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环境设计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实验教学,把设计理论落实到实践项目中,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效,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优秀设计师。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明确设计价值观、调研的意义、设计的服务性質对于培养乡村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环境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环境设计论文 篇1:

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打造特色乡村品牌。通过阐述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其应用的意义,明确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特色新农村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土材料;乡村环境设计;特色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项目“可持续人文性乡村建筑的环境营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1]。之后,“美丽乡村”的宏伟设想应运而生。保护乡村环境,不仅仅是让乡村富起来,更要让乡村美起来。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乡村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随之产生了乡村环境设计千篇一律,雷同现象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传统地域文化传承。现代化乡村建设应思考如何“做自己”,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乡村本土材料具有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性特点,在打造可持续人文性特色乡村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类型和优势

(一)本土材料的内涵

本土材料指的是源于本区域(本地)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消耗性能,可以循环利用,具有较强的再生性能、价格低廉和环保的特性,不像生化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本土材料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属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域自然特征[2-3]。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乡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对原来的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尽可能保留乡村独特文化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微改造。

(二)本土材料的类型

本土材料按照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本土植物、本土建材和本土废弃物等[4]。不同区域由于其地理环境差异,本土材料不尽相同,其功能和性质同样存在差异。本土植物指的是长期在本区域生长,适应了本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地理因素的植物,其生长适应性和抗逆境的能力较强。本土建材来源较为广泛,土壤、树木、竹子、砂石等均可作为建材。将树木作为本土建材应用到建筑中,既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能展现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属性。砂石等呈现出形态各异的样貌,应用于乡村建设,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景观。将本土废弃物作为建材是对当地农业和其他加工产业等产生的废弃物的再次使用,地域性强,更是践行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乡村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本土材料的优势

本土材料多取自大自然,具有绿色天然的属性,这样的材料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且在自然环境中容易分解,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的大系统中应用,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本土材料具有经济适用性。本土材料从距离最短的地方选择和获取,而不是花费较高的代价从远处获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節本增效。二是具有生态低耗性。本土材料大多是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本土材料具备节能低耗效果,降低自然界能量的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三是技术操作方面简便易行。部分本土材料的施工甚至是由当地村民指导施工工人进行。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本土材料可对部分传统营造工艺进行传承,进而营造出人文特性。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一)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现状来看,现阶段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处于起步阶段,在建材使用方面,应用相对广泛的是砂石、红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它们普遍地应用于群落房屋建设以及公共活动广场建设等[5-6]。乡村景观设计中大多数植物是远距离运输来的外地植被。被改造的外地植被在绿化工程建设中便于管护,生长状况良好,但是未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乡村本土废弃物的再生应用也因一些技术方面和资源整合方面的脱节未能大力推广。

(二)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问题

人们对本土材料的偏见是限制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大因素。对于本土材料,不少人认为其代表着低级和贫穷。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人口往城市迁移,年轻人进城务工,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成为高级建筑的评价标准。城市的建设风格在乡村中的应用导致乡村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逐步遗失,民俗地域特色逐渐消亡,艺术文化和传统工艺的传承随之中断。因此,将本土材料应用在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环境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风格,文化属性和功能性也部分缺失。这就导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协调,不利于构建特色乡村。因此,乡村环境设计应在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将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考虑使用更多本土材料,以实现人与自然乡村的和谐相处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

(一)本土材料的应用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当前,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的环境设计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乡村本来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但是随着发展不均衡、开发不合理等问题的凸显,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导致乡村环境恶化。现有乡村环境建设中的大量建设装饰材料的应用都是以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为此,在现代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乡村环境在资源和时空层面持续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大量采用本土材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构建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

城市和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互补的,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乡村有着大面积的土地,多样的农产品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优势是城市所不具备的。现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相比之下,农村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潜力巨大,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明显优于城市。在未来的乡村环境设计中,需要统筹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在乡村环境建设中融入本土材料,是保留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创意文化的特色品牌乡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年轻人回归农村,建設农村,缓解城市的压力。

(三)本土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本地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的环境设计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更要注重整合资源,发展新兴业态的产业集群。本土材料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本土植物、建材及废弃物等方面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产业升级、特色品牌的打造,增加当地就业率,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

四、本土材料在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本土材料不同于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是当地的自然产物,在乡村环境建设中应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对本地村民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更符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土材料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本土材料在新农村道路建设方面的应用。乡村道路的修缮是乡村环境设计的重点内容,不少乡村以往的道路多是泥土路,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乡村道路交通网基本通畅,道路以水泥路居多,造价和维护成本高。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可考虑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将本地石材或工业陶瓷等废料粉碎,二次加工后使之成为铺装材料,实现资源整合再利用。

二是本土材料在乡村景观方面的应用。乡村景观在乡村环境设计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乡村道路绿化及村民活动休闲景观规划较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景观建设中为体现乡村特色文化,可种植本地树种和植被,避免采用大量外地植被带来的雷同效果。景观小品的设计可以运用当地池塘、廊桥、石头、木材、竹子、青砖、农耕文化等元素,考虑因地制宜,变废为宝。

三是本土材料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是村落的主体,在特色村落建筑设计中可将本土材料作为基础性的材料或装饰面。比如乡村最朴素的黄泥土可以用来装饰外墙,而结合竹子可再次加固墙体,提升抗震性能;还有岭南特色的蚝壳墙,就是将吃完肉的生蚝壳作为建筑外墙装饰,将生蚝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隔热保温效果优良;景德镇和其他一些产瓷村镇,将陶瓷废品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屋顶造型彩塑等。

本土材料虽然质朴,但设计师可以灵活采取构造方式,运用形式美法则将材料媒介进行加工,使其形成丰富新颖的视觉效果,助力特色乡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是乡愁情感的承载体。当代乡村环境设计要在对本土现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审视当代乡村的前进方向。重视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强调构建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以及本土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从而实现维护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将地方传统文化和本土材料元素相结合,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想得起”的特色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环宙,沈旭炜,李寒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与转化路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1(1):120-125.

[2]周寅桥,周建东.“本土文化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以溧阳市城东大道为例[J].中外建筑,2020(10):176-178.

[3]王亚鑫.传统营造在当代乡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9.

[4]赵丁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可持续设计在农村住宅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12):223-224.

[5]孙雅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土元素的应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6]易振铭.乡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应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广东白云学院

作者:何斐洁 王琳

乡村环境设计论文 篇2:

乡村环境设计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环境设计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实验教学,把设计理论落实到实践项目中,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效,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优秀设计师。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明确设计价值观、调研的意义、设计的服务性質对于培养乡村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乡村场域为基础展开环境设计实验教学研究,以推动乡村振兴和更多乡村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设计价值观;设计调研;服务社会

自2017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成为设计界关注的重点。高校是培养乡村建设设计师主力军的基地,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以理论和技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乡村建设设计师的要求。各设计院校需要直面社会需求,以乡村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探索环境设计教学改革。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理论、设计技法和技术以外,还应该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开展丰富多元实验教学,通过校际联合、校企联合、校地联合[1]等多种方式,将环境设计教学由课堂延伸到广阔的乡村场域,改变单一教学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2],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教学研究视角。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重视实地调研,明确设计的服务性质,对培养优秀的乡村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以乡村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推进带动乡村建设速度加快,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距离城市越近的乡村,建设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乡村特征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都日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同化,有学者指出,以城市的眼光建设乡村,实则是一种乡村文化的自我否定,告诉人们乡村是差一点的城市[3]。乡村街道统一粉刷、统一种植景观花木、统一制作墙体彩绘、随意拆建等建设,抹去了乡村空间肌理,使乡村的传统风貌迅速消失。以上种种建设,较少关注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忽视乡村的地域文化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把乡村建设成低配的城市。

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使乡村的面貌越来越模糊,因此树立以乡村为中心、以维护村民主体利益为目标的设计价值观是环境设计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乡村的物质空间隐含乡村的社会关系和传统公共利益,在建设过程中,应尊重传统的空间格局,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从村民利益出发,对乡村广场、街道、祠堂、庙宇、水井等公共空间采取保留、修复或重建的方式,以延续乡村文脉、维护乡村特质、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文化特质吸引着城市人群,乡村建设无须模仿城市,应该转向自身价值的再发现和维护,转向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和慎重开发。环境设计实验教学须根据乡村自然条件、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状况,以及特有的行为方式和审美心理等的现实情况展开。一方面,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和设计案例,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要从理解传统、理解乡村、传承乡村文化精髓出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乡村现实问题,树立正确设计价值观,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

2 基于乡村调研发现的问题

环境设计课堂教学中,要求设计图纸制作规范,表现效果美观,学生凭借审美经验和灵感展开图纸设计即达到教学目的,少有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机会,也难以发现在设计落地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在面对真实的乡村设计项目时,图纸设计的种种问题就会一一凸显。乡村设计体现设计者对乡村现实的关照和对使用者的了解,因此展开实地调研,理解乡村、发现问题是乡村设计的第一步。事实上,不理解乡村的尴尬设计比比皆是,如在丘陵地带的乡村河道中用耐候钢作叠水,设计师提取河堤砌石曲折多变的形态,以现代工业材料呈现自然河流意境,设计与施工都颇为费心,然而在三季都干旱无水的河道中更像一堆工业废料。也有将民宿的室内外墙面、地面全部刷成白色,晴时阳光反射刺目,阴雨时房内和庭院满是泥泞脚印。种种不接地气的设计,缺乏对乡村地域的理解,未能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使用者的需求,将设计看成设计师的自我感动和主观臆想,不仅不能给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带来使用上的便捷和精神上的享受,反而增添了许多的麻烦。

环境设计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使其和谐统一,把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具体的场地中,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系统分析,建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踏出设计的第一步。对乡村环境特性及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做深入细致的基础调研、缜密的分析研究和逻辑推演,认真解读政策、经济、社会、地域、文脉等因素,寻找设计的依据,避免设计沦为不切实际的臆想和追新猎奇的视觉表现。

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乡村物质环境、人文历史背景和行为主体认知等方面展开调研。通过深入的观察、交谈、参与、拍摄、文字记录、文献收集等方法,将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活动等行为与不同场所和时间段相结合;收集村民个体、群体以及环境信息,探寻其行为轨迹、生活习惯、生活认知,研究其所需空间和设施等,得出乡村设计的内容和重点。

对乡村物质环境的调研,要从自然资源、村落空间布局、公共设施、建筑组团、街道长度以及交叉口数量等方面展开,对调研范围内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理解乡村肌理密度与乡村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直接的关系。实地调研可能需要反复进行,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以期得到最真实、有效、准确的资料,具有常态化和持续化特征。通过乡村调研,加深对乡村空间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敏感度,引发设计思考和讨论,对调研所得的客观信息、数据加以分析和总结,为设计提供思路和依据[4]。

3 设计作为一种服务

早在20世纪5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就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的理念,设计师将企业、市场和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使用者需求的共赢。设计不仅服务于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引领人民群众生活的未来需求[5]。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设计服务乡村的意识尤为重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从问题出发,思考并提出实际解决方案,深入乡村的现实进行多维度的思考,提出多途径解决方法,推动设计图纸的落地转化,达到设计服务乡村的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原本沉寂的乡村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设计服务的对象多元化,问题复杂化,乡村建设的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今天的乡村人员有原住村民、在乡村安家的城里人、游客、返乡创业人员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心理需求、审美趣味。首先,需要关注常住乡村的原住民,以中老年人为主村民群体,根据其生理特点、生活习惯展开设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質为首要任务。其次,关注乡村新村民和游客。乡村淳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清新的自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去感受、体验乡村生活,乡村的生态、文化、游憩价值逐渐凸显。乡村的人群构成和驻留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城市居民周末短途旅游、有城市老年人下乡长居养老、有回乡人员置业安宅等,明确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住、食、游、娱、购等条件,满足乡村多元化人员的需求,改善乡村在交通设计、无障碍设计、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以及服务设施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满足多元主体的多元化需求,使乡村具备完善的生活、工作、娱乐功能。

设计服务于乡村,要尊重村民的诉求和生活方式。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设计实验教学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掌握乡村的宗庙祠堂、晾晒场、村委会、学校、商店、廊道等公共空间的整体状况,理解乡村社会的结构,观察村民在此展开的娱乐、交流、贸易等活动,这是乡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分析当下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状况和功能转换情况。

研究快速推进乡村建设中传统公共空间更新的模式,掌握村民对于传统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对新建公共空间的形态要求、使用方式和使用意愿,对乡村道路拓宽、硬化、修整的满意程度,对增设木质游廊、健身器械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方式,观察、分析增设的公共空间和设施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与乡村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展开为乡村服务的设计研究,避免出现脱离服务对象的主观臆想的改造设计。甄别乡村设计的优劣,回归乡村生活的本质,关注设计与村民生活的相融性、乡村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度。基于当代乡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村民生计变迁,修护或重建乡村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村民乐于停留的去处,同时也成为游客观察、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空间。树立设计服务乡村的意识,是乡村设计师的重要素质。

4 乡村设计实验教学的意义

高校参与乡村设计肩负着建设乡村和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推进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完善与更新,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以乡村为主题的环境设计实验教学选取某一典型片区或村庄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使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和高水准理论研究人员组成指导教师团队,联合企业、政府、村民共同参与教学与评价。针对乡村存在的问题,从场地出发,通过调研、分析、综合,结合设计者对场地和设计对象的独特理解形成概念,将概念转化为空间,最终完成设计[6]。于教师而言,可通过实验教学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时发现并补充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体系,使项目实践和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于学生而言,在乡村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扩大了视野,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设计实验教学是设计教育服务社会和扩大科研范围的尝试,高校加大对乡村地区的研究力度与教学投入,推动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使设计服务社会成为现实。高校教学与研究视角转向乡村,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乡村建设从速度追赶转向质量追求,体现设计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环境设计实验教学在乡村地区的开展,创建了第二课堂,为培养高素质乡村设计人才提供路径探索、理念和方法的支撑,有助于设计教学的调整改革,实验教学创建了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之外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互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注重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和与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7],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设计师之间、学生之间、村民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联系更为紧密,多方面的交流和对话使问题更加清晰,从而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设计的深化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乡土环境,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建立与乡村的情感,了解乡土建设的内容,多角度地融入乡村建设。

环境设计实验教学助力乡村文化建设。较长时间内,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缺位,村民文化自信不足,乡村青壮年的迁移使乡村建设处于主体失语状态。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乡村社区的蔓延,使乡村特征愈加模糊,加重了乡村文化危机。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乡村特征和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地理、文化情况,对乡村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展示,帮助村民换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村庄,唤起村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建设、继承与传播,激发乡村活力,是设计推进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乡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进化、更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把乡村这一全新的设计课题推到前沿,放眼古今,并没有太多的先例可供参考,多学科的介入,多种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为乡村设计拓宽了视野。环境设计对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树立以乡村为中心的设计价值观,深入乡村展开实地调研,完善对乡村的整体认知,尊重乡村主体,发现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乡村的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将设计建立在扎实的乡村调研和系统分析之上,认识到今日乡村与以往乡村的差异,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并展开设计。在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设计理论和设计技术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提升,更要引导学生重视乡村生活和人文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设计服务社会的意识。

实验教学就像一面镜子,把课堂教学成果投射到现实中,站远了距离开阔了视野,发现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问题,反思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面对乡村设计这一紧迫的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完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发挥高校的智力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乡村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宇.环境设计教学的革新思考—“四校四导师”毕业设计实验教学课题的启示[J].艺术家,2018(6):80-81.

[2] 梅欹,陈炜.环境设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21(2):35-37.

[3] 方晓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8(4):12-15.

[4] 孙晨霞.基于考现学的环境设计调研方法论[J].艺术评论,2017(3):176-178.

[5] 宋协伟.大设计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高校设计学科教育改革模式构想[J].创意与设计,2020(6):5-10.

[6] 王锋.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景观设计教学新探讨[J].装饰,2012(4):74-76.

[7] 李自若,高伟,鲍戈平.短期联合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结合:广西旧县村工作坊实践总结[J].中国园林,2016,32(11):39-43.

作者简介:梁冰(1972—),女,山东临沂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梁冰

乡村环境设计论文 篇3:

浅析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环境设计中的表达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在政策方面也出台和执行了更加多样化的有效措施,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地区化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地域文化;美丽乡村;环境设计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对于提高整体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应该要做好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更好地突出乡村地区的地域文化,实现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的多重发展。本文从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设计的概念出发,具体分析了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中的设计运用和表达策略,希望对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设计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更多的是指地区的整体文化形态。其中包括有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本身特有的文化形态,当然其中还包括有地区性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习俗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同时还包括有海洋和山脉以及河流和气候以及多样化的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地域文化对于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地域文化借助其自身深厚的内涵,能够为地区的人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地区的人民借助文化带来的影响投身到经济发展中去,有效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组织建设相应的地域文化产业,并以此来实现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结合,共同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步发展,以此来实现地区的整体发展。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地区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形势不同,所以不同地域的地域文化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地域文化也能够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地域风俗,这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对地域文化进行多样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美丽乡村设计

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很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乡村的整体概念较为宽泛,更多的包含了大量的村庄和乡镇以及多样化的居民聚集点,乡村对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结构体系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镇地区的发展和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做好乡村地区发展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城镇是由乡村发展而来,乡村是中国人民文化的发源地。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快,但乡村人口仍然占据整体的人口数的40%左右,由此也能够看出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整体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乡村地区已经不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同时也是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很大差异。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乡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提出了“美丽乡村”概念。所谓“美丽乡村”主要指的是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并和具体的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乡村地区的规划设计改造,不断推动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构建更加美丽健康的乡村环境,这对于整体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建筑形制重生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空间跨度较大,不同的地区有自身不同的地域特色,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生长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化风格和特色。由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也会导致出现丰富多样化的建筑形制,比如西南地区的吊脚楼以及陕甘宁地区的窑洞和北京地区的四合院等建筑类型。实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多样化的建筑物类型也能够反映出地域文化特色,乡村的建设发展往往比城市发展进程较为缓慢,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从另外一方面也能够确保独特性的建筑物在乡村能够得到更加完好的保存,所以,在开展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具体的乡村地区的建筑物类型做出具体的建筑形式的设计,并提取其中地域性极强的建筑形态和建造手法,以此做好多样化、丰富化的建筑规划设计,以此更好地实现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

传统村落建筑遗存能够有效体现出更加多样化丰富化的村落文化和物质精神,所以,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要有效做好规划建设和科学引导。在《光伏十字》作品中,就是以即墨梁家荒村为设计对象,其中的建造类型也与军队的集结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呈现的建筑类型能够反映出“十字街+行列式”的理想平面布局,这对于梁家荒村的格局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在进行梁家荒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做好对其村落中特有的十字平面布局形式的传承、发展,结合实际的地区新型光伏产业,对这种具有特色的十字平面地域特色文化的规划建设,并以此来实现对功能空间的充分利用,借助“光伏十字”的理念,可以对地区开展相应的光伏街区光伏建筑以及光伏农业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具体的规划建设时,有效实现新建的“十字”公共建筑和旧的“十字”建筑相互呼应,从而建设成为生产、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光伏田园美丽乡村。

(二)地域传统手工艺复兴

针对地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和借助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做好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其中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是在不同地区和人类及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更多的凝结着一个地域的精神血脉,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群以都能够创造出更多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此构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中国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赖以生存的手工艺或者是精神方面的文化艺术。不同的文化形态能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乡村建筑和景观形势,也能够有效激发出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活力的乡村地域文化发展新活力。

三、美丽乡村设计中营造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追本溯源的调研

针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该要结合具体的乡村建设情况对地域文化做好充分的调研,并根据具体的地域文化和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实现创意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根据地区化的村民意愿做好规划设计,可以进行文献查阅和实地走访以及村民意愿调查的方式,做好初期的地域文化调研以及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建设起更加具有特色的乡村品牌,促进乡村发展。

(二)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

地区的物质文化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其中包括有乡土建筑和景观以及历史遗迹等较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传统手工艺和建筑的类型能够有效表现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地区村民的需求和意愿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乡村地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对于完善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地区性的乡村文化,做好宏观规划控制。针对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做好充分保护好特色的乡土建筑和历史遗迹,根据地区化的建筑风格建筑建造手法来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魅力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去,以此形成更加现代化的美丽乡村的发展形势。针对非物质文化的利用,应该做好特色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及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游玩,感受到特色民俗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地区性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予以推广,促进地区化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体来说,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把握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设计的概念基础上,应该做好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实现传统建筑形制重生和地域传统手工艺复兴,同时要做好对地域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调研和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以此更好地实现在美丽乡村设计中发挥出地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钰,杜守帅.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以2017年紫金奖为例[J].大众文艺,2019(1):52-53.

[2]江信桐.艺术学视角下美丽乡村文化重构路径的探索[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8(8):126-127.

[3]龚维,周苡任,欧俊霞,等.基于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探究——以怀化市会同县金寨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8(14):105-106.

[4]熊璨,陈维彬,徐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富阳墅溪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11):125-126.

[5]吴光炜.欠发达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理论学习,2017(11):18-20.

[6]吳昭娣.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厦门澳头环境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建材,2017(8):37-39.

[7]徐华颖.融合地域文化的乡村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4):96-102.

[8].处处皆景观 无处不旅游——定安“百镇千村”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J].今日海南,2017(7):4-5.

作者简介:陈晶(1984-),汉族,女,福建宁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项名单(社科类)(项目编号:JAS180857)“古田县临水宫祖庙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陈晶

上一篇:语文教材研究论文下一篇:语文教材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