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大讨论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在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突出大创新、大理念、大格局、大调研、大举措、大探索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优化服务为根本,结合全省营商环境实际和建设监督两大职能,确立了开门开放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取得了营商环境建设的新成效。

第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论文

“电子病历大讨论”系列之五

本文作者仔细研读了多遍《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并结合自身10年的电子病历建设经验,针对电子病历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共五章三十六条,对电子病历的认定、要求、条件、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笔者仔细阅读了几遍,总感觉有些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首先是电子病历作为一种不同的载体,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将医学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具有纸质病历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摆脱纸质病历的条条框框,发挥电子病历的内涵,使病历内容更丰富。

其次,《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不应满足对我国现行的某一种或几种电子病历系统的状况来制定,应更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当前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建立区域医疗、国民健康档案、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及未来病历档案中心的过程中,《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都将发挥具大的作用。

电子病历的定义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对电子病历的定义与《病历书写规范》中病历的定义基本一致,确定的主体是医务人员,过程是医疗活动。电子病历强调的是通过信息系统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笔者认为,电子病历应当强调的主体是病人在医疗机构诊治过程中,由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记录的,通过信息系统生成的数字化信息更为准确。

在过去的手工时代,门、急诊病历很难在医疗机构中完整体现,医疗机构往往更重视住院病历的管理,对门、急诊病历的管理并没有像住院病历那样严格和规范。而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后,可全面获取门、急诊病历的信息,应当将门、急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一并归档和整合,体现出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医疗诊治的延伸性与完整性,实现门、急诊病历与住院病历一体化。

涵盖范围

医疗机构应用医疗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医疗信息比手工时代大得多,而且数据准确、详实。过去很难记录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比如: 药品和耗材产地、厂商、供应商、批次、效期;检查、检验具体所使用的是哪个设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交互信息;费用清单(现阶段更为重要);电子申请单等信息,如今通过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这些信息都可以获得。

这些信息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提供强力的支持,《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更加明确电子病历的信息范围,发挥电子化的优势,为病历信息的发展指明方向。

存在形式及文档格式

电子病历不同于以往的纸质病历,纸质病历在归档后,白纸黑字(也有其他颜色),装订成册,顺序明确,内容规范,存放在病历管理部门。电子病历在信息系统中,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存放的信息不连续(也可以说不确定),有文件格式的,也有数据库格式,存放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器中。电子病历即使是归档后,也只是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关闭了对电子病历的一些操作权限,而没有改变电子病历在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形式。笔者认为,《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当着重强调运用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归档后电子病历的安全保密性,如建立归档服务器,对归档后的电子病历统一管理,提高人们对电子病历的诚信度。

我们知道,在电子文件系统中,电子信息的文件格式兼容性是个大问题,不同格式的文件需要相应的支持软件打开。《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对病历的“书写”格式进行了明确,而对电子病历的文件格式没有要求,这将对电子病历长期发展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甚至对医疗机构应用的信息系统造成损失,也对电子病历的开发要求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在当前网络互联的信息环境中,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不会长期处于“孤岛”状态,随着区域医疗、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电子病历必将为国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而现在医疗机构中的电子病历信息,其文件格式还没有统一,特别是一些图像、影像医疗文件,需要专用的阅读软件才能读取,这将严重影响电子病历的利用价值。所以,《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规范电子病历各种文件的格式,以期达到良好的通用性。

关键词检索

病历除了记录患者的历次医疗诊治过程,为患者长期的医疗诊治提供参考帮助外,同时,病历还是为低年资的医务人员提供学习经验的一种途径,为医学科研和信息统计提供各种数据。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应用,随着国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医疗信息中心的建立,大量的电子病历信息需要汇集,如何在海量的电子病历信息中检索出想要的信息?这需要电子病历系统在建立之初就明确相应的关键词,统一和规范关键词,以提高电子病历检索的效率。

就拿单一的医疗机构来说,现有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能否快速检索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查房、会诊、危重抢救等类似的信息?如果强调电子病历的开发必需设定关键词检索要素(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同样需要规范和细化),并规范应用,将对电子病历产生深远的意义。

“第三者”问题

过去医患之间只有两者的关系,医务人员手工记录也只有一个时间,即医务人员手写的时间,可能还会有一个医务人员记录完成的系统时间。笔者认为,电子病历系统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了,信息系统不单是作为医务人员实现电子病历的一个工具,它直接参与了电子病历中各种信息的形成。

医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医务人员通常是要先进行诊治或抢救操作,再进行病历记录,但需要记录发生的时间。电子病历系统这个“第三者”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规范医务人员按时完成电子病历的记录,深化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记录的时间和信息系统记录的操作时间可能产生矛盾,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另外,由于处理时间问题,还会引起像多日摆药、药品费用集中一天、患者死亡后产生费用等敏感问题。

电子病历系统引起的时间问题纠纷,有信息系统自身的问题(如: 信息系统是否统一计算机时钟,时钟是否准确,时钟是否可更改等),也有医务人员操作管理上的问题,即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电子病历的记录。

“电子垃圾”问题

所谓的“电子垃圾”是指无用的、未完成的数据信息(在医生记录的出院小结后还有数据)。电子病历系统作为一个繁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经过众多医务人员的长期应用,系统中难免存在一些“电子垃圾”。如果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完善,“电子垃圾”就会少一些。过去,电子病历必需打印出纸质病历,这样“电子垃圾”会被及时发现并清除。如果我们以电子方式保存病历,电子病历中的“电子垃圾”可能会长期存在。一旦变成有用的“证据”时,后果比较严重。

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的认同,本来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是,在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会双套并存。正像《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所说的知情同意书等那样,电子病历系统还不能和患者进行交互,必需打印出来再让患者签字,信息系统中并没有患者的签字。如果保留原件,电、纸并存管理,不但给医疗机构的病历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电子病历也会成为空谈。

栏目主持: 谭啸 tan_xiao@ccw.com.cn

作者:姚东明

第二篇:坚持开门开放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围绕六大重点下功夫求实效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在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突出大创新、大理念、大格局、大调研、大举措、大探索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优化服务为根本,结合全省营商环境实际和建设监督两大职能,确立了开门开放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取得了营商环境建设的新成效。

一、坚持把大创新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前提。面对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后发达、任务重、差距大、矛盾多等实际,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党组清醒认识到,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我省营商环境新变化,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以大创新为动力,以超常规措施为抓手,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学习力大提升、工作取得大成效。开门开放解放思想,核心是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破题,在大创新实践中求解。“大创新”突出“立意高”,即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跳出部门站在全省高度,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审视谋划工作。“范围广”,即坚持“走出去”解放思想,将大讨论放到人民群众、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指向明”,即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切实找准找实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最制约发展的“三最”问题。“措施实”,即聚焦找出的突出问题,拿出具体办法,精准施策,持续发力,跟踪问效。

二、坚持把大理念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遵循。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最高境界是服务。在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提出了“融转服”工作理念,“融”,就是将部门职能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融入企业发展需求、融人民生期盼;“转”,就是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职能、转变监管方式;“服”,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法定职责有限、服务功能无限”,教育引导各级政府创新服务、优质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

三、坚持把大格局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抓手。在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营商环境不能单打独奏,必须正确处理好“领唱”“合唱”“独唱”关系。为此,我们积极建议省委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工作融入全省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将积极构建优化营商环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加强协调配合,联合开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四、坚持把大调研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参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围绕找准找实“三最”方面问题,我们坚持把深入企业、基层和群众中开展大调研,作为破解阻碍营商环境发展难点、痛点、堵点的“利器”,将大讨论聚焦到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我们利用近40天时间,由局领导带队先后深入福建商会、河南商会、黑龙江省商务合作促进协会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等7个市地进行实地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2场,发放并收回企业调查问卷422份,参观考察了7家企业,实地踏查了大庆行政服务中心等6家服务大厅,走访了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等4个市直单位,有61名领导干部、98名企业家参加座谈,共征集“三最”方面问题176个,有关意见建议99条。针对以上梳理出的问题,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党组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分类别、分层次、分领域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和人头,坚持做到能马上解决的立刻办;一时不能解决的列出任务书、时间表和路径图限时办;对带有普遍性且需要中长期解决的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制度协同办。

五、坚持把大举措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利器。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创新整治措施上打出“组合拳”,全面打响优化我省营商环境攻坚战。针对营商环境法治化,配合省人大加快《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出台,切实规范司法执法行为,纠正一批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错案,在全社会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针对营商环境便利化,以“放管服”改革为契机,以实现“一次不用跑”“最多跑一次”“跑一次办好”目标,加快推进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变“群眾跑腿”为“数据跑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针对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省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重点解决好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土地要素供给方面,重点解决好土地闲置与土地超供、土地缺口与土地浪费并存的问题;对于人才问题,重点发挥企业引才聚才的主体作用,政府提供机制和政策,切实做好政府该做的事。同时,挂牌督办一批破坏营商环境、新官不理旧账、政府失信违诺等典型案例,公开曝光一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形成震慑力。

六、坚持把大探索作为开门开放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目标。解放思想无止境,改革创新无止境,营商环境探索无止境。针对下步工作思考,我们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契机,重点谋划以下几项工作。一要以哈尔滨新区“承诺即开工”为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信用监管。二要加强龙江营商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造、尊重企业家、尊重产权和契约精神,着力打造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三要充分发挥我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组建省、市、县三级营商环境建设监督体系的组织优势,通过集中力量、统一协调、系统攻坚,坚决打赢龙江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四要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作表率。要切实厘清“为”与“不为”的界限,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从企业和群众需求侧出发,当好企业和人民的服务员,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鼓励干部大胆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常交往,既坚守底线,又积极作为,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开门开放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引向深入,把主题党日、支部活动、党性锻炼放到企业中去,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放到人民群众中去,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和持续创新的力量,持续推动一批优化全省营商环境的攻坚措施落实落靠,成果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刘淑滨

作者: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第三篇:真语文大讨论及其语用学转向

真语文大讨论已近三年。这场南名人发动、名师参与、“以理念推动实践”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报刊发表了二百余篇论文,以及在北京、泉州、石家庄、青岛、绵阳、广州等全国一些省市举办了系列研讨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真语文的提出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场革命。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在《真语文: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一文中所指出的:“真语文活动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层反思,认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应用教学的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这样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语文课从原来的以学习课文思想、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转型或转轨,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那么,真语文大讨论在讨论什么?它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什么?它想解决哪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走向深人?本文试做分析。

一、真语文大讨论的缘起和背景

2012年11月底,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和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会上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展示了《普罗米修斯》观摩课,以其本真、质朴的教学风格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倡议“要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同归本真状态”。会议期间《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所学校发布《聚龙宣言》,宣言倡议:“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场以“真语文”为口号的大讨论活动正式启动。此后,真语文系列活动在全国多个省市先后开展。

这次语文教育大讨论是在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背景下进行的,是针对语文教育中的“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状况进行的。

王旭明曾在不同场合提到我国“假语文”教育的问题:“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者说普遍的毛病是假。假的特征是,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或水平不高的自我表演啦,设计无数个坑,勾着学生往里跳啦,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老师不着调的语言等。小的方面说,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啦,课堂上随意指点学生、老师奔来跑去、呼风唤雨的抽风状啦,以及让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和老师堆起来的假笑等,这都是假语文课,不是真语文课。”他在评价一位年轻女教师的示范课《斑羚飞渡》时指出:“老师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就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这真的是一堂‘假语文’课!”可悲的是,王旭明批判的这种“假语文”,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被看作优秀语文教学的范本。可见,假语文流毒之深以及我们对真假语文已经是非不分。

需要指出的是,王旭明所说的“假语文”主要指教师、教法、内容层面,之所以出现这些假语文的实质还有待我们深挖。

二、真语文是什么:核心观点与价值追求

1.真语文三理念

关于真语文的含义,王旭明已在不同场合予以阐明,那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围学知识”。其中的三个“以……为……”,分开来看并非新东西,但合起来还是基本阐述出了语文本体、教学途径、课程目标等,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于“以语言为核心”,这一点明显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本体迷失和泛语文教育而说的。其实语文的这个问题,从20世纪初语文设科以来一直都存在着,那就是:语文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举儿20世纪初的“文白之争”(新旧文化,读经和新文学之争),三四十年代的“精神训练和技术训练”之争,五六十年代的“文道之争”,80年代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之争”,直到21世纪初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以及当下的“真假语文之争”,其实都是“语文课程性质”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变体,或者说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导致的一次次“疾病发作”。

现代教育建立在专门化的知识分类基础上。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体系与运行规律,各门学科各司其职,共同达成教育目的。叶圣陶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语文课程属于“语言艺术”学科,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此即语文“独当其任的任”。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程唯一不可推卸的目标,也是语文独立设科的唯一理据。

可是,我国语文教育脱胎于传统经义教育,天生具有“大语文”或“实质教育”的特征。其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文道统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育,甚至主要不是语言教育,而要承担起思想道德训练、文化传承、人文化育的功能。正是这种泛语文教育传统,使得我国的语文课程在目标设置、教材编撰、课文解读以及作文教学等方面,往往将“道德、思想”放在一个很显眼的位置。在某些历史时期,语文甚至可以沦为“政治、思想、文化”教肓的附庸,从而导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情形发生。比如在“文革”时期,一度将“政治性”凌驾于语文教育之上。20世纪初语文课程盛行“人文性”,有些语文课就成了人文精神的跑马场。中国的传统语文向来“重道轻言”,讲究积累熏陶感悟,得意忘言,成为君子。中国传统学问里没有语言科,也没有系统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这些都是现代学科制度和工业化时代公民教育的产物。一旦那些文化传统与当今知识分子所谓的“人文精神”和“使命担当”、文人的文学情愫和浪漫情怀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变成一种“包打天下”的自大心理,加剧语文教育的浮夸作风。比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青春语文”,都有这种风气的影子。

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是小儿科,人性、审美、精神、道德、思想教育是大担当。叶圣陶早就说过:“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围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这是十分精当的论述。语文课程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学语言”或者“通过语言去(达成)”这个基础上,通过语文的“语言性”来实现的。语言学习是语文的专属任务,这是现代学科教育所赋予的。

近些年来,一些清醒的语文学人发起对“非语文”“泛语文”“去语文”的批评,呼吁语文要“紧紧抓住语言的缰绳”,语文要“同到语文的路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就是这个原因。离开语言教语文是语文教育“自我放逐”和“自我异化”。这种做法如果恰当了,是语文“综合性”“人文性”的自然体现;如果走过了,就有可能导致“泛语文”“非语文”的发生,一不小心就“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中国的语文教育天生带着泛人文教育的特征。这是它与英语、德语、俄语等不同的地方,但这种“中国特色”,也是它不成熟和发展滞后的表现。

真语文对“语言本位”的强调,其实是我国语文教育本体觉醒的自然诉求,是语文教育“语言专门化”的表现,这种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科自身的恢复性治疗。语文学科的这种本体建设完不成,今后类似讨论仍难避免。

关于“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目前大家都在说,但内涵并没真正搞清。什么是语文活动,为什么倡导语文活动,怎么活动才有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语文活动”指的应该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切行为,它包括听说读写各种外显语言行为,也应该包括思考这样内隐的语言行为。语文活动是语言学习实践性的体现。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不仅可以确保语文的实践特性,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因为语言要在反复应用的过程之中才能学会、练熟。此外,“以语文活动为主体”对于克服教师讲授、无视学生主体的教学行为也能够起一定抑制作用,因为语文活动不言而喻指的是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可是,在我国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活动似乎还主要停留在做游戏、师生对话、探究学习等有限的范围内。其实,语文活动应该首先是一种学习过程、方式、方法的设计,它应该是具体的读写听说策略的开发和设计。在国外,语文活动主要体现在语言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学习策略开发。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种语言学习策略意识,将语言学习策略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还有待时日。

关于“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概念基本一致。语文素养一般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真语文倡导者们说的“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独立创造的人格”“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等,可以看作我们这个时代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拿腔作调的朗读和装腔作势的表达;经常可以听到基于标准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正确解读,学生几乎丧失了一种最基本的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原始本真理解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救治现代病、道德滑坡和文化自信心修复的作用,都是当前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当代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但这个目标仍过于笼统。语文课程应有一个核心目标,否则语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就只有茫然。

2.真语文的深度理论摸索

尽管其他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对真语文进行阐述,如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真语文拒绝“伪对话”》、黄厚江《真语文须明辨的几对关系》、邓术辉《真语文应摒弃的四种教学形式》等。这些文章基本上停留在操作层面。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索的是如下几篇文章,从语文课程特质尤其是“语用”角度立论,我们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向”。

一是韩雪屏的《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韩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其次,语文课程的特质还与它呈现的方式密切相关,即通过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呈现。最后,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与学生学习它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在这里,韩先生已经指出“语文课程的语用学本质”,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二是王尚文的《语文课程与语文品质》。王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在对语文程度定义、评价标准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语文品质”的概念。品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衡量的。比如语言作品,口头语言作品是延伸于时间中的一条线,书面语言作品是延伸于空间中的一条线,正因为它们是客观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品质和语言表达品质进行审视,也即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合起来衡量其语文品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这里王尚文先生说的“语文品质”,其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质量,是语用能力的体现。

三是曹明海和荣维东撰写的关于“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系列文章。曹明海认为,所谓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语文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学生在语文课上要着力于语用学语文,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因此,真语文就要以语用为宗旨,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时,荣维东认为,真语文大讨论忽视了“语文知识”的问题,忽视了语文教育的语用学根基。他提出要以语用能力培养为目标,重构语文教育体系:第一,以“语用知能”为核心;第二,“以交流能力”为取向;第三,以“语境、语篇、语用”知识为重点。语用学及其知识,才是我国未来的语文教育重建工程的知识基础与理论来源。确立语用目标,构建语文教育新体系,要从三方面进行:语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用知识是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语用实践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3.对真语文讨论的质疑

现在也有一些人对真语文大讨论提出质疑。唐晓敏在《“真语文”解决不了语文的“真问题”》指出:“所谓真语文,实际上,也不过要求同到语文的恶性改革之前的状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语文教育不应该回到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原始状态去。“简单质朴”的语文教学值得称道,但语文教育中的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不足取。多媒体关键是如何用,而不是不要用,用对了对语言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真语文不应该片面拒斥现代技术的辅助作用。

陈兴才在《“真语文”有个假想敌叫“非语文”》中指出:“真语文”对“非语文(泛语文)”的批判,实质是出于语文课程“内容”考量而产生的。语文性质之争的背后就是课程内容之争。与很多国家纯粹的语言学习与运用学科不同,我们的语文很特殊,课程标准对“内容界定”一直无法完成。语文教学的探讨从关注“怎么教”发展到研究“教什么”是个很大的进步,“教学内容确定性”以及“本色语文”“真语文”“语文味”等话题表述的侧重点有不同,但实质是相通的,这样的潮流之形成应该是语文正本清源朝向正路而去的幸事。这是极具见地的分析,但作者把语文解决方案放在“大语文”上仍值得商榷。

我们认为在“(大)语文”课程框架下,进行语言、阅读、写作、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口语交际等课程分科设置,可以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这与当代课程发展精细化、专门化、微型化、模块化趋势也是一致的。

三、真语文不是什么:假语文本质分析

“假语文”的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素质、多媒体使用、评价等方面,其本质还在于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定位不当。

一是教师头脑中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错误理解。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有的教师之所以“煽情”“歌颂”“贴标签”,据我们了解是为了凸显语文的“人文性”。这种错误根源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定位。不是教师有意作假,而是上述不明不白的“课程观”,导致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假语文的教学表演。

二是教材编撰。我国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以“人文话题组元”的。这种教材往往以“家庭”“亲情”“爱国”“人生”“科技”等排列单元,这种内容编排方式容易导致语言技能训练的迷失。很有经验的教师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通过“语言”解读出其背后的“人文性”,一般教师免不了道德说教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如果我们将语文定位于“语言学习”,就不大会有这样的“人文性”偏失。

三是教学方式。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最终解读仍需依循标准答案,学生其实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师生们不是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不敢说真话,而是最终的评价是僵化的、“非语文”取向的。教师们除了用“PPT”来灌输,用煽情的方式去包装,还能做什么呢?这也就是有些教师说的“语文教育的大环境就是假,我们怎么能真”。

因此,“假语文”的本质在于中国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失当,而这种定位失当源于中国语文课程研究滞后以及“非语文”的因素干扰过多。“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评价在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上的纠结、错误与偏差。一个学科,如果它的根本定位、目标是错误的,就难免会仍然陷入盲目混乱境地。一个学科,内容过于宽泛和不确定,教师们只好胡乱教而不知所从。

我国语文设科百年来受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实用主义、犬儒哲学的影响,一直没有建立起语文起码的学科边界,一直在各种力量干预践踏下生存。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证和周密的研究。我国的语文学科一直就缺乏明确的内容标准。这本来是一个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众多专家学者进行宏观设计去解决的问题,一两场争论和几篇专家论文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就好像就是有再多的砖头钢筋水泥,没有大厦图纸和施工,大厦也建不成一样。我们现在连如何解决的共识都还没有,更别说语文的规划了。在这种混乱状态下,一个教师基于他所理解的“人文教育”进行情感陶冶甚至煽情式的教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真语文应该是什么:我国语文教育的语用转型

这次真语文大讨论和1997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2008年的“语文学科性质”讨论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相同的,那就是: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应该教/学什么?即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老问题。

认同“语文是学语言的学科”,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光有这一步还不够,要确保真语文的实现,还有一个“应该学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

什么是真语文?我们认为其核心是要培养为学生生活中所运用的真实的语文能力。这种真语文,必然是从语言文字及其运用出发,以语言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只有立足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及其运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立足点,才有可能避免各种假语文的发生。比如真实自然的口头表达和真实有用的读写能力,这些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过去的语言学知识是不够的,而要靠基于语用的语言知识来完成。这就涉及语文教育的语言学基础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学是社会成员共有的静态符号系统和规则系统的学科;语用学则是研究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语文教育范畴内的语言,主要是指语用学意义上的语言概念。这个“语言”不应该再是静态的符号语言,而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育,可以把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交际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语境、语体、语篇层面,从语言思维、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层面研究语言,这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具有真实特质与实用价值的“真”的语文教育。

如果仅仅停留在教“语言”上,我们就可能采取灌输、记忆、讲解的教学方式,采用滥情、泛文艺、泛道德话语,这正是“假语文”做派。比如,真语文批判的语文教师滥情、煽情、贴标签,从本质看是语文教育的语用素养差造成的,没有起码的“语体、语境、语用”意识,才造成话语风格、方式的混乱和可笑。只有立足语用学的语文教育观,才有可能在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丰富的语境中学语言,灵活得体地用语言。立足语用的语文课需要将学生的语言学习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体味文字,还原语境,理解文本的表达技巧和艺术价值。只有立足语用教语文,语文的真实功能、品格和价值才能显现出来,才能摒弃各种“假语文”“非语文”“泛语文”的泛滥。

语用性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抓住这个属性,才有可能克服长期存在的“非语文”“泛语文”问题,让语文教育回到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这个语文课程本体上来,遵循语文的规律去开发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去教学语文,这才是根治“假语文”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语文教育离开“语言”太远了,所以语文要同归语言本体。这是真语文给我们的第一个警示,但仅有这一点还不够,真语文的理论根基应该是语用学。只有立足语用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找到真实语言能力的本原,才能找到真实语文教育的本质。这一点恰恰是真语文大讨论尚未被大家认同,需要深人思索的地方。

作者:荣维东

上一篇:低碳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节能减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