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的理由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活下去的理由范文

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杂文随笔(范文)

人生的戏剧性莫过于一种残酷的对比,美人迟暮,英雄老矣,当战场的硝烟散去,青春的晕轮消隐,面对铸剑为犁的平淡,镜花水月的虚幻,曾经的壮志豪情,回眸嫣然,无奈眼前浮现,再多的留恋却是梦里号角,昙花夜现,任由霜染疏鬓,髯落指间。片名《ScentofaWoman》其实在片中仅出现过几次,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弗兰克中校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认为这个名字当然一是商业化、吸引人,二是对一个盲人精神世界的阐释,对弗洛伊德性本能的泛化阐释,表明其对生活幸福的追求。不同于同类型国产片的教化,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神化解读,此片导演MartinBrest对弗兰克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更具人性的建构,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在这片中进行碰撞,把一个从初次见面时弗兰

中校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长期的生活压抑痛苦让其以声说话和爆粗口进行释放,而查理是一位和继父生活在一起,却要依靠奖学金读书的学生,正是这样的背景预设,使他们有了进行下去的可能。当他的亲人一家外出时,他准备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酒店中校在查理的阻拦下放弃自杀那一整段。当中校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完美好的生活时,查理得知其自杀想法后,想方设法进行制止,并且赌上自己的性命陪一个盲人玩飙车。经历了车上的狂野,复归寂寥的现实中,对生命几乎放弃的中校此时做好自杀准备,肆无忌惮的横穿马路,任由汽车穿梭,沉重的音乐配合残酷的画面,让人深深的体会到中校对生活的绝望。回到酒店后,支开查理,正在换军装为自杀前作准备时,敏感的查理没有走远就马上回来,由此两人展开了一场片中最为精彩的对手戏,经过了剧情长时间的铺垫,二人积蓄已久的感情在顷刻间如洪水恣意释放,在饰演中校的奥斯卡当年影帝艾尔·帕西诺的带动下,稚嫩的学生扮演都克里斯·奥唐纳凳上了其演艺生涯的至高点,成了其今后从影生涯无法逾越的高峰。

一句可以精典的对白是:Frank:Butyoumustgivemeareasontoliveon.弗兰克:但你必须给我一个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当然情绪难平、泪流满面的查理的回答是生活化和孩子气的,可他却行动开启了中校死灰一样的心。成功制止了自杀后影片调子转为美好生活的展示,即便是二人分开时中校摸了摸查理的脸,虽伤感却是温馨的。弗兰克在学校拯救查理时的激情演讲展示了中校依然不减的雄壮威武。当学校政治老师仰慕弗兰克的才华,出现在其面前时,也完成了影片的主题设定,终于弗兰克闻香识到一个自己的女人:每天有一个散发着香味的女人躺在身边,早晨醒来她依然还在,就安心了。

当然这部戏的对主题表达时无意中展示了导演男权中心主义思想,一些女权主义者估计要发出声音进行批判,会认为让女人成为男人活下去的动力实在是荒谬。不过话锋调转,如果主角是一个女盲人,而题目是不是可以换成《ScentofaMan》,这实在是一个好玩的设问。

第二篇:活下去的勇气诗歌

时间:凌晨-天气:无阳-

气氛:凄凉-

主人翁:我-

我揪开暧昧的紧紧吻在一起的那双空洞的眼睛-

努力地动弹几乎僵硬又近乎发霉不听使唤的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身躯-

接着我戴上友善的面具穿上华丽的皮囊-

那双无神发白的但却想吃人的眼神-

直勾勾地注视着某个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方向却可能通向地狱的方向-

那颗被病毒感染的体无完肤且轻盈而缺乏脑浆的大脑-

思索着自己想半天都毫无头绪的原本无聊乏味的不相干的是非题-

然后我走向原本热闹可现在孤寂的泛黄落叶占据的阴寒无情的校园甬道-

迈着几乎抬不起来的颓废的步子向着一个越来越远离现实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目的行进着-

看到似乎有印象的同类总会发出牵强的毫无真心虚伪无比的笑容-

走到一个没有同类的地方-

我撕开面具扯烂皮囊-

接着出现全身涮白的骨骼-

然后我拿出工具箱把自己分成无数段又重新组合在一起-

我又变成了魔鬼-

受够了人类所谓的美妙生活-

不如魔鬼逍遥自在-

啊 我努力的牵出懒惰而又颓废的不忠实的思想-

我终于发现我是一个鲜活的人儿-

一个活生生的人儿-

过着连魔鬼都不想过的生活-

第三篇:奋斗着 活下去

任正非:奋斗着 活下去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十余年军旅生涯,43岁借款2万元创业,二十年低调如一。

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在他的领导下,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任正非不断地与中国企业界分享着他的思考。《华为基本法》被认为是其个人哲学的体现,《华为的红旗能打多久》、《华为的冬天》、《北国之春》、《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在理性与平和中发展》等都已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读本。

领导力:从英雄到职业化

什么是好领导?在任正非的眼里,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这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一句著名的话,也是任正非极为推崇的一句话。任正非进一步阐释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就象希腊神话中的丹科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一样”。

创业时期,任正非在集体主义大原则之下,鼓励员工争当各个领域的“英雄”。华为很多高级管理者都是从英雄团队里选拔出来的。对于高层管理者,任正非主张“管理者应该明白,是帮助部下去做英雄,为他们做好英雄,实现公司的目标提供良好服务。人家去做英雄,自己做什么呢?自己就是做领袖。领袖就是服务”。

2000年以后,华为进入了职业化、流程化管理为特点的第二次创业阶段。此时,在任正非看来,无为而治是企业治理的最佳境界。所谓“无为而治”,就是企业不需要人控制也能自行达到既定目标,即通过内在控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达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要做到无为而治就要实现职业化管理。什么是职业化?就是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的成本更低。第二次创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职业化管理,就使英雄难以在高层生成。”对于这些高级管理者,任正非主张:“一定要摒弃想成为个人英雄的想法,淡化个人成就感,淡化创业者、领导人的色彩”。

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任正非总结道:“华为第一次创业的特点,是靠企业家行为,为了抓住机会,不顾手中资源,奋力牵引,凭着第

一、第二代创业者的艰苦奋斗、远见卓识、超人的胆略,使公司从小发展到初具规模。第二代创业的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要用十年时间使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它的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牵引精神、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使它形成一个场,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战略思维:灰色管理

长期以来,华为的国际化战略路径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战略为人称道,其实,能够真正体现任正非战略思维的是“灰色管理”:“管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介于黑白之间的平衡力量,即灰色”。

2005年,任正非对变革的论述中,阐述了他的灰色思想:“我们处在一个变革时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强调规模,转向以生存为底线、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强调效益的管理变革。在这个变革时期,我们都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必须接受变革的事实,学会变革的方法。同时,我们要有灰色的观念,在变革中不要走极端,有些事情是需要变革的,但是任何极端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积累产生破坏,适得其反。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很难掌握的。”

“灰色”在任正非的概念里不仅仅在于变革管理上,作为战略思维,它几乎涵盖了公司内部人际关系到企业道路选择的各个层面。

任正非所谓的灰色管理不是指软弱、妥协,它要求管理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找到让员工心甘情愿去接受的变通方法。在处理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上,任正非要求干部、主管保持冷静,千万不能有浮躁的情绪,要戒骄戒躁、收敛自我,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他还要求干部、主管学会灰色管理,各级主管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在变革中,抑或是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都不应有极端的态度。

华为的发展历程显现了灰色管理思想的演进路线。创业初期,华为迫切需要扩大规模,员工素质不均衡,干部素质较差,这就需要充满“狼性”的“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体系”。但随着各项管理变革落实,一切管理都趋近于流程化、制度化后,这种严厉而苛刻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任正非认识到,企业的发展要保持节奏,宽严有度。1999年以后,华为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管理、提高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任正非开始在华为营造更细化、更富有人文色彩的管理环境。

2009年,任正非总结道:“西方的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它这样做最有效率。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并非是为了好看。我们学习它,并非是完全僵化的照搬,难道穿上中山装就不行?我们二十年来,有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出来,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管理哲学的理念,用西方的方法规范,使之标准化、基线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一个僵化的西方样板,而是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管理有效的企业。”这正是任正非“灰色管理”思想对职业化和变革的深度阐释,是任正非企业管理路径选择的东方智慧。

任正非再次强调,“管理上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我们要深刻理解、开放、妥协、灰度”。

公司治理结构:打造内外部利益共同体

从广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涉及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还包括相关利益集团(管理者、员工、客户、供货商、所在社区等)之间的关系。任正非对处理这两种关系上都有着独到见解。华为实行全员持股,股东和管理层几乎是一体的,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在决策机制上,华为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集中制。

为什么要实行员工持股呢?任正非清醒认识到,“公司的竞争力成长与当期效益的矛盾,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动力,但也会形成破坏力,因此所有矛盾都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公司考虑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是不断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员工主要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因为他们不知道将来还会不会在华为工作。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为早期的激励机制,华为的这个平衡点就是员工持股。

同时,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华为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方式除了体现在公司内部,华为公司与员工之间通过内部股票,将利益捆绑在一起;还体现在公司外部,通过参股、合资、让利等方式将各个群体与华为结成利益共同体,即利益均沾。利益均沾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众多机构与华为展开合作。

将矛盾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合作协调关系,使各种矛盾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变矛盾为动力正是任正非处理此类问题的不二法宝。

在决策机制上,华为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集中制。任正非所说的民主集中制是指,“让公司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对所有的意见进行统

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公司要避免对最高领导权威的迷信,反对各种形式的独裁专制,而避免这类现象的最好方法就是成立一套完备的体系,这样公司才能够得到‘无为而治’”。

关于这种民主集中制,任正非曾详细表述:“公司建立了以各部门总经理为首的首长负责制,它隶属于各个以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专业协调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来自相关的部门,组成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管理。议事、不管事。有了决议后由各部门总经理去执行。这种民主原则,防止了一长制中的片面性,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集体智慧”。

华为的这种制度打破了传统企业任人唯亲的弊端,不是领导人说了算,而是按全体公司员工共同的意见和决定来执行。这种分权的治理模式,可能使效率下降一点,但是也避免出现决策的重大失误。

为进一步减少战略决策失误,积极稳妥地带领华为快速向国际化大公司发展,2003年华为又成立了与国际管理接轨的董事会下的EMT(经营管理团队)和四大委员会决策组织。华为新的决策组织与制度是任正非探索国际化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支点。“只有加强个人权威的否定,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组织,建立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人的组织。”

组织机构:不稳定的矩阵

1998年,华为员工近8000人,但组织结构仍沿用集中管理制度,管理难度大、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无法促发新的生长点,结构性危机日益显著。1998年初,华为开始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事业部制试点。在试点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华为先后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了重大改造,成立了多个事业部。2005年,华为收购英国电信制造商马可尼失利。这表明,华为的企业规模正在成倍地扩大,领导层如果仍沿用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自然是行不通的,改革和放权势在必行。为此,华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财经管理委员会和产品战略投资综合评审委员会对事业部进行控制。这标志着华为组织结构的重大转型—由原来单一的地区公司制向事业部与地区公司结合制转变。

任正非主张建立的是一种可以有所变化的矩阵结构,“矩阵式管理结构是公司的唯一出路,公司所有的制度都应有强化矩阵机构的思想,如充分授权、加强监督等。否则,官僚就会妨害公司的进步。但是,矩阵结构要不断演进”。《华为基本法》认为:“公司组织的矩阵结构,应该是一个不断适应战略和环境变化,从原有的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演进过程。不打破原有的平衡,就不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不建立新的平衡,就会给公司组织运作造成长期的不确定性,削弱责任建立的基础”。华为所在的电信产业处于急剧变化中,必须建立起一种既可保持相对稳定、又可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组织结构。华为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稳定的矩阵结构网。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任正非疾呼“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这不仅仅是应对危机、回到利润原点的权宜之计,更是组织流程变革的探索:任正非呼吁华为的组织和运作机制要从“推”到“拉”,从中央高度集权到“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我们过去的组织和运作机制是‘推’的机制,现在我们要将其逐步转换到‘拉’的机制上去,或者说,是‘推’、‘拉’结合、以‘拉’为主的机制。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就是前端组织的技能要变成全能的,但并非意味着组织要去设各种功能的部门。基层作战单元在授权范围内,有权力直接呼唤炮火(指在项目管理上,依据IBM的顾问提供的条款、签约、价格三个授权文件,以毛利及现金流进行授权,在授权范围内直接指挥炮火,超越授权要按程序审批)。后方变成系统支持力量,必须及时、有效地提供支持与服务,以及分析监控。”

同时,任正非进一步阐述了整个组织结构的运作机制:“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EMT会议,EMT成员只是在会议结束后,推动决议的执行。一线的作战,要从客户经理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小团队作战,而且客户经理要加强营销四要素(客户关系、解决方案、融资和回款条件、以及交付)的综合能力”。

技术研发:掌握核心、开放周边

在技术上,任正非一贯主张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开放周边,使企业既能快速成长,又不受制于人。”

从创立之初,任正非就一直坚持自主研发为主,他反复提醒:“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华为的目标是,把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去赢得超过10%的制造业利润率,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

在以自主研发为主、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任正非提出建立广泛的技术联盟,吸取、借鉴、购买已有的先进技术,为己所用,用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用任正非的话说,这样可以“使自己的优势得以提升”、“优势更优势”。

技术在哪一个阶段是最有效、最有作用呢?任正非主张“要去看清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卖得出去的东西,或略略抢先一点点市场的产品,才是客户的真正技术需求。超前太多的技术,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但必须牺牲自己来完成。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

营销:客户是存在的唯一理由

任正非始终认为,华为公司总是不断地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在任正非看来,“必须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公司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依据。客户的价值观是通过统计、归纳、分析得出的,并通过与客户交流,最后得出确认结果,成为公司努力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就不会有大的错误,不会栽大的跟头”。

在“关注客户需求,才能做到客户满意”的思想指导下,华为经常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搜集信息,以用户的意见为努力的方向。华为对客户的细心之处,在于把关注客户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为了加强对服务用户的认识,任正非在内部提倡自我批判,而客户经理制也在2002年转变为客户代表制。任正非说:“市场营销系统的自我批判因为身处最前线,最敏感,也最活跃。只有自我批判,迅速地调整、改正一切必须改正的错误,否则早就被逐出市场”。

说到底,客户是华为之魂,华为生存下来的理由就是为了客户。因此,华为从上到下都要围绕客户转,而不是只有一两个高层领导建立客户价值观,只有全体员工都建立了客户价值观,才能实现客户服务的流程化、制度化,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人力资源:不断新陈代谢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任正非坚持中国实际、引进西方管理制度的典型,但这方面华为时常惹人非议,“集体辞职”、“自由雇佣制”、“末尾淘汰制”。归结起来任正非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就是不断新陈代谢来激活队伍。

1996年1月,华为发生了一件被内部人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市场部集体辞职。市场部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表面看来,这是华为市场部的一次重大变动,而任正非的真实用意,却更加深远。创业期涌现的一批个人英雄,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集体辞职,让大家先全部“归零”。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等。

2000年1月,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这次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与这种思想一脉相承,任正非坚持华为实行自由雇佣制,并将此写入《华为基本法》。他认为自由雇佣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使公司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对此,他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中做出了阐释:“我们不搞终身雇佣制,但这不等于不能终身在华为工作。我们主张自由雇佣制,但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自由雇佣制促使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强、自立、自尊的强者,从而保证公司具有持久的竞争力。由于双方的选择是对等的,领导要尊重员工,员工要珍惜机会。自由雇佣制对双方都起到了威摄作用,更有利于矛盾的协调,是企业稳定的重要因素。

自由雇佣制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末位淘汰。任正非认为,“要激活整个队伍,必须要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实行末位淘汰,裁掉后进员工。在华为贯彻末位淘汰制,只裁掉落后的人,裁掉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员工或不胜任工作的员工。”

末位淘汰制实行到什么时候为止?“借用GE的一句话来说是,末位淘汰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淘汰不优秀的员工,才能把整个组织激活。GE活了100多年的长寿秘诀就是‘活力曲线’,活力曲线其实就是一条强制淘汰曲线,用韦尔奇的话讲,活力曲线能够使一个大公司时刻保持着小公司的活力。

GE活到今天得益于这个方法,华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一个

三、五年的短期行为。但也不会草草率率对人评价不负责任,这个事要耐着性子做。”

企业文化:从土狼到狮子

1988年到1995年之间,任正非主要采取粗放化的“三高”(高效率、高效率、高工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它的“狼文化”,二者共同推动华为在国内攻城略地。华为的第一次创业是企业家行为,而其军人出身、浓厚军事色彩并且强调斗争性的个人色彩深深地影响着华为,他曾经对“土狼时代”的华为精神作了经典概括:“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任正非特别称道“狼”和“狈”的攻击组合,强调组织的进攻性(狼)与管理性(狈)。

当成长为一家全球化的大企业时,华为早期的“狼文化”难以与国际主流对话,难以实现跨文化的有效融合与管理。2000年之后,华为日渐淡化过去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狼文化”日趋弱化。华为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继承追求卓越、持续的艰苦奋斗、默契的团队合作的传统,又要在新形势下追求规范、精准的职业化行为,被归结为符合国际化和职业化需要的普遍性商业文化。

2006年9月,华为三级干部后备队第一期结业。任正非在结业证书上写下:“只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批判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怀。”艰苦奋斗永远是华为企业文化的内涵。

同时,任正非和华为管理层开始积极探索华为文化的转型。奋不顾身、不屈不挠的土狼心态逐渐变为狮子心态,逐渐走向开放和自信。“土狼时代”,成长是第一要务,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作为“狮子”,需要进行经营计划与科学协同。因此,理想状态是企业既要有狮子的整体竞争力,又要保持土狼的活力。

“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不能没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支撑她持续发展,华为的文化就是奋斗文化,我也不能形象地描述什么叫华为文化,我看了《可可西里》的电影,以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我想他们的精神就叫华为文化吧!”这其中体现出了追求卓越、持续的艰苦奋斗、默契的团队合作、精准到位的职业化行为以及掌声和荣誉面前的平常心。

危机意识:活下去,仍是唯一的目标

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源自他对市场的深谋远虑,渗透在华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于这种危机意识,任正非认为绝不是危言耸听,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在《华为的冬天》一文里,任正非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一定要让员工有危机意识”。

2007年,任正非再次警示:“活下去,仍然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今天IT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世界巨头快速的进步,我们仍不能有一刻的松懈。我们一天不进步,就可能出局。我们要向‘狮子’学习,学习与借鉴别人的做法,还要想着如何与‘狮子’共渡难关,甚至向‘羚羊’学习如何跑步。无论多大的公司,无论在哪个阶段,管理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存是唯一的理由。每个管理者,需要不断挑战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跟公司一起奋斗着、活下去”。

第四篇:坚强地活下去杂文随笔

《茉莉花开》是几年前上映的一部老片子了,昨日闲来无事便搜出来看看。这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婚恋故事的影片,分别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悲剧却一再地重演。她们像是被施了咒语似的,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三十年代的上海。情窦初开的少女茉和以经营照相馆为生的母亲相依为命。一天,一位自称电影导演的孟先生出现在茉的生命中。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内心的虚荣,让茉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她向往的世界里。很快,她便成为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与此同时,孟先生用看似关怀体贴实则欲擒故纵的手段俘获了茉的芳心,直到茉情不自禁地委身于他。不幸的是,当茉得知自己怀有身孕之后惨遭孟先生抛弃,无奈之下只得拖着笨重的身躯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五十年代,茉的女儿莉爱上了同学邹杰,莉被邹杰身上所散发出的阳光气息深深吸引,很快他们便走到了一起。由于邹杰出生于工人阶级,家境贫寒,而莉一直生长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在婚姻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冲突与矛盾。最终,邹杰选择了妥协,他们搬回了莉的家里,与母亲茉一起生活。莉因为不能生育而变得神经质,在自杀未遂后她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叫花。随着花年龄的增长,莉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燥狂症患者,她被自己的幻觉折磨着,最后甚至怀疑丈夫与自己的母亲及养女有染。邹杰百口莫辨,卧轨自杀了。深陷悔恨中的莉也追随着邹杰而去。

八十年代,莉的养女花长大了。她瞒着外婆和一起下乡的知青小杜结了婚。婚后不久,小杜便奔赴东北上大学去了。花苦苦地守候着小杜,好不容易盼到他毕业,小杜又提出要去日本留学。出国以后,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小杜移情别恋了。他回国提出要与花离婚,但花却发现自己怀了小杜的孩子。绝望中的花,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孩子。此时,年迈的外婆,也离她而去。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花倒在了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艰难地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在这部片子里,章子怡一人分饰茉、莉、花三个角色,戏份非常之多。她所塑造的人物,时常给人以任性、倔强而又强悍的感觉。如果说这是角色本身的个性使然,倒不如说是章身上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她的表演,有一种很强的暴发力。记得多年前看她拍的第一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时,印象非常的深刻。那时的她,眼神很清澈。骨子里也是透着一股子倔强与执着。我认为那个时期的她是最美的。现在,她所饰演的茉,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清沌的造型却难掩眸子里的沧桑。她是柔弱的,却并不娇美。茉身着露背的旗袍晚装站在舞台上,艳光四射,腰肢轻摆,吟唱着那首经典的《茉莉花》这一场戏,本该是万种风情,千般妩媚的,但她竟媚也不是这个媚法,旧上海的奢靡与绮丽感全无。

一直比较关注女性题材的作品,对于三四十年代旧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尤为钟情。这部片子整体的感觉有些压抑。或许是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里,这一代代的女性,身上毫无例外地具有一种偏执的天性。茉因为太过于轻信而被玩弄感情,遭到遗弃后似乎变得对一切毫不在乎,但其实她终其一生都活在对过去回忆之中。莉因为缺少父爱,又急于摆脱母亲这种阴郁的生活状态,而嫁给了一个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遗憾的是她的神经质最终毁灭了一切。而在花的世界里,爱情仿佛是一场。她孤注一掷,用她的青春和爱作为赌本,去赌一个未来。只可惜到最后她还是输了。她爱的那个男人,或许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爱过她。值得欣慰的是,花最终选择了坚强。她站在花丛中微笑的最后那一幕,久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爱情永远是人类生命历程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我无意于在此评判这世上是否真的有如此之多负心无情的男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女性似乎更容易付出炽热、执着而又纯粹的爱情。正因为如此,爱情才得以成为人生中最美好而又值得期许的事情。但是,如果盲目地投入一段感情之中,并希望籍此来挣脱自身命运的束缚,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场与命运的抗争之中,这无疑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或许,只有选择坚强而勇敢地活下去,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第五篇:肖临骏:《起风了》,努力活下去

“起风了”取自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著名诗篇《海滨墓园》中的一句:起风了,努力活下去!这就是宫崎骏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直以来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即使再糟糕,也还是值得活下去的。

自从上一部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之后,宫崎骏退休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对于喜欢动画的观众来说,这是再遗憾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当2013年他最新一部动画《起风了》上映的时候,观众的激动和期待之情可想而知。

这部动画片和宫崎骏曾经的作品大相径庭。那曾经在动画中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充满了日本民族的鬼怪精灵和像《龙猫》那样的纯真美好都已消失不见。这部动画的主人公已经长大,不再是少男少女。这是一个关于大人的故事,一部似乎不是很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电影。

但当我们真正地静下心来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宫崎骏依旧还是那个制作了《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制作了《龙猫》的那个宫崎骏,他始终没变。《起风了》像一条线般串联起曾经的那些动画作品,是某种延续,更是对其的总结。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真实存在于上世纪的日本年轻人,并且因其后所制造的著名“零式战斗机”而享誉世界,他叫堀越二郎。故事讲述的便是他从小热爱飞机,并梦想以后要建造出美丽的飞机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在二战中日本用于大肆侵略他国的战斗机的制造者,这个角色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与争议。而宫崎骏在最开始也或多或少因此而不愿意制作这部电影,但他最终愿意制作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或许正是被这个故事中的“矛盾”所吸引。

当我们仔细地回顾宫崎骏曾经那些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典型的便是在《幽灵公主》这部电影的最后,人类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始终在那里。

在关于《起风了》所有的争议中,“反战”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宫崎骏制作这部电影的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右翼保守派的笼罩之下,再加上宫崎骏一直以来督促日本对于曾经犯下的罪行道歉,使得他在日本国内遭受了众多的指责与批评。

在网站公开的企划书中,宫崎骏就制作意图做了如下解释,“这部电影既非对战争予以控诉,亦非意图通过对零式战斗机的杰出之处之描写来鼓舞日本的年轻人,却也不想掩饰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飞机的心愿,只希望讲述这么一个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在宫崎骏的作品中,他一直反复言说着那些“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无论是那个勇敢美丽的那乌西卡,还是曾经胆小自私的千寻,她们始终都走在自己成长和梦想的路上,都在努力地不断奋进着,而堀越二郎同样如此。

作为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电影用了很大篇幅向观众介绍上世纪20-30年代的日本。那时的日本动荡不安,贫困与疾病横行,加上不景气的经济和破坏力巨大的关东大地震,年轻人普遍感到未来的迷茫和不可捉摸。宫崎骏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展示那时日本年轻人在外所受到的轻视与鄙夷。或许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二郎的同事本庄,他在电影里反复地强调国家的衰败和落后,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我们也很难否定在二郎想要制造飞机的这一动机里不存在为了国家这一因素。

这是宫崎骏在电影中必须面对的矛盾之一,他必须面对那个年代的日本,面对曾经的贫穷与落后。面对过去,实则是为了寻找为何日本最终走上侵略者道路的原因。这样的矛盾在电影中贯穿始终,宫崎骏小心地走在其中,点到为止,并未过多的渲染。这或许也是许多批评者的不满之处,认为他迷恋在清新优美的田园中,而忽略外面世界的残忍战争。肖临骏:《起风了》

上一篇:杭州户口政策范文下一篇:合作参展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