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概论期末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家具概论期末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其期末计价直接对企业期末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程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日常生产活动中绝大多数企业往往是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一种材料用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者多种材料同时用来生产多种产品,那么每一种材料如何以所生产的产品可变现净值为基础进行期末计价,尚没有具体明确的方法。

第一篇:家具概论期末论文

原材料期末计量问题探讨

【摘 要】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存货的期末成本采用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法进行计量。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期末价值以其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的比较为基础加以确定。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多种材料共同生产产品时,各种主要材料的减值准备该如何分配的问题,会计准则中既没有明确规定,各个行业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对此问题,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用可变现净值系数法来确定企业多种原材料的实际可变现净值。

【关键词】 存货; 原材料; 资产减值准备; 可变现净值系数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期末对其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十分重要,《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用于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则该材料仍然应当按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也就是说,材料的价值是依赖于产品的价值的,二者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造成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一、当前的计价方法

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如果材料价格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现在普遍使用的材料可变现净值计算方法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1.计算用该原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

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该产品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2.用该原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成本进行比较;

3.计算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并确定其期末价值:

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成品估计售价-将材料加工成产成品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

二、存在的问题

上述用于确定因生产而持有的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的方法虽然较为科学严谨,但是笔者发现其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对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仅仅是一个基本方法,只针对以一种原材料为主要材料的单一产品生产。在实际企业中,往往存在更为复杂的情况,如多种原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多种产品共同耗用一种或几种原材料。在这些情况下,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就较为模糊,不利于企业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下面就使用基本方法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多种原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

一种产品由多种材料共同加工而成,所以可以使用合并与分离两种方式对材料可变现净值进行处理。

1.分别计价

由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成品估计售价-将材料加工成产成品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若使用分别计价的方法,那么从某一种原材料的角度来讲,共同投入的其他材料的成本可以视为将该原材料加工成产成品尚需投入的成本。但是事实上,其他材料也相应发生减值,那么计入的加工成本不能使用其他材料的账面价值进行计量,否则会造成减值准备的重复提取。下面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某公司库存原材料有A材料100千克,B材料100千克,A材料单位成本为10元/千克,B材料单位成本为15元/千克,A、B材料共同生产甲产品100件,每件甲产品耗用A、B材料各1千克。

由于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跌,导致用A、B材料生产的甲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也下跌,由原来的35元/件下降到28元/件,但生产成本仍为30元/件,将材料加工成每件甲产品尚需投入5元,估计发生运杂费等销售费用1元/件。

计算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

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销售费用-估计相关税费=28×100-1×100=2 700(元)

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 700元小于其成本3 000元(30×100),即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甲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原材料可以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

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甲产品的估计售价-加工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估计相关税费=28×100-(15×100+5×100)-1×100=700(元)

A材料计提减值准备=10×100-700=300(元)

B材料的可变现净值=28×100-(10×100+5×100)-1×100=1 200(元)

B材料计提减值准备=15×100-1 200=300(元)

从上述计算过程中不难看出,A、B材料单独计价共发生资产减值损失600元,而事实上如将A、B材料加工成甲产品出售只损失300元(3 000-2 700),确实会出现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

2.合并计价

由于产品是由多种材料共同生产而成的,所以公式中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原则上讲应该是生产所耗用的所有材料价值之和。但是如果原材料库存数量不匹配,不足以生产正好数量的产成品,那么剩余数量的原材料还是没有可变现净值的计算依据,其价值还是无法正确衡量。

就上例来讲,B材料库存改为150千克,其他条件不变。若使用合并计价方法就对剩余的50千克B材料无法估价;若进行分离计价又涉及到A材料的投入成本,仍无法客观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二)多种产品共用一种原材料

在企业中,也会存在生产多种产品都需要同一种原材料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材料基于不同产品计算的可变现净值又有不同。举例说明这一问题:

接上例,假设公司也生产乙产品,每件乙产品耗费B材料2千克,将B材料加工成乙产品还需加工投入成本每件5元,即乙产品的成本为35元/件。估计发生运杂费等销售费用1元/件。因B材料降价,乙产品的售价受到影响,市场价格由40元/件跌至30元/件。由于公司库存B材料150千克,可认为生产甲产品100件,剩余50千克用于生产乙产品25件。

则B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乙产品的估计售价-加工尚需投入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估计相关税费=30×25-5×25-1×25=600(元)

不难看出,使用甲、乙产品分别确定的B材料可变现净值并不相同,而且在本例中,由于材料与产品可以完全配比,尚且可以根据不同产品提取的减值准备合计对材料进行估价。但是在实际中,企业往往采购并不能严格按照生产计划,这无疑给材料的价值估计带来更多困难。

三、使用可变现净值系数法确定材料期末价值

由于用于生产而持有的原材料的价值必须与产成品挂钩,而材料和产品交叉分配又造成了估价的困难,那么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根据材料的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确定一个相对数,来计算原材料期末的价值,笔者称其为可变现净值系数。

基本公式为:

可变现净值系数=其中,原材料可变现净值按照单个产品来计算,不考虑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也就避免了由于数量不配比而造成的计价困难。对于一件产品使用不同材料的情况,可根据材料使用价值分摊可变现净值;对于多件产品使用一种材料的情况,可根据预计下年度产品产量确定生产比例,给予不同权数,计算原材料的加权可变现净值系数。用可变现净值系数乘以材料账面总值,即为期末原材料可变现净值总值。

按照可变现净值系数法对前述例子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甲公司库存A材料100千克、B材料150千克,A材料单位成本为10元/千克,B材料单位成本为15元/千克。生产甲产品A、B材料各耗费1千克,生产单位乙产品耗用B材料2千克,假设预计下年度公司将生产甲产品3 000件,乙产品1 000件。由于材料市场销售价格下跌,甲产品售价下降到28元/件,生产成本为30元/件,将材料加工成每件甲产品尚需投入5元,估计发生运杂费等销售费用1元/件;乙产品售价为30元/件,成本为35元/件,将材料加工成乙产品尚需投入每件5元,估计发生运杂费等销售费用1元/件。

甲乙产品已确定发生减值,下面对A、B材料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系数:

四、总结

根据可变现净值系数法计算的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相对客观、准确,解决了原材料与产成品不配比的问题。但是在原材料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中,继续投入与估计售价都是根据经验确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影响准确性的因素。所以此法对于多种主要材料生产产品,几种材料比例相当的情况下有较大帮助,如所需材料明显存在主次之分,则可以简化处理,忽略不同材料中减值的分摊。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54-65.

[2] 李志伟.存货期末计价中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3(5).

作者:王金玲 冀田野

第二篇:原材料期末计价探析

摘要: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其期末计价直接对企业期末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程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日常生产活动中绝大多数企业往往是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一种材料用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者多种材料同时用来生产多种产品,那么每一种材料如何以所生产的产品可变现净值为基础进行期末计价,尚没有具体明确的方法。本文在企业持续生产的假设下,探究了此时材料存货期末该如何计价,以期为企业更好地管理材料存货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可变现净值 贡献比率

一、存货的定义及其期末计价

(一)存货的定义

按照会计准则的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企业的存货按照持有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在产品和以备耗用的材料、物料等两大类。

(二)存货的期末计价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存货的成本进行比较,按照两者中的较低者进行计量。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的账面成本,表明存货发生了减值,存货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低于存货的成本,表明存货没有发生减值,那么存货仍应按照成本计量。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二、原材料的期末计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按照准则的规定,对存货中原材料的期末计价总结如下:(1)如果企业持有的原材料用于直接出售,那么期末应该按照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此时,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2)如果企业持有的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若产品没有发生减值,原材料按成本计价,不用计提减值准备;若产品发生了减值,原材料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此时,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二)实际问题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的期末计价做出了规定,但是准则规定的情况只是针对单一材料生产一种产品,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的一种原材料往往被用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者用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多种产品。那么,此时多种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时,如果产品发生了减值,每种原材料期末该如何计价;一种材料用来生产多种产品时,产品部分增值、部分减值,此时原材料该如何计价,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时材料该如何计价,准则对这些情况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本文试图在企业持续生产的假设下,探究上述情形下用于生产产品原材料的期末计价,以期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存货。

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探析

企业的持续生产假设是指,企业的原材料是为生产产品以备耗用而持有,当有迹象表明产品发生减值,那么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售价,合理地估计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然后比较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提取减值准备,而不是考虑停止生产产品将原材料直接出售来确定原材料是否提取减值准备。

无论是企业一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还是多种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或者说多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期末,企业应该判断生产的产品是否发生了减值,如果产品没有发生减值,那么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如果产品发生了减值,应该判断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的高低,如果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那么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如果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那么应当将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至各原材料,然后分别据以提取减值准备。

(一)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

这种情况下,在原材料的期末计价时可以把多种产品分离开来单独进行考虑,当发生部分产品增值、部分产品减值时,未减值产品的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价,发生减值的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的,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按照减值材料的数量在生产产品材料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对原材料计提减值准备。

例1:企业库存A材料总的账面价值v,A材料只用来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期末甲产品因A材料价格下降发生了减值并且判断出材料的成本大于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生产甲产品的原材料应该提取的减值准备为1,乙产品没有增值也没有减值,丙产品发生了增值,生产甲、乙、丙产品耗用的A材料的价值分别为x1、x2、x3(x1+x2+x3≤v)。那么,此时生产乙、丙产品的A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生产甲产品的A材料则按照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此时生产甲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在三种产品耗用材料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为r=x1/(x1+x2+x3),期末如果企业不调增生产计划,那么企业应对库存A原材料计提v×r×1的减值准备。

(二)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

期末,产品发生减值的前提下,在确定减值损失金额时,要将所有参与生产的原材料看作整体,将不同数量的原材料的成本加计求和,并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得到减值的总额,再将发生的减值损失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至原材料,分别计提减值准备。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进行分配,笔者认为,期末在判断出原材料的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后,企业要依据原材料的市场价值是否变动将库存的原材料归类,对于市场价值不小于材料成本的原材料归为一类,这类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表明产品的减值不是由于这些原材料市场价值发生下降所引起的,只需将确定的减值损失金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一类原材料中进行分配即可。至于分配标准,笔者认为,应当将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每种原材料的成本单价减去当前的市场单价,然后乘以生产单位该产品每种材料的数量,得到的结果定义为每种材料的贡献值,将各材料的贡献值与单位产品耗用材料总的贡献值做比较,即可得到每种材料的贡献比率,用来衡量不同材料市场价值下降在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的下降中所贡献的比例,然后将原材料发生的减值损失按照此贡献比率分配至原材料,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每种材料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该贡献比率既考虑了每种材料市场价值下降的因素,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原材料价值下降的不同程度的因素,当一种材料发生严重降价导致产品发生了减值,那么此时计算出的材料的贡献值相对比较大,贡献比率较高,据此分配的减值损失金额比较多,材料应该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

例2:企业库存A材料n1吨,账面单价p1,B材料n2吨,账面单价p2,C材料n3吨,账面单价p3,D材料n4吨,账面单价p4。A、B、C、D四种材料用来生产甲产品,生产单位甲产品耗用四种材料的数量分别为x1、x2、x3、x4。期末,四种材料的市场单价分别为p1′、p2′、p3′、p4′,且p1′p4,甲产品发生了减值。

首先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NRV=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原材料的成本是不同数量的原材料成本的加计总和,即成本COST=x1×p1+x2×p2+x3×p3+x4×p ,COSTNRV时,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COST-NRV,C、D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A、B材料要分摊损失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其次,求出A、B材料的贡献值,CA=(p1-p1′)×x1,CB=(p2-p2′)×x2,A的贡献比率RA=CA/(CA+CB),B的贡献比率RB=CB/(CA+CB),分摊至A材料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RA,分摊至B材料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RB,期末,库存的n吨A材料和m吨B材料分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三)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

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应该把产品拆分开来单独进行考虑,相当于上述第二种情况,判断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材料期末计价,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是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产品组合。不可以把原材料拆分开来单独考虑,认为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是一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叠加。因为,在产品发生减值的情况下,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会出现矛盾的地方。

例3:企业生产单位甲、乙、丙三种产品耗用的A材料为a1、a2、a3,账面单价为p1,耗用的B材料为b1、b2、b3,账面单价为p2,耗用的C材料为c1、c2、c3,账面单价为p3。在甲、乙产品发生减值,丙产品没有发生减值的情况下,按照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时,就甲产品而言,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甲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甲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A材料的成本为a1×p1,但是该可变现净值是在产品的基础上得到的,而甲产品的材料成本中,除了A材料外还有其他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此时的可变现净值要大于一种材料的成本,二者没有可比性。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情况,在企业连续生产的假设下,探讨了库存原材料期末如何计价的问题,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够给企业更好地管理存货提供参考意见。X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作者:柴朝超 朱龙健 何跃群

第三篇:关于煤炭企业“两金”期末结余问题研究

【摘要】 2007年10月1日起,山西省煤炭企业开始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晋政发[2007]40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晋政发[2007]41号)的要求,依据煤炭产量提取转产发展资金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下简称“两金”),文章以实际工作中“两金”的核算、使用、及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两金”的核算模式,得出几种期末结余形式的结论,具体阐述专项储备期末结余及有关问题。

【关键词】 煤炭“两金”; 结余; 研究

一、“两金”的相关介绍

(一)定义及提取标准

1.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是指企业从成本中提取,企业所有、政府监督、专户储存,专门用于煤炭企业转产、职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的专项资金。提取标准为每吨原煤产量5元,按月提取。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是指煤炭开采企业按本管理办法规定提取,保证用于本企业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治理和环境恢复整治的专项资金。提取标准为每吨原煤产量10元,按月提取。

(二)主要管理原则

1.遵循“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的原则。各级政府财政、发展改革、经委和煤炭部门对“两金”提取和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2.实行属地管理,由当地地税部门监督缴入同级财政部门专户储存。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自设账户储存。

3.“两金”计入煤炭开采企业生产成本,在所得税前列支。

(三)使用范围

1.转产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1)发展循环经济的科研和设备支出。(2)发展第三产业的投资支出。(3)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支出。(4)煤矿转岗失业工人转产就业支出。(5)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转岗失业人员的创业补助支出。(6)职工技能培训支出。(7)接续资源的勘察、受让支出。(8)迁移异地相关支出。(9)发展资源延伸产业支出。(10)其他社会保障支出。(11)其他直接与接续发展相关的支出。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使用范围:(1)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2)矿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源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3)采矿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及受灾村庄搬迁。(4)矿区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的恢复,包括国土整治、土地复垦和矿山绿化。(5)与矿区生态保护、治理和恢复直接相关的其他支出。

二、“两金”的会计处理

“两金”由会计科目专项储备进行核算,专项储备是一个权益类会计科目和报表科目,适用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参照财政部2009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及有关规定:企业提取的两金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专项储备”科目。提取安全生产费时,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贷记“专项储备”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两金”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即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两金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即借记“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三、“两金”期末结余类型及研究

为了直观反映企业“两金”期末结余问题,在此以转产发展资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

(一)实例分析

假设山西省某国有省属重点煤炭企业年产300万吨原煤,2010年1月开始按照标准提取使用“两金”,并在中国工商银行开设专户按月储存。2010年初根据企业重大投资论证委员会安排,经有关部门批准,煤矿瓦斯发电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末完工,该项目按照两金适用范围,列入转产发展资金核算,并于2010年发生环评、项目论证费用20万元,招标购买辛克公司成套瓦斯发电机组1 000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按照合同留设备金额30%作为质保金,并且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年末与城信公司工程结算,场地周边四通一平及相关基建支出700万元,假设专户银行利息10万元。

1.提取时:

借:生产成本 1 500万元

贷:专项储备——转产发展资金 1 500万元

2.存入专户时:

借:银行存款——转产发展资金专户 1 500万元

贷:银行存款——基本户1 500万元

3.产生利息:

借:银行存款——转产发展资金专户10万元

贷:财务费用 10万元

4.发生费用时:

借:专项储备——转产发展资金 20万元

贷:银行存款——转产发展资金专户 20万元

5.购买发电机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转增资产时:

借:在建工程 1 000万元

贷:应付账款——辛克公司300万元

银行存款——转产发展资金专户700万元

借:固定资产 1 000万元

贷:在建工程1 000万元

借:专项储备 1 000万元

贷:累计折旧1 000万元

6.年末工程结算时:

借:在建工程 700万元

贷:应付账款——城信公司700万元

(二)期末结余类型

由上述分录可以得出:

1.专项储备-转产发展资金账面期末余额

=1 500万元-20万元-1 000万元=480万元

2.银行存款-转产发展资金期末余额

=1 500万元+10万元-20万元-700万元=790万元

3.专项储备资金期末结余

=1 500万元-20万元-1 000万元-700万元

=-220万元

由此可见,由于会计核算、企业银行存款收付制度及企业实际资金安排范畴对专项储备支出的定义不同,造成专项储备资金结余类型是不同的。而资金结余的准确结果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安排,重大项目投资等造成不同影响,因此选取一种合理准确的界定方式是企业财务人员的责任。

(三)结余类型问题研究

1.“两金”专项储备期末余额

专项储备作为权益类会计科目和报表科目,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在账面反映企业专项资金的结余情况,为煤炭企业“两金”的核算建立了统一、准确的标尺。专项储备科目的设立是我国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工作不断改革并与国际接轨的结果,进一步实现了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对于企业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决策提供了准确的财务信息。

从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两金”的专项储备会计期末余额仅在账面上反映了“两金”的期末余额,会放大真正可使用的“两金”余额,这样不利于企业整体安排专项资金,对有关项目的建设会造成资金缺口,待企业在建工程全部转为固定资产后期末余额才能和真正可使用资金一致。由于企业在建工程受资金、天气、进度等因素影响,而实际在建工程的发生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两金”已使用但账面未核销,所以在实际情况中“两金”专项储备期末余额剔除“两金”在建工程期末余额后的余额,是企业真正可以安排使用的专项资金余额。

2.“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

“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的变动主要受企业按照产量提取存入,利息收入,专户管理费、企业支付“两金”相关等项目变动影响。专户余额的增加是以企业正常销售实现,货款回收为保证;减少则要根据具体工程进度、设备安装进度等付款情况确定的。银行存款专户是有关部门为有效监管“两金”而设立的管理制度,具体管理是专户银行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与专项储备专项余额由于收付的时间、方式不同,专项资金在建工程完工转固进度的不同,两者在实际中并不能匹配。“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在实际中要根据企业与施工方、供货商签订的合同付款,有时会因工程规模变更或其他难以预计的问题造成专户金额使用完,支用企业其他账户付款的情况,这样“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既不能体现专项储备余额,也不能反映专项资金结余情况,只是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

3.专项储备资金期末结余

专项储备资金区别于专项资金,在企业多在计划、基建、科研等范畴内使用,财务固然有会计核算制度规范,但是对于企业两金的合理安排使用,科学规划企业资金支出是必要的。前面提到专项储备资金期末结余是“两金”专项储备账面期末余额减去两金在建工程期末余额,而这个结余单从企业账面上很难直观地看出,仅从“两金”专项储备余额和银行存款“两金”专户余额又不能体现出企业真正可自由支配的“两金”余额。

从“两金”适用范围的支出角度来讲,支出项目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两金”的资金期末结余的多少,而无论“两金”在建工程项目是否结算完毕或是企业部分设备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实际中“两金”已属于支出,有时资金已经全部安排,而专项储备两金余额或“两金”银行存款专户余额仍有结余,这就造成了现实中三种类型结余的不一致。

四、结束语

因此,专项储备资金期末结余这种类型较为常用,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工程项目运行,领导决策提供最准确的信息。同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沟通,准确把握两金资金结余,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制订项目,统筹安排资金,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利用好国家的专项资金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建华.煤炭企业会计核算[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会计核算办法[S].2008.

[3] 万广,吴晓岚.财政资金专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9(4).

[4] 孙大川.关于完善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

作者:乔宏亮

上一篇:创业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党的思想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