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通信技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旅游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本文对当地智慧景区项目承建中,广电网络使用在线AI人像识别系统联合人像识别监控摄像机的方案对景区人流统计系统的方案和规划进行阐述,并介绍数据展示、视频寻人、游客路线分析、热点分析、游客统计等功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热点分析通信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点分析通信技术论文 篇1:

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

〔摘要〕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的移动图书馆相关论文为研究基础,利用Bicomb软件确定高频关键词及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等。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热点;共词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7.008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原指“汽车图书馆”,是一种以大型交通工具作为空间载体,内置书架及各种图书报刊,通过位置移动的方式供不同地方读者取阅的图书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移动图书馆具有了新的内涵,如今主要是指利用各种智能终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以无线接入方式访问图书馆资源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迎合了现代人们的信息需求特点,因此,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现已成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移动图书馆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移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笔者以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期刊论文为研究基础,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借助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书目共现分析Bicomb软件确定高频关键词和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用SPSS19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揭示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现状。

1关于共词分析方法

共词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是法国文献计量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基于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提出的。其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分析某一学科领域文献集中的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判断该学科领域文献各主题之间的关系。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对移动图书馆文献集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统计,以此确定不同主题的相关关系,并且在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热点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②利用Bicomb软件构建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③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斯皮尔曼系数处理后得到相关矩阵进行因子分析;④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的所有数据的方法得到相异矩阵后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⑤利用SPSS190软件对已得到的相关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⑥对所获得的信息结果进行分析。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July,2014Vol34No72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共词分析过程中,考虑到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论文收录的全面性,2014年2月12日,笔者以CNKI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主题=移动图书馆”或者“主题=手机图书馆”,共检索到729篇文献,经过剔除不相关文献之后得到680篇文献,然后下载这些论文的题录,利用Bicomb软件的统计功能进行关键词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文献共含有2 466个关键词,从中选择出57个词频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作为共词分析的基础(见表1)。

3移动图书馆的共词分析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主要思想是利用尽可能少的因子去描述众多指标或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性较高的几个变量归为一组,在每一组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成为一个公共因子,以较少的公共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最后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不同组的变量之间具有相对较低的相关性。

利用SPSS190分析中的斯皮尔曼系数将已生成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并以此相关矩阵为基础,在SPSS190中选择主成份方法、协方差矩阵和最大方差旋转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相关矩阵的解释总方差(见表3)。

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又称群集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思想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比较分类,将具有相近特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将具有特性差别较大的事物归入不同的类。

在聚类分析中,为消除共词频次差异的影响,需要将57*57的共词相关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具体方法是用1减去相关矩阵中的所有数据的方法进行转化。然后利用SPSS190软件聚类分析中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聚类时聚类方法选用Wards算法,聚类度量标准选择“计数”中的斐方(Phi square measure),转换值标准化选择Z得分。最后经过分析得到聚类树状结构图,通过这个树状图可以初步判断各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结合前面的因子分析结果,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聚类树状结构图可以确定为5个大类(见图1),进而可以为多维尺度分析的最终分组提供依据。

33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研究对象之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研究对象从多维空间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同时又保留对象间原始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1]。

笔者以前面的相关矩阵为基础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绘制了具有5个类团的多维尺度分析图(见图2)。这5个类团分别代表的主题是:1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2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3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4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5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

4研究热点分析

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五大区域:①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②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③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④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⑤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

41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有短信、WAP网站与客户端应用3种服务模式。短信服务模式是读者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方式,是移动图书馆早期的一种服务模式,由于其对软硬件设备要求较低,接入成本也低,至今仍是主流服务模式之一。短信服务一般包括图书催还通知、到书提醒通知、新闻公告、短信咨询等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上对视频和音频等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WAP网站服务模式是一种窄带方式传输数据的服务方式,对移动终端、移动通信网络要求较高,接入成本也相对较高,其主要服务特色在于能让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登陆图书馆主页,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书目查询、图书预约、数据库检索以及全文阅读等服务,不受视频、音频服务的限制。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是指读者通过下载安装图书馆专用客户端应用程序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而进行服务的一种方式。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比短信服务和WAP网站服务模式技术更为先进,使用也更为方便快捷,深受广大移动用户的喜爱。

42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指3G技术、4G技术、云计算技术、WAP技术、二维码技术、移动流媒体技术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3G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其主要优点是能够极大的支持无线接入和无线多媒体服务,使移动用户能够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接收语音、文本及数据服务。4G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继3G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革新,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更快的通讯速度、更灵活的通讯机制、更优越的智能性、更好的向下兼容性以及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等。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是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它将信息处理任务交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进行分布式处理,然后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提供实时服务。云计算技术打破了个人计算机终端的硬件限制,将信息存储和数据处理交给“云”端,用户只需将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便可接收一个全新的Web服务。WAP技术是指在手机、平板电脑、PDA、互联网以及各种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全球无线应用协议,其设计的初衷在于解决无线设备自由访问互联网的问题,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协议的开放性、系统结构的灵活性。WAP技术应用于移动图书馆,能够使移动图书馆开发者利用协议本身的语言优势,开发出具有功能强大、交互性良好的服务系统。二维码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条码技术,它将特定信息按一定规律编码成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或解码软件便可进行识读,有效地减少了按键输入的动作。移动流媒体技术是网络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最终结合物,这种技术将压缩处理后的视频或音频文件置于网络服务器上,使移动设备用户的视频文件或音频文件下载、观看、收听同步,消除了因整个视频或音频文件下载完之后才能再观看或收听的时间等待。

43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

移动图书馆的系统设计分析与实现主要包括前期的系统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后期系统的具体功能设计与总体架构实现。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的前提,移动图书馆的系统需求调查分析内容一般包括移动终端信息、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意愿、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因素、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等。宋鸾姣等人对长沙地区5所高校开展用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848%的被调查者希望图书馆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并且希望移动图书馆能够提供图书归还、图书续借、图书预约、OPAC检索、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查询、自习室座位查询、图书馆地图及楼层导航等服务[2]。目前对于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比较流行的有基于3G技术、4G技术、WAP技术、客户端应用程序等技术的设计,不管是基于何种技术设计,笔者认为移动图书馆的系统体系结构一般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层、应用管理层、用户访问层。基础数据管理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组织、添加、删除、更新等。应用管理层主要负责资源管理分配、远程进程管理、访问控制、统一认证、服务安全和服务质量管理等。用户访问层主要负责人机交互,将各种业务功能以简洁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展现给用户。

44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图书馆在国内外都得到迅速发展,很多手机用户已能够通过手机进行短信提醒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数字资源获取服务等。我国学者对于移动图书馆现状的研究主要涉及国内和国外移动图书馆现状,且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分析为主。对于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宋恩梅等人研究发现,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始于2000年,2005年进入集中发展阶段,2007年以前以短信服务为主,2007年以后WAP网站服务开始兴起,与短信服务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3]。对于国外移动图书馆现状,从我国相关研究结果来看,国外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都早于我国,且以欧美、日本、韩国等为代表。龙泉等人对世界排名前30位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调查,发现有25所图书馆开展了移动服务,比例高达862%,国外高校馆移动服务方式主要有短信服务、WAP网站服务、客户端程序等,而且其服务方式灵活多样[4]。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移动图书馆的未来有4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多样化的移动业务功能;二是更加个性化的移动服务;三是移动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四是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革新。

45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

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主要涉及国内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建设情况,一般包括服务平台介绍、移动图书馆功能介绍、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及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其中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介绍主要涉及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指导思想、总体框架等,移动图书馆功能介绍主要涉及信息通告、信息查询与获取、阅读服务、个性化服务、云服务等,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介绍主要涉及新闻通知、馆藏查询、资源导航、参考咨询、新书推荐、图书馆导引等,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用户需求调查、系统功能定位等。如潘志鹏等人以武汉图书馆手机服务为例,介绍了武汉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和手机短信平台,阐述了基于手机的图书馆延伸服务,并提出手机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需注意的一些问题[5]。袁辉等人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重庆大学移动图书馆的短信服务、WAP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并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移动图书馆应结合3G技术开展各类型服务,如移动阅读服务、移动社区等[6]。

5结语

本文以我国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为基础,通过共词分析方法进行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研究学者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移动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分析及实现、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移动图书馆应用实例介绍五个方面。尽管我国学者在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绩,但是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新兴主题研究不够,难以形成一类,如“个性化服务”、“移动阅读”等主题,由于研究涉猎不多,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结果在共词分析中只能依附于其他相关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由于某些论文的关键词著录不规范,使得关键词数据还不够全面完善;二是移动图书馆的高频关键词的阀值选定是个值得商榷的事,到底选择多大阀值的关键词才能全面反映移动图书馆的整体状况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事情,笔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完善。

参考文献

[1]陆宇杰,张凤仙,范并思.基于共词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34-40.

[2]宋鸾姣,李利.面向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图书馆,2012,(5):71-72.

[3]宋恩梅.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5):36-48.

[4]龙泉,谢春枝,申艳.国外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调查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3,(5):60-64.

[5]潘志鹏.基于手机平台的图书馆延伸服务——以武汉图书馆手机服务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76-79.

[6]袁辉,杨新涯,王宁.移动图书馆的实践与展望──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11):66-70.

[7]董伟.国内近十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31):58-63.

[8]马费成,望俊成,陈金霞,等.我国数字信息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共词分析透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4):438-443.

[9]杨皓东,江凌,李国俊.国内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112-117.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刘贵玉 贾丽君

热点分析通信技术论文 篇2:

探讨人像识别技术在广电网络智慧景区人流统计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旅游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本文对当地智慧景区项目承建中,广电网络使用在线AI人像识别系统联合人像识别监控摄像机的方案对景区人流统计系统的方案和规划进行阐述,并介绍数据展示、视频寻人、游客路线分析、热点分析、游客统计等功能。

【关键词】人流统计;人像识别;智慧景区;广电网络

该智慧景区在江浙沪交汇处,规划面积达51平方公里,其中游客流量监测,景区信息化管理中游客流量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景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出口人流、入口人流技术进行有效管理,游客超限自动报警,实时统计在园游客总量,监控游客滞留点人口密度等相关功能。江苏某公司承建该智慧景区项目期间,使用视频对游客人数统计完成智能分析是建设游客流量统计子系统的思路,对游客进出人数进行实时统计。若是景区内游客人数过多,可使用LED显示屏对总有体量进行显示,避免过多的游客数量造成意外情况出现。在实际景区环境基础上,对景区内大热景点具体分布进行分析,对游客及时引导进行分流,确保游客能够对景观有序参观,确保景区出现群体性不良事件和正常运行。

1. 系统分析和规划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进行明确提出,这表示未来旅游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方向。目前,景区的发展和保护已经跨入新的台阶,想要对景区新超越、大发展进行实现,需要通过先进的科技,对智慧旅游进行打造,建设智慧景区,完成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等目标,确保旅游行业的未来良好发展。为了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精神进行落实和贯彻,需要对我国智慧旅游发展进行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为了响应号召,并且再加上景区有建设完整智慧景区和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实现多系统统一管理,并联合自动导览、公共广播、GIS电子地图等系统对智慧型景区进行打造,满足游客信息化服务、安全化服务的旅游需求。

作为一个开放式景区,智慧景区设立主要浏览区时沿着彩虹道路走向,沿路有四个开放区域和超过二十条的小路可以供游客进出,出入道闸安装这种传统方式难以有效完成人流计数,并且无法准确统计开放区域的进出游客数量,因此智慧景区不能对封闭式景区进出口人流统计方法进行使用。江苏某公司现场分析和查看实际情况,做出了在线AI人像识别系统联合人像识别监控摄像机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决。第一,人像识别监控摄像机;人像识别监控摄像机的安装,其中的人像采集功能能够对路过游客的人脸图像进行抓取,人像识别不会被被测个体察觉,自然性较强,不会引发人的反感心态和他人的注意,具有较高亲和度。第二,人像数据库的建立;针对Base64这种格式统一对把监控摄像机输送的人像保存到人像数据库中。第三,利用在线AI人像识别系统基础比对采集到的人像,将分析结果保存到相应数据库中。近年来智能算法、深度计算、人像识别、人像检测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因此建设系统过程中使用了在线式百度AI人像识别措施,这种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案能够准确识别人脸,并且部署过程中并不会提升难度。第四,人像识别应用平台的构建;其能够提供景区人流统计等多种查询接口,智慧景区系统得到了多种展示数据,进而对景区各个单位管理需要进行有效满足。

2. 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景区的智慧管理建设,特别是节假日属于旅游高峰期,游客大量聚集,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并且实际上这种事故之前发生过许多次。地方政府和国家对节日期间的旅游安全工作十分重视,尽量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基于智慧旅游建设设计原则和特性,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旅游景区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建设智能化、高清化、全天候、全方位的视频监控系统,从而对当代旅游景区安全管理需求进行满足,对停车场、人流易集中区域、重点风景区域、服务区、景区收銀区、景区出入口进行重点监控。对多级架构整体系统进行建立,景区总控中心对下面景区进行监督,并对其实时视频进行抽查,景区分控中心只需要管理和监控自己管辖的区域即可。对客流量统计需求进行满足,分析和统计出入口客流量,若景区客流量超过一定数量之后,需要及时告知游客禁止进入景区,对游客适当分流,使用管理平台统计数据生成报表。对景区地理信息地图系统进行建立,实时定位船载设备、单兵系统,并查询其活动轨迹,利用电子地图对报警设备、摄像机设备等安装情况进行查看,在地图上对监控点的图像进行直观、实时查看,若有紧急情况出现时,地图会对其进行警示。对景区信息发布系统进行建立,完成景区常规性信息、广告、景区宣传信息的发布,若出现紧急情况,还能够对紧急性通告进行发布。对网络信息传输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对各个管理系统和安防系统的数据进行连接,确保内部相关信息能够流畅、安全、正常的交互。

3. 系统建设

3.1 主要功能描述

智慧景区中,人流统计子系统在其中占据重要作用,其使景区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提升了景区服务的质量,人流统计子系统需要完成以下功能:第一,访客统计;对智慧景区到访人数进行统计,由于实际景区管理需求,应排除掉本地居民。第二,热点分析;对摄像机捕捉到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其景区热点地区。第三,分析游客路线;基于摄像机捕捉到的同样人像,对单独游客浏览路线进行大致分析,并将其存入到数据库中,方便后期的统计工作。第四,视频寻人;系统给定人像照片,利用人流子系统的自动分心对该游客当前位置、浏览路径等信息进行查找。

3.2 主要数据结构和逻辑

将人像日志、用户表、摄像机表等数据表加入数据库人像识别系统中,其中摄像机表包括人像数据采集系统、广电综合通讯网络、人像基础比对服务平台、可视化数据展示系统、页面服务系统等。摄像机数据结构中字段名为注释,ip为ip地址,title为摄像机名称,latiude表示经度,longitude表示纬度,memo表示备注。用户表中title表示用户名称,addtime为添加时间,islocaluser为是否本地居民,base64image为base64格式的用户图像,cameraid表示发现用户的摄像机id,datajson表示为扩展功能预留,memo为备注。人像日志数据库中imageurl为图像url,addtime表示添加时间,userid为对应的用户表id,yesterday表示昨天是否出现,beforyesterday表示前天是否出现,location为上传人像的摄像机位置。

人像摄影级将图像传入系统中后,搜索三天内历史图像库,如没有匹配的搜索对象,就会被当做新用户新建于数据库中,在当天保存图像,并增加分组统计中的人员数量。对比指定值,如果匹配历史图像时过滤分数较低,返回后近似匹配人脸不超过五十个,并且利用设定条件对其是否为本地居民进行判定。从API接口返回用户id,若不是本地居民,可增加当天分组中的统计人员数量,并对其图像进行保存。若其为本地居民,当天分组中人员数量不增加。系统中不管历史图像是否可以匹配到,均会有一条记录留在人像日志表内。利用搜索结果对昨天是否出现、前天是否出现字段状态值进行设置,若是一个用户id连续三天以上的出现,系统会判定其为本地居民。

4. 主要界面展示和功能介绍

4.1 GIS地图展示

GIS地图上对摄像机位置进行具体展示,点击摄像机对实时的摄像机监控图像进行展示,并对摄像机当天人流量相关数据进行显示。GIS地图系统建设过程中对腾讯地图API进行部分运用,经纬度传入摄像机后,转换后变成腾讯经纬度标注在地图上。

4.2 人员查找和轨迹功能

将人员照片传入系统人员查找界面中,可以在不超过十天的指定日期范围内对匹配值最高的相关人员进行搜索,并将该人员景区内的活动轨迹进行列出。景区采用智能透雾、人脸识别、跨线分析等技术,提升视频管控的智能化。

4.3 统计报表功能

统计报表功能能够对智慧景区当天任何时间段访问人数进行直观展示,可以精确到所有摄像机。

4.4 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

建设人流统计子系统过程中,运用百度sugar数据对功能组件进行展示,从而有效展示数据可视化大屏。若景区内游客数量过多,可通过数据可视化大屏对总体保有量情况进行显示,根据景区实际状况,对景区内热点景点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流游客,确保游客有序参观,避免出现不良踩踏推搡事件,保证景区运行正常。

4.5 数据优化和缓存

调试系统过程中,发现日统计报表查询时,某段时间内部分历史数据变化非常不明显,所以无需每次都在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和查询。举例如下:设定时间为下午,其上午摄像机采集数据不会发生变化,缓存该部分查询结果,在需要应用这个结果时对其进行显示,可以将查询速度快速提升。

5. 结语

基于在线式AI人像识别技术结合人脸识别监控摄像机的景区人流统计系统,通过分析客流,进行游客管理,从而对流量统计功能进行实现,尽管只是景區建设的其中一个系统,但是提供的数据有效支撑了整个景区系统,从而显著提升游客景区游览体验度,提升景区管理者的智慧服务手段和景区智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成.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20,v.41;No.487(23):244-246.

[2]郑尚尧.广电网络"雪亮工程"中人脸识别系统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20,v.47(05):82-87.

[3]宁岩,柯知超,张丹立.基于视频分析的人脸识别在智慧建造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v.16(11):221-222.

[4]程昆.AI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在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影视制作,2020,v.26(10):68-71.

[5]游飞,杨怡.人脸识别技术在智慧社区门禁系统中的建设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0, No.250(08):204-207.

[6]丁宜周、靳鹏、闫志远、贺斌.基于广电5G网络的智能视频监控云平台开发与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20, No.424(11):13-16.

作者:吕恒月

热点分析通信技术论文 篇3:

移动学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摘 要]文章以2007~2016年CNKI收录的移动学习文献为样本,计量分析混合学习文献的数量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等,基于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V,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突变检测分析以及聚类时间域图谱,分析聚类内容并梳理出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利用移动终端、借助无线网络实施课堂交互活动。对于教育者来说,移动技术逐步成为在教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学习者从传统学习转变为数字化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研究愈发深入,为此,采用文献可视化方式,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梳理出当前移动教育的热点及趋势。

一、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移动学习”并含“教育”或“教学”,文献类型限定为核心期刊,检索年限为2007~2016年,截止到2016年11月22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42篇,在采集数据时进行选择,剔除会议、通知及一些关联不大的文章,最终得到有效数据论文。

(二)研究工具

知识图谱的绘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流程分为样本采集获取、样本数据清洗、选择知识单元(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等)、构建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样本数据减缓、知识可视化、图谱结果解读等8个部分[1]。

文章的分析工具采用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V。该软件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视化网络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直观表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该软件直观呈现分析内容[2]。

(三)载文数量

移动教育最早是由裘伟廷2000年在《远程教育研究》发表的《移动远程教育初探》一文中提出的,即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移动远程教育,并对移动远程教育进行展望[3]。从2007年开始,文献数量整体呈均匀分布式增长(见图1),2013年增长到58篇,2014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为82篇,2015年略有下滑,主要是受到MOOC和微课热度的影响,近3年发文量占近10年的44%。这反映了移动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有重大影响。研究进展与GartnerGroup提出的“新技术宣传曲线”一致,发展中的技术的见报程度,随时间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模式[4]。

(四)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根据梳理,文章核心作者是在移动技术研究领域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其研究方向代表了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识别领域内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对该领域的认知。核心作者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依据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候选人,然后对选定的候选人样本文献采用某一测定指数进行测定。确定核心作者采用3个指标要求,首先用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人数,再依据文献计量学中的h指数、hm指数最终确定核心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为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hm对h指数进行了修正,计算公式为hm=h+h/Nc,tot,其中Nc,tot是某学者的总被引次数[5]。hm与h的差说明了在领域的影响程度,差值越小,在该领域的影响越大。

如上页表1所示,文章按照发文数量选取前10名核心作者,分别为余胜泉、李玉顺、王敏娟、王朋娇、方海光、黄荣怀、陈琳、李馨、孙众、肖俊洪,他们主要来自于教育技术的知名学者。如余胜泉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等。黄荣怀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知识科学与工程等。李玉顺博士的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智能教学系统、区域高可用性数字资源应用环境以及中小学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等。

移动教育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30篇)、华南师范大学(14篇)、首都师范大学(12篇)、华中师范大学(9篇)、华东师范大学(8篇)、南京师范大学(8篇),这与核心作者的分布情况呈现一致,余胜泉教授、黄荣怀教授、李玉顺博士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表明移动教育文献发文量较多的机构都是师范院校,说明其他院校对于移动教育关注较少,研究力度不够。再是文献分布较多的大多是沿海或者一线城市,这些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多,而西部的高校相对较少,说明我国移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向经济薄弱地区逐渐侧重,经费扶持应偏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二、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热点分析

运用软件设置阙值为1年,共15个时间分区。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共337键词,803点,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使用次数大小有关。圆环代表的是年轮,颜色的深度与时间的先后顺序有关,被引次数越高圆环越厚。

通过进行数据对比与刷选,从337个关键词中列出前10名的被引頻次的关键词(剔除与主题词相关的关键词),被引频次反映了该关键词的热点程度,频次越高,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的中心度代表在整个图谱中的中心位置,以及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

通过表2进行关键词分类可以归纳为几方面,首先是教学模式,如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等;其次是学习研究,包括泛在学习、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微学习等;再者是技术研究,诸如云计算、信息技术、移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热点内容,有必要进行聚类分析。

(二)聚类和前沿分析

在CiteSpace利用CitationBurst可以找到虚拟现实教育应用前沿术语,突现值越大说明其越重要。通过词频的时间分布进行词频探测,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体词中探测出来,利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只是被引频次的高低,来进一步确定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下页表3可以看出,突现率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技术前沿领域。

通过对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移动教学类图谱,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的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然后通过算法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提取标签次一次表征对应于一定知识基础研究前沿[6]。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特征类的聚类加以分析,聚类#1标签是翻转课堂,节点数为31;聚类#6标签是网络教育,节点数为19。聚类#7标签是教学模式,节点数为15。

1.聚类教学模式。它是移动教育平台建设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移动终端的出现以及Android、微信公众平台、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移动教育的发展。有研究将移动教育分为移动式存储、基于SMS短信的方式、基于链接浏览的方式、J2ME方式、基于特定手持设备的课堂反馈系统等形式,针对5种学习方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利用移动学习来提供灵活性学习,利用移动技术接触学生可以增加入学率使更广泛的学生受益,不同年龄的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课程材料。由于无线移动设备便携,这使得學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们进行交互、与他人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并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完成同一项目任务。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工作期间完成课程,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助于在自己的空间实现具体情境中应用他们学到的东西。

2.聚类翻转课堂。移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移动APP的发展为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创建导学视频,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登录观看教学内容、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

利用移动教育理念在微信平台支持下进行的翻转课堂实践,把微信的平台化功能、通信功能、社交等功能与教学结合,利用公众平台推送教学资料,通过即时通讯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最后通过群聊、朋友圈等完成综合评价[7]。清华大学推出雨课堂用信息技术将PowerPoint和微信结合,方便教师使用。课前推送MOOC视频、习题以及教师的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师生可以及时解答反馈,课上可以实时答题,在线弹幕互动,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为翻转课堂的实施也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微信平台无法添加附件以及进行文件的传递,只能通过彼此分享链接交换资源,还需要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完善。

3.聚类网络教育。移动学习和MOOC等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支持移动教学的教学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趋势。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很多教学平台都推出了移动客户端,方便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传统的开放大学平台也都相继推出移动APP,如国家开放大学推出的“同学”、云南开放大学开通的“手机党课”等。

三、结论与思考

移动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适应了新一代的学习者。它提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培养学习策略的机会。文章运用文献可视化的方法,探测了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等,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同时,深入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国实际,构建符合我国发展的移动教学模式;二是对移动教育的研究保持创新,针对具体移动学习实践应用研究;三是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多层次应用研究。从课程教学到学校学籍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

未来在我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将成为主流。移动技术将具备交互性和偏重情感计算,设备可以基于学习者的情感,提供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教育资源将会具有游戏的趣味性,激励学习者学习。移动学习社区学习、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建设也都将会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薛调.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5).

[2]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3):359-377.

[3]裘伟廷.移动远程教育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00(4).

[4]吴长帅,朱琦,李兆君.近十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综述[J].计算机教育,2011(10).

[5]闫伟东.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可视化分析[J].公共图书馆,2012(1).

[6]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1).

[7]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6).

[作者简介]代洪彬,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技术;蒋红星,广西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伍仲达,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责任编辑 贺小丽]

作者:代洪彬 蒋红星 伍仲达

上一篇:城市形象文化传播论文下一篇:物理学史教学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