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浅谈

浅谈中国南海问题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是一个“海洋时代”,南海是我国五大海区中最大的海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自然资源,在近200多年间,不断遭到周边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觊觎,企图划分我国南海海域的资源,侵占我们的领海权益,可谓是争端不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南海主权争端问题呢?

在海洋主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断的探索如何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的战略。维护南海权益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显得非常重要。

第一,我们应该强调海洋文化观的建设,意识是文化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在世界性海洋发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首先要解决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适宜于海洋发展的文化观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其在海洋发展、海洋竞争的世界舞台和地区舞台上所确定的国家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就不同。因此,要努力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观念,坚持正确的导向,运用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形式,传播海洋文化,提高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使其与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相适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第二,我们应该扩展军事力量,加强友好合作,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增强我国海军和海上巡逻队的实力,加快海军转型建设,抓住当今国际安全关系的连动性、依存性等特征。以全局的、历史的、前瞻的眼光,在和平解决争端的前提下,时刻准备以武力解决根本问题,捍卫国家安全,国土完整。南海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海洋权益的争夺,更重要的是整个地区性的发展问题。中国应该坚持地区间合作,保证地区内和平、繁荣、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领土及领海主权和沿海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维护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保护对外海上通商,维护公海自由,更好地解决争议。

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浅谈中国当代教育问题

钱老走之前说过我国培养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确,钱老时期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像钱老等一批巨人一般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不好吗?明显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相比钱老们以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那这是又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影响依然还在,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钱老所说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思想是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今日教育的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

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钱老所说的创新人才吗?不可能,培养出来全是书呆子!书呆子会创新?简直是个笑话!

钱老说要创新,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其实从钱老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钱老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问题。现在的这种“死”的教学方式和钱所说的创新是完全相背离的!钱老所说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活”!

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纵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

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也难怪说现在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都是被逼出来的! 中国要想培养钱老所说的人才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彻底的将现在的教育方式来一次改革!将“死”变为“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活”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如果我们国家还依然还一味的只看分数不看实际的话,那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很可怕!

第三篇: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中国要想成为地区 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 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 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

第四篇: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 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过去几年间,我国主要资源消费的增加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巨大。

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 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

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单GDP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 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为1414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76.8%, SO2 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112.4%。我国目前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均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陆地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 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27%,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土壤污染面积扩大,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在监测319个城市中, 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SO2和颗粒物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 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527个市( 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 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到100%。每年产生1 亿多吨的城市生活垃圾, 带来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群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此外,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状况恶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加剧,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类生物物种受到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40%。

二、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家庭收入,处于高收入端的10%家庭与处于低收入端的10%家庭,其收入比为:11.8:1,处于高收入端的10%家庭,其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是37%,处于高收入端的20%家庭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53.7%。贫富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由于存在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一般而言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贫富分化加剧会降低社会的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从而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二是导致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扩大为少数利益集团腐蚀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行为提供温床,有可能使处于贫困阶层的人民即使努力奋斗也无望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而产生挫败情绪,这既弱化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贫富差距加剧还表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上。在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得像美国一样发达、富裕的同时,在中国的西部却还是挣扎在基本温饱线上;在大城市一切都步入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同时,有那么多的地方却依旧还是手工劳动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杭州湾大桥跨海36KM,耗资118亿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但是谁又知道在云南怒江峡谷如今依旧还是只能依靠着一根钢索、一个滑轮渡河。那里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靠滑轮滑过去,而他们却只是7~11岁的孩子。在那里架一座吊桥需要40~50万元,跟118亿相比那简直是零头的零头,但是对于那儿的人们来说这像一个天文数字一样沉重的压着他们。

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1、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 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人,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乡村 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日益扩大。

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2年3.1倍。目前农村还有282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6000万人刚刚越过温饱线,收人还很不稳定。

(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人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四、 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按照目前的产业结构和GDP年增长率为7%~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800~1000万个,只能基本满足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1000~1200万人)的就业需要。但还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必须考虑。

(1)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据统计,在总人口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为61.5%,1990年为66.7%,1995年为67.2%,2000年为70.1%,2002年为70.3%。因此,这部分劳动力总量会继续增多。

(2)不断增加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2001年底登记失业率为3.6%,2002年底为4.0%。2003年上半年上升为4.2%,如包括未登记的失业者,城镇失业率可能达到8%左右,即约1500万人。这些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急需解决就业问题。

(3)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1年底为515万人,2002年9月底为439万人,为1998年以来最低水平,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较少,加上大龄和技术水平低,再就业问题就更难解决。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今后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员工的转岗、下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经常现象。

(4)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1990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143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446万人,非农业人口23887万人;到2002年底总人口增加到128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269万人,非农业人口35184万人。即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1299万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长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农业转移过来的。但农业总人口绝对数仍有增加。据估计,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5亿~2.0亿人,目前有9000万左右在城里打工,还有0.6亿~1.1亿人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谋划“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将成为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理论武器。

(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我们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

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人民收入水平不高,市场不完善,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普遍存在,发展不足是我国面临最大的现实。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所以我们面对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指责发展本身,更不能忽视甚至反对发展,而是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一味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效益的做法也不可取。单一的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发展,还必须注重增长的质量。

(二)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为我们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主张将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追求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传统发展观坚持主客体二元分离思维方式,把人当作主体,自然界当作客体,主张人们利用科技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自然家庭却被无情的破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中。科学发展观则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自然界因为人的存在有了丰富的价值;人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而是自然界的守护者和生存者。人们应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不损害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能力为度。其次,科学发展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秩序。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原则,倡导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追求发展机会的平等性和发展成果分享中的公平和公正性,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每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使人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所需的和谐相处。这些观点和态度,为人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矛盾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为协调多方利益提供了根本方法

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之一,实现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发展就既要使相对发达地区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又要采取措施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实现发展就是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这要求首先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创造社会条件,所以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科技促使经济规模加速扩张,相应地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也持续增长,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没有条件像已经工业化了的国家那样走“先经济增长,后治理环境”的道路,所以发展要求必须维持人口的适度增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从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 统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可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可见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点,能科学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典型国家的实践与中国的政策主张[D].武汉大学,2004.

[2]李敏. 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3]翟金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J]. 战略与决策研究, Vol.22, No.4, 2007: 276-283.

[4]腾星均.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大学,2009.

[5]蒋姣蓉.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213-214.

第五篇:浅谈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表哥”“房叔”等腐败问题经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中国社会的热烈讨论,十八大后各地掀起反腐倡廉的风暴,习近平在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三天两提反腐。他说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政权的灭亡的主要原因最终都会归结于一个腐败。所以,如何治理腐败,将腐败问题控制在低水平可持续发展层次,是当前世界各国政治家的必须共同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现状及成因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私人目的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非公共、非规范的运用。 建国初,共产党屡屡将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引为借鉴,腐败问题一度曾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开始蔓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极端严重。近年来,腐败蔓延的势头有所遏制,但腐败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房叔”“表哥”等现象被网络曝光传播后更是引起激烈探讨,反腐是政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点。

当前中国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1)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特别是经济类犯罪;(2)部门或行业性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3)利用公款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4)党员干部腐化堕落道德败坏行为等。中国现在最主要的腐败是买官卖官,政府官员滥用权利,特别是已经本来释放到民间的权利进行腐败。过去十年的腐败是与体制倒退相关联的腐败,腐败变得越来越严重,但是体制离市场化程度反而越来越远。

八、九十年代的腐败是由商贿赂官的腐败,而过去十年的腐败,很多已经变成了由官来贿赂官的腐败,中国官员受贿金额14年间增加了100倍。[1] 中国当前腐败的现象在严打的情况下仍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 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

当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等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旧的制度规范需要改革和调整,新的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衔接、不配套的地方就会出现大量

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体制转型期出现的体制缝隙和漏洞使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一些掌握了一定政治、经济、社会资源权力的腐败者正是利用体制缝隙和漏洞,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占有、攫取国家和集体乃至他人的财富。

另一方面,中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并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反腐败战略存在薄弱环节,廉洁教育的对象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称,不少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领导干部与不法企业主之间的巨额利益输送问题感到忧虑。许多人表示,“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自由裁量权过大,其中一些人不受约束、不按规矩和程序办事,恣意妄为,难以避免腐败风险。

2、 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惩罚是对付违法犯罪与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于腐败问题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惩治手段。长期以来,中国的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往往集中在受贿者,即主要是党政官员的一方,并且,对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惩治力度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看到一些人非常腐败,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重用,不少人心理不平衡,开始起而效尤。这种逆向激励和示范效应,使得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官场技巧和社会关系,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从而开始滑向腐败的深渊,也使得各种腐败行为因“低风险、高收益”变得非常活跃和猖獗。腐败者所付出的代价太低,激励和促长了腐败行为,由此导致的腐败行为泛滥成为因对腐败惩罚不力付出的另一种代价。

3、 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

“心清则自正,无欲则自廉。”廉洁是从政之德的基本内容,它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通过学习、教育和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其他各种不良风气有了滋生的土壤,并开始侵蚀部分领导

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政治、社会、思想观念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利益冲突最激烈的时期,还是各种利益对处于“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们诱惑最大的时期,这对领导干部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专家称,腐败大要案频发的地带,往往是权力大、资源多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岗位,“一把手”权力过载,既决策又执行,导致了监督难、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这些“一把手”廉洁自律意识的削弱,正是造成腐败多发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腐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1、腐败损害经济发展

不少研究成果表明,腐败从多方面会损害经济发展,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由于权力腐败,政治权力不正当地介入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受到扭曲。权力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作用,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腐败危害社会秩序

腐败破坏了正常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对社会资源,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资源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分配,会导致全社会的不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例如,如果人才流动、资源调配和人事晋升的权力掌握在腐败分子手中,必然会出现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情况,造成行政效率低下,资源调配不合理。腐败分子还会通过人事权力和干部任用与调配的权力组织私人关系网络,形成权力体系的个人化、家庭化和小团体化。并且,腐败也会使党的方针政策无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腐败的存在,一些人就会曲解政策和截留政策,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会损害政策对象的利益,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并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 腐败危及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开始后,利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机,一些领导干部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从而一夜暴富。非法致富,权钱交易,腐败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使许多人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

增强对社会的不满和不平。腐败危及政治稳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威信,并使人们对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和政府倒台。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部分部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现象可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腐败分子和官僚主义者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把自己同群众对立起来,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使局部性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使群众同个别领导干部的对立转化为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对抗,从而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腐败甚至可能导致亡党亡国。

三、 网络成为反腐的新阵地

当前,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已经在我国各级政府推广和应用。它在提供了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和技术功能的同时,其反腐的效果也日益显现。不少网民在互联网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但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振荡,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2012年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指出,网络成为反腐新平台。权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权力的运作不透明往往是产生腐败的两大原因。而电子政务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它可以用“阳光”杀灭滋生腐败的“病菌”。利用网络可将公共权力的范围公之于众,也使政府行为更具公信力。如广东省推广“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省人大联网,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全程监督。微博这个新兴媒体也成为反腐新平台。不少网民通过微博发布“表叔”、“房叔”等官员贪腐信息或者证据,使一些腐败分子被曝光查办。

有专家表示,互联网由于拥有海量的网民,海量的信息,重要爆料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人围观,加快了舆论意见交换和舆情发酵过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一旦爆料经调查确认属实,各种贪腐现象就遭遇“见光死”。但同时, 4

碎片化、表象化甚至情绪化的网络信息也容易引发社会舆情的非理性震荡,应规范“网络反腐”,建立健康的网络举报、网络维权、网络监督秩序。

四、 国外反腐经验

腐败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难题,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哪个国家,都会遇到腐败的问题。纵观当今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反腐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借鉴。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情都不尽相同,所以切不可照搬照抄,要融会贯通,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简单介绍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主要做法。

1、健全反腐败法律法规

为震慑和惩治腐败,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条例。新加坡制定了《防止贪污法》,对贪污调查局的职能做了全面规定,并赋予其广泛的权力,强化其侦查权限和侦查措施,增大其执法的权威性。对付贪污者,新加坡法律规定,除了要没收其所贪污的钱财,还要给予数倍、数十倍的罚款,并责令贪污者的上司与其一起接受处罚。韩国2002年制定了《反腐败法》,并实行“内部举报”制度,严格保证腐败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自身利益安全。中国香港法律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员必须出席立法会议接受质询,廉正公署内部成立4大委员会负责监察,并设立专门的投诉机构接纳市民投诉

2、健全反腐败组织机构

世界各国为了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的蔓延,均设立了专门反腐败组织及机构。例如美国除了有检察机关、联邦调查局等综合性反贪机构外,还在一些专业部门中设立了负责特定领域的廉政机构,如设立直接向国会负责的审计署,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收入、支出和使用的监督审查,约束和减少行政官员滥用职权、贪污挥霍的行为。中国香港廉署设置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社区关系处,分别执行查、防、教任务。近年来的民意调查显示,香港廉署的工作得到了市民的广泛信任,超过99%的市民支持廉署的工作。

由此可见,国外的监督监察机构和反腐败组织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体系。立法、行政、司法大机关都有独立的监督权和办案权,实行互相监督、协作办案。专门的反腐败机构是对常规监督监察制度的补充,是当代反腐败斗争的产物,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角,其特点是任务专一,力量集中,手段强硬,成效显著。

3、加强政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和纪检监察制度

政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执政党掌控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权力,因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政党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纪律监察制度,监督、检查、惩处违纪党员。保加利亚社会党章程明确指出,全党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是:检查党员、党的机构和组织遵守党章及规则的情况,追究违纪者的责任;研究和解决有关申诉、党内争议及党风问题;对党的预算执行情况、经济活动和财产管理进行内部财务监督。

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十八大之后全国各地也掀起了反腐风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腐败问题是历史长期发展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就灭亡,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唯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系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政党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反腐败的两难选择,2012年12月20日;http:///News/201212/201212201623467993.html [2] 习近平政治局谈反腐: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2012年11月19日 http://news.shangdu.com/201/20121119/11_5734262.shtml

上一篇:中国诗词大会分析下一篇:中国数学家的故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