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网络热点议题演化特点研究——2012-2019年度为例

2022-09-10

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网络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更多网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舆情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反映网民民主意识和社会参与度的逐渐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其他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或问题时,随着网络议题形成,网民大量跟帖与评论,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社会现象,有的甚至导致社会管理面临着危机和风险,这也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本文梳理了2012-2019年网络热点事件,对网络舆情热点议题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议题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网络安全治理寻找一些途径。

作者依据人民网关于《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发布的网络热点事件,按照网络热帖量和热度,整理了2012年至2019年每年最受关注的10起新闻热点事件,并对80个热点事件再次分类与比较,可以对近八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上升和新趋势性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如表所示: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均属于突发事件,2012年至2015年突发性事件占据主流,引发舆情最多;公众人物舆情、司法案件、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以及吏治反腐都是这几年的主要议题;2015年以后网络热点舆情议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发事件、卫生安全及吏治反腐议题减少,这跟近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大众对文化教育问题愈来愈关注,特别是伴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舆情等新的议题也相继出现。

近八年来公众人物舆情与国际舆情一直占据首位,卫生医疗问题持续关注,政府参与度高,国际舆情不断,网民同步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司法案件以及社会治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随着新的议题的出现有所减少,科技舆情与体育舆情相对较少。随着网络热点议题的不断演化,网络舆情议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个体事件解构与集体记忆建构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社会的交互习惯,深度干预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同时也从“当下”出发重写历史、传统和集体记忆。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强调集体记忆的公共性,认为集体记忆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并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共享被加以记录和保存。人们从早期的口头交流到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网络在给大众提供集体记忆平台的同时,也使大众成为集体记忆的创造者和更新者。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意见领袖从传统精英转变为大众个体,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

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大众的社会交往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而延伸到了网上。很多突发事件和国际舆情都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网民的集体记忆,从而引发了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集体认同。在面对祖国70周年、十九大召开等意识形态议题时公众达到几乎一致性倾向——热度超过同年度其他所有话题——公众通过网络中的集体记忆唤醒了对族群身份的认同。

从网络舆情的个体事件中不难发现,能够引起热度的议题总是内涵集体记忆,大众通过对个体事件的解构——回忆和识别个体事件,重新建构了集体记忆,并通过不断的网络交流和共享,从而加以记录和保存这段记忆。

二、信息遮蔽与舆论反转

随着近年来社交化媒体的普遍使用,网络作为公众舆论平台,其碎片化、高速度等传播特征促使舆论反转新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的“男司机打女司机事件”就是较为典型的反转新闻,2016年上半年的“老虎伤人事件”及下半年的“罗尔事件”,一度引发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及思考。这种当一则网络事件刚被曝出,在某种程度上唤起大众潜在的集体情绪,但随着事件继续发展从而发生逆转的舆论事件,就是我们说的反转类舆情。由于这种舆论态度前后时间的对比和转化,太出人意表,太具戏剧性,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舆论反转剧”。

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舆情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未经查证就发布出来,公众未经调查就相互转发,从而产生一定的舆论影响,例如“2015年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是通过一段仅有35秒钟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将此事公之于众,视频中,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白色短裤的男子,开车将一名长发女子逼停,当街殴打。视频一出,虽然公众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过程,但网络舆论对打人的男司机的暴行一边倒地谴责,对大众而言,所见即“事实”,然而当视频全过程被曝光后,舆论又对女司机连续变道的行为进行了谴责。人们对视觉图像经常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和影像所传达的内容都应该是“眼见为实”,所以想当然认为自己看到的视频就是真实的,影像成为评判真实的依据,使人们有了亲证现实的感觉,而公众这种对影像的关注其实忽视了影像真实的相对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几年这种反转类舆情逐渐增多,很多事件所谓的“真相”其实是为了追求时效吸引受众甚至应付差事而仓促发布的,特别是有些影像是通过人为的信息遮蔽故意为之,使公众产生了视觉形象的闪现与暗示,这种“闪现”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事件原本内在的逻辑关系,把对影像中事物的心理意象同它的自然本体区别开来,有目的地“暗示”大众做出一定倾向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引起公众舆论的反转舆情,无疑折射出当下网络舆情传播的尴尬——“网络民意”是否代表“民意”?是否是真实的反映?甚至连有的新闻媒体都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诱导公众发声制造舆论声势。

不难看到,随着网络的发展,反转舆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但公众的媒介素养也越来越高,本质真实的信息也越来越快的得到显现,信息遮蔽的周期逐渐缩短。如2017年1月23日微博网民@琳哒是我发博称“丽江打人事件,天理难容”上热搜,引发公众热议,“女子在丽江被暴打事件”,虽然不是反转新闻,但从公众舆情来看,很多网友第一时间能够表达出“也许事出有因”,但“一个女孩被暴打成这样也不应该”的观点,部分网民已经能够谨言慎行地对待舆情,而不是肆意谣传。公众从早期的被动接受网络议题到现在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开始主动思考议题,这也是后真相时代的一个特点。

三、公众人物舆情不断

近几年热点舆情还出现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网络舆情泛娱乐化现象。以娱乐明星为代表的“公众人物”,从前几年“吸毒”、“嫖娼”等事件的逐渐被关注,到2016年的王宝强离婚案,而之后几乎每年关于公众人物特别是明星的热点舆情都会出现,2017年鹿晗公开恋情导致微博瘫痪,2018年范冰冰偷税事件引发全国热议,2019年翟天临学术不端引起公众普遍关注。在2012年到2019年80个热点舆情事件中(含17种舆情类型),公众人物舆情有9个,占比11%,其中娱乐明星舆情有5个,占比56%。特别是以新浪微博为首的新媒体阵地,热搜榜几乎被娱乐明星新闻所占据。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各大视频平台进一步细分内容品类,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运营,行业的娱乐内容生态逐渐形成。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兴起,微博、微信不再是舆情爆发的第一场所,2019年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最早也是因为网络直播而引发讨论。

四、结语

互联网发展至今,从web1.0到web3.0,从以前的两微一端到现在的两微一抖,每经历一个时期就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这也使得我国在面对网络社会治理上遇到愈来愈多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促使网络成为了舆情孕育、产生、变化和消亡的承载平台,网络舆情应运而生。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网络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公众对网络热点议题的关注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从被动接受议题到主动参与议题讨论,并寻找舆论真相,呈现出自由、独立、素质不断提高的公民个性,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也随之而生。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革新,为大众提供了各种思想碰撞的新的场域,与此同时,网络议题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热点议题演化特点,从最初的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普遍关注,到司法案件、群体事件、意识形态等新型议题的出现,再到社会道德、吏治反腐、医疗卫生以及公众人物等类型的转化发展,特别是“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反转型议题不断出现,都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网络舆情每一次议题构建,都是对公众认知的巨大考验,从早期被动接受议题到现在主动思考议题,也是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的一个特点。

关键词:网络热点,议题,特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8-3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 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3):98-106,159.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4]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69.

[5] 吴海波.“舆情反转”频发有利于舆论场的理性养成[N].吉林日报.2016-4-19.

[6] 罗忆.影像真实性的相对论[J].当代传播.2005(04).

[7]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77-178.

[8] 左蒙,李昌祖.网络舆情研究综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J].情报杂志,2017,36(10):71-78,140.

上一篇: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下一篇:新排放标准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