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18

農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一)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农民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国际竟争的形势,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凸显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论文 篇1:

抢抓机遇造环境 提升能力塑品牌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创建于1981年。30多年来,学校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不断拓展教育培训服务领域,从单纯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发展成一所集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中等技工、多层次成人学历教育、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示范推广等多位一体的公益性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综合机构,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叫响了农广校品牌,被社会赞誉为小舞台唱大戏的“塞外小黄埔”,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回顾总结30多年的发展实践历程,学校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抓住了不同时期的政策机遇,适应了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

一、抓住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提升的有利机遇,开展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标志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同时也为农广校指明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承德市农广校敏锐地抓住这一难得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施资源优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调整、充实师资队伍,下大力气改善软硬件建设,率先探索并实践了全日制职业中专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了市领导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市政府和市编制部门先后为学校加挂了“承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承德科技管理工程学校”(职业中专)、“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中等技工)等牌子。9年来,累计招收全日制职业中专或中等技工学生6000余名。学员经过2~3年系统性教育培训后,获得中职或中等技工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掌握了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本领。学员毕业后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多家大型知名企业就业。由于学校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学员综合素质较高,深受企业欢迎,瑞萨半导体北京有限公司、国家重点产业基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大型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学校设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或冠名班。就业学员月收入达到3000~9000元,每年为农民家庭带来劳务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多次被市政府评为全市劳务经济先进单位、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并被团省委、省人社厅确定为青年创业培训基地。学校在农广校系统率先闯出了实体化办学、全日制教学的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天地。

二、抓住国家实施惠农惠教的政策机遇,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惠教政策,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争取扶贫部门的支持。市扶贫办将市农广校确定为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对本校招收的全日制职业中专、中等技工班中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每人一次性给予1000元扶贫资助金,2005年以来,950名学员享受到了扶贫资助。二是学校作为本市唯一一家实施“人口资源转化素质提升工程”的办学单位,开展了“青年创业培训”助学行动,为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搭建“青年创业”平台。市计生委从计划生育救助公益金中按每生800至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为计生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贴。2007年以来,累计有1500名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得到了补助,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也有效助推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三是争取库区移民迁建部门支持。承德区域内库区众多,是京津两地的重要水源地,保护水资源和移民迁建难度较大,移民安置和再就业任务繁重。学校主动与市移民安置部门沟通,开展合作,被确定为本市库区移民村家庭子女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市移民迁建办公室从专项经费中为来本校就读全日制职业中专的库区迁建移民家庭子女给予每人1000元一次性就学补助,为库区移民迁建政策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争取人社部门支持。2008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并经省人社厅及市政府批准,为学校加挂了“承德机电工程技工学校”牌子。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城乡技能就业辅助计划的有利机遇,开展中等技工教育,省人社厅每年直接为本校下达城乡技能就业辅助教育培训计划200~300人,率先实行了零学费职业教育,近千名城镇“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或人均收入在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以及病、残、单亲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子女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三、抓住教育系统建设实训基地的机遇,加快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良好的实践与示范基地和实训场地设施,理实结合、产教融合,从而提高教育培训效果。2004年以来,学校争取政府及教育、财政、发改、人社等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支持,用于学校教学实训硬件建设。一是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教学培训用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二是2008年以来,建设了数控加工实训室,配备实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化教学实训设备;建设了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中级电工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实训室等,形成了完整的机电数控实训体系平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硬件基础。2012年,学校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投资280余万元,购置计算机等硬件370台套,应用软件系统30多个,建设了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网上支付等实训平台。三是建设了现代化市级重点农业检测实验室,购置了高精尖检测实验实训仪器设备80余台(件),为开展产学研协作项目提供了检测数据支撑。建设了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可融入省厅视频会议网络,覆盖8所县农牧局终端和学校主会场及各培训教室,实现了与农牧系统、农广校系统、校内主分会场的网络信息融合,搭建了无线卫星小站与有线网络双路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以此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模式。建立教育培训实践示范和实训基地,用于涉农专业教师教学实践和成果展示,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良好示范作用。四是在市校的协调带动下,8所县分校年财政拨付572万元,共有办公、教学培训用房面积6181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600余台;投影仪30余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专用车12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实训能力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产教融合、理实结合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活动奠定了较好基础。

四、引进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

多年来,学校先后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河北农大、中国农大、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20多项,落实在产业园区、农户田间、种养大户,让学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体现了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特色,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其中,2003年引进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与北京仲元公司合作研发的植物氨基酸矿质肥和液态肥施肥模式,在本市蔬菜、果树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绿色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该项目2007年获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从河北农大中国枣研究中心引进的酸枣改接大枣技术已在承德市适宜区域示范推广,嫁接优质鲜食大枣100多万株,过去酸枣坡,如今已变成农民的致富坡、花果山;学校组织编写的《三优一化苹果栽培技术》和《河北月光鲜食枣栽培技术》已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实施,《灰树花仿野生栽培技术》已通过省质监局审核验收,即将颁布实施。在2013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省农业厅将坝下张承地区精特蔬菜技术推广试验站建立在学校,并组建了创新工作团队,这在河北省农广校系统尚属首家。

五、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农民培训之路

1. 敢于创新,率先探索新阶段送教下乡新路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愈加迫切。从2009年开始,学校带领8所县分校,率先在全省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涉农专业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在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改要求农民进校学为教师进村到家,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就需学习。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聚集区域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3990名青年农民进行3年系统性职业教育培养,使其成为了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有专业技能科技的致富双带头人。由此摸索出的“依托主导产业定专业,优选师资教好课,健全制度严管理,培树典型引好路”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双班主任制度、设立专职督学、常态化教学评估、理实结合、流程化管理等质量控制的经验做法受到省农业厅、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

2. 注重实效,探索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绩效管理的承德模式。2011年以来,通过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农民科技需求调查,将外阜先进经验与本市实际有机融合,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初步探索出阳光工程培训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与重点农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相结合、与基层区域站服务职能发挥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带动全市农业科技培训达4万人次,有效助推了区域设施蔬菜、食用菌、果品、肉(奶)牛、生猪、肉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玉米、水稻高产示范方创建、配方施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等项目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大胆实践,趟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路子。2012年以来,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变化,学校积极主动到农业部和省农业厅汇报,争取到承德、围场两个县为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隆化、平泉两个县为全省试点县。随后及时深入试点县开展调查研究,征求基层意见,与试点县农广校一起共同探索制定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认定标准,摸索出技术专家与培育对象结对子、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模式。2013年6月28日围场县召开的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场会上,市农广校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了整合惠农资金,项目补贴集中倾斜、园区建设补助、贷款担保贴息、土地流转补偿、农业保险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真正实现了农民“培训有机会,学习有榜样,政策有支撑,创业有平台”培育目标,初步探索出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多年实践使承德市农广校深刻体会到: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以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发现机遇,并准确把握利用好机遇,才能不断增强农广校发展后劲,推动农广校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河北省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学东

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论文 篇2:

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農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一)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国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农民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国际竟争的形势,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凸显出来。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已成为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历史付予的重任。

(二)为适应人口大流动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全面发展,幸福生活;适应利益大调整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先期投入”,使其在调整中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更大利益;适应思潮大碰撞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正面引导,使其既思想解放,又旗帜鲜明;

(三)是适应农业大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输入“新的理念”,使其跳出传统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适应文化大融合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耳濡目染”,使其对传统文化既能传承,又能拓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有必要对农民进行“实战演练”,使其既能适应国内发展,又能迎接全球挑战。因此必须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运用先进科技技术的农民人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能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最终必须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否则,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五)农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也离不开农民本身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主体,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成败,从这个层面上说,农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常常是有订单,无生源。

(二)教育培训资金短缺。另方面由于农民贫穷,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对农民工开展3~5d的引导性培训,每人需要花费四、五百元,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则需要培训费用上千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而上千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费,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

(三)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偏低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缺乏培训的主动性,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照样能够找到工作,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四)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无任何培训要求,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对特殊工种,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造成用工混乱,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二)整合资源,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可开办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夜校,也可以举办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轮训班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特殊工种培训;还可以依托高校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要加强各级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步伐,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信息服务网,为农民转岗就业提供信息指导。同时,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以减轻农民负担。

(三)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的新途径。应本着面向农业、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推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为学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保证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要积极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和推广活动。要以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和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热线”等活动为依托,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科技咨询、典型示范、田头会诊,宣传普及科技致富实用技术,无偿发放农业技术操作规程等科普书籍,举办相关农业专题技术讲座、农产品展览展示等,为农民和科技架起一道快捷准确的高速路,把科技知识普及推广到农村每个角落。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内容要与农民的需要相统一,对于贫困地区留守壮年农民,要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对于贫困地区留守老弱病残农民,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移风易俗;对于外出务工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对于有过激言行的农民,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要深入浅出,让农民喜闻乐见,以收潜移默化之功效。群众会、现场会、墟场宣讲、戏曲演出、横幅标语、宣传手册、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农民夜校、外出考察等过去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利用。

作者:王诤

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论文 篇3:

浅析未成年管教所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特殊性

【摘要】未成年管教所作为监狱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总平面规划中,要从未成年犯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考虑,在确保监管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划,适合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的要求。

【关键词】未成年管教所 建筑设计 规划设计 特殊性

近几年来,监狱系统收押的未成年犯人数逐年增多,而且呈现出暴力化、团伙化、低学历、单亲化等特征,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挽救,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落实“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要加强对未成年犯管教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研讨和实施,创造良好的矫正环境,使未成年犯得到挽救、矫正,降低重新犯罪率。

1.规划设计中的特殊性

根据《监狱法》、《监狱建没标准》及《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未成年犯管教所宜选址在省会城市,距市区不宜超过10公里,且规划要纳入当地城市规划,这样可以减轻办社会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未成年犯的帮教。围墙内各功能区的布局依整个场地面积和地形而定,通常可以按以下安排:未成年犯生活区放在最北边,监舍分三栋楼呈“一”字形排开,其前边设计为大广场。广场与监舍的西北和东北角分别设计伙房、超市和医院。广场南边是教学楼,教学楼南边的两侧为习艺劳动区,西边设计三栋厂房,南北排开,厂房设计要根据习艺特点有单层、二层、三层,东边设计一个开心农场。接见室设计在开心农场的一角。厂房与开心农场之间又形成一个小广场。从整休布局看,形成以教学楼为中心,生活和习艺分散两侧的格局,适合未成年犯教育的特点和生活特点。区域内既独立又融为一体,各区域之间采取铁艺隔离网隔开,既保证视野开阔,又达到美化、亮化的效果。

2.建筑设计中的特殊性

对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布局上要继承传统文化,敢于摒弃一些不合理的、影响未成年犯改造的因素,使建筑物和布局既经济适用又科学合理,真正达到改造的目的。

1)教学楼的设计

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教学楼主要用途是供其学习文化、法律、道德及劳动技能教学培训,因此其设计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室的标准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监狱改革的深化,设计注意融入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实现未管所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实行教育社会化,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数字教学、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教育工作向前、向后、向外“三个延伸”,凸显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习艺车间的设计

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后大多数到社会上就业谋生,很少有重返学校的,而当前连大学生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本科签约率为38%,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分析就业低的原因,其中一条是技能人才数量少,技工荒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大学生就业难也在逐年递增,因此要使其生存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未成年犯管教所在习艺车间设计时可参照社会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重点以生产技能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习艺车间就是实习基地。

3)开心农场的设计

建立农场的目的就是针对当前多数未成年犯根本不知道粮食、蔬菜、水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甚至个别都不认识什么是作物、蔬菜、树木,因此,通过农场种植一些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甚至养殖一些家禽家畜,让他们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时培育其掌握一些农业技术,到农村发展绿色农业,为其走向社会提供技术支持。

4)监舍楼的设计

监舍楼占地75 X 20米,東头设计晾衣场,20×8米,西头设计干警办公室和值班室,25×15米,依次为未成年犯活动室,20×10米,阳面设计为监舍,以8.3×4.2米为宜,共10间,阴面设计楼梯、储藏室、学习活动室、阅览室、盥洗室、厕所、浴室、超市等,走廊设计为3米左右宽。

3.环境的营造

营造健康良好的建筑环境文化可以让优美的建筑环境消除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和心理病害,只有营造、维护良性的建筑环境文化才能引导和带动人们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此,为未成年犯提供舒缓的改造环境有利于提高改造质量,也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发挥健康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1)绿化

绿化意味着生命和生长,是活力与希望的象征,故为人们所向往。通过绿化给未成年犯创造“大学校园”般的环境生活,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打破固式化的绿化理念,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建造出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改造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多种些有果、有花、有味、有价值能绿化的各种生长快、管理粗放、经济实用的树种,如苹果树、杏树、柿子树、石榴树、桃树、核桃树、枣树、香椿树等,在品种搭配上,乔木、灌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一些草花,尽可能多种树木少种草坪。

2)环境

从外环境讲,通过建筑物的造型、立面、空间等营造健康向上、宽松融洽的“教育人、改造人”的文化氛围,实现监狱建筑的功能。从内环境讲,要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为未成年犯改造注人生机和活力,休现未成犯管教所的特色和文化底蕴。比如教室环境布置、监舍环境布置、习艺车间环境布置等要凸显主题,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个性鲜明,文化长廊更要展现特色,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监舍走廊、教室走廊、习艺车间、楼梯、广场等地方合理规划,开辟书画作品、手工制作、管区活动、领导关怀、所长赠言、名言警句、古典诗词、生活健康等板块,体现未成年犯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为其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园”。厕所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地方,但也是最让人关注的场所,除了净化、美化更重要的是“文化”,在相应的地方写上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文字,打造厕所文化,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色彩

色彩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可以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因此,要注重应用色彩功能,营造舒适的环境,缓解未成年犯改造压力,根据未成年犯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监管区内建筑物、内围墙等整体环境设计应该以浅色调为主,监狱外围墙则设计为红色,监舍的床设计浅蓝色,储物箱、被褥等可以选用粉红色等,这样发挥和利用色彩功能特点,创造出充满情调、和谐舒适的改造空间,使整个监狱既庄严肃穆,给人以警示,又温馨大方,利于改造。

4.结语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未成年犯的教育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改革思维来辨证的、客观的分析问题,着力转变其思想观念,因此从场所建设上烘托氛围,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挽救这些未成年犯,促使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和谐的正能量。在监狱学家和建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期待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建成独具风格,融监狱安全要求、教育矫正期待、劳动生产需要以及办公舒适于一体的监狱。

参考文献:

【1】.江云,《监狱设计理念与刑罚理念之思考》,甘肃农业,2006-12

【2】.王殊,《建筑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南通工学院学报,2003-12

【3】.刘维,《监狱建筑设计思考》,四川建筑,2001-1

作者:宋义坤

上一篇:数形结合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围堰施工水利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