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人们对于电气自动化也越来越注重。电气工程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生存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都具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建设之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现在已经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 要: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征入手,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能对人才培养问题有所启示,对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全新的社会形势令人才需求愈发复杂化、具体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专门机构的负担也由此加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区块之一,必须要迅速适应这种变化,改革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征

1. 教学特征

作为一种应用型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说,该专业同时具有较强的科研性与应用性。其科研性来自于日益发达的电气科技,在这种背景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技术理论有着非常高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不得不加大理论知识的教学密度和教学比例,兼之该专业依托于电气工程类的博士授权学科,更加深了其技术科研色彩。其应用性则来自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固有特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培育电气工程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其教学理所当然地对实验、实践比较看重。这两种特征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学需求有一定的矛盾性,加大了该专业教学安排的难度。

2. 学生特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国的老牌本科专业,发展历史已经超过30年,因此,生源一直相当充足,学生基础素质良好,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也趋于稳定。但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动荡。这种动荡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扩招等原因导致的生源数量激增,学生基础素质也出现了一定的参差不齐现象,对该专业的正常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出现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该专业视作研究型学科,在学习时重理论研究,轻技术实践,以获得更高的学位为目的,这使得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中应用型人才的比例逐年下降。

3. 社会特征

近些年来,社会形势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冲击很大。一方面社会的总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数量众多而且增长迅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然面临较大的人才供需矛盾,这令许多高校在该专业的发展上呈现茫然状态,难以确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正产生急剧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渐渐不能再满足新的人才需求,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这两大社会特征并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独有,而是所有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面临的问题。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1. 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了解电气工程系统的基础操作和维修方法,还要能完全掌握系统的工作原理、缺陷、发展方向,以便能自行进行适当地更新与改造。第二方面社会越来越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外,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服务精神乃至个人品德都是人才素质评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传统重能力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形势,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时必须要更重视育人的环节。

2. 学校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各个高校目前大多在进行教育改革工作,这种改革工作必然带来诸多变化,为了保证稳定地提供优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学校必然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具备高适应性,能适应教育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与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3. 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学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而学生自身必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根据这些需求差异适当微调对个体的培养模式,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1. 定位问题

目前来看,各个高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定位问题。一方面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该专业是应用性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对该专业的新形势感到迷茫,无法对学生的认识予以有效地引导,两相叠加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就难免变得模糊。这种模糊不仅令教学目标、教学纲要、教学结构等变得不清晰,影响了教学效率,在个别学校甚至引起了学生间对教学重点的争执与冲突,而且令许多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陷入了发展停滞阶段。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发展停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2. 课程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实践课。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三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大致是3∶5∶2,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严重偏低。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该比例被逐渐调整为3∶4∶3,与原本的学分比例相比更为合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以学分比例评估课程结构的方式并不完善,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学分,获取难度不同,学生的重视程度和所下的功夫也会有所区别。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课程的学分获得非常容易,往往只要出席相关实践课程即可获得,师生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需要考试才能获得学分的专业技术课程上,这降低了该专业人才的应用培养能效。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比例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 实践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种手段:分别是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这四种手段目前都存在一定的能效不足问题。具体来说,课程实验与理论教学的脱节情况很严重,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往往停留在按教师的要求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上,实验的实践教学能效得不到发挥。课程设计审查不严,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更多地将课程设计当作一种需要应付的任务,而不是学习环节。实习教学大多走马观花,能效的发挥停留在提高学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践认识上,更深层的能力素质培养职能发挥不出来。毕业设计失于单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基本完全由教师硬性规定,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兴趣也不高。教师在规定毕业设计课题时往往有一定的模板,这些模板大多相当陈旧,没有实践价值,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甚至与课程设计题目完全相同。

4. 发展问题

如前文所述,许多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发展上已经陷入停滞,相对的,社会、学校、学生对该专业发展的动态化需求越来越强,最终导致培养出众多不符合社会需求的“无用”人才的现象。各个高校大多对这种严峻的情况有所认识,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发展,但由于定位不明确、措施不到位等多种原因,收获的效果甚微。举例来说,部分高校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先进模式,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新模式得不到落实,旧模式也已经支离破碎,反而更降低了人才的培养能效。

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优化

1. 通过明确服务定位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加以明确是建立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虽然理论知识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要牢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终归是为应用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将应用型专业发展成科研型专业。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服务性人才培养理念纳入新的培养模式。为此,不仅要与社会上的电气工程人才需求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了解其人才需求,而且要将学校自身的教育改革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还要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其自身的发展和就业意向,建立起服务型的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

2.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综合学分、学时、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订立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比例体系。此外,因为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效最好的公共基础课程应适当增加比例,专业技术类课程应适当降低比例。加大教学密度与教学精度,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与精炼,并增强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实践类课程的互动功能。实践类课程一方面要适当增加考核难度,一方面也要注意与专业技术课的结合。具体来说,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程、技术实践融合课程的比例要控制在4:2:2:2,构成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3. 通过完善教育实践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实践模式必须予以转变,具体来说,首先,要把课程实验独立出来,作为前文所述的技术实践融合类课程,提高指导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所占的比例,让这类课程成为勾连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其次,要提高对课程设计的审核力度,严格打压课设抄袭的不正之风。第三,要适当参考技术专科学校的实习教学模式,尝试将校企合作这种实习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第四,要尽可能丰富毕业设计,一方面在决定课题前要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决定毕业设计课题,另一方面要提高课题的灵活度,尽可能赋予学生开放性课题,避免毕业设计公式化、模式化。

4. 通过实现动态发展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尽可能缩短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周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期为单位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细节,以适应发展变化极快的电气工程人才需求,换言之,要建立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建设可以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动态发展需求,为模式细节的调整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五、结语

我国对高级电气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下去,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作用在这段时间内只会有增无减。在这种背景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发挥更多的效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廖志凌,刘贤兴,刘国海.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的高质量穿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30).

[2]刘金华,高红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7.

[3]吴巧媚.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研究,2012(08).

[4]刘美,禹柳飞,王涛.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04).

[5]肖俊明,李燕斌,王晓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06).

[6]胡敏强,程明,李扬.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05).

[7]周勇,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

[8]陈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11).

[9]田建艳,夏路易.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01).

作者:陈宇轩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人们对于电气自动化也越来越注重。电气工程是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生存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都具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和建设之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现在已经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征

1.1教学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该专业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性和应用性。其科研性质主要源自于中国日趋成熟的电气科技领域,在这个背景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技术理论知识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不得不加大理论知识的教学密度和教学比例。其实用性则源自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固有特征,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目的,是为我国培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方向的高等科学技术人才,该教学也理所当然地对实验、实践方面更为重视。这俩个特征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教学有一定的矛盾性。

1.2学生特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国的老牌本科专业,发展历史已经超过30年,因此,生源一直相當充足,学生基础素质良好,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也趋于稳定。但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教育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动荡。这种动荡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扩招等原因导致的生源数量激增,学生基础素质也出现了一定的参差不齐现象,对该专业的正常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出现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该专业视作研究型学科,在学习时重理论研究,轻技术实践,以获得更高的学位为目的,这使得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中应用型人才的比例逐年下降。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人才培养要求

2.1社会上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社会上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可以包括如下俩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日益俱增,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不但要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与维修方式,而且还能充分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机理、优缺点、发展走向,以便能对自己系统加以合理地更新与改造。第二方面社会更加关注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足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外,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服务精神乃至个人品德都是人才素质评估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传统重能力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形势,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时必须要更重视育人的环节。

2.2高校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需求

各个院校目前大多正在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工作,这种改革工作必然带来诸多变化,为了保证稳定地提供优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学校必须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系统具有高度适应性,能适应教育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所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和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走向相保持一致。

2.3学校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能力培养需要

学生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培养的重点对象,而学生自身必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学校根据这些需求差异适当微调对个体的培养模式,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目前而言,所有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均面临着或多或少的人才定位问题。一方面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该专业是应用性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不少老师又对该专业的新形势感到迷茫,无法对学生的认识予以有效地引导,两相叠加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就难免变得模糊。而这些模糊不但使教学目标、教材大纲、教学架构等方面越来越不清晰,也影响了学校课堂教学效果,在个别学校甚至引起了学生间对教学重点的争执与冲突,甚至使不少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进入了发展停顿的阶段。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发展停滞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人才培养优势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进一步明晰是构建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尽管基础知识在该专业中的重要性愈来愈高,但要牢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终终归是为服务的,不要喧宾夺主,把技术应用型专业发展成为研究型专业。要根据社区、校园、学生的现实需要,将服务性人才培养理念纳入新的培养模式。为此,不仅要与社会上的电气工程人才需求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以掌握其需求,同时还要把高校本身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纳入培养目标,同时还要通过与学生主动交流合作,掌握其自身的发展与就业意向,从而构建起服务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5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达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在高校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促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满足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宇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才之路,2015(02):36-37.

[2]艾沙江·艾力,阿不里克木·吾甫尔.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贸实践,2015(09):325.

[3]施金鸿.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1(30):159-161.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30051.

[4]李琰.基于项目教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8):64-66.

[5]徐祥征.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7):109-111.

作者:陈袆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前景,同时对其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改进方法、创新理念,探索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经验,对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做深入探究,旨在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历程,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得。如何培养出能够更加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越来越成为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在简要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新途径做深入探索。

一、新形势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电力是一个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和人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满足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这就对此专业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此领域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是十分短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离不开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模式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欠缺等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常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技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只依据社会需求和课程设计要求而实施,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首先,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实习,虽然他们有了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电器设备原理以及运行的机会,但是由于实习期较短,学生们只能走马观花而不能做深入学习。其次,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虽然可以锻炼和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創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毕业设计比较仓促,学生很难能对本专业的各方面内容都有细致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和本专业相关的科技比赛,虽然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由于组织比赛的次数和参加比赛的学生数量有限,也无法达到全面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积极创新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出一套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全面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综合型应用人才。

二、新形势下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新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将电气控制、强弱电使用、软硬件、信息技术等多个课程形成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厚基础、强重点、重实践”的原则。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必要技能放到突出位置,并通过项目式、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明确每一模块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及其中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一系列课程的教育和培养。总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全面、清晰的课程体系引导下,清楚本专业的学习重点和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要不断培养各方面能力和技能。

(二)强化实践教学

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能力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教学环境,鼓励专业教师综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直观、形象的条件下,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应将课堂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全面、持续,分进度、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不间断的实习活动中,深入接触和动手参与相关设备的调整、设计和研制,逐步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应用能力。第三,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重视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工作现场中学习和操作。学校和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项目设计、生产试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到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指导中,为学生提供对以后工作有意义的指导意见。

(三)鼓励科技创新

与职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外,更应加强对本专业人才科技创能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经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校和专业教学应鼓励学生对参与专业技能培训班、电子协会和科研兴趣小组等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也应及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培养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此外,组织学生多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和电子设计产品展等活动,也是激励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人才培养关系到高校教育的长期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未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向着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廉永,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54.

[2]阿依夏木·力提甫.伪码调相系统的Simulink仿真设计与实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9-42.

(艾沙江·艾力 阿不里克木·吾甫尔:新疆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作者:艾沙江·艾力 阿不里克木·吾甫尔

上一篇:课程建设计算机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书法元素的环境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