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爱弥尔读书心得范文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 《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

(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 ,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问世。1754年卢梭相继出版了《新哀路易斯》(1761年)《社会契约论》《爱弥儿》(1762年)等惊世骇俗之作。另外,卢梭还撰写了《忏悔录》、《论政治经济学》、《孤客漫步遐思录》、《论戏剧:致达朗贝尔信》、《让·雅克审判卢梭》、《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等主要著作。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三、写作背景

在18世纪的欧洲国家里,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正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法国,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古典主义和神学占统治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传统的古典主义学校里,教师对儿童“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他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当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当时法国的社会状态和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的状况,引起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痛恶。他们尖锐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的黑暗,提倡“理性”和宣扬唯物主义,启发民智。同时,他们重视教育,要求通过教育来培养资产阶级的“新人”,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整个法国社会处于由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大革命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大革命进行思想准备,他们首先发动了一场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是一场基于自然理念的革命,它的实质在于新的自然理念使社会生活的变迁方向正当化了。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教育的现代性表现的也很强烈,但与教育思想之间构成密切关系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一时期,对教育问题进行最深刻论述的是作为18世纪小资产者民主思想代言人的卢梭,他在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理想教育。但需要指出的是,《爱弥儿》中虽然提出了“自然人”的概念,但“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的人,只是因为民主制度尚未建立,专制的国家已经混乱腐朽以致不成其为“国家”,所以卢梭不赞成培养那个国家的效忠的公民,相反,应全力排除那个“国家”对人的压制、毒害。愈是忠于那个“国家”,就愈是丧失个人的独立性和价值。一旦民主制度建立,就要由国家管理教育,设立学校,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忠诚的爱国者、公民和具有博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人。在《爱弥儿》原序中,卢梭就明确指出:“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只想说明:很早以来就有人在大声反对这种旧有的教育方法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人们可以用师长的口吻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口气了,然而这种口气,高傲的哲学家是不太喜欢的。尽管有许多的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我阐述的这个问题,在洛克的著作问世之后,一直没有人谈论过……”爱好自然,归于自然以及自然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在这方面,卢梭是卓越的倡导者。因此,《爱弥儿》实际上是一部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

四、《爱弥尔》内容介绍

《爱弥儿》1762年首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这部卢梭自称“构思20年,撰写3年”的著作用夹叙夹议的小说题材写成。其中《爱弥儿》中提出了一个合乎自然法则的教育计划。爱弥儿是该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他假设的教育对象。卢梭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新教育思想。 全书由原序和五卷构成,按爱弥儿的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和婚姻(主要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女子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我在这里从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关于儿童教育”来描述其在各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

关于“自然主义的教育”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且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但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另外,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二是人的教育;三是事物的教育。但教育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这种独到的见解使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爱弥儿》乃至卢梭本人思想的核心. 关于“儿童的教育”

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所以,卢梭的儿童观显然是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应用。

而且,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和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因此,作为世界名著的《爱弥儿》,其内所涉及到的儿童观及其儿童教育思想便成为广大教师学者所关注的焦点. 《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集中体现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更能为现实的儿童教育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研究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寻求其对现实的启示。

五、对现实的教育意义

卢梭通过自然主义哲学观建立起来的这一套教学阶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编制法则的,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导向作用。但是,卢梭将各阶段教育人为的断开,又是违反教育法则的行径。因此,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其思想内涵 。

六、原文赏析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觉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3、既然你不能阻止一个孩子学习别人的样子,那么,就必须小心地把那些样子按照最适合于孩子的形象烙印在他心中。

4、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独立于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5、不能因为孩子的请求,而是要根据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给予儿童他们应该得到的。

6、一个人在那里坐吃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于盗窃。

第二篇:爱弥尔心得体会

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外国教育史》这本书中了解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这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它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年轻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有多少孩子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早上,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懵懵懂懂地洗脸刷牙,嘟嘟囔囔地背起书包,看得出他还想睡,也感觉得到他不情愿,可是大家都在为儿女的教育增加“营养”,我们如果不补行吗?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想起某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出世”。当然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急切地想要打造自己心里所设想的完美孩子,于是从小就开始精心地安排着孩子们的发展路线。 然而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孩子这样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正是家长这样的“催熟”造成了畸形的果实,卢梭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真的在做最愚蠢的事情。

其实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都在强调改革,提倡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孩子学习的负担更重了。同卢梭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思想相比,我感觉我国的教育始终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

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则使孩子们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这种重压学习教育的真正悲剧,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师的辛勤,毕竟,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声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则会事与愿违的降低。对于大部分的的学生而言,学习就蜕变成只是往脑海中塞知识的机械重复动作而已,丝毫没有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知识、技能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是也应有度。一旦超过了某个度,就必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消极的影响。

二、超负荷的物质消费

卢梭还说要“尽早的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对现在孩子们优裕生活的担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这些我们说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当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是有责任对其进行抚养教育的。但是那天听说一个高二的孩子一个月要花家里五百块钱还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个消费不高的地方。这个数字也许就够了贫困地区孩子半年的生活费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这样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现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为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尽量满足。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关于自由、创新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

而我们现在对于学生的教学则是死的,没有生气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则听讲、记忆,成了知识灌输的容器。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 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在这里,我无意去指责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毕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承认,更多是缘于学校有高的升学率、有好的口碑。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所谓的创新啊、研究性学习什么的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学习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也就是在那时的卢梭连学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们现在却依然在忽略学生的心。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个所谓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地狱是一共有十八层的。只有最十恶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达。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层地狱的人却听到从底下传来的声音,于是好奇,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教师,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荣幸呢?居然能比杀人犯还更高级?原因是杀人犯杀的是人的身体生命,而教师杀的则是另一种生命,扼杀了学生的心理生命,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也算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给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敲响一个警钟吧。

而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互补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空谈能力是幻想,而只讲知识也是不合理的,相反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也在以几何级数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种知识的爆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文本的、网络的文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呢?就象卢梭指出的:知识有几种,一种是假知识,一种是无用的知识,一种是助长人的骄傲的知识,一种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毫无疑问,我们只要把知识合理的归类,就可以做到正确的知识选择。因为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

从《爱弥儿》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依靠自己,没有经常求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的主张是,不按成规来管教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正因为如此,卢梭的爱弥儿是需要在很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中才能学会的艺术,是保持无知的状态,即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这种无谓的思想有点类似道家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放纵自为。卢梭的放任却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卢梭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容易忘记他们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让笔者很感慨的却是,现行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的教育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所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课堂,一出了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不仅家长、还有教师,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一个反面的教育,难怪有人有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结果在两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响。

作为祖国未来的儿童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更期望他们在以往的知识基础中汲取最有用的部分,这样才能促进人们更好的向前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有“爱弥儿式”的自由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第三篇:爱弥尔

读《爱弥儿》有感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法国启蒙运动者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儿》。有的教育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虽然这些说法难免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爱弥儿》的确值得我们阅读和研究,从而批判的继承教育文化遗产。

卢梭的《爱弥儿》虽然产生于18世纪,然而他的教育思想在很多地方不谋而合。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而卢梭也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爱弥儿》全书共五卷,贯穿于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来自三个来源,即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指的是善良禀赋;人事指教导者的启发和培养.事物指教育环境。卢梭断言,要永远以本能做教育的指引。他以对待天性的态度作为衡量好坏教育的分水岭,的确旗帜鲜明而声势浩大。卢梭竭力推崇儿童的天性和尊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他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把儿童当儿童看。这个近代教育范畴中的强音,是别人很少如此认识深刻而大胆道出的。正是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新的轨道。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他说儿童时未成熟者,不是学问家,教师施教要设身处地为幼小儿童着想,不能脱离儿童,不能揠苗助长。卢梭将受教育者的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各个时期的教育也应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主。卢梭虽然不曾明确提出建立教育科学,却在实践中实现了这桩要求,给教育科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尤其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书中的24页,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这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当然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志向并不在此的教师。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是因为父母之言,考分限制以及找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使然.一位年轻的校长建议老师,如果你的志向是搞物质经济,那么千万别继续窝在校园里。这对你对学生,对周边的同事,对学校的领导,都是一种不经意的伤害。其次,卢梭还认为教师还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书中,卢梭把教师抬到难以企及的地位,责任重大。与别

人意见不同,卢梭认为,教师还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卢梭还说:“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第四篇:读《爱弥尔》有感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1200032姓名:龙琴

在我的认知观念里面,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卢梭作为一个“唯性论者”,为了一心一意地过着自己纵情声色的肉欲生活,将其与旅馆女仆德莱斯·勒华色的五个孩子全部送达了孤儿院或者寄养在别人的家里。作为父亲他却没有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在教育儿女的经验为零,却写出为世人所推崇的教育巨作——《爱弥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所以带着偏见很努力地看完了《爱弥尔》,虽然不满卢梭在对待自己子女问题上的态度,可是《爱弥尔》书中的一些观念和思想确实值得思考。

卢梭在书中首先提出人性虽善,可是还要经过修剪,这样人的处境才会好些。显然这个所谓的裁剪就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需要文明的推动,而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手段就是通过教育。不论是在历史发展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教育时时刻刻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其在教育重视程度有目共睹,而教育给日本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在二战失势,在此后的经济复苏中,日本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和隐形资本,如今日本已列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爱弥尔》第一卷中,卢梭提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要使其自然发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卢梭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写的人,但是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撇开对卢梭的偏见,其实我很很赞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学习者是要在学习中体验幸福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孩子体验得最多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在一考定终身的大教育环境下,为了升学,很多人都在这种压抑中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痛苦,在以通过考试为终极目标的现在课堂下,老师满灌式教学,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急需的就是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卢梭也提到,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这句话改为,动力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一个人做事要动力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一件事。为什么在现行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学习得不快乐去还是要去学习,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有动力,有动机,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有个好前程,这大概是很多学生普遍的动力,为着自己的前途拼命地努力着,期待着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能平安的度过。

“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记得曾看过一篇调查,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作为终身的事业。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就是要有觉悟将教师作为终身的事业,要有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国家实行的特岗教师计划,我觉得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将参加特岗教师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一个跳板,而不是纯粹的出于贡献。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就有功利性质,这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之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孩童进行感官教育。孩子就是孩子,大人就是大人。孩子的世界应该就是简单快乐的。不应该背负太多的包袱也不该有太多的压力,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被压抑,在这个时期应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背负的太多的东西,其中背负地最重的就是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跟别的孩子的比较之中,孩子很多时候成为中国人炫耀的资本。父母盲目地攀比,你家的孩子会跳舞,我家的孩子就不仅要回跳舞还要回弹琴,我家的孩子一定要成绩好。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小小年纪便背着重重的书包穿梭在什么英语班,奥数班,特长班中。这样孩子学得多了,父母开心了高兴了,可是孩子不快乐了。这其实跟中国人爱面子有关,孩子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光了。很多人说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苦了很多中国人的孩子,其实我想说,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好面子害苦了孩子。记得我父母跟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其他的事你别操心,别担心。”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的,有时候真的很郁闷,难道对我们来说,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没有别的事情吗?难道我们只能是学习得奴隶,成绩的奴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残忍,而在这种畸形的社会潜意识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按着那些所谓的正确的道路活着,无法挣脱。不得不说是我们的而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卷论述了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他谈到了三点:

首先是“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得能了,探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下,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学会的是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而在如何学习的认知上基本为零,他们只知道如何将知识记住了,知道做题目就行了。大学里的教育虽然高喊发现式开放式教学,可是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那些口号喊着好听,基本上都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课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老师在上面照本宣科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一到考试重点发下,学生背背重点考试六十分万岁,根本跟满灌式教学没差别。所以要在中国的课堂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基本上很难,学会真的很重要。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什么都是浮云,除了些考试重点和一些偶尔的德教要听听外,自己看书学到的才是印象最深的,老师在其中只是个引导的作用,知识课本上有,老师的作用只是偶尔的点拨让你学得更快更好而已,所以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的时代,学会学习尤为重要。

接着他谈到在工作,教育和学习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用用处。很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都有这样的疑问,我发现大学里面学得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那些东西跟我们的社会根本就是脱轨的。其实未必,有些知识对现在有用,有些东西又是对其长远有用,特别是那些抽象的知识,思维活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开拓或改造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观。大学教育不在于让你学到在社会上真正有用的具体知识,而是帮你构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图式,开发大脑思维,能让你在运用具体知识上能更加灵活。

最后他指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即我们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对于爱弥尔这种社会高层享受私人教学来说不是问题,可是对于我们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事件。中国人口庞大,现

行的班级教育制度学生和老师是一对多的关系,每个孩子各有其特点,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在一定水平上保证这种个性发展。例如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实行小班制,老师经常跟家长保持联系,可是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教学难度实在是太大,而且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却还是要通过同一座独木桥,与人竞争,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真的太残忍,将每个孩子的天赋打压再打压。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他真的学不会英语,看着英语他就注意分散,可是他却能盯着摄像机连续两个小时。他想考的学校特别看重英语,可是他就是学不会英语。这种天份只能窒息在中国毫无个性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育使我们失去很多的天才,换回来的是一群平庸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岁至二十岁的德育。十八岁时博爱的年纪,二十岁是爱的年纪,指导和搅匀成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卢梭所说的危险而神秘的事应该是性教育可是现代的教育是性教育应该更早,这根现代教育理念是相悖的。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爱情教育。我觉得对于孩子的爱情教育是学校必要的一个课程。现在的孩子早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爱情,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孩子是人,具有反叛精神和好奇心。所以要适当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包括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自由,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爱对方,也无法处理爱情中的小摩擦。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职。

看完整本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联系下自己学的专业才发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还要做到完整的人格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扭曲的,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不能只是一味的强加。

虽然不喜欢卢梭,但是不得不承认《爱弥尔》中的一些观点和思想确实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

第五篇:读《爱弥尔》有感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现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等都讲究方法。我们时时要想起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学习的好坏是每个家长都都比较关注的。都想方设法去辅导他们,参加一些绘画舞蹈钢琴培训班,但对他们在成长中是如何保护他们自己却教育得不多。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总之,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就能够培养孩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热爱生活的人。

教育是一种信仰

聆听《爱弥儿》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中外,许多大师就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中,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者”的卢梭无疑是最独特而又灿烂的那一颗。

假期中,我静下心来细细的翻阅着这本带着淡淡墨香的《爱弥儿》,聆听着来自遥远的十八世纪的声音,心底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一本有着超前的教育理念的书究竟是几百年前的著作吗?书中温暖而又带有生命色彩的文字虽然不是字字珠玑,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却能够时时刻刻感受到作者博大的情怀,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理念以及成熟的思考。 在《爱弥儿》这一书中,卢梭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系统的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主线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读完此书,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深刻的感受。

感受之一:自然成长与自然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所有的教育方式和行为都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历程,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否则将一切都无从谈起。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归根究底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人生的重要阶段中都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儿童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使儿童的本性得到自然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深思的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保持自然的习惯,只要是他想做的合理的事情,就让他随意去做,给他一定的自由,不要过分去限制自然天性的发展,培养后天养成的错误习惯。人的不同时期时时刻刻伴随着外界所带来的问题,比如说疾病和意外等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孩子顺利的通过这些考验,孩子才能够获得新的力量并且在困难和挫折中得到成长。

感受之二:平等尊重与因材施教同等重要

卢梭在书中第二卷和第三卷中用了大量的文字一再强调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是的,儿童幼小的心灵一旦被伤害了,影响将是巨大的。作为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淳朴和热情,做到谨严慎行。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简单赞美的好话语,一个轻轻抚摸的动作„„请教育者慷慨地送给孩子们吧!不要因为你的教育对象是个孩子而掉以轻心,不要因为孩子幼稚的话语而嘲笑讥讽,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几岁的孩子,就人格而言彼此都是平等的。教育者想获得儿童的尊重,必须用尊重赢得尊重,此外毫无办法。

每一个儿童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每个家庭的智力背景不同,生活状况不同以及各自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同,所以不要指望孩子都在一个水平,这就是卢梭再三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针对每个儿童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即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文中的爱弥儿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不同,教育者都经过深思熟虑采取多样的方法,力求教育效果最优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感受之三:寓教于乐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其实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孩子们会在玩耍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学到一些知识,一定不要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和书本上的道理,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玩耍,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书中的爱弥儿是作者虚构的人物,卢梭用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念来对其进行教育,其中追重要的一点就是“寓教于乐”,卢梭在爱弥儿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期把他带到了乡下,让其自然成长,在这样一种毫无外界影响的理想的状态下,爱弥儿成长的很顺利。卢梭强调爱弥儿很多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综合考虑,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非常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教育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教育者引导儿童学到知识是很好的,但是只是表面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点播和训练,让儿童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学习的乐趣,自己独立掌握知识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至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

阅读完这本书籍,我觉得受益匪浅。思想家卢梭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了此书,据说这本书曾经震惊了整个法国,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改变。我深思,一名教育者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会学习的人,其次就是将其付诸实践,做一名真正的思考者,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原创]读《爱弥儿》有感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与其他一些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因为它以小说的形式,设定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在夹叙夹议中表明了一整套教育哲学思想。因此,书中不乏富有情趣又流畅的段落,不乏形象而贴切的比喻,也不乏生动真实的场景。除此之外,我也自然而然地被很多严谨的或很有趣的逻辑推理而折服。卢梭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教育者要按照学生年龄去进行教育的观点,设想了儿童教育的四个阶段,很佩服他的创造力。书的字里行间,明显地体现着一种理性和浪漫之间的张力,十分吸引人。我想,这比直接讲一堆抽象的大道理要好接受一些,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育的特点。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如果不注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过程,这项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书中卢梭号召教育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并不是培养不顾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人,实际上,他认为“要兼济天下,对同胞要尽公民的义务”“善良的人应该为别人树立榜样”等等。

卢梭认为,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张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主张,儿童就像一块白板,教育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儿童。在这种儿童观下,教育就是重复训练,儿童被当作一个容器,由成人随意填充。这种儿童教育观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当今学前教育实际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其实上述儿童教育误区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观的流毒。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伴随我整整度过了一个月,边读边思,我感受到与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实在其乐无穷。其中许多的共鸣,许多的交流,许多的学习,许多的疑惑,林林总总,一时无法与人细说,一下也说不清楚,就让它慢慢地变久变香,成为与我美丽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记忆的沙滩上吧!

教育的真谛——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曾有人说,只要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存在,那么,即使是其他所有的教育文献都消失了,教育学的理论和现实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此高度的评价,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来说,至今尚未拜读,实在是件憾事。如今,捧着卢梭的《爱弥儿》细细地看,静静地赏,虽然经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与两百年后的许多著名教育家不谋而合,他引发欧洲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运动与当今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观念是如此的一致。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是十分有益的。

一、让教育回到自然的状态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著名的“消极教育”。这消极教育一词,类似于我们通常提到的无为教育。消极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是淡化教育的作用,恰恰相反,它注重教育,只是不提倡过多干预,让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他让人们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些质朴的话语,这些朴实的道理,至今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教育者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理念。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我们要学会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其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耐心、宽容、克制、清醒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在唯分数第一的今天,面对层层压力,师生关系已日趋紧张,这些品质在教育者身上已所剩无几了。

二、让教育关注生命的成长

卢梭在《爱弥尔》中反对为了所谓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卢梭愤然指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活在当下,自由在当下,这不是及时行乐主义,而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卢梭非常重视锻炼孩子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但是尽可能让孩子的心闲着不用,能闲多久就闲多久。他认为所有这些延缓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终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损失。“你急于达到目标,结果反而不如慎重前进的快。„„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卢梭希望培养的是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小时候虽没有谁称赞,到长大后是一定会受到人人尊敬的。

当下,我们在高度关注教育进度、教学成绩的同时,已经渐渐的淡忘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那就是关于生命的成长。足够大的课堂信息传授容量,课后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的强化练习,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学生的视力、体力、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并在努力呼吁与探索。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严控学生在校时间与家庭作业总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实施,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与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三项规定(丰富校园生活,规范办学行为,不搞有偿家教),正是回归教育的生机和生气。只有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弈弈神采。

三、让教育显示智慧的灵光

卢梭提倡孩子学习一门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爱弥尔学会使铲子和铁锹,会使车床、锤子、刨子和锉刀,各种手艺的工具他都很熟悉。卢梭让爱弥尔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他爱反复思考的性情,让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愚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相互调剂。他的这些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闪现出智慧的灵光,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研究、学习。

由于工作的原因,现在听老师的课多了,和老师们探讨教育的时间多了,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目前的教育是在启迪学生的智慧还是扼杀他们的思维?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记忆、默写、重复操练成为提高平均分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完成日益膨胀的知识教学任务,有价值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被取消了,但所获得的那些知识与智慧没太大关系。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人时,会引发对当前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现状的讨论和反省。多少事实证明,只有孩子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教育才会显现它的灵光。

四、让教育透出平等与和谐

卢梭在《爱弥尔》中体现着他的平等观念,他希望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能偏心,一样的关心,一样的爱护。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残废的;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弱是强。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免费义务教育方面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实现教育公平道路还依然漫长,区域、城乡、同区域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同群体里面,弱势群体还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观念还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离现实的平等还有一定的距离。

卢梭在《爱弥尔》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教育思想, 如“师生互利互助”、“在活动中学习”、“在大自然中学习”、“循序渐进”、“教育无痕” 等等,依然是现代教育者们苦苦探索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此书给了我与智者跨时空对话的机会,其中有共鸣,有学习,有疑惑,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去慢慢地品味。

读《爱弥儿》有感

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

____卢梭的教育理念。

无意间翻到大学中外国文学的笔记,又看到了外国文学老师介绍卢梭的重要著作《爱弥儿》.我就这本书,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初读《爱弥尔》的感受,所以文中有所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培养一个健康、充满理性、博爱处处散发着美感、高尚的人要培养具有这样素质的一个人,其实也是对培养者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具备同样的品质。书中卢梭对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也做出了阐释。他说:“我所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它决不能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我们也常说:选择了教师就是等于选择了奉献。懂得奉献的人在利益上是不会计较个人得失的。如果总是在金钱利益上纠缠不清,那么这个人已经不具备教师应有的崇高品质-----无私。如果一个教师总讲经济利益挂在嘴边,总是不断比较与他人的收入等问题,那么他怎么会轻易无私的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呢?有何谈奉献呢?只有时刻将自己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利益,学生的一切,无私的为了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付出。文中,卢梭还认为,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这样,他能够成为孩子的伙伴,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我赞同。我们常说老师要有尊严有威严,在学生面前要树立威信,但是并不能忽视成为学生能够信任的伙伴。一味的讲求师道尊严,高高在上,难以接近,学生怎么才能走进你,你又怎样走进学生呢?一个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不能想学生之所想,理解学生心理和靠近学生思想的老师,怎么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虽说有年龄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心灵上,思想上,完全可以保持年轻,这样和时代齐步走,和学生并肩走,了解学生之所困惑,才能帮助之解决。如今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时时处处想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而如今学校里的教育受着学生家长的牵绊也有意无意的开始用各种方式庇护着学生。比如,严禁体罚学生,高考警车为考生开道,从各种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环境,高质量的服务。让这些在温室中的祖国的花朵经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卢梭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想想如今的父母,当自己的孩子丫丫学步的时候,当摔倒了,当头上碰肿了,当鼻子出血了,当手指戳伤了,肯定惊惶失措地急忙跑到孩子身边,怜惜的又亲又哄。殊不知,你急急忙忙的样子,反而使孩子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我们应该做的是:安详地站在那里,至少也要捱些时候才走过去。伤痛已经发生了,他就必须忍受。受伤的时候,能让人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作为父母你的任何表现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首先是看父母怎样判断他所受的伤,如果他看见父母慌慌张张地跑去安慰他,替他难过,他就以为这伤肯定很糟糕;如果他看见父母很镇静,他也马上会镇静起来。就像这次汶川大地震无形中孩子已经学会了忍受,勇敢的忍受。在毫不畏惧地忍受轻微痛苦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学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了。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谁知道有多少孩子由于父亲或教师过分地小心照料终于成牺牲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孩子遭受了灾难.以生,他的心态,他面对更大挫折时的心境,将会是平和的,坦然的。

卢梭还赞成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即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或者技能,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途径;教会他们对获取来的知识进行分析、内化、再造;教会他们对再造的知识进行反馈、检验、延伸。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教会学生学习”。可如今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知识的学习,把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博击,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要再细读一遍,将卢梭好的教育理念介绍给大家。

读《爱弥儿》有感

安丰中心小学 杨传海

早就听说《爱弥儿》这本书,外文学和教育学对其做了详尽介绍,而今终于捧起这本书啃起来,阅读之余,浮想翩翩。

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肯定了这部书的可读性,但其教育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表达了作者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而我认为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

对于卢梭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我举双手赞同,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归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本书才读几页,就让我用其中几句话做个结尾。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功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出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积极短促的”。

“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上一篇:安检站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校园倡议书4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