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液体收率的上进料延迟焦化新工艺

2022-09-11

前言

延迟焦化技术是石油炼制的技术之一, 主要用于石油炼制过程中的重油轻质化环节, 同时也是劣质原油加工的最佳选择方案。延迟焦化新工艺具有设备投资较低、原料适应性较强、工艺技术较为成熟等优势, 与一般的延迟焦化工艺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高效性。目前, 延迟焦化新工艺主要用于提高液体产品收率。在现实中应用的延迟焦化新工艺技术主要有美国福斯特惠勒公司 (Foster Wheeler) 的延迟焦化装置的在线清焦技术、可选择液体产率延迟焦化工艺技术;美国ABB鲁玛斯集团 (ABB Lum-mus Global) 的低循环比、低压技术;美国康菲石油公司 (Conoco Phillips) 的馏分油循环技术等。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 对延迟焦化新工艺提高液体收率程度与焦化产品的性质影响进行分析研究[1]。

一、延迟焦化新工艺实验

1. 实验原料

原料油为2011年3月取自某石油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延迟焦化装置的减压渣油进料, 其物性如表1所示。

2. 实验方法与实验设备装置

本实验主要采用中型连续进料延迟焦化设备装置, 对一般延迟焦化工艺与上进料延迟焦化新工艺产品的性质与分布情况进行观察。采用一般性的延迟焦化工艺, 原料油从设备装置中流出后与水蒸气混合, 两者一起被输送到加热炉内进行加热, 当加热炉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 原料油与水蒸气一起从焦炭塔的底部进入焦炭塔内, 发生缩合与裂化反应, 反应后的气体从焦炭塔的顶部溢出, 气体冷却后, 对气体进行收集、计量。而采用延迟焦化新工艺实验流程与一般的延迟焦化工艺流程大体相同, 其不同点在于原料油与水蒸气是由焦炭塔的顶部进行焦炭塔内, 且塔内原料油气体均匀分布[2]。

3. 实验分析方法

实验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所相色谱仪技术对收集的气体进行分析, 计算出气体中各种成分的百分比与质量。然后用沸点馏技术对分离出来的气体的物性进行分析。

二、延迟焦化新工艺实验结果与讨论

1. 延迟焦化后产品的分布情况

采用中型连续进料延迟焦化设备装置, 对一般性延迟焦化工艺与延迟焦化新工艺焦化后产品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延迟焦化新工艺与一般性延迟焦化工艺相比, 焦化汽油收率降低了4.51%, 焦化柴油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液体收率增加了2.65%, 干气体降低了0.36%。由此可以看出, 延迟焦化新工艺与一般性的延迟焦化工艺相比, 可以有效提高液体收率[3]。

2. 延迟焦化新工艺的适应性

在延迟焦化新工艺中, 原料油是由焦炭塔的顶部进入到焦炭塔内部, 且在焦炭塔内均匀分布, 在经过缩合与裂化反应后, 由焦炭塔的塔壁向下流出, 在气体与液体流出的过程中, 可以快速的将气体与液体区分开来。此外由于进料口与焦炭塔顶部距离较近, 减小了油气在离开焦炭塔之后的二次反应, 进而可以有效降低焦炭收率与气体收率, 有效提高液体收率。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采用延迟焦化新工艺与一般性的延迟焦化工艺相比, 可以明显提高液体收率。

结语

延迟焦化新工艺与一般性的延迟化焦化工艺相比, 可以明显提高液体收率, 降低焦炭收率与气体收率。此外, 采用具有灵活性的可调节循环比延迟焦化工艺, 可以有效减压常规渣油,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经济利益[4]。

摘要:延迟焦化新工艺是现代化的一种新的工钦州艺, 是在控制延迟焦化中间产物二次反应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目的 是为了有效提高液体收率。根据延迟焦化新工艺实验数据结果 可以看出, 延迟焦化新工艺与一般的延迟焦化工艺相比较, 延迟焦化新工艺可以明显提高液体收率, 液体收率上升百分比为2.65, 气体收率下降百分比为0.85, 而焦炭收率降低百分比为2.01。由此可以看出, 焦化蜡油产量与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液体收率,上进料,延迟焦化新工艺,质量

参考文献

[1] 武海云, 王子军, 范启明.添加助剂法提高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的研究与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 (学术版) , 2010, 15 (28) :119-122.

[2] 王宝石, 朱建华, 王龙延.提高液体收率的上进料延迟焦化新工艺[J]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 2012, 22 (16) :141-142.

[3] 田立达, 洪晓瑛, 钱伯章.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延迟焦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38 (15) :103-104.

[4] 魏相文, 黄新龙, 王洪彬.提高延迟焦化装置液体收率的方法研究与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研究 (下旬刊) , 2011, 17 (28) :180-183.

上一篇:基于排课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下一篇:呼图壁储气库KBU-6注气压缩机适应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