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20

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论文 篇1:

徐州地区奶牛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深入走访与调查,分析、归纳了当前徐州地区奶牛养殖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对策,以促进该地区奶牛养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奶牛养殖;问题;对策

畜禽养殖业是徐州市农业的支柱产业,猪、牛、羊、狗、鸭等养殖项目在本地区都有较好的养殖基础。但随着徐州市被江苏省确定的徐连奶业经济带的核心,以及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消费需求的改变,奶牛养殖已成为本地区畜牧业中的一个亮点。迅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优质、新鲜的奶制品,更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为促进本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徐州地区奶牛养殖业的现状

根据徐州市畜牧局最新统计结果(见表1),截止到2010年底,徐州市各县区的奶牛总存栏量约6.92万头,占江苏省奶牛总存栏的1/3,排名全省第一,牛奶产量达26.7万t;维维集团和绿健乳业跃居中国乳业前十强,卫岗、光明等外地龙头企业也纷纷抢滩徐州市场,不仅构建了营销网络,更在部分县(市)建立了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下,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徐州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由江苏省规划的徐连奶业经济带在本地区也已基本形成。

但从总体上看,徐州奶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奶牛养殖规模与原料奶产量持续发展的同时,本地区的奶牛养殖业中存在的规模化程度小、养殖管理水平低、疾病防治不力等问题也日益突出,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徐州地区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合理地加以解决。

2徐州市奶牛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

2.1饲养管理亟需加强

徐州地区的奶牛养殖户综合素质总体偏低,虽然很多散养户与当地乳业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和销售合同,但企业普遍缺乏对散养户的统一管理,更谈不上对他们开展配套技术的培训,奶农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在养殖中摸索前进,这就导致本地区奶牛的饲养管理不规范,奶牛单产水平不高,养殖效益提升受限。

通过笔者的多年观察和持续走访,发现本地区奶牛饲养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①未经过技术培训或理论学习就上岗,缺乏足够的养殖知识,再加上个人学习主动性不强、信息渠道狭窄等原因,使得许多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难以推广与应用;②养殖模式落后,本地区大部分奶牛分散于千家万户,环境条件差,缺少合理的作业制度,随意性大,超70%散养奶牛挤奶方式为手工挤奶(表2),容易造成奶源的细菌超标;③牛场(舍)选址不科学,建筑不合理,与造纸厂、省道国道等距离过近,牛舍间距、高度、面积等不足,缺少运动场等;④奶牛饲料多为玉米秸秆和农副产品,奶牛的营养摄入不均衡。

2.2疫病防治力量薄弱

在本地区,奶农的疫病预防意识不足,由于资金、土地等资源有限,对奶牛养殖的设备投入较低,牛舍及附属设施相对简陋,环境条件差,饲养密度高,运动场面积小。再加上营养供给、管理水平、品种更新等的不足,在徐州市的奶牛养殖业中,奶牛的各种疾病发生呈现多发、高发态势,其已成为制约当地奶业发展的瓶颈。在2010年5~10月,笔者对徐州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散养户的奶牛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常见疾病的走访、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奶牛的乳房炎、子宫炎、腐蹄病这三大疾病的发病率都相对较高,平均感染比例分别达到了52.84%、32.20%、12.19%。规模化养殖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散养户,但奶牛养殖小区的建立不仅未能明显提升本地区养殖水平,反而为奶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加剧了疾病发生的严重性。具体结果见表3。

2.3原奶质量问题凸出

由于上述的养殖模式、管理水平、疾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徐州地区原料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不仅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效益和乳品档次升级,更是影响了本地区居民对奶制品的购买热情和消费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居民的健康指数。根据走访调查得知,当前徐州地区原料奶质量的问题主要包括:①手工挤奶而导致的污染;②疾病防治而导致的抗生素残留;③过分追求原奶质量而导致的添加剂不合理使用甚至掺假;④生鲜乳贮存不当而导致的营养水平降低等。

2.4环境污染治理缺失

近几年,徐州地区奶牛养殖规模取得有了迅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堆积如山的粪便、污水横流的河流和臭气熏天的环境。许多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在建设规划中就缺少相应的环保设施,高密度、大规模的奶牛饲养导致大量排泄物迅速集中,往往成为本地区的污染源;散养户的牛舍建设则完全根据自家住所或责任田的位置,房前屋后、乡村田头、河边路旁,随处可见大大小小、数量不一、条件简陋的奶牛圈舍,没有任何粪污处理设施,每天奶牛排出的大量粪便和牛场产生的污水污物随意排放、乱抛乱扔,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部分奶牛养殖场甚至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镇郊区,放大了环境污染的效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间接地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多发[1]。

3徐州市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3.1基础建设项目化

为了促进徐州市奶业的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应努力夯实养殖基础,着力做好基础建设项目化:①高产奶牛的引进、改良和培育项目。严把奶牛质量关,改良现有种群,实施胚胎移植和淘汰劣质牛,逐步提高牛群生产水平。②优质饲草引进和奶牛高标准项目。根据饲养标准,配制适合徐州市奶牛的全价营养饲料,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和预混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奶牛的生产能力,并按照每头奶牛配套约1 000m2牧草的比例,在条件较好地区建立稳定、优质的牧草基地。③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场建设、外地养殖场(户)移植等办法,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基地,添置与养殖水平相适应的污染治理和疾病防治的设备设施[2]。

3.2饲养管理标准化

(1)宣传推广标准养殖。地方政府、奶业龙头企业和学术科研单位应结合当地的养殖实际,大力宣传并逐步推广奶牛饲养管理的标准化技术。可率先在奶牛养殖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如铜山区张集镇、伊庄镇,新沂市北沟镇等建设示范基地,在奶牛饲养管理上实施规范化管理。

(2)优化奶牛养殖模式。优化奶牛养殖模式,从繁殖管理、分群饲喂、疫病防控、资料整理等方面按照标准化要求严格执行、逐一落实,提高奶牛的营养优化和日粮配制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疾病监控、检测技术,做好奶牛的档案建立和生产资料统计分析工作;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挤奶、统一售奶、统一管理”的服务方针,总结、参照已建养殖小区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继续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促进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提升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3];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和有资金实力的养殖户建立高标准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股份合作制奶牛场。

(3)提升饲养管理水平。面对当前徐州地区以散养户养殖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除了逐步实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之外,更应主动从当前实际出发,多管齐下,狠抓奶牛养殖管理水平。按照奶牛生产周期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营养需要标准,保证饲料的适口性和饮水的清洁、新鲜,运动场合理布置矿物质和食盐补饲槽;合理安排奶牛的作息与生产,保证奶牛足够的运动时间,坚持牛体刷拭工作;搞好牛舍内外的环境卫生,保持牛舍空间宽敞、阳光充足,牛床清洁、干燥,经常更换垫草,及时清理粪便、运动场褥草、污水等废弃物,严格日常消毒和防疫隔离;大力发展机械挤奶,聘用经资格认证的挤奶人员,规范挤奶操作。

3.3疫病防治综合化

(1)做好环境净化工作。强化疫病的预防意识,增强环境净化观念,设计并实施严密的消毒程序。搞好场区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牛舍、运动场、挤奶设备和牛场其他用具等,有疫病发生时或疾病高发季节应增加消毒次数,严格控制外人或车辆进入场区,减少农村邻居间的串门或兽医、饲料销售等技术人员的进入,对入场人员与车辆须严格、彻底消毒[4]。

(2)做好免疫接种与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法》和徐州市有关配套法规及各项规定,认真实施春季牛流行热、牛出败、牛炭疽以及秋季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接种,各奶牛养殖场(户)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制订并严格执行免疫制度,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开展疫病监测。

(3)做好重点疾病防治工作。借助病原鉴定、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技术筛选高效防治药物,增强奶牛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结合季节特点,坚持搞好奶牛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两病检测”,带病牛应予迅速隔离并作无害化处理。

(4)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大财政支持,建章立制,精挑细选,在每个地区都能成立一支数量充足、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奶牛疫病防治队伍,严格工作考核,注重知识培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突发性疫病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徐州市的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5]。

3.4污染处理系列化

解决奶牛养殖中产生的污染问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卫生、环保、防疫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以及奶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广泛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治本治标,标本兼治”的方针政策,采取系列化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引入粪污生物净化新技术。采取高温发酵法处理粪便使之变得松软、无明显臭味、不招蚊蝇,从而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对奶牛粪污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在杀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利用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照明和燃料的替代品;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可利用人工湿地这种高效、全方位的生态净化方法处理产生的尿液和污水,以弥补常规污水处理系统的不足。

(2)推广使用奶牛环保新饲料。应用生态营养学原理,减少粪尿排泄以及由其造成的污染。如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合成氨基酸来降低粗蛋白水平、提高氮的利用率以减少排泄物中氮的排放,应用植酸酶以减少磷的排出,使用微生态制剂减少随粪尿排出体外的致病菌和有害气体,在饲料或垫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沸石等既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还达到除臭的作用等。

(3)发展生态型奶牛养殖新模式。通过建立环保、生态的工程模式,既能解决牛场废弃物的污染,还可提高生产效益。如用粪污发酵来制取沼气,发酵粪渣、料液用于种植业中的肥料或者用于培养基生产,用其培养出的大量光合细菌来部分代替日粮中的蛋白质,余下的料液引入无土栽培温室用于蔬菜和其他作物培植。另外,徐州市的丰县、铜山等地正在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业,奶牛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一种种植食用菌的理想原料,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争劲.睢宁县奶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禽业,2007(4):29.

[2]祁健.甘肃奶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06.

[3]张跃林.东营市奶牛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畜禽业,2007(4):28.

[4]张计朝.奶牛饲养中应重视的三大问题[J].今日畜牧兽医,2010(1):57.

[5]毕宇晓.泰安市泰山区奶业发展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9.

作者:陈永亮,鲍萍,王峰

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论文 篇2:

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自三氯氰胺事件以来,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乳制品行业的利润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高产高效的奶牛养殖模式,以更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更加高产量高质量的牛奶,是当前我国乳制品行业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现状的基础上,对我省奶牛养殖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奶牛;养殖模式;问题;对策

一、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它处于世界玉米带,可以为奶牛提供充足的饲料,是奶牛养殖理想的地域。2013年,黑龙江省奶牛存栏285.22万头,奶牛养殖专业户约7.8万户,养殖小区有6761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30多个,年均产奶量约为857万吨。约占全国比重的21%。奶牛养殖业在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养殖户收入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现阶段黑龙江奶牛养殖规模仍然是以散养和小规模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率较低,饲养方式较落后,这是制约我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模式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奶牛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散户养殖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1.散户养殖效益低下

作为奶牛养殖模式的最低端,在黑龙江省,散户养殖模式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总体养殖规模仍占较大比重。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散户养殖短期效应非常明显。养殖户只注重短期内奶牛产奶量的提高,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奶牛淘汰率偏高。在疫病防治方面,除了为奶牛打免费的防疫疫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防疫措施。同时,养殖户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较差,牛粪未经处理便随处堆放,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污染严重。总体而言,其养殖效益是相当低下的。

2.奶牛养殖小区管理不统一

作为政府主导推动下的养殖模式—奶牛养殖小区,其前期的发展是比较顺畅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运行体系中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在部分养殖小区内,除了统一的挤奶与售奶之外,无论是饲料采购成本、饲料配方、养殖水平,还是生鲜乳销售价格,养殖小区内的养殖户与散养户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管理方式的不统一,造成了奶牛养殖小区经济效益的下降,很多养殖户也逐步迁出养殖小区,部分小区名存实亡。

3.规模养殖场发展不平衡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养殖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企业自建型养殖场,另一类为养殖大户投建型养殖场。总体来看,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规模效益增加,大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但这两类养殖场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企业自建的养殖场由于资金充足,管理得当,与市场联系密切,养殖场能够科学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发展方向,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养殖大户投建的养殖场无论在资金还是在管理方面,都保留着传统的经验主义色彩,特别是在疫病防治与粪便处理方面,养殖大户更多的依赖于养殖经验,欠缺科学性。造成了这类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低下,并逐渐与企业自建型养殖场拉开了差距。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

三、构建黑龙江省奶牛养殖模式的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除了要依托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外,政府也要对这一产业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奶牛养殖业的宏观指导,及时出台相关的文件政策对奶业发展的相关细节问题进行规定与落实,在构建科技服务组织、乳品加工质量的监督、乳制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以此来推动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推动散养和小区饲养模式向规模养殖转变

规模养殖有利于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加强生鲜乳的质量控制,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风险,确保人畜安全。因此,黑龙江省奶牛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由散养模式向养殖小区,进而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在推进奶牛规模养殖的进程中,要把握好进度,有条不紊的推进。从长远发展来看,规模养殖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提高养殖效益方面具有散养和小区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目前我省奶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奶牛养殖业基础还很薄弱、与之配套的软硬件建设、技术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推进转变不可贪大求快,要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有序推进。

3.提高奶牛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

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行为,所以,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壮大还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奶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以此来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构建优质的草场,培育良种奶牛,以及树立先进模范单位等方式也可以才一定程度上提升我省奶牛养殖业的水平,构建一个良好的奶牛养殖体系,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四、结论

目前我省奶牛散养户仍然大范围存在,奶牛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制约我省奶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瓶颈。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集中表现,是我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政策。能够带动我省经济的发展,在“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奶源基地建设中起到示范性作用。而规模化奶牛养殖是一个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我省奶牛养殖业实现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省要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化的道路不断提高奶牛养殖水平、提高牛奶质量,并通过不断升级引领全国奶牛专业化养殖的万向。(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思再,李亚立,李刚.黑龙江奶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中国畜牧杂志,2011.

[3] 孔祥智,张利序,钟真,谭智心.中国奶业经济组织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0.

[4] 蔡运磊.构建中国现代奶业组织模式的思路.河南畜牧兽医,2009.

[5] 张永根,土明丽.我国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

作者:彭勃

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论文 篇3:

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分析及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策略

摘要;通过总结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的现状和特征,结合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和准入类行业政策和企业融资情况,以及目前该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许多问题,就商业银行如何支持该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奶牛养殖;乳制品;特征问题;建议

 1 我国奶牛养殖及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奶牛养殖及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整个畜牧行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十一五”末乳制品加工行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为16.30%,乳制品加工行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43%。199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牛奶产量增长了近10倍。我国饲养奶牛主要以荷斯坦牛品种为主,2006年荷斯坦纯种牛及杂交改良牛存栏约1200万头,2007年,达到1470万头,牛奶总产量为3 650万t,年人均牛奶占有量达32kg,年产量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但与世界乳制品加工强国相比,中国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2006年中国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5月发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和2012年,全国原料奶产量将分别达到5 000万t和6 000万t。2012年全国人均乳制品占有量达到42kg。

1.2 我国奶牛养殖行业特征

1.2.1 奶牛养殖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小规模个体散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2007年全国奶牛养殖户约210万户,其中奶牛养殖小区7 000余个,万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不足40个,其他均为小规模农户个体散养。近年来,以蒙牛、光明为代表的一些大型乳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原料奶基地,通过“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走养加一体化道路,同时原有松散个体养殖户在政府的带动下也纷纷联合组建养殖小区。我国奶牛养殖业正在从传统分散养殖模式向以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为要求的现代化养殖转变,从单纯增加奶牛头数向提高母牛单产水平转变。

1.2.2 奶牛养殖区域不断整合,奶牛产业带初步形成据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五大奶源基地的奶牛存栏和2006年牛奶产量均占到了全国的98.10%近年来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和新疆、河南、陕西7省区的奶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7省区奶牛养殖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环境质量佳,成为年产量100t以上的奶源优势省区。2006年7省区牛奶产量达到2 407.74万t,占到全国的75.40%。

1.2.3 奶牛养殖效益由整体下滑转为盈利近几年,由于人工成本和玉米、青贮料等饲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大,防疫、运输、水电等其他费用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大幅上升。2007年上半年奶牛养殖收益逐年有所减少,有30%的养殖户在2007年上半年出现亏损。2007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奶牛养殖效益逐渐回升,2007年全年饲养一头单产5t的奶牛可盈利2 000元,比年初增加盈利1 000元左右。犊母牛价格从年初的500元上涨到1 000元,产奶牛价格恢复至8 000元左右。农户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乳制品加工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1.3 乳制品加工行业经营特征

1.3.1 乳制品加工行业分布较为集中 从各省区分布情况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1-11月全国乳制品产量为1 614t,内蒙、河北、黑龙江、山东、辽宁、陕西等6省区产量占全国的65.10%。

从企业经营集中度分析,根据企业年报,蒙牛乳业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213.18亿元,伊利乳业也逼近200亿,2家企业市场份额超过30%。全国乳制品加工行业9家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

从所有制集中度分析,外资企业的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远高于国内企业。截止2007年11月末,数量占比12.77%的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比45.79%和60.69%

1.3.2 行业整体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1-11月,全国乳制品加工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88.71亿元,同比增长24.55%,增速与2006年同期基本持平。2007年行业销售毛利率达到22.31%,同比略升;行业销售成本增速较2006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各项期间费用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费用增速总体下降。

1.3.3 行业整体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持续加强 2007年,全国乳制品加工行业各项资产盈利能力同比增强,周转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其中应收账款回收期缩短。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保持稳定,比较合理。行业偿还长期借款利息的能力有所提高,利息保障倍数达到11.43%。

1.4 政策环境对奶业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务院把奶业列入优先发展产业。2005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8年3月和5月,国家发改委先后发布了《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对新上加工项目(企业)和改扩建加工项目(企业)提出了准入条件,将进一步规范乳制品加工行业投资行为,引导和促进了我国液态奶和乳制品加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1 存在问题

2.1.1 分散落后的饲养养殖模式亟待改善,产业化程度不高。2007年我国奶牛养殖户中养殖规模在1~20头的户数占95%,70%的奶牛为分散养殖,其产奶量约占66%。分散养殖模式下,普遍存在奶牛品种和原料奶质量不好、单产低、卫生防疫不严、挤奶设施落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2.1.2 良种奶牛不足,制约了乳制品加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良种是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的基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据农业部调查,2006年中国荷斯坦牛平均单产水平4 500kg,比世界平均水平6 000kg低25%。目前我国虽然有存栏奶牛1470万头,但良种奶牛只有445万头左右。

2.1.3 饲料饲草生产和加工体系建设滞后。青绿饲料和优质牧草是奶牛优质高产的基础,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用饲草饲料种植基地。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较大制约了牧区乳制品加工行业生产的发展。我国乳制品加工行业生产用饲料加工水平低,饲养奶牛的场户仍以自拌料为主,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2.1.4 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标准不全,有些标准漏项、指标落后,甚至错误亟需修订。国家强制性生鲜牛乳收购标准在奶牛养殖生产和原料奶交售过程中得不到落实。有的企业用奶旺季降低收购

标准抢购原料奶,用奶淡季时提高标准压级压价,造成原料奶市场混乱,对奶牛养殖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2.1.5 乳制品加工行业存在问题。—是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奶源收购市场混乱。2007年下半年,全国奶源不足,原料奶成本持续上升,一些企业跨区域哄抢奶源,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混乱。二是全国乳制品加工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不可避免。据奶协统计,2007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大约有3000万t,但产能却有5000万t左右,整体产能过剩40%。三是常温奶产品盈利空间受到不断压缩。目前国内低温奶、乳制品衍生产品与常温奶价格差距在100%~300%,剔除生产成本的差异,较常温奶竞争优势仍显著。

3 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融资概况

从近年来奶牛养殖行业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看,个体奶农、小型奶牛养殖合作社和奶牛养殖场大多在股东个体出资建设牛奶引进奶牛的基础上通过向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发行贷款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融资。蒙牛现代牧业集团、北京洛娃集团、黑龙江飞鹤乳业集团等大型集团企业则通过向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申请中长期项目贷款建设大型牧场并引进奶牛。从乳制品加工企业融资渠道看,大多数有实力的企业主要通过上市在资本市场融资。截至目前,该类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0家,有主营乳业的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等上市公司,有兼营乳业的新希望、维维股份、新农开发等上市公司。近几年,为了占据更有利的原奶基地和销售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与国内企业,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形成中国乳业的新的生产力和新的成长点。

4 商业银行支持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行业虽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已逐渐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但同时,中国人均奶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还十分悬殊。令人鼓舞的是,近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奶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中国奶业正面临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的不破坏资源生态的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从整个奶业产业链抓起,以现代的营销观念,迎接新一轮高品质发展周期的到来。因此,商业银行给予该行业资金支持不仅利国利民,更是自身的一个利润增长点,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区别对待。

4.1 在支持环节上主次明确,区别对待

商业银行对“奶牛养殖——乳制品制造”这一产业链的支持上,应将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大型集团企业奶源基地建设的良种工程、奶牛引进和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上,集中帮助解决奶源不足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适度介入养加一体企业的饲草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的饲草供给保障;审慎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新上生产线的建设,对不符合发改委《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要求的加工企业坚决不予支持。

4.2 在支持区域上重点突出,区别对待

结合国家《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提出的“奶源生产基地区域布局”要求,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区域分布上要相应突出重点。在东北要重点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的奶牛场、高标准的现代化奶牛场和规范化养殖小区;在华北重点支持大中型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养殖小区;在南方重点支持与当地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奶畜品种,支持水牛奶奶源基地建设;在大城市郊区,重点支持规模化、标准养殖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加工的区原料基地建设。

4.3 在支持规模上大小兼顾,区别对待

对奶牛养殖业的信贷支持上,要优先支持养殖规划在万头以上的奶源基地建设项目和奶牛养殖企业,积极支持养殖规划在5 000头以上、万头以内的养殖项目和大型奶牛养殖小区,适度介入1000头以上、5 000头以内的养殖企业,审慎支持养殖规模不足1 000头且离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较远的养殖企业。对已支持的养殖规模在500头以内,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条件较差、卫生防疫不严的小规模养殖企业要稳步退出。

4.4 在信贷准入上宽严适度,区别对待

在按规定审查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的落实时,对未按规定取得审批或核准手续,且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准入条件的乳制品加工项目坚决不予支持。对无政府参股资金的单纯的奶牛养殖项目,根据所在省区规定权限有备案手续即可。在项目资本金的把握上,对奶牛养殖项目可适当从宽掌握,要求在20%以上即可;对乳制品加工项目要适当提高资本金比例,原则上不应低于35%。对项目资本金分步到位的,原则上介入调查时必须有25%以上资金或资金对应物到位,贷款投放前到位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不能小于50%。

作者:张 静

上一篇:情境教学与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