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同步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根据多媒体通信技术中的同步技术,衍生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系统表述的三类关系,给出多媒体同步更广泛的定义。根据同步对象的相互关系,将多媒体同步进行分类;总结了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特征;分析了实现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四类同步通信方案;最后对不同结构中影响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保持同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同步技术论文范文

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机车车辆对备用电源系统的升级改造,需在机车转向架轴箱上加装轴端发电机,传统永磁同步发电机难以满足机车转向架安装要求,为此开展一种新型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的主要技术特点为:取消传统电机两端轴承的使用,避免机车振动大造成电机轴承故障。该新型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结构简单、重量较轻,能够满足现有机车转向架箱体安装空间限制及车辆系统用电功率要求。該项技术研究在国内属于首创,已进行装车试验满足其性能要求,其成果将在机车及同类型车辆上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轴端;轴承结构;空心转子;表贴式转子

0 引言

铁路机车由于需要不断拆解编组进行无火回送,除牵引车外,其它车厢普遍缺少电源,备用的蓄电池与实际使用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机车无法提供足够的电源供车厢相关设备和随车人员使用,目前应用于机车的轴端发电机为传统永磁同步发电机或永磁直流发电机,无论是从电机的功率上还是可靠性上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款适用于机车的新型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

根据机车转向架箱体结构的特点,受车辆轻量化的要求,在重量和安装空间限制下,传统发电机难以满足要求的,提出研究开发一款输出功率不低于3kVA的高可靠性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当机车被拖运运行时,车轴旋转并带动电机转子转动,永磁同步发电机发出3~5kVA电源提供给机车使用。

1 技术背景

1.1 现有技术方案

早期铁路机车所用的轴端发电机,主要为客车提供辅助电源,普遍采用皮带传动,发电机挂在构架前后两端,在车轴处加装皮带轮与发电机相连。这种设计结构复杂、重量及体积大,输出的功率也大,并且此种发电机对转向架改动较大,在机车转向架上加装十分困难。

国外的铁路机车车轴发电机中,FAG公司生产的轴承带集成发电装置,在轴承内圈装置永磁体作为转子,在轴箱盖中线圈作为定子,为轴承诊断和故障信息检测等功能提供电源,这种设备最高输出功率为100W,供电电源为6~14V。该轴承装置价格昂贵,且供电电能太小,不足以满足机车无火回送时用电设备的使用。

1.2 技术目的

开发一种机车轴端电源装置:安装在机车轴端的永磁同步发电机,可为目前的无火回送机车车厢提供足够的电源供车厢设备和随车人员使用。发电机输出功率不低于3kVA,电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机车轴端安装和使用的要求。

2 技术设计方案

2.1 总体设计思路分析

通过对机车轮对安装位置的分析,由于不能对机车车轴和机车轴箱进行大的结构改造,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加装发电机,见图1机车转向架组装图,采用传统类型电机存在两大的问题:一是车轴与电机轴无法直接对接安装,车轴与电机轴不能联接传递扭矩,需要加装过渡联轴器,整个电机方案需要加长;二是机车轮对上轴承的游隙会比电机使用轴承的游隙大的多,机车使用的FAG公司生产的TORL150型圆锥滚子轴承径向游隙最大为0.26mm,而电机外形结构的限制,选用轴承内径100mm圆柱滚子轴承较为合适,该轴承C4径向游隙为0.125~0.165mm远小于机车轴承游隙,当电机转轴与机车车轴硬联接时正常运行时,很快便会将电机轴承损坏。综上所述,传统电机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将电机设计成无轴承结构的电机。

根据与机车转向架联接技术接口要求,安装时不能改动原车轴上的现有轴承和密封结构,只能将轴箱端盖和轴承端压板拆下,因此设计转子可替代压板,安装于原轴端压板处,设计定子可替代原轴箱端盖,通过机车的原螺栓与车轴、轴箱联轴安装,实现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随车运行时发电的功能。

2.2 主要性能参数计算

采用Ansoft软件实施电机电磁方案计算,发现电机输出功率的难点主要是机车在低速运行时要求电机输出3kVA电源,由于该电机安装在车轴上,车轴的轴承游隙大且转向架本身的振幅大,电机的气隙必须足够的大,但气隙大影响电机的气隙磁密,导致相同体积大小电机输出功率不够,由于电机最大体积已经限定了,因此需要找到一个设计气隙平衡点,为防止电机出现扫膛,电机最小气隙不能小于1.5mm,在功率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气隙,通过计算得出气隙在2mm时可满足电机设计要求。经过优化计算得到以下数据满足其电机性能要求,主要性能参数如下:

①额定功率 3~5kVA

②额定电压 110~300V

③额定电流 9.5~15A

④额定频率 32~55.5Hz

⑤额定转速 245~416r/min

⑥极数 16

⑦额定效率 88~82%

⑧空载电压 310~522V

⑨短路电流 18.4A

2.3 电机结构设计

根据无轴承结构永磁同步发电机的设计思路,电机主要由定子组件和转子两大独立部件组成,转子直接悬挂安装在车轴端,定子悬挂安装在轴箱上,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固定,大大缩短了发电机的长度,满足减小体积和减轻重量要求,同时避免传统电机轴承故障的风险,提高了发电机的可靠性。

2.3.1 电机定子

定子由定子铁心和定子绕组组成,定子铁心是由冲制的硅钢片叠成,在定子铁心槽上嵌有定子绕组,用来产生感应电势。将嵌线定子过盈压装在机座上,再将机座通过螺栓固定在转向架的轴箱上,机座后端安装带有密封圈的端盖,具有防尘、防水效果,安全可靠。

2.3.2 转子

转子结构设计成空心杯的形式,主要由空心轴、永磁体、防护圈和转子挡板组成,其结构包括。本电机设计与传统电机最大的区别在就转子部分,删除使用轴承的结构,采用空心轴加表贴式永磁体,大大的减轻转子重量,符合轻量化和高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2.3.3 电机轴

电机轴设计成空心轴,在安装端进行止口定位设计,通过螺栓实现与车轴轴端之间连接固定,避免对车轴的改动,方便转子的固定及安装。将空心轴外圆上设计均布的槽形,用于安装固定永磁体,省去转子冲片,简单可靠。

2.3.4 永磁体

永磁体选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设计成瓦片弧形径向充磁形式,在空心轴外表面径向均匀布置,可安装放置更多的永磁体,以提高气隙磁密,相邻永磁体磁场方向相反。

2.3.5 防护圈

设计防护圈和转子挡板对永磁体进行固定和防护,防护圈采用隔磁材料,将永磁体通过防护圈套装在空心轴上,再压入转子挡板在空心轴上,转子挡板、防护圈和空心轴焊接成一个整体。

2.3.6 密封性结构设计

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沿用机车轴箱端盖的密封设计原理,在机座与轴箱,机座与端盖的端盖采用O型密封圈的设计结构,保障电机内部的密封性,实现防尘、防水等功能。

3 技术特点分析

①通过设计空心杯式转子,空心轴圆周上设计均布的槽形,采用瓦片弧形径向充磁的永磁体,发电机本体内无轴承结构,转子无硅钢片结构,极大的简化了发电要的结构和减轻了发电机的重量,消除发电机轴承的故障风险,性能更加可靠。由于转子上没有冲片结构,只有简单的空心轴,转子的重量较小,安装在车轴上,对車轴重量的增加基本可以忽略,因此对车轴的轴承无影响,符合设计要求。

②发电机定子固定在转向架的轴箱上,代替了车轴的轴箱盖,发电机机后端安装端盖密封,防尘、防水,安全可靠,发电机为短粗形,对车轴轴箱的轴向伸出长度方向基本没有增加,满足空间尺寸要求。

③发电机采用永磁技术使该电机功率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机车轴端直接装配发电机,节省运动传递机构,使发电机装置变得更简单,安装空间更小,电机成本低。

4 试验验证

将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安装在韶4机车上进行装车验证,通过安装导向杆将电机顺利安装在机车上,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安装图,安装后进行试车运行,发电机正常发电,通过带阻性负载测试,电机性能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与计算数据对比,发现电机低速与设计值一致,高速运行区域电机输出功率高出设计值,可进一步优化,后续需将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装车运营考核,以验证电机的可靠性和寿命。

5 结语

通过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机车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装车试验验证,性能达到设计要求,能够满足现有机车转向架箱体安装空间限制及车辆系统用电功率要求,解决机车无火回送时用电设备电力不足的技术问题。该轴端永磁同步发电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电机成本低,具有在机车和同类型车辆上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任远.现代永磁电机理论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2016.

[2]陈世坤.电机设计[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1982.

[3]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中小型电机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1994.

[4]胡志强.电机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艺出版社,2011.

作者:雷军

第二篇:分布式多媒体同步技术研究

摘要:根据多媒体通信技术中的同步技术,衍生到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系统表述的三类关系,给出多媒体同步更广泛的定义。根据同步对象的相互关系,将多媒体同步进行分类;总结了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特征;分析了实现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四类同步通信方案;最后对不同结构中影响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保持同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同步;分布式多媒体同步;同步技术

多样化、交互性和集成性是多媒体信息的基本特征,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使多媒体能力不再局限于单机范围,而是与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计算机协同工作,集计算机的交互性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于一身给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带来了质的飞跃。

分布式多媒体计算机应用除了传统上遍及教育、医学、金融、游戏、出版、玩具、办公、旅游等各个领域,目前基于它人机交互的最大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使计算机成为真正的能听、会说、会看且具有意识和思维的真正的智能体。这也是未来人机交互研究的最终目标。

1 多媒体同步技术

1.1 多媒体同步的定义

“同步(synchronization)”是一个与时间有紧密关联的词汇。按照不同作用,在数据通信领域中将同步分为以下四类:载波同步、位同步(码元同步)、群同步(帧同步)和网同步。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系统而言有它更广泛意义,实质上表述的是以下三类关系的所有场合:媒体之间的内容关系、媒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媒体之间的时间关系。

内容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约束关系,复杂多样的媒体对象代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所具有的约束关系即内容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在多媒体系统中,是利用那些用来表现不同媒体对象的公用数据结构或对象接口来实现内容关系的。例如,在处理数据图表时在数据图形与生成图形的一个填好的表格数据之间的依赖性。那么同样的数据以表格和数据图形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体现多媒体系统一个最大的特性集成性的多媒体文档,清楚的表述内容关系有利于对相同数据的不同表现进行自动更新。

空间关系也就是布局关系,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temporal point)是在一个时间多媒体表现中的。任意媒体对象在一个输出设备上的表现就是空间关系。

时间关系是多媒体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媒体之间的时间依赖性也就是时间关系。多媒体系统中处理的数据大都是时间相关媒体对象,所以必须处理好时间关系。在多媒体对象被表现的时候,要求其制作时的时间关系对应于表现期间的时间关系。总之我们更多处理是多媒体数据对象集成派生出来的时间关系,该文中我们给出以下对多媒体同步的定义。

我们直观地定义为:多媒体同步就是一种控制机制,也是一种控制策略,在满足用户交互的同时使多个媒体对象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进行连续、实时、平滑、并行地传输和表现。

1.2 多媒体同步的分类

根据同步对象的相互关系,将多媒体同步分为以下三类:媒体内同步、媒体间同步和人机交互同步。

1.2.1媒体内同步

传输的多媒体对象具有等时–isochronism特性,多媒体系统需要一个对媒体设备的流控制–flowcontrol机制,即媒体内同步。由一系有时间上关联关系的媒体单元构成的多媒体对象,必须保持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来实现媒体表现,例如,时间线上数字视频的各个帧画面。

在分布式系统中网络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到共享资源的实时需求。因为在分布式环境下,多个数据流并行运行,一定要涉及到数据对象的实时需求。这就需要保证媒体内同步,解决的方案就是操作系统实时地调度相应的进程,设计一个资源管理和保护方案,确保数据流的实时需求。

1.2.2媒体间同步

为了维护并行表现的多个媒体流间的时间序列关系,就需要媒体间同步,并且要限制媒体流之间的扭曲–skew。相互的时间约束发生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传输和表现上,例如多道立体声同步和唇同步等。要是媒体流在一个非实时环境–non RTE,NRTE中表现,它的进程是被操作系统的调度策略控制;若是在一个实时环境–real- time environment,RTE中,媒体流的表现执行将被有完整定义的时间规范所约束。

1.2.3人机交互同步

人机交互同步,又被称为时态交互–temporal interaction。表示不同媒体对象和交互对象之间的同步。交互性是多媒体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其主要特点是同步发生时间的随机性。在用户和多媒体系统之间的交互实质就是交互对象,即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通信,例如当用户利用输入设备控制多媒体系统的跳转、停止、变速和暂停等,系统应该及时响应用户的操作。

在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上文中提出的三种类型的同步是密切相关联的,但是它们的同步粒度是不同的。媒体内同步是媒体间同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同步粒度最小的。媒体内同步和媒体间同步都由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实现。而在上述两种同步的基础之上的是人机交互同步,因为是用户和分布式多媒体系统间交互的同步,所以它的同步粒度是最大的。

2 分布式多媒体同步

2.1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系统提供了条件,在不同地理位置通过网络相连的一个和一个以上的多媒体工作站上进行分布式合作,实现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多样应用。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也就成为今天人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实现多媒体数据通讯和共享多媒体数据为目的,利用通信设备将多个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媒体计算机连接起来计算机网络系统,我们称之为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网络环境下支持的多媒体对象就是分布式多媒体,它有下列两个基本特征:

1)通过网络互连的节点一定是多媒体计算机,它能够实时的处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并且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综合和集成。作为通信网络的节点必须能够实现多媒体数据的通讯和共享。

2)高速网络是确保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实现的物质基础。要确保大容量的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数据能够实时高速的传输,对网络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具备高传输速率和较大带宽的现代化网络。

分布式多媒体通信不仅要满足实时地传输数据量庞大的多媒体数据流,并且在传输过程中要保证媒体的播放质量,不能造成严重失真。这就需要在多媒体数据之间和多媒体内部实现严格的同步。

2.2 分布式多媒体同步

分布式多媒体信息系统–DMIS就是全新的应用服务之一。DMIS中的媒体源相互独立,同时它提供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综合和引用。所以DMIS中不但要在媒体源相互独立的几种流间保持相互的同步,同时为了解决与时间相关的数据元素在传输和恢复中存在随机的延迟与丢包,实时多媒体应用中必须用同步来确保以合适的时间关系播放媒体。这就使DMIS的同步问题更为棘手。除了要解决综合同步,对数据源是存储介质的媒体流人为的在各种媒体的数据单元中加入时间关系;并且要面对实况数据流–Live data stream,需要同步外,因为它有紧密的时间关系。例如,在某个网络多媒体工作站上,可以刻意安排解说语音和演示图片同步播放。总之,在复杂的、异构的多媒体网络体系中提供一种可靠的、通用的同步服务,这个方面仍面临很多技术难题以待解决。

多媒体同步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应该在考量其它同步要求的同时,从多媒体同步体系结构的高度进行选择。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不同层次中都涉及到同步功能,包括多媒体通信同步、多媒体表现同步和交互多媒体同步等。这就应用而生共同来支持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同步要求的多媒体同步体系结构。作为系统的底层服务,分布式多媒体系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现多媒体通信同步,它是其它同步功能的基础,同时又受其它同步的影响,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3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和影响多媒体同步的主要因素

既要在媒体内部保持同步,同时也要在媒体间保持同步是实时多媒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媒体内部的同步,其实就是保持在单一连接下单一媒体的时间关系;保持媒体间的同步,即保持多点连接下的时间关系或单一连接下的多个媒体交错的时间关系。

3.1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

多媒体应用在以下四个结构中需要同步:

1)一对一–unicast:一个用户传输与时间相关的媒体单元,另一个用户接收这些媒体单元序列并且在输出设備上播放。一对一结构的实例:可视电话。

2)一对多–multicast:一个用户发送与时间相关的媒体单元给多个用户。一对多结构的实例:电视会议。

3)多对一:多个用户发送与时间相关的媒体单元,而接收方用户只有一个。多对一结构的实例:用户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库中得到声音和影像。

4)多对多–group:在一个组中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是发送者、接收者或两者都是。

也可以认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结构都是多对多结构的特例。

3.2 分布式多媒体同步的影响因素

在网络环境与分布式环境下,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多媒体的同步:

3.2.1传输信道所产生的延迟、抖动和扭曲

网络通信信道的延迟、抖动和扭曲是不可避免的。利用多个传输信道传输多媒体数据时,由于不同的媒体信息要求的业务品质、网络带宽和信息量大小都有差异,尤其是不同的传输信道可能经过不同的中间节点,各个中间节点的负荷与拥塞程度又有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延迟。

3.2.2 源点和目的点时钟偏移

通信网络传输多媒体数据流时,数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频率必定不同,这样发送端传输的媒体流和接收端消耗的媒体流会随着时间而失衡。如果不采取同步技术解决,最终会导致接收终端缓冲的溢出或枯竭。

3.3.3 其它因素

还有很多影响同步的其它因素。例如在组通信环境中,不可能为系统提供统一的系统时钟,这样每个终端不能保持精确的同步关系,就会产生有差异的初始采集时间与有差异的的初始演示时间。这些同样都是影响多媒体同步的重要因素。

当前分布式多媒体同步的研究重点是采用某种同步机制以尽量减少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这四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延迟阻塞和时间偏移解决一对一方式下的同步,在一对多和多对一方式下除了延迟阻塞和时差外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初始采集时间。在多对多方式下四种情况都有。

4 小结

多媒体技术和高速网络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信息的共享变得更加普遍。随着当今网络技术与存储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将为人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多媒体视频会议、分布式多媒体视频点播(distributed video-on-demand)、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等。多媒体通信需要提供对连续媒体流(continuous stream)的支持功能。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交互性和等时性(isochroniam)。为了满足实时交互操作的需要。多媒体系统必须能够克服在数据演示过程中的由存储、通信和计算所引起的系统延迟(delay)、抖动(jitter),所有这些都需要多媒体同步技术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明,张正兰.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关键问题探讨与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22).

[2] 姜红.试探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特征[J].商品与质量,2012(S1).

[3] 李露.基于Petri网的多媒体同步技术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4] 李春光,温涛.超媒体同步模型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21).

[5] 张占军,韩承德,杨学良.多媒体通信同步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0).

作者:徐瑾 王逢娟

第三篇: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技术方案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技术方案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全新的调频同步广播局域覆盖系统方案,能够保证调频广播信号更加的高效稳定,而且整个系统成本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的在调频同步广播行业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技术方案

随着近些年来调频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调频频率资源的数量也不断减少,导致调频广播的信号覆盖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提高广播覆盖范围、保证用户收听质量,往往会采用调频同步技术实现,但是这样的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系统落后,而且造价成本过高,无法满足听众的实际需求。为此必须要积极探索全新的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的技术方案,确保整个调频同步广播覆盖技术,符合实际需求,保证用户的收听效果,促进我国调频同步广播行业的全面发展。

一、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网的技术要求

在调频同步广播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多个台站都采用同样的频率,并且在同一时间发送同样的节目,必须要确保整个调频广播的频率音频调制度以及场强等全面同步,其中频率同步要求频率差之间在0.001Hz以内,而且在频率源的短期稳定性必须>10-11,基准源的频率稳定,要>10-11。为了能够避免音频同步产生回声二重奏或同步干扰的情况,必须要确保音频时延插<17ms,在调质同步阶段,可以采用一次调制,利用射频分发的方式对整个传输调频广播信号进行控制,确保同步广播调制误差为0。在场强控制阶段,应该采用调频广播且以农村地区场强作为标准,只有确保整个场强标准覆盖率得到提升,才能够保证调频广播的效率得到增强[1]。

二、系统技术方案

在调频同步广播覆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数字调制激励器性能,只有确保调制制度保持一致,才能够加强对整个调频方案的传输链路进行有效控制,也能够采用光纤网络对整个同步设备进行同步处理,为此不同的站点需要同步解码器和数字实验器进行激励调整。

在设计方案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对调频同步广播网络的相应指标进行全面的判断,由于调频同步广播属于实时系统,不能够以天和数等单位进行计算,只有根据同步网络的运行质量和收听效果进行分析,才能够确保调频同步广播的稳定性。频率元的指标也应该按照频率短期稳定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够以调频技术长期稳定指标进行控制与管理。

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同步方案应该以主从同步方式为主。因为我国当前大多数的基准信号源都以美国的GPS系统作为基础,加上GPS系统的基准信号源并不稳定,在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按照广电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员会建议书的技术要求来确保整个调频同步广播能够稳定运行,也要确保溯源跟踪甄别的功能,这样才能够保证信号源更加的稳定,避免被外界因素造成的干扰。

虽然时延对音频同步系统造成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在数字音频系统中则必须要考虑时延,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值非常小,经常会因为两个电磁波相干区而形成驻波造成时延的问题,为此在一般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考虑时延稳定性的情况[2]。

信号传输系统中,μS级时延差非常小,但是实现起来非常的困难,数字化广播系统必须要加强对时延叉进行合理控制。通过高质量的音频插信号可以直接送入调频信号,调制器中调制器也会因为调频同步源进行变换,在这一期间射频信号通过播控中心,可以直接传输到有线网络中心光缆,并且进入网络前端,确保本地有信心号快速覆盖各个区域,保证调频信号传输的整体效果,也能够极大的减少信号源传输的成本问题,再通过利用有线电缆和电缆接入到发射机房内部,并且经由GPS和同步器对整个调频系统进行处理,可以确保输出频率线的精度达到10,而且也能够确保整个输出线保证短期内的稳定,确保相干区同步频率保护为0。在调频同步广播相干区附近,由于不同的发射台边缘覆盖场强会明显降低,3GB的相关期变化也会严重影响整个调频同步广播的实际效果,为此在无线广播覆盖范围内,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非常明显,也会导致音频同步与相关区保证在10s左右。但是,相干区也不能够保持同步重合,也会引起广播的调节效果不理想,而在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能够确保音频延时在17ms以下,而且相干區的距离可以超过5100千米,而实际情况下,相邻调频同步广播的距离远远低于这一数据,能够确保系统整体的时延,效果得到明显提升[3]。在不考虑相干区场强不稳定的情况时,也能够对调频广播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三、系统试验的整体结果

要想能够判断本系统的改进效率,必须要对相关区干扰的曲线状况进行判断,另外也应该按照实际的收听质量进行分析,从实际来看,在固定收听中通过调整收音机天线方位以及具体的收听位置时,可以有效的减少同步干扰。用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技术,能够保证固定收听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但是在移动状态下收听方式基本不变情况下,也会产生一定的电子围栏效应,会由于在相干区进行收听,可以保证综合的主观评分在4.0分以上。

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多媒体数据广播能够利用数据播出子系统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在线整合,运用特定的播出软件对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内容转变为数据信号,实现在网络上的快速传递电视等接收设备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与转换就能够进行在线播出,实时监控数据也能够对播出状况和用户进行全面的管理。在数据播出子系统中,主要的设备包括:系统前端调制器、数据播放管理、网络和播放服务器等。

在调频同步广播改进的过程中,由于调频同步网的建设和完善非常的复杂,技术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对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实际调频同步广播建设期间,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小功率多布点以及无缝覆盖,通过这些能够保证协调频率资源得到增强,但是也存在明显的问题[4]。例如可以保证在重叠服务区信号失真的问题进行改进,当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时,也会导致协调同步广播的技术难度提高,在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过程中,如果小区域发射台站比较小,而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设备指标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样也会引起调频同步广播的设备运行效率受到影响,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在指标测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不同发射机的指标进行测试之外,还应该按照相干区的检测以及相邻站台的调波时间差延迟进行测试,所以整体的测试量非常大,导致设备管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5]。

结论:

随着我国数字广播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促进调频广播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确保调频同步广播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针对现阶段数字广播调频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通过运用调频同步广播覆盖系统,能够提高整体的收听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礼坤,杨昌明,韦继德.基于通信基站的高速公路调频同步广播网安全性评估及防范措施分析[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45(12):115-119.

[2]唐燕燕,王翔.山东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方案[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8(06):68-73.

[3]葛颖.调频同步广播在卫星传输中的研究和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8(06):74-79.

[4]袁林宏.基于MSTP链路的同步广播信号源传输方案[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8(05):80-83.

[5]周场如.基于延时自动同步的调频同步广播[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45(10):100-105.

作者:麦志明

上一篇:科学伦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