心,立足岗位,把梦想变为现实,才能真正砥砺奋进迎接新时代,青春筑梦踏上新征程。

第二篇:“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征文:时间蜕

变人生

时间是度量生命长短的标尺、是记录人生厚度的硬盘,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却又意义不同。在企业砥砺奋进的五年里,我的人生蜕变得更加阳光。

五年前,我的岗位和现在一样,依然是一名供电所所长,但那个时候的我,锋芒毕露、霸气十足,颇有一方诸侯的感觉,飘飘然不知所以。

停电是我们当时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惯用招术。催费要停电,对危及安全的线路及设备要停电,线路故障要停电……总之处理问题就是先停电,不讲程序只讲效果。对此,老百姓背地里骂娘,称之我们为“电老虎”“电霸”,但见面还是笑脸相陪,毕竟,电是时代不可或缺的商品,谁也不愿与电力管理者正面为敌。

一度,我的业扩报装不论时限论关系;一度,我的供电服务不凭承诺凭心情;一度,我处理电费纠纷不讲道理讲喝斥……日常咄咄逼人的工作态势让诸多客户对我近而远之。现在想来,那种工作方式真是夜郎自大、专横跋扈,如今满是羞愧和自责。

五年时间,企业文化宣贯净化了我的心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企业文化如同清洁剂一般不断为我的思想除尘去垢。从中,让我倍感促进行业科学、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使命感是多么任重道远;让我领悟自信自强、不断超越的企业精神是何等难能可贵;让我诚服共识、共创、共享的企业价值观是何等挚情至容。我对企业实现思想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服务现代化,致力于成为受尊重的现代化电能服务商的企业愿景憧憬不已。我乐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修为,把工作视为享受,把责任当做使命,学会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为自己寻得踏实,为公司、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五年时间,企业人才教育培训为我输送了养料。要成为好员工,必须具备优秀品质和相应业务技能。在能力恐慌的情况下,唯一好的办法就是在培训中获得能量。对此,我感同身受。五年里,我参加过行业技能大赛练兵培训、通讯员培训、岗位职责培训、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等各种不同的培训。促使我了解企业战略目标、经营方针、规章制度,从而提升了个人的交流技能、操作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实践证明,因为业务技能得到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较过去更加精准快捷了;因为政治思想得以升华,化解突出矛盾的思路较过去更加灵活有效了。我增加了承担责任的主动性,也敢于正面困难和矛盾。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教育培训对每个人的成长是何其重要,一点也找不到拒绝回报企业的理由。

五年时间,地电创新管理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高度,就如一则故事讲到: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这就是悲观与乐观者对待问题的态度。在我看来,砥砺奋进的五年里,地电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已经大幅度提升,智能电网蓬勃兴起,优质服务有口皆碑,各项机制规范合理,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说明我们必须珍惜这个大家庭,因为这是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纵横驰骋的疆场,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策马扬鞭来展现我们的才华和本领。作为班组带头人,我既肩负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任,也承担着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职责与使命,必须与时俱进发挥好以上率下这一羊群效应。因此,我努力约束自己,坚持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不断强化班组执行力。工作中,全面摒弃陈规陋习,凡事按规矩、按流程办。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XX年,个人获得市级“优秀供电所长”荣誉;XX、XX年先后带领班组获得市级“平安站所”、县级“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等荣誉。荣誉属于团队,快乐归于自己,这可能是时间留给人生最珍贵的礼物吧!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五年时间,转瞬成为过眼烟云。追逐逝去的五年,我经历了地电发展的重大改革,见证了地电奋进的艰辛与不易,不再听闻人们评说我们的垄断与高傲,赢得的是与老百姓的互信和尊重,这就是每个地电人为之付出所换取的丰厚回报。作为地电员工,我为此感到知足与心安。

第三篇:关于“砥砺奋进的五年”的主题征文:一线岗位,服务先行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砥砺奋进的这年,工商银行泰州分行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许多先进人物。许许多多的基层优秀员工在平凡的岗位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一线岗位,服务先行

当问社会上评论起哪个银行好的时候,多以服务这个标准来评判,谈论最多的则是银行的柜员。银行柜面是大众接触的第一线,柜员的一言一行,都被代表着整个银行的形象。我行柜员胡娜作为一名银行一线服务工作人员,以提高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为抓手;以提升“三声两站一微笑”“双手接递凭证”“一站式服务”等规范化服务为目标;始终坚持“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的服务理念,在现金窗口恪尽职守,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加强规范的操作意识,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的速度,减少差错发生,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其真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赞许,也赢得了总行XX年先进个人。

后台岗位,默默奉献

后台中心是干什么工作?总有人不解的问“他”。业务处理中心陆银龙是这样回答的:后台是业务的有力保障;后台是业务的坚实支撑。操作、审核、记账--后台中心每天的工作看似相同,其实不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和创新,我行系统不断升级以及新系统不断投产,使得在业务中经常碰到一些新问题。为了保障业务的延续性,“他”总是要求自己及时掌握、学会、学透。每天把当天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业务操作中好的经验及时传达给每个柜员,对一些有疑义的地方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加深理解。虚心的学习,刻苦的钻研,使大家很快的掌握了业务的操作流程,深刻理解各项制度和规定出台的目的,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对风险的判断能力,从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陆银龙在工行工作37年以来,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默默地奉献的“他”在XX年被总行评为先进个人。

营销岗位,砥砺奋进

在经济形势复杂、有效需求减少、客户风险加剧的不利形势下,陈明积极克服困难认真落实总行工作部署,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拓展信贷市场,努力防控风险,为全行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事信贷业务工作的她,从不抱怨工作的琐碎与繁杂;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信贷各项业务经常要等到总省行的授权审批后才可以完成,所以加班加点对她来说是平常事。她总会比别人多工作很长时间,柜员贷款发放成功后就可以下班了,她还要检查所有的流程是否正确,小到合同条款的复查,大到各项审批流程是否健全,她总是亲力亲为,非常认真负责。对此她早已习以为常,性格开朗的她总是最后一个下班回家的人,她的辛勤工作鼓舞着每位员工。其本人XX年也被总行评为先进个人。

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很多的星星在夜晚看不出,很微小,正是这些看起来平凡、微小的星星才组成了璀璨的星空。三寸屏幕,三尺柜台系服务;一颗丹心,一生奉献写人生。他们只是工商银行泰州分行砥砺奋进的这年涌现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员工正在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工商银行,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

第四篇:“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征文:加快电网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

“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征文:加快电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人均收入提高,民生得到改善,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电力供应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用电设备逐年增加,电网负荷逐渐增大,原有的农村电网已经难以承受巨大负荷,为了适应这些日新月异的改变,农网改造就变得刻不容缓。

紫阳县供电分公司承担着全县30万常住人口以及多家大型企业的供电重任,为了解决供电可靠性低,变电容量不足等问题,紫阳分公司从农网改造工程开展以来,早计划,早安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攻坚克难,逐步对紫阳电网进行改造。

紫阳县位于大巴山北麓,紫阳县境内可谓是万山重叠,交通不便,为电网建设造成不少困难。电力设备物资基本上靠电工肩扛背挑,建设铁塔,栽杆埋线,将电力线路从高山铁塔上穿越千沟万壑送进千家万户,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遇到困难,我们电力工人愈挫愈勇,勇挑重担,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风雪严冬,一直坚持这项重任,努力实现户户通电,同网同价。经过全体职工多年的奋斗,电网建设趋于完善,重大节假日期间,电力正常供应电网安全运行,供电可靠率大幅度提高。现如今智能电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进一步更大程度的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紫阳经济发展快,经济总量持续提升,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紫阳分公司主动配合县委县政府的规划,积极与用电大客户交流了解用电需求后,实地勘查测量,遵循绿色生态理念为大型企业、茶厂、特色景点建设以及安置点建设配置专属变压器,保障生产过程中电力正常供应。

紫阳分公司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荣获紫阳县XX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XX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XX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一等奖,XX工业经济及招商引资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以后,我们将不断超越,树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创建智能电网,输送优质电能,提供满意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

第五篇: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七十年发展综述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奋进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七十年发展综述

新中国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走过七十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了一次次发展跨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七十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奋发崛起的脚步,赤峰工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零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功跨越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加速迈向中后期,递交了一份辉煌的历史答卷。

七十年沧桑巨变

赤峰工业历史久远,早在2800年前,林西县官地镇大井自然村一带就有先民开采铜矿、铸造铜器。据记载,1947年,赤峰地区仅有挖金、麻黄膏、发电3个小厂矿、6个烧锅、3个小煤窑和一些手工作坊,到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赤峰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回顾发展历程,赤峰工业七十年至少实现了六个巨变。

巨变一:从无到有,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对赤峰人来说,发展现代工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短短七十年,赤峰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露天煤矿——平庄矿务局西露天煤矿、首家整套引进德国火电机组的坑口火力发电厂——元宝山电厂在赤峰建立,赤峰盐酸麻黄素产量雄踞世界第一,工艺产品《万里长城》艺术挂毯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轻重工业协调配套、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功能互补、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竞相发展、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32个行业大类。特别是培育出了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7%,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巨变二:从小到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七十年砥砺奋进,赤峰工业企业快速增加,大中小梯次逐渐完备。2018年工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5366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19家,规模最大的赤峰远联钢铁销售收入已达96亿元。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重点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期的全国产量还高,例如平煤集团全年产量达6200万吨,比1949年全国总产量3700万吨高出1.68倍;

全市发电量达343亿千瓦时,比1949年全国245亿千瓦时高出40%;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千亿元产业带、千亿元工业区、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百亿元产品等正逐渐变成现实。

巨变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1985年,赤峰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真正成为赤峰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最高年份的2011年达到46%,工业上缴的税收最高年份占全市税收收入的47%,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就业富民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核心阵地,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税收过亿元的13户企业中就有10户是工业企业。建国以来,自治区第二大、赤峰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年产40亿立方米大唐煤制气项目,长江以北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大地云天投资40亿元的12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瑞阳化工投资25亿元的季戊四醇项目,建国以来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生产企业普因医药投资20亿元的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全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伊品生物投资100亿元的50万吨系列氨基酸项目,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型铸造项目等,一个个行业领军企业、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一个个体量强大的科技项目落户赤峰,为增强赤峰工业经济实力增添了力量。

巨变四:从分散到集聚,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赤峰工业从零起步,计划经济时代得到发展,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七十年后,工业发展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的集约集聚发展新局面。2018年末,全市5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我市已形成13家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已超过60%。

巨变五:从传统到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赤峰工业经济不断鼎新革故,特别是科技赋能工业发展使得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老树发新枝”。一方面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

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以上,新兴产业对赤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目前,全市入选自治区“专精特新库”中小企业51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0家,全市共有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技术中心35家、自治区认定的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62家,有13种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14家企业的17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同时,涌现出1个国家级低碳园区、9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绿色矿山企业,绿色成为工业发展的鲜亮底色。

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目前,80%以上的企业在财务、销售、采购等方面实现了单项或多项信息化应用,10%左右的企业逐渐向财务与业务无缝集成、采购销售生产一体化、生产管理与制造控制衔接等领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生产管理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制造业”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我市已有15家企业入选国家或自治区两化融合企业贯标试点,9家企业入选自治区级贯标试点企业,还有832家企业登云,信息化引领赤峰工业迈向新时代。

巨变六:从单一到多元,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赤峰工业企业基本是国有或集体企业。1982年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后,私营企业、个体户开始迅速增长。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等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3%,贡献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2%,非公经济真正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力军。

七十年风雨兼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峰工业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阶段。

1949—1978:赤峰工业艰难起步

解放后,赤峰工业蹒跚起步。历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3)、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1963-1965),赤峰工业围绕煤炭、电力、制药、皮毛皮革等产业开始上项目、搞建设。这一时期建设了赤峰制药厂、平庄矿务局、赤峰地毯厂、赤峰第一水泥厂、赤峰钢铁厂、赤峰中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奠定了赤峰工业体系的雏形。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管辖期间,我市能源、轻纺、机械等工业取得重大发展,一个个国家投资项目落户赤峰,一批批工业企业投资建设,诞生了元宝山电厂、赤峰第一毛纺厂、赤峰针织厂、宁城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赤峰第二毛纺厂开始筹建,轻重工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工业局面初步形成。

1979-1996:赤峰工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赤峰工业生产力得到快速释放。这一期间,以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内涵扩张式发展方式成为主基调,一大批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到1996年,全市工业涌现出了能源、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等六个支柱产业,形成了赤峰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据统计,1996年赤峰工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是1978年的14.4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5%以上。赤峰工业在自治区排第三位,赤峰市乡镇企业连续12年排在第一位。

1997-2001: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997年,赤峰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借助国家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优化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按照壮大一批、兼并一批、重组一批、破产一批的方案实施改革转制。1998年,全市大部分国有企业被迫停产破产或改制重组。历时三年多的阵痛和改革,在付出沉重代价、经过多方探索之后,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任务,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转型。

2002-2012:新世纪赤峰工业发展的黄金10年

伴随改革的深化和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赤峰工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市委、市政府从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适时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一大批承载着赤峰工业经济梦想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成为赤峰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实施资源深度转换战略,我市成为独具魅力的“风电三峡”,2008年全市风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地级市;

以优势金属资源开发冶炼为重点的矿业经济和冶金产业快速扩张;

以大唐煤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以伊品生物和瑞阳化工为代表的玉米生物化工成为赤峰工业的新亮点;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遍地开花,中小企业千帆竞发。到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58亿元,是2000年的18倍。赤峰工业彻底实现了涅槃重生,正以骄人业绩在市场经济轨道上阔步前进。

2013-2019:赤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赤峰市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再到驱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新兴产业在创新中壮大,新旧动能在创新中转换。从大抓工业转向抓大工业,工业集中做好新型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排降耗的“减法”,打出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合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由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四园”架构而成的东部工业走廊横跨三区,气势恢宏,成为赤峰工业的引擎和经济大市的脊梁。“飞地经济”“退城入园”等妙招迭出,正引领新一轮工业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约时代的到来。

七十年酌古御今

翻开成绩单,满目皆亮点:现代化工产业飞速发展,金属冶炼企业强筋壮骨,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生物医药产业更新迭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中国北方最大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国内重要铜铅锌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268个科技创新平台、14家众创空间、25个孵化基地、43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代,赤峰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守护“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共赢。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双双下降。在工业最集中的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可吸入细颗粒物比上年下降8.8%,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转型升级,写就赤峰工业最美篇章;

绿色发展,铺开赤峰工业鲜明底色。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光无限,赤峰工业70年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足以让人深受启迪,畅今达远。

赤峰工业和信息化70年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只有牢牢抓好工业这个实体经济,地区发展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工业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只有坚持集约集聚发展,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赤峰工业才能永立潮头。

上一篇:智慧公安情报大数据下一篇:政教处常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