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户外活动个案分析

2023-05-12

第一篇:中班户外活动个案分析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我觉得,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 决问题,我和贝贝的爸爸妈妈作了交流,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 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贝贝,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第二篇:中班个案分析[大全]

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班里有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以来,都让我很头疼。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而且"罪状"也是十分齐全,有打人,骂人,抢小朋友玩具,弄小朋友衣服、头发,上课影响其他小朋友等等,而且,已经有好多次,在小区内碰到爷爷,爷爷都在找辰辰。我感觉,每天在耳朵里,都总是听着姜煜辰的名字,晚上放学走在小区里,都会替爷爷提心吊胆。我尝试很多办法来教育他,谈心说服,严厉批评,让他转换角色,体会其他小朋友的心情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多交流,找出原因。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而且基本已经放弃,认为孩子是无可救要的。我意识到,原因就在于此。家庭、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也对自己放弃了。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发现一:区域活动结束后,辰辰收拾好玩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我立刻在"小星星时刻",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了他维护班级卫生的好行为,让全班给他鼓掌。在为他贴小星星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做,还亲切的抱抱他。

发现二:早晨,辰辰通常来园很早,帮助老师整理图书,从大到小整理的井井有条。我决定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他。我选他做班级里的小小图书员,负责班里所有的图书的整理、发放和保护,他干的可认真了。而且通过图书的桥梁,与小朋友交往的也十分愉快。

分析与思考:

通过辰辰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正确的看待每个孩子有多重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幼儿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了幼儿教师身上。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善于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老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将孩子培养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怎样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014年6月

第三篇:中班心理语言个案分析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一、情况摘述

阿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自选图书时,阿敏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吃饭时,阿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阿敏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阿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阿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阿敏,你喝水喝得真好”,阿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阿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阿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阿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交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中班个案分析:午睡的习惯

日常表现:平时都没有午休的习惯,喜欢在床上玩,还会不断影响其他的小朋友。幼儿已经睡下很久,大部分幼儿都沉沉地睡熟了,但我还是不断地听到有谁在小声地哼唱。这是谁呢?循着声音寻过去,原来李希还没睡着。

幼儿午睡不久就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大部分都沉睡在甜甜的梦乡中,这时我忽然听到谁在睡梦中的哭声,接着就听到带着哭腔的告状声:“张叙掐我!”原来又是李希在睡不着时惹事了。

观察分析:

李希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在幼儿园里时间长了还好,但如果放假回来,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和她家长联系,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从来不午睡,家长也忙,懒得哄她睡午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她不爱午睡的习惯。

教育策略:

1、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其形成良好睡眠习惯。

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对此,在教育李希时我没有一下子要求她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她开始睡不着,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拍拍她,有时给她讲一首小故事,帮助她睡眠。慢慢地她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醒来以后就在床上翻来翻去,我就让她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书、做手工等。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等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入睡的速度快了、时间也长了。

2、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其良好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我和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和幼儿园配合,使孩子能在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也就慢慢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五篇:小班区角活动的个案分析

论文

《从区角活动中看材料》

————小班

内容摘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材料能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本文阐述的正是区域活动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

关键词: 兴趣

表达

表现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角色扮演区,投放了小号消防员服、医生服(包括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所用的医疗器械)等等。孩子们很乐意去扮演不同职业的人,并使用消防员、医生等人所使用的材

料。

镜头一:

区角活动中,幼儿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角游戏,但都玩的时间不长,只有角色扮演区保持着原有的人数。我很好奇,走近一看,原来丁丁和彤彤在扮演消防员,身穿消防员服,手里拿着水管 对着一边“冲水”,嘴里还喊着:“着火了,别怕,我是消防员,我来救你们!”莉莉在扮演医生,手里拿着听诊,不时的为伤员听诊,不时的问:“怎么样了,哪里不舒服?”还有一群护士(手里拿着输液瓶和针管)和伤员。突然,“伤员”轩轩猛的推开“护士”,跑到我身边大叫着:“老师,伤员去医院要坐救护车,要有救护车,司机要开车呀拉伤员啊,没有救护车,没有方向盘怎么办?”

反思: 在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司机这个职业和救护车。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依赖材料进行想象,所以材料要广泛、多样性。而材料救护车和“方向盘”则是司机的象征。“司机”是小班孩子最喜欢扮演的角色,有了这个角色,必然要有救护车,这样才符合现实的情境,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调整后:

通过轩轩的提醒,我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增加了救护车和“司机”用的方向盘,有了这个材料,孩子们玩得更起劲儿了,完全置身于角色之中,不时的交换角色,更换材料。只见“消防员”救出伤员,送到司机身边,司机则用手开着救护车拉着伤员,再由护士医生看护治

疗。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角色的扮演,不但通过想象创造性的模仿了现实的生活,又提高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并在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中,不知不觉就提升了人际智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绝非简单儿戏,他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镜头二:

在建构区,有很多积木、布娃娃等。早上,飞飞和露露来得早,于是两人就在建构区玩了起来,我也参与其中。角色由我们商量分配,分配后开始了游戏。飞飞请“外婆”(我扮演)坐下,妈妈(露露扮演)则抱来一堆积木,搭建了简单的灶台,只见灶台上还竖着几块长积木。妈妈对外婆说:“你等一会儿,我烧好菜就可以吃饭。”于是妈妈炒菜,飞飞和外婆聊天,炒菜时,妈妈拿起长积木往锅里撒了几下,我见了很好奇,就问:“这是干什么的呀?”妈妈看了一下说:“这是油,炒菜前要先放些油,你知道吗?”飞飞则拿起其他长方形的积木对我说:“外婆,你看,”他逐一拿起积木向我介绍。“这瓶是酱油。”“这瓶是盐。”“这瓶是醋。”“这瓶是洗洁精。”………我故意找岔:“烧菜也要用洗洁精吗?”妈妈说:“都是我要用的东西,是洗碗时用的。”瞧,多聪明呀!

反思:

妈妈烧菜,游戏情节十分平常,而孩子们却想象丰富,不但用积木搭建了灶台,还把其想象成了油盐酱醋,更难得的是把积木想象成了洗洁精,体现了创造性。在分配角色时,我们协商由谁担任什么

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的物品及动作和语言,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更好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了让游戏更有趣,材料更有利用价值,我对建构区做了调整,投入了大量的大雪花片和小雪花片以及角色扮演区的厨具等。这样材料样式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更丰富了。

调整后:

飞飞和露露在看到建构区增加了大小雪花片和厨具时,再一次来到了建构区,这一次他们请了布娃娃来做外婆,又一起用大雪花片变出了灶台,并把从角色扮演区拿来的厨具用上了。依旧积木是油盐酱醋,但加了很多佐料(用小雪花片代替),通过此次的区角游戏,更是体现了材料的重要性。有了材料的辅助,更进一步的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镜头三:

琳琳在数学区玩串珠的游戏,穿了一串又一串;康康在给瓶子喂豆豆;琳琳完了五分钟,扔下手中的串珠,来到康康身边说:“康康,串珠不好玩,我来和你一起喂豆豆吧。”康康回答道:“喂豆豆也不好玩,我们去看书吧。”琳琳看了看瓶子和豆豆,点了点头,随即两人离开了数学区。

反思:

琳琳和康康离开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这些材料,怎么才能吸引他们,我询问了琳琳和康康,他们的回答是:“太简单了,

我会串。”“太简单了,喂着没劲儿。”原来孩子不敢兴趣的原因是”太简单”。结合平时的数学活动和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我对材料作了调整,并加深了难度,在串珠活动中加入了点卡和1到8数字卡,幼儿可根据点卡来穿珠;在“喂豆豆”的活动中,加入了勺子,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培养幼儿爱的情感。为此,我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根据瓶子宝宝嘴的大小不同,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如此一来,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便“活”了起来。

调整后:

平时生活数学区孩子就来的少,经过这一调整,来数学区的孩子人数大大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也被提了起来,既培养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又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镜头四

在美工区活动中,文文等六位小朋友各自选了要进行艺术创做的材料。文文、妞妞的能力是较强一些的,他们两人选择了第一种空心圆柱形材料和模具;丁丁能力中等,他选择了第二种材料,是我们常见的石头和颜料;其他三位小朋友的能力稍逊于丁丁,但是他们很大胆,选择了第三种材料包括裁好的彩色卡纸、发膏和一些松树的针叶。孩子们在利用自己选择的材料进行创作,忙的不亦乐乎。过了十几分钟,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我身边:“老师,你看这是我做

的小鱼好看吧”“我做了一颗心送给你吧”“这是我画的彩色石头,漂亮吧!”“老师,看,我是画家了,这是我做的。”悠悠举着自己用第三种材料完成的作品高兴的对我说,脸上洋溢着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反思:

孩子们在操作第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他们的像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在一定“支架”的基础上得以发挥,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得以培养。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幼儿很兴奋的高举自己的作品,这给他们带了无比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第二种材料是石头和颜料,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去进行创作,从中体验了玩色的乐趣及创作的快乐。第三种材料,孩子们可自由的去运用,想象探索的空间就更大了,而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广了。

调整后: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以及能力的差别,在美工区又投放了广泛的操作材料,有半成品、有原材料(如橡皮泥等)等等,孩子们参与的兴趣更高了,经常会看到孩子们高举着自己的做品,大喊:“快看,我的完成了,漂亮吧。”“瞧,我的手工做的多好啊。”………………

总之,作为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该成为一名有心人,开动脑筋,为幼儿提供有益于幼儿成长发展的材料,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和幼儿互动,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上一篇:卓别林城市之光观后感下一篇:支部民主评议党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