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承担

2022-09-10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释义

“服务供应商”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 (DMCA) 对“service provider”的定义。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采用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称谓。“网络服务提供者, 是指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上网中介服务的组织或个人。”[1]

随着网络服务的愈加精细与多样,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和种类也越加广泛。对其较为普遍的分类是以网络服务的内容为标准, 分为技术服务提供者 (ISP) , 和内容服务提供者 (ICP) 。

二、ISP与ICP的责任承担

为网络作品的存在以及传播提供链接、信息储存空间等服务的主体为技术服务提供者。ISP并不直接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内容, 而是借助技术或设备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内容提供中介服务。所以其自身也并不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与控制能力, 其行为更倾向于是无实质内容的机械运动, 所以法律对于其间接侵权责任的规定也相对宽松。

考虑到ISP在现实操作中的不同状况,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0至23条分别规定了提供各类服务的ISP的免责条款。此外, 若ISP和其他主体一样实施网络直接侵权行为, 此时其并不享有任何特殊保障, 直接承担侵权责任。

主动向网络用户提供内容的网络主体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网络信息是通过ICP初步审核而上传和传播于网络的, 所以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能力远远高过ISP, 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甄别, 其应当承担责任。根据我国法律的现有规定, ICP并不存在因间接侵权而与相关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只有一般的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责任。

三、“避风港”原则

“避风港”原则是美国首先创立, 目的在于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促进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后来这一原则广泛应用到搜索引擎、网络存储等方面。“通知-移除”, 是这一原则的内容。即针对网络侵权, 被侵权人有权在发现侵害事实后书面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 请求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 应当在合理期限内采取删除、断开链接等措施。若网络服务提供者依据上述流程适时采取了适当行为的, 得以依据“避风港”原则免除承担侵权责任。对于该争议信息的发布者是否享有反通知的权利, 我国并没有明文规定, 但从字里行间以及逻辑推论, 我国应当是认可发布者反通知此种事实抗辩的。反通知的存在, 可以充分保障信息发布者辩论陈述的程序权利, 也有益于判断所涉信息是否侵权, 正当正确地保障权利人的实体权利。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这一原则都有体现。

四、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承担制度评析

(一) 关于“避风港”适用主体

我国的《著作权修改草案3》第69条提到避风港原则仅适用于ISP, 不适用ICP。本文觉得这一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网络作品传输过程中, ICP作为内容提供者, 本来就应当对网络信息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负有保证义务。设置“避风港”原则, 只是考虑到网络作品的广泛性以及审查义务的难操作性, 以及ISP的无实质侵权性而给予的公平对待。要正确区分ISP与ICP在网络侵权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不能一概论之, 否则必将导致对公平正义的亵渎。所以, 本文赞成《著作权修改草案3》第69条的提议, 将“避风港”原则单独适用于ISP是符合法理和人情的。

(二) 关于“避风港原则”的正当性

为什么要设置“避风港”呢?我个人认为, 在网络侵权过程中, 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是侵权发生的原因, 其对侵权行为发生也并无实质的控制能力, 从情理上不能对其过于苛责。此外,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 面对海量的信息,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正确甄别每个信息无异于异想天开。“过度即是邪恶”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言。过分加重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运营成本, 这些成本最终必将转嫁到最终用户。这样的结果必将影响知识产权的传播共享和信息社会的构建。

摘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权利人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 基本上所有的网络侵权行为都是通过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而得以实施的。以内容为划分标准, 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为技术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服务提供者。基于二者在网络侵权活动中的能动性与参与度的不同, 法律对其采用不同的责任承担形式, 并针对其特定行为, 为其设立“避风港”。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技术服务提供者,内容服务提供者,避风港原则

参考文献

[1] 周波, 杨康锐.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以网络著作权间接侵权为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1) :108-119.

上一篇:浅谈技工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下一篇:铁皮石斛茎尖诱导原球茎再生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