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天净沙秋范文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城关教委 刘变变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了解元曲的内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1、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结合预习) (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3、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简介作者及元曲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学生齐读 个别读)

(2)、作者以“秋”为名,曲中哪些字、词能直接点名秋意? (3)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的景物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2、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内交流)

(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2)“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景物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3)诗中“飞鸿”这一景物是比较特别的,鸿雁有什么有什么特点? 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

(4)、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什么? ( 结合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谈理解。)

五、展示点拨

1、描绘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2、指导朗读

六、拓展延伸

1、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对比朗读 2,读改编的现代诗《秋思》 改编的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七、作业布置: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天净沙·秋

萧瑟 静

对比 飞鸿 动

绚丽 静

第二篇:《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但学习过程中不够细心。不能理解 诗词中的意境。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曲,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用十八个字,九个词。写了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用词凝练。这首曲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作品能够经久不衰。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曲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元曲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元曲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与品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环节一:导入

1、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2、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

环节二: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可能是写秋天的想法,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3、我们刚才想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想到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在文中勾出。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想到了什么?加上这几个字呢? 枯藤 老树 昏鸦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②读下面这些词,看能给我们带来秋的什么味道? 古道 西风 瘦马

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寒冷之感。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③让我们构思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游子,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断肠!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6、小结: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环节三:

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三篇: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 秋思》教案

中师 於敏佳 20121003117 一.课题:《天净沙 秋思》

二.授课时间: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三.授课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 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涵义

4.品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及是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背井离乡的游子的思念 六.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 秋思》的意向及作用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授法,练习法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长时间离开家的经历吗?那时候是什么心情呢?„„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你们基本都是因为旅游或拜访亲友,你们可以说应该是很享受这种过程的,可是想一想等你们长大了,你们必须面临一些其他的事,你们可能在外求学甚至直接在那里成家立业,那个时候你们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你的故乡见到你的亲人,那时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不过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先进的通讯,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缓解我们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你们知道在古代如果背井离乡的人想家了该怎么办吗?„„对,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电话,只能靠书信或者是诗词等一些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人是怎样用诗词寄托思家之情的,《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又是以怎样的心境在异乡生活。

(二)初读感知 1.介绍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至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

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片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只小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齐读全词,读准字音,感受词的韵律感,请学生给词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

一、

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再次请学生朗读,了解大概意思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三)深入理解 1.再次朗读,了解意境

(1)词中都有哪些意象描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悲凉秋景图,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设想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一生不得志,长久漂泊在外,他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2.分析景物

(1)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2)“古道西风瘦马”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秋的味道?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3)“小桥流水人家”不太符合悲凉的意境,作者把它用在这里有什么样的想法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4)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5)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3.这首词运用的什么抒情笔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在外漂泊身心疲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四)拓展延伸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天净沙 秋思》,并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小文章,300字左右,文体不限。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悲凉秋景图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词的结构,了解了意象这一特殊名词的运用及涵义,也了解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及秋色的萧索与冷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篇:天净沙(本站推荐)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融入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融入诗歌意境体会作品意蕴。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都是什么样子啊?也许硕果累累,也许多愁善感,是金色的童话。那么,在一个游子心中,秋天是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吧!

二、解题: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与唐诗宋词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也就是戏曲,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思》就是属于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学习这首小令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三、朗读诗歌:

(1).先由学生自由朗读

- 1 -

(2).再由学生齐读

(3).老师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仔细体会诗歌意蕴

(4).师配乐泛读并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句及景物,并由老师板书出来.

(5).学生配乐朗读,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枯藤、老树、昏鸦而不用青藤、绿树、晨鸦?

四、引入作者介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马致远这首诗中如此多的景语又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语呢?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致远吧!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和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一样,他也是意气风发的。早年热衷于功名,甚至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想要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却又屡不得志。他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看透了人生耻辱,五十岁入仕,对官场腐败极为不满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据说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西落坡村口有他的故居,似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所以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漂泊生涯的真实写照。

六、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优美的图片展开自己的联想,进入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诗中的景语中有哪些景物?并说说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该是怎样的人?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老师适当的点拨。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儿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分别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来修饰。使本来极具生命力的景物显得萧条颓废,本来没有感情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失意,一切在深秋春色的笼罩之下与诗人凄苦、愁楚的心境遥相呼应。

(2).“枯”字本身就含有破败凄凉之意,“老”字更是显露出生命末端的凄凉垂死的意味,在加“昏”字光线也是暗淡的。“小”、“流”、“人”却又把原本普通的“桥”、“水”、“家”刻画的富有生气,显得清新儿幽静。与上一句的凄清形成对比,所以这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说明很少人走,显得荒凉,而“西风”原本就是一种固定的诗歌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表达一种凄凉之感。“瘦马”就更添悲凉了,西风萧瑟的秋天,只有羸弱的老马陪着诗人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夕阳西下”又为这幅凄凉的画面加上一点惨淡的光线,常言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是四十来岁,还未进入仕途,觉得自己这一生不会再有什么机会驰骋沙场了,就像夕阳一样慢慢隐退,可自己的梦想却未实现。依然在外漂泊,没有一个能安心居住的家。“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出主旨,诗人将自己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等一切衷肠用一只枯颓的笔同吐倾诉,他心驰物外,却又将意溢于境。直观而贴切的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七、让学生根据诗中意境,用语言描绘出这幅深秋村野图。

(例)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垂死的老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停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又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安谧而温馨;而荒凉的古道上,疲惫不堪的瘦马脱着我踽踽独行,凛冽的西风吹起我单薄的衣衫,饥渴交加的我多希望那边是自己的家乡啊!可是夕阳已经西下,乌鸦都有了自己的巢穴,我还漂泊无依。何处是归宿啊?这叫我怎不愁肠寸断?

6.在理解文章内容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细细体会。直至背诵。

八、拓展延伸:

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并将其与本诗对比,体会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板书设计:

景语情语

枯藤老树昏鸦(意境)冷落暗淡

小桥流水人家(夙愿)清新幽静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萧瑟凄苦

夕阳西下(光线)更添荒凉

断肠人在天涯(情感)愁肠寸断

诗中画 →凄清的意境 →清新僻静的村野图景 →荒凉的昏暗画面 →惨淡的光线 →漂泊游子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背诵

2、细细品味此小令,重点体会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细分析,能够深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解课文:

1、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及戏曲作家。毕生从事杂剧创作,今传15种,代表作是《汉宫秋》,散曲120多首,有《东篱乐府》传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满朝政隐居田园。

2、详细讲解课文:

A.文章题目: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解释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B、学生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

答: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西下)夕阳

C、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副什么样的场景,结合文章并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D、具体分析这些景物及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凄凉暗淡的景象(点明时间在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会想到)温馨柔美的江南水乡的农村图景 问:这样写不显得矛盾吗?

答: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行人看见乡村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优美景色给人以休闲雅致的感觉,自己却置身于这荒凉的古道上,独自漂泊,在外更增伤悲。

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萧瑟荒凉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凉之感 夕阳西下——使昏暗的画面有了些许暗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联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照理解) 断肠人在天涯——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E、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

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综合分析文章: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升华)

上一篇:往事随笔范文下一篇:题库浏览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