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与创新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工业设计与创新范文

微课设计与创新应用

----参加戴尔“互联创未来”经验交流会汇报之二

【作者:许玲娣

发布时间:2013-12-21 22:22:18 点击数:651】

今天聆听了柯清超教授关于《微课设计与创新》的专题讲座,进一步了解到今后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受益匪浅。

柯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课程教学方式的发展将由封闭走向开放,而MOOC课程已经在变革当前的课程教学。所谓MOOC课程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过社会化网络学习环境向参与者提供围绕某个主题的分布式开放教育资源和活动,允许参与者在领域专家指导下通过自行组织学习方式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与分享、建构个人学习与概念网络,形成个性化意义与观点的关联式课程。MOOC的核心是社会化学习,是基于社会化网络的以连接、沟通、分享和创新等为主要活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通过协作共享空间寻找、消费、创建和贡献信息的新范式。

目前翻转式课堂(微课堂)正在弥补着传统教学的不足。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学校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为那些耽误上课的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创造了“翻转课堂模式”。

2007年美国的一名基金公司分析员Salman Khan通过自己制作的微课件为表妹补课的模式获得巨大成功。目前美国每天有上百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则跟同学一齐在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有老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那么这名美国的基金公司分析员可汗(Khan)他所制作的微课都有哪些特点呢?

1、面向学生,聚焦学习;

2、知识粒度适中,支持碎片化学习;

3、思维的可视化与动态展示;

4、语言精炼,讲解亲切;

5、符合网络传播的技术规范。 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进行了优化。

那么今后的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的紧密结合将会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教育大数据汇聚存储了教育领域的信息资产,是发展“智慧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是连接教育大数据与智慧教育的桥梁。

微课是什么?微课是“微课堂”、微型教学、微型课件,是网络时代下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资源形式。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用途,微课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微课不应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新手段,它应该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创新。

微课该如何应用呢?它应该是:作为“补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要素,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模式;作为移动式自主学习资源,支持非正式学习,如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等。

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让学习者无序学习、孤立学习;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微课资源为培训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不是要替代传统教学,它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那么微课有哪些制作方式呢?微课资源有多种制作方式:PPT讲解录制、视频拍摄、平板电脑录屏、可汗式录屏等。

1、基于PPT的微课;

2、PPT+旁白式;

3、PPT+快课工具式;

4、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可汗式微课;

5、使用拍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

6、使用平板电脑录制。

方法一:使用PowerPoint2010制作微课:准备好“微课堂”的PPT课件;使用幻灯片放映中的“录制幻灯片演示”逐页录制解说;使用文件中的“另存为”功能,保存为windows Media WMV视频格式。

方法二:使用快课工具制作:快课课件(Rapid Learning Courseware)指的是充分利用教师已有讲义,迅速把教学内容e化的资源建设形式。同时Rapid Learning也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包含高效学习、快速学习的涵义。

快速课件的制作过程:准备授课课件(PowerPoint格式);打开PPT课件,应用快课工具逐页录制讲解;加入互动活动元素,如互动练习题、测试等;生成“快课”课程资源(可选Flash格式、HTML5等)。

可汗视频使用的工具:录屏软件CamtasiaRecorder;手写板Wacom BambooTablet;免费绘图软件SmoothDraw。

最后柯清超教授作了如下总结: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用途,微课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微课不应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新手段,它应该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创新。微课资源的应用核心是创新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程培训与学习质量。

第二篇:“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与规范

机械创新设计要求与规范

一、课程设计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Mechanical Creative Design

二、学时与学分:2周,2学分

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课程设计教材:《机械创新设计》

五、开课单位: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六、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学科的创新性实验,是发挥学生个人想象力的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各种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创新,一方面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在课程设计以及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设计; 2.掌握工程机械的结构和运动;

3.掌握常用的一些机械原理,并通过设计实现其原理。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题目不限,但是一定要和机械领域相关。

九、教学安排及方式

1.课程设计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根据设计内容消化原理、完成方案论证。 (2)第二阶段进行机构设计和软件编程、完成全部设计内容。 (3)第三阶段总结,完成设计报告。

上述每个阶段各占整个时间的三分之一,也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十、考核方式

图纸:完整性(加起来1张0号图纸的工作量) 说明书:不少于1万字

十一 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摘要:以浓缩的形式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练。中文摘要约300字左右。 (3)关键词:是反映课程设计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底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

(4)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制(即

1、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题文一致。 (5)前言: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设计采用的研究(计算)手段方式方法。

(6)正文:

① 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还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② 理论计算部分:这部分在设计说明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例。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一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③ 设计说明书中的计算:凡手算部分应列出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公式要统一编号,电算部分要绘出结构离散图和计算参数,以及采用计算软件名称,计算打印部分可列在附录中,计算结果应列表示出,计算过程中的插图,应有图名和编号,要与文字叙述配合。

(7)结论: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重点对本设计的安全(强度、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经济、美观等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设计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重点指出并加以研究。

(8)谢辞: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9)参考文献:对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设计中所引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正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应做标注。课程设计的参考文献一般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10)附录:在设计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2、课程设计撰写内容

(1)标题:直接表达或揭示论文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因而,论文题目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较大的题目也可以有副标题。题目要鲜明、准确、精练。

(2)目录: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纲要。目录应列出通篇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大小标题,层次,逐项标注页码,并包括注明参考文献、附录、索引等附属部分的页次,以便读者查找。

(3)摘要:摘要也称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在400字以内为宜,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

(4)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下方。

(5)前言:相当于论文的开头,它是三段式论文的第一段(后二段是本论和结论)。前言与摘要写法不完全相同,摘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可以稍加具体一些,文字以1500字左右为宜。前言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①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目的意义是什么。

② 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包括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资料来源、研究的现状、性质及运用情况等)。

③ 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式、方法。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

④ 概括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预期的目标及意义。

(6)正文:是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较多篇幅。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理论分析部分

详细说明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等基本情况:指出所应用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经过自己改进的,哪些是自己创造的,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这一部分所占篇幅不宜过多,应以简练、明了的文字概略表述。

②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分以下几种方法说明。

用实验方法研究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原材的性能等是否标准,并应对所有装置、仪器、原材料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力求叙述得简明扼要,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分析,对人的共知的或细节性的内容不必过分详述。

用理论推导的手段和方法达到研究目的,这方面内容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论点为中枢,组织成完整而严谨的内容整体。

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达到研究目的,调查目标、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调查的过程和方法等,这些内容与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但不是结果本身,所以一定要简述。但对调查所提的样本、数据、新的发现等则应详细说明,这是结论产生的依据。

③ 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核心,需进行充分论述

在写作时,应对研究成果精心筛选,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应尽量避免事无巨细,把所得结果和盘托出。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以便别人以此为根据进行核实验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和推论。也应说明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恰当运用表和图作为结果与分析,是科技论文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论文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课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全文的思想体现,一般写得概括、篇幅较短。

(7)结论: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指出它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8)论文小结:主要内容是写本人对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认识,以及自己有哪些心得体会和见解。

(9)致谢:对于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提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同学、同事与集体,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书面致谢,其言辞应恳切、实事求是。

(10)参考文献:对那些重要的学术性强的,在论文中所引过的文献,一般都应列出来,正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应做标注。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11)附录:在论文之后附上不便放进正文的重要数据、表格、公式、图纸、程序等资料,供读者阅读论文时参考。

十二.课程设计排版参考规范

(1)页面设置 ① 论文用纸:

论文用纸一律为A4(210mm×297mm),复印纸。 ② 页眉和页码:

页眉从摘要开始到最后,在每一页的最上方,奇数页眉内容为:XX届XX专业课程设计(论文),偶数页眉的内容为:XXX(作者姓名):XXX(论文题目),均采用宋体五号居中。

汉语摘要单面打印,英语摘要单面打印,单独编页码(如果一页,无页码)。页码从正文开始编排。

③ 页边距:

论文页边距设置采取以下方式:上边距:2.5cm;下边距:2.1cm;左边距:2.1cm;右边距:2.1cm;装订线:1.0cm;页眉:1.5cm;页脚:1.5cm。

④ 字间距和行间距

论文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 (2)中文摘要

① 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②“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③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3)英文摘要

①居中打印“ABSTRACT”,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4)目录

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小四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

(5)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空一字符。 (6)正文

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二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

(7)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

(8)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号(如表1,表2„),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号,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9)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明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式(1.1),式(1.2)„),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

(10)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应是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必须列在参考文献中;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在引用处右上角标注,标注符号为[n];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并按如下格式著录: ① 著作

[序号]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1]白雪洁,日本产业组织研究——对外贸易框架中的特征与作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注意:马克思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

② 译著

[序号]国名或地区(用六边形括号)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1](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张维迎总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③ 论文集

[序号]编著;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1]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

[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PP首页码-末页码(或P页码) 例如:

[1]林平:美国反抗托拉斯的主要内容及最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P221-249.

[2]林平,美国反抗托拉斯法的主要内容及最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225.

④ 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篇号[标识码].刊名,年,卷(期),页码。 例如:

[1]王珺.双重博弈中的激励与行为——对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经理激励不足的一种新解释[J],经济研究,2001,(8).

⑤ 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著名[标识码].报纸名,出版日(版次). 例如:

[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⑥ 外文文献

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外交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标出。

[1]Aoki,M.The Nature of The Japanese Firms as a Nexus of Employment and Financial Contracts:An Overview.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3,pp.345-366 ⑦ 网络文献:

[1]谦莹,中国专利申请//www.sipo.gov.cn/sipo/ywdt/jdlt//t2005051046437.htm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二十年http,:

第三篇:《技术与设计1》 创新原则(教案)

学习目标

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个产品。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设计好一个产品。除了要经历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外,还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等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往往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并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各环节之中,成为指导设计过程和进行设计评价的基本准则。

1、创新原则

设计是人类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已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事物或形式。如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使已有产品具有一种新的特性,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以新的商业方式来处理某种产品等。

案例分析

洗衣机的变迁

洗衣机是每个家庭都熟悉的家用电器。最早出现的洗衣机是用手来操作的,那是一个带柄的不漏水的箱子。洗衣时,将衣服和水都放进箱子里,然后转动手柄来搅动衣服。1907年,美国工程师阿尔瓦?费西尔设计出了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托尔",它利用一个圆筒的来回转动,使衣物翻动洗净。这是一种真正节省劳力的设计。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利用机械代替人从事繁重的劳动成为可能。此后,洗衣机又经历了由单缸单洗到双缸半自动,再到全自动滚筒多次变化和更新的过程。

讨论

1、洗衣机的诞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2、比较相邻形态洗衣机的发展变化,并填写下列表格。

比 较

手工洗衣与 手摇洗衣机

手摇洗衣机与单缸单洗洗衣机

单缸单洗洗衣机与双缸半自动洗衣机 双缸半自动洗衣机与全自动滚筒洗衣机 主 要 变 化

创新是设计的核心。一个产品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就很容易被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生活因设计而丰富多彩,设计因创新而魅力四射。

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从原理、结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考虑改进和突破,以实现创新的目标。要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外,还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现代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四篇:机构创新设计与搭接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机构创新设计与搭接实验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内容:

你所设计搭接的机构名称:

(1)画出实际拼装的机构运动简图,并在简图中标注实测得到的机构运动学尺寸; 机构运动简图:

(2)分析机构的运动学特性; 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机构由几部分组成;

2)输出件是否具有急回特性、有无冲击、最大行程等; 3)最小传动角(或最大压力角)是否在非工作行程中; 4)机构的运动是否连续;

5)机械运动过程中是否具有刚性冲击和柔性冲击;

(3)分析拼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

(4)附上搭接图片(请拍照并打印)

第五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与创新项目报告

模具制造是一种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具制造一直就有“一切制造之母”的称号。模具工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定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第一位,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鉴于模具作为包括机床工具、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等在内的机械行业中机械基础件产业,以及电工电器、电子及信息行业的支持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中,处于非常关键并服务全行业的地位,其发展对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将起到链接和枢纽作用。

我院自2004年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且就业率均在97%以上,目前在校生329人,具有一定师资、教学、实验及实训条件和教学管理经验。纵观4年来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改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种种缺点和不足,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和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充实师资队伍,扩建实训室、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扩建本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办学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一套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并且在4年来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4年来,我们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活跃在模具设计、制造、销售、调试安装、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一线人员,就业率高达97%,且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4年来的教学和改革,使我院高职模具专业办学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并且基本完善了。目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课程设置科学规范,实验实训设备日趋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科学高效,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系统全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本专业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成为珠三角地区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专业之一。

专业教学改革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如下鲜明的特色、创新点和亮点:

1 课程开发的动态适应性,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如下:

1)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定位坐标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社会需求什么,我们就增设开发相应的课程,力争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模具专业开设了《英语能力考证》、《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助理模具设计师》的考证课,使毕业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或三证,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将《机械制图》绘图实训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实训整合为《绘图能力综合实训》。将原来《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和《模具拆装实训》,整合为《冲压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加强机械制图的训练,持续提升学生的制图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增加《压铸挤压模具设计》课程,以增加学生就业范围。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旨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本”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开发课程,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在专业课阶段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力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达到52%以上。我院近两年加大了实验、实习环节的投入,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这里所说的能力培养应是一个综合性、多方位的能力,还应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未来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生在校3年,在确保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我院的课程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主干课程的同时,留下一定课时设置相关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可供模具专业选择的课程有:《公文写作》、《CAD/CAM技术基础》、《模具CAD/CAM》、《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产品设计与开发》、《表面处理技术》、《模具现代应用软件》、《材料成形设备》、《现代制造技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模具专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体现在:①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思想:模具专业的所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本行业各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由公共基础模块、模具设计技能模块、模具制造技能模块、岗位锻炼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②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中重点侧重于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的讲授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均安排较为详细的说课和本学科基础知识和背景的陈述,使学生用全局的观点看待该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阐明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组成部分(知识模块或重要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挂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职业技术领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对课程的整合、设置的新课程以及改革形成的系列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教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开设较多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包括一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③实践教学体系:我院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高达52%以上。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合理科学并且实用。 2. 创新“以模具应用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人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施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模具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模具设计、加工、装配及模具应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1)以模具应用为重点,加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围绕本专业的岗位及岗位群,如模具工艺实施人员、模具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模具装配与维修人员、模具加工与制造人员、模具设计与工艺编制人员、专业一线岗位管理人员等岗位,重点加强《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课程的建设。《冲压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 主要包括各类冲压成形方法与设备、典型冲压模具(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其它成形模,多工位级进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冲压成形工艺、冲模结构设计与冲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塑料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各类塑料成型方法与设备、典型塑料成型模具(压缩模,注射模,压注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塑料成型工艺、塑料模结构设计与塑料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2)以模具应用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与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以此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下厂实习、军训、出操、就餐、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3)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而且还要求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且为其中的关键。对于模具专业而言,学生如果没经过在真实的生产车间中的现场实践,达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是绝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两种教育资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专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先后与东莞台一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伟源精密模具厂、广州悦楷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友利模具有限公司、广州市天弘机电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构筑了校企合作、模具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效果,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主体意识。

3. 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课程教学,奠定了模具专业的教学特色

从2004年开始,结合专业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研教改过程中,始终贯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1)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用模具工作过程来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将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将传统模具技术与现代模具技术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任务为驱动”。完全参照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从模具和机械制造主要是做什么的、模具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模具是如何动作的、不同成形方法中的差异,高级复杂模具如复合模、级进模知识等,从原料及成型工艺、到零件结构设计与模具结构设计、制造,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综合典型技术实例,融入模具的加工、装配、安装、调试等工艺知识,适度介绍先进成型工艺及模具。做到基础理论适度,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并借助职业工作来学习和教育使学生认识职业工作任务,从而竖立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能力、逐步进入实践社会。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实训课、工学结合优质课程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网络教学,例如《冲压模具技术》已经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塑料模具技术》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其授课内容均已可以在网上查阅,授课时也可以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第二,《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学》等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主要的教材选用从工厂录制的录像带等影音教材,使学生更加熟悉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第三,《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采用网上辅导的方式,将所有习题和答案上传到本专业的网络,供同学们课后复习。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展校内实验课的教学、模拟职业生产氛围的操作、毕业会考、技能考证训练等,通过一系列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大部分实用性知识,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4)恰当地进行课程整合。根据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本专业逐渐淡化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组,对职业关键技能的综合实训进行整合。本专业课程整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整合:职业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整合(如上所述)。

(5)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化,且能全面系统地完成所有核心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岗位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实验课教学中,配合理论知识,采用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为核心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核心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综合训练每个环节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深入工厂、生产车间拍摄各个技术环节的录像,制作模型,加强了核心技能课的教学效果。

(6)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具专业的各类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工艺技术技能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模具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要紧跟专业的发展,随时掌握新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保证新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相一致。

4.渐进式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体现了本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超过50%。目前本专业正在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

一、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英语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等,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教育均由授课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部分,如Pro/E、UG、Mastercam专业软件的使用、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电加工操作、普通机加工操作。该部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目前,本专业拥有近600万元的设备和大型仪器,建立了车工实训场、钳工实训场、零件测量实验室、CAD/CAM中心、电加工实训场、液压与气动实训场、数控加工实训场、注塑成型实验室、冲压成形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场等1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装配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装配实训场、模具装配车间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这些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的学生在接受3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具备较高的实操技能和实践能力,较高的就业水平,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践教学中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调试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调试实训场、模具调试车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模具专业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与发展道路,树立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并开展了有效的工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已经与模具专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有12家企业,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得到这些机械模具企业的大力支持。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层次的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模具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本专业职业技能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全部过程。从学生入校开始着手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考证能力训练,将这些技能训练整合到整个的教学环节中去;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取证率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取证率均超过75%。专业技能合格率和毕业会考合格率均为100%,职业资格证通过率均超过100%。坚持和贯彻以上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思想。

上一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范文下一篇:关于秋天的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