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2022-07-28

第一篇: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30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 (1)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 谁打碎了花瓶读后感

寒假的一天,我读了《谁打碎了花瓶》这一篇文章。文章里介绍了列宁和他的表兄弟、表妹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一天,列宁和他的表兄妹在姑妈家里玩,一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列宁和他的表兄妹都不承认是自己打碎的。

列宁回家以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犯了错误要勇敢的承认,这才是一个好孩子。”列宁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就写信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姑妈,也向姑妈承认了错误,最终得到了姑妈的原谅。列宁知错就改,最终做了一个诚实的孩子。

诚实是一种品质、以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力量!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我们要了一斤的菜,而那个卖菜的却少给了我们二两。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去那个人那里买过菜。我敢说,如果那个人以后还是继续欺骗顾客的话,他的生意肯定是做不稳,也做不长久的。

人和人之间一定要互相讲信用,说到就要做到,不要相互欺骗,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我想,如果我们都像列宁一样有一颗诚实守信的心,那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美好。

《童年》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高尔基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因为童年的艰苦生活,他获得了坚强的力量,最终于成了一名伟人。他的这种坚强不屈,敢于面对困难并勇于克服苦难的精神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爸爸送我一些小鱼,我找来一只大口瓶,洗干净,灌满水,把它们放进去,还放了些水草。后来,小鱼在我的精心照料下渐渐长大了。就在这时候,外面流行着感冒妈妈怕我传染,每天让我喝霍香冲剂,预防感冒,一天,我去看小鱼,发现有一条小鱼呆头呆脑,我突然想到,我的小鱼还没有吃霍香冲剂它们会不会感冒呢?于是我从爸爸的药箱里拿出一包,把整包倒下去,开始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水变成咖啡色,我看见小鱼慌慌张张地沿着瓶壁游来游去,嘴一张一张的。我想小鱼吃了霍香冲剂就不会生病了又过了一会儿它们像喝醉酒一样互相撞来撞去,最后沉入水底,我以为他们睡着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摇摇瓶子他们还是没动静,我把小鱼倒出来,它们已经死了我含泪自责:“小鱼啊,我不是有意还你们的,可没想到你们却死了”晚上我问下班的爸爸,他说:“小鱼怎么能吃药呢?”爸爸点了点我的小脑袋,又说:“你真傻呀”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诚实的孩子 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玩儿。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儿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封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第二篇:最近读了埃莉诺

公共管理学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最近读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著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这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从而在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理论,同时也为解决公地悲剧开辟了新的路径。从这本书中,我不论是在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还是在研究分析方法上都受到了很大启发。

在研究领域,很多学科的学者彼此间都是分隔开的,他们各自专注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像生活在一个个帐篷里一样。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不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可以结合成一个大背景,然后可以做研究可以交流。“我在本书中试图做的是:把许多„新制度主义‟学者所使用的策略与有生物学家为促进从理论上更好理解生物世界而开展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她认为生物学家同样面临着研究现在还很少被理解的复杂过程的问题,生物学家研究的是有机体,“我所选择的„有机体‟是人类的一种情形,我称之为公共池塘资源。”

说起不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本科出身为经济学的我对此深有体会。经济学的学习不仅与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密切相关,更是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甚至是美学、生物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契合点。曾读过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等主编的《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书中下篇就着重讲述了经济学横向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共分为政治学的方法和知识、法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和知识、现代美学的方法和知识、现代伦理学的方法和知识、系统论的方法和知识、生物学的方法和知识等七个方面。下面我借鉴其中的生物学方法与知识论述来说明生物学的方法和理论是如何影响经济学发展的,并且《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中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借鉴的生物学的经验研究方法也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济学各学科中采用生物学领域的模拟、模型和术语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就指出,“经济学家的麦加在经济生物学而不在经济力学。”宣称是推崇生物学模拟的。“老”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及其它论文集》(1919年)中认为,经济学尚未成为一门“进化论科学”,尚需从达尔文的生物学中得到启发。而在战后,阿尔奇安于1950年为《政治经济学杂志》撰文《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发表“自然淘汰”方法的著名应用之时。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围绕经济学中应用进化论思想的重大争议旋即爆发,内中包括了彭罗斯(Penrose)195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重要文章《企业理论中的生物学模拟》。20世纪70年代晚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贝克尔、赫什利弗和塔洛克等抓住新兴的“社会生物学”并视之为对其个人主义假设的证实和对跨越生物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普遍“规律”的确认,分别发表了《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遗传合理性:经济学与社会生物学》、《从生物学观点来看的经济学》和《社会生物学与经济学》等论文。他们把稀缺性和个体竞争等现象看成是在经济学和生物学两个领域相通现象。下面介绍几个生物学知识与方法应用于经济学分析的实例。

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进化是物质由无序到有序、从同质到异质、从简单到复杂的有方向的复杂过程。由于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与生物有机体和生物过程有共同之处,经济学研究可以借助于生物学的某些方法。生物系统与经济系统都包括缠结的结构和因果关系,包含连续的变化和极大的多样性,便产生了如何区分划定抽象层次和选择合适选择单位的问题,采用生物学方法也许有助于结束这个方法论上的争议。最近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家是日趋按照被认为是构成系统的追求效用极大化的个人解释一切经济现象了。这种“方法论个人主义”起到了削弱以系统层次的总力量为焦点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作用。由于公认生物学和经济学有共同的复杂性问题,经济学家不会过于相信方法论个人主义,而是会承认个人以上分析层次和单位的正确性。这样一来,总量宏观经济学就得到恢复自发分析层次的定位。

有经济学家预言,本世纪,该学科将恢复亲生物学的马歇尔传统,经济学必将发生重大重建。生物学中的有许多其他理论都是经济学可借鉴的,如动物的利他主义对主流经济学基石的“经济人假设”的反驳、动物的“拟态行为”和博弈论中的学习理论、动物的社群关系和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布局等以及进化稳定战略(ESS)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无论是数学、物理学还是生物学,在研究经济学时都只是一种方法,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就过分重视了数学、物理学(力学)的研究,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主流经济学好像迷失了自我。

做研究时,理论视角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通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要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会对自己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通常是很复杂的,许多学者为了进行研究,回避了这种复杂性,“以为所有的物质结构都可以用一组完美的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来加以描绘的信条,长期妨碍着天文学的发展,直到约翰尼斯·开普勒打破经典思想的束缚,发现火星的轨道是椭圆时才结束。”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书中提到:戈德温和萨帕德曾经指出,“政策科学家们未认真考虑现实世界中的变量和理论模型是否一致的情况下使用公地困境模型,实际上是做着强行把正方形、三角形和椭圆形都裁剪成一个圆形相同的事情。”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个人在分析和理解复杂问题环境的结构上所具有的能力是类似的和有限的,科学家的责任就是确定什么问题是人们正在努力解决的以及什么因素帮助或阻碍着他们的努力。当面对的问题与高度的复杂性和交易中的各种困难还有缺乏预测能力、信息和信任有关时,必须努力对所有这些问题都公开作说明,而不是回避其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要接受而不是拒绝复杂性,做研究就要理解很复杂的问题和很复杂的系统,还有系统中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些变量是简单的线性增加的,并且有时候会回避考虑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书中,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均衡是否可能,一种均衡是否改进了相关者(或是对那些受这些人影响的人)的状况,都将取决于特定的制度结构。而作为一种制度结构,有多种特定的选择,有这些选择的排列顺序,还有获取的信息,选择性激励等等,都会对制度结构及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再加上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制度结构的影响,整个的分析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这种复杂性,要接受它。看很多期刊的论文,总觉得空而无物,也没提出什么新颖的观点或是可行的解决方案。总有这样的措辞“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制度建设,建设……”等等,感觉这样的文章好像对解决问题没什么实际意义,正如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说的“主张中央管制的人没有告诉我们,中央机构应该按照什么方法来组织,它应该拥有何种权威,应该如何维持对这种权威的限制,它将如何获得信息,它的代理人如何选择,怎么激励他们做好工作,以及怎么对他们的工作加以监督、奖励或制裁。”如果不注重制度细节,以隐喻作为政策基础的话,只是提出了一种“无制度”的制度,并且“基于隐喻的政策可能是有害的”。“那些为分析的目的而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的约束条件,在各种实际场景也被忠实地认定是固定不变的,除非外部当局对他们做出了改变。”奥斯特罗姆认为她宁愿致力于提高当事人改变博弈中约束规则的能力,进而使博弈的结局不同于囚犯困境中那冷酷的悲剧。

第三篇:今天我读了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是含着泪和感动把它看完的,因为雷锋是个平凡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那么多不寻的事,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以后的所作行为有所提醒。比如雷锋处处不忘节约,把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但雷锋还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脸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上面的瓷掉了都看不见原来的摸样了,也舍不得买一个新的。雷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以勤俭节约为准则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这种穿的暖暖的,吃的饱饱的幸福生活,好像已经忘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从雷锋抓紧时间,就连看电影前一会儿的时间雷锋都要看书,一点时间也不放过。也有人问过雷锋叔叔:“就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雷锋却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虽短,可能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不抓紧时间不行啊!时间似流水不能让它白白流走。”雷锋就是这样一位爱学习,不放过时间一分一秒浪费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着这么优越的环境,而还不好好学习难道不该脸红吗?

雷锋对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对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大方。那年雷锋知道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灾,

他脑海里闪出一个捐款的念头,他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两年来在工厂,部队积攒下的200元寄给了灾区人民。他常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们克服困难,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

在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的泱泱大国里,像雷锋这样人不计其数。2012年是一个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大家赞美的事,学习的人。最美老师——张丽丽,为了救出自己的学生,当危险来临的一瞬间她毅然用自己身体挽住了学生的生命,但自己却失去了一双腿。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孟佩杰,遵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迎接这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

我的身边也有好多的活"雷锋"代表,赵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的老教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师,他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仔细钻研,如何才能让学生更能吸收到自己所讲的知识呢?他会一次一次,反反复复的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有人把老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最伟大,最高洁的。在我们学校有一位张凯鹏同学,他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价值两千多块钱的手机,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就把手机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帮助老

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好人好事不计其数。

雷锋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雷锋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大家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四篇: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新著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新著《致青年教师》,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吴非。如果说《不跪着教书》展示的是刚正不阿、铁骨铮铮、言辞犀利的杂文作家形象,那么《致青年教师》则是站在教育思想家的高度,为当代教育歌唱和呐喊,重塑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需要有理想。教师有理想,教育才有希望,因为,理想的高度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程度。华人财富国际文化传媒的张锐说:“一个人理想的高度决定他生命的档次,如果一个人实现他的理想,那就是一种幸福。”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理想都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巨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理想,

《致青年教师》一书,作者从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种一粒善良的种子六个方面展开,让我们看到一个即将退休的特级教师、一个教育前辈用自己几十年最宝贵的经验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和鼓励。这六个专辑,朴实、真挚,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真情实感的表达和流露。作者提醒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职业、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其实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塑造教师的心、重塑教师的远大理想。 《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爱专业,才能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拥有远大理想。教师要培养学生有远大理想,自身都没有这样的理想,是不能以身作则的,是不能做好示范的。相对而言,现代教师,不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缺乏的是教育理想、对新教育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现代课堂,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课堂生成、是学生在和教师对话交流中学到知识,并生成新的知识。吴非曾说:“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这才是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真实目的,吴非老师要做的就是唱响这种精神和理想。

很多人认为教师写作是不务正业,这样的教师在普通学校不受欢迎,其搞的教育科研或者思考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和剽窃别人的东西。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很多学校只能苦干、蛮干,甚至根本就不能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源。写作是最大的教研,是最有效的教研,是教研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教师能够写作,必然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否则,不可能写出有品位的教育文章。毕竟,文艺作品不是胡编乱造,尤其是教育文章,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教师写出自己教育的心得、体会、感悟、思考、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教育艺术。难怪吴非老师和钱理群老师在探讨一个合格教师标准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和“写作者”。因为,实践是工作思考之源,思考才能总结提升自我,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如此螺旋式的发展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是教师成长切实有效的办法。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望、更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厚爱,影响和发展更多年轻教师,期望培养和塑造更多优秀的教师。读《致青年教师》,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一种久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一个有理想、有思想、有责任的教师,从心开始。

忙里偷闲,翻阅了我校“教师读书会”提供的第三本共读书目《学生第一》,这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部新作,主要收录了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城乡差异,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我们望尘莫及,但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取向,却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第一位,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就是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努力探索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做教师的都懂,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怕进校园,一进校园如入苦海,原因何在?看看十一的做法,想想我们的作为,答案不辩自明。死板的课程,教条的制度,枯燥的课堂,单调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是原因,但又好像不是全部。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不去剖析,学生的情感我们不予理睬,学生的活动我们不去参与,甚至学生的姓名我们不用知道,我们就像一位牧羊人,挥动着鞭子,按着我们的意志将一群羊驱赶至我们划定的领地。虽然这块领地中的青草不够鲜美,羊啊,你没得选择,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你不愿意?你不高兴?呵呵,看我的鞭子!我们各自驱赶着一群被驯服的羊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按着自个儿的意愿养育。我可不管你是山羊、奶羊还是绵羊,听话的就是乖乖羊。我们创作的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在演绎一部经久不衰的活剧,你我都是导演。

救救孩子们,鲁迅先生的那声呐喊至今振聋发聩。

社会学家把能够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称为"体态语言"。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教育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因此,关注教师体态语言,研究教师体态语言,提升教师体态语言的素养,应该是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教师的体态语言》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进行了细致有趣的描述和探究,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神奇世界,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这本《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揭示一条新的路径,为老师的魅力提升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能够为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育效益提供一点新的启示。本书由教育策内容简介

《我的教育心》是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李镇西走过的历程。作者把他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并由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反思。他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

作者简介

李镇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兼班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出版有《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等近30部著作。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2007年被评为“2007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

划人、教育记者李振村著这个周末有幸拜读了冯卫东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我感到这又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对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里面的事例很多,全是对大家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方法性指导。

作者说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

2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沟通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使其“职业生命”更具有意义和光彩。

教师搞教育科研,是许多人梦寐以求但是却不敢涉足的领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陈鹤琴,从柏拉图到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毫无例外都是长期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没有离开过教师的岗位。进一步从事实上证明了只有教育第一线才是诞生教育专家的最好土壤。

通过阅读该书,我认识到,教师教科研,应该回归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与教师每天的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坚持“实践第一”的价值取向。这条路应该坚持走下去。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发现问题是教育科研思维的火花,是灵感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困惑,如果不加以珍惜和保存,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课堂教学中突然事件的处理和学生情绪的调控,课后练习的布置与学生完成质量的差异,都可以是我们提出问题的素材。提出问题,应该立足于“用”,也就是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课题的名称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还是强调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点仍然是教育教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必须始终保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幸福感,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自身成长发展。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我想,在教科研这条路上,也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重要的是走在路上,是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结果,是成为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

在教科研的路上,我们不必太在意自己前行的姿态,我们要做的,设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马志国老师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我深深地折服了,让我读懂了男子汉的女孩气,“清华苗子”为何要退学,走不出忧伤的女孩,美丽的“恋师情结”,莫名其妙的“怪味”„„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帮助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一位出色的“心灵导师”。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走来对你说悄悄话时,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当代教师,不应该再以居高临下的方式与学生交往,而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训斥。

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发现一位女生半趴在桌子上,慢吞吞地做这题,于是我站在她旁边想警示一下她,可是我站了好一会儿,她好像无视我的存在,还是动作懒散。当时我真有一股严厉批评她的冲动,还好我忍住了,我换了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我站在她旁边,她还这么懒散?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呢?于是我

3上前低声地和她说:“怎么了,不舒服啊?”她眉头微皱,频频点头,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理解和感谢。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虽然身体不舒服但坚持做操,很坚强。而我如果按自己的思路枉下定论,会是一种怎样的恶果呢?我很庆幸我没有冲动,这种从心理学中学会的换位思考,保护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这份情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爱心、真心、耐心主动与学生交流,关心、尊重学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人,使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我所教的学生也有传纸条的,也有对教官说不出的情思的,也有暴力倾向的,也有厌学的想退学的。我的办公桌里有一副手套,每当我看到手套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我担任七年级九班班主任,军训结束后学生转入正常的学习,可是

在学生第一次段考的考试的第二天,我清楚地记得考完英语,学生正准备迎接下一场的地理考试,老师在办公室准备拿试卷,九班教室里传来叫好的声音,乱成一团,级部主任叫我让我到教室看一看是什么事情,我到教室一看,差点晕倒,教官站在教室里,学生乱成一团什么声音都有,再有几分钟就考试了,我顾不了很多,先把教官请出了教室,后问学生教官为什么突然到学校,学生告诉我,一个女生过生日,教官来给她过生日,我先让学生准备考试,让她考完试到教室找我。我找到教官和他说,学生正在考试,能否先离开,教官走了,学生考完试找到我,把生日礼物交给我,说老师不是我叫他来的,是他自己来的,我说教官怎么知道自己的生日,她说QQ聊天的时候知道的,她和我保证不是谈恋爱。孩子哭着走了,我知道我伤了孩子的心。很多事情不能重来,如果教官提前和老师沟通,就不会在学生考试的时候来,如果我提前知道孩子的生日,就会和教官给她一个终生难忘的生日,但我最终伤了孩子,那副手套一直在我的办公桌里,它永远给我一个警示,对待学生的心灵细心地呵护„„

我不是心理学老师,读了马老师的书,再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找到了一些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方法:

1、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要对工作,对学生充满信心。无论是顺利,还是挫折,都一如既往的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决不动摇。(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的用自己乐观愉快的心境感染学生,使得他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2)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信任期待的态度,使得学生产生“老师希望我有出息,也相信我能行”的信念,并且激发其自我激励的能力,把学生的自卑心理转化成强烈的自信。

2、要把常规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即是健康心理。所以,老师在抓常规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3、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参加心理将抗讲座;重视正反任务形象的对比教育;不是世界的旁征博引。

4、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通常学生都把自己的心理问题隐藏在内心,能主动向老师暴露心理状况,就必须在平常多注意学生的行为有没有什么变化,言谈举止有没有什么翻唱,学习成绩是不是起落很大。或者通过与其他学生交谈来了解情况。只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才能把事情解决的更好。

5、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要单独与学生沟通,还要通过家长、同学及朋友,多方面地进行沟通。再者,在时间上也不能放松对学生教育后效果的追踪调查 。还要不断的发现信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虽然距他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但是,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决心 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马老师的教育观就像教育界里的航灯,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三尺讲台,写不完人生风景。马老师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五篇:今天有幸读了一篇文章

今天有幸读了一篇文章,让我泪流满面。

他和她结婚整整10年了,夫妻间已经没有任何冲动与情趣,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对她几乎就是一种程序与义务,他开始厌烦起了她。尤其是单位新调进了一个年轻活泼的女孩,对他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他突然觉得她是自己的第二春。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和她离婚。她似乎也麻木了,很平静地答应了他,两个人一起走进了民政部门。

手续办得很顺利,出门后,两个人已经是各自独立的自由人了。不知为什么,他心里突然有种空落落的感觉,他看了看她:‚天已经晚了,一起去吃点饭吧。‛

她看了看他:‚好吧,听说新开了一家‘离婚酒店’,专门执行离婚夫妇的最后一顿晚餐,要不咱们到那儿去看看。‛

他点了点头,两人一前一后默默地走进了离婚酒店。

‚先生女士晚上好。‛二人在包间刚坐下,服务小姐便走了进来,‚请问两位想吃点儿什么?‛

他看了看她:‚你点吧。‛

她摇了摇头:‚我不常出来,不太清楚这些,还是你点吧!‛

‚对不起先生女士,我们离婚酒店有个规矩,这顿饭必须要由女士点先生平时最爱吃的菜,由先生点女士平时最爱吃的菜,这叫‘最后的记忆’。‛

‚那好吧,‛她理了理头发,‚清蒸鱼、熘蘑菇、拌木耳,记住,都不要放葱姜蒜,我爱人……这位先生他不吃这些。‛

‚先生呢?‛服务小姐看了看他。

他愣住了。结婚10年,他真的不知道老婆喜欢吃什么。他张着嘴,尴尬地愣在了那儿。‚就这些吧,其实这是我们两个人都爱吃的。‛她连忙打起了圆场。

服务小姐笑了笑:‚说实话,到我们离婚酒店来吃这最后一顿晚餐,所有的先生和女士其实都吃不下去什么,所以这‘最后的记忆’咱们还是不要吃了吧!就喝我们酒店特意为所有离婚人士准备的晚餐——冷饮吧,这也是所有来的人都不拒绝的选择。‛

她与她都点了点头:‚那就来冷饮吧!‛

很快,服务小姐送来了两份冷饮,两份饮料中一份淡蓝一片,全是冰渣;一份满杯红润,冒着热气。

‚这份晚餐名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两位慢用。‛服务小姐介绍完退了下去。

包房里静悄悄的,两个人相对而坐,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笃笃笃!‛轻轻一阵敲门声,服务小姐走了近来,托盘里托着一枝鲜艳的红玫瑰:‚先生,还记得您第一次给这位女士送花的情景吗?现在一切都结束了,夫妻不成就当朋友,朋友要好聚好散,最后为女士送朵玫瑰吧!‛

她浑身一抖,眼前又浮现出了10年前他给她送花的情景。那时,他们刚刚来到这座举目无亲的省城,什么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白天,他们四处找工作,努力拼搏;晚上,为了增加收入,她去晚市出小摊,他去给人家刷盘子。很晚很晚,他们才一起回到租住在地下室里那不足10平米的小屋。日子很苦,可他们却很幸福。到省城的第一个情人节那天,他为自己买了第一朵红玫瑰,她幸福得流下了眼泪。10年了,一切都好起来了,可两个人却走向了分离。她想着想着,泪水盈满了双眼,她摆了摆手说:‚不用了。‛

他也想起了过去的10年,他这才记起,自己已经有五六年没有给她买过一枝玫瑰了。他摆了摆手:‚不,要买。‛

服务小姐却拿起了玫瑰,‚刷刷‛两下撕成了两半,分别扔进了两个人的饮料杯里,玫瑰竟然溶解在了饮料里。

‚这是我们酒店特意用糯米制成的红玫瑰,也是送给你们的第三道菜,名叫‘映景的美丽’。先生女士慢用,有什么需要直接叫我。‛服务小姐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XX,我……‛他一把握住她的手,有些说不出话来。

她抽了抽手,没有抽动,便不再动弹。两个人静静地对视着,什么也说不出来。

‚啪!‛突然,灯熄了,整个包房里漆黑一片,外面警铃大作,一股烟味儿飘了进来。

‚怎么了?‛两个人急忙站了起来。

‚店起火了,大家马上从安全通道走!快!‛外面,有人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 ‚老公!‛她一下扑进了他的怀里,‚我怕!‛

‚别怕!‛他紧紧搂住她,‚亲爱的,有我呢。走,往外冲!‛

包房外面灯光通明,秩序井然,什么都没有发生。

服务小姐走了过来:‚对不起,先生女士,让两位受惊了。酒店并没有失火,烟味儿也是特意往包房里放的一点点,这是我们的第四道菜,名叫‘内心的选择’。请回包房。‛

他和她回到了包房,灯光依旧。他一把拉她:‚亲爱的,服务小姐说得对,刚才那才是你我内心真正的选择。其实,我们谁都离不开谁,明天咱们复婚吧?‛

她咬了咬嘴唇:‚你愿意吗?‛

‚我愿意,我现在什么都明白了,明天一早咱就去复婚。小姐,买单。‛他说着喊了起来 。

服务小姐走了进来,递给两人一人一张精致的红色清单:‚先生女士好,这是两位的帐单,也是本酒店的最后一道赠品,名叫‘永远的帐单’,请两位永远保存吧。"

他看着帐单,眼泪淌了下来。

‚你怎么了?‛她连忙问道。

他把帐单递给了她:‚亲爱的,我错了,我对不起你。‛

她打开帐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温暖的家;两只操劳的手;三更不熄等您归家的灯;四季注意身体的叮嘱;无微不至的关怀;六旬婆母的微笑;起早贪黑对孩子的照顾;八方维护您的威信;九下厨房为了您爱吃的一道菜;十年为您逝去的青春……这就是您的妻子。

‚老公,您辛苦了,这些年也是我冷漠了你。‛她也把自己的那份帐单递给了他。他打开帐单,只见上面写着:一个男人的责任;两肩挑起的重担;三更半夜的劳累;四处奔波的匆忙;无法倾诉的委屈;留在脸上的沧桑;七姑八姨的义务;八上八下的波折;九优一疵的凡人;时时对家对子的真情……这就是您的丈夫。

两个人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结完帐,他和她对经理千恩万谢,手牵手走回了家。看着他们幸福的背影,经理微笑着点了点头:‚真幸福,咱离婚酒店又挽救了一个家!‛

欢迎朋友们转载,让更多的婚姻危机夫妇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挽救更多的家庭。

上一篇:终极预测申论作文下一篇:质控护士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