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已有许多地方开始尝试设立财务总监制度。然而,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原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拟从这项制度的设立初衷、企业财务监督应遵循的原则及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出发,分析探讨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及改进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财务总监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务总监制度研究论文 篇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研究

摘要:财务总监制,是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权监督、维护企业资产所有者权益的需要。但是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企业财务总监存在诸多问题,在职责界定、考核、再监督和业绩评价等。因此,应采取相应策略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财务总监制;会计信息;会计监督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侯雪筠 周 丹

财务总监制度研究论文 篇2:

财务总监制度改进之研究

【摘要】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后,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已有许多地方开始尝试设立财务总监制度。然而,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原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拟从这项制度的设立初衷、企业财务监督应遵循的原则及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出发,分析探讨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及改进措施。

为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控制,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我国许多地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开始尝试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效果远未达到人们当初的预期,监督成效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单纯将此归因于任职人员的职业操守或能力似乎并不全面,显然,目前的制度设计未能满足我们的管理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财务总监制度产生的原因、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财务总监应有的职责等方面寻找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财务总监制度产生的背景

随着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的颁布,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但是他们两者的利益并非一致,所有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报酬、工作条件、休闲时间等待遇。故经营者常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方法、程序等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地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尝试建立财务总监制度,试图通过财务总监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督控制,以维护国家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背景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间没有产权关系,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背离度较大。许多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穷庙富方丈”等问题。财务管理一向被认为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深知财务管理失控是产生上述问题重要原因,于是一些地方融合总会计师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及公司监事的监督职能,设计了财务总监制度,由行使股东职能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向所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它弥补了总会计师监督职能和内部审计滞后性的缺陷,对企业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全程即时监控。

二、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

纵观各地制订的财务总监制度规范性文件,大都将财务总监的职权规定为主管财务、参与经营决策,对重大事项实行财务总监与董事长或总经理联签制度,同时监督企业财务运行、董事经理遵守法规情况等,总之财务总监既有管理控制权又有监督权。当然也有少数地区的财务总监制度注重监督职能,基本不使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及控制财务支出。

(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考察前一类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情况,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华南某市首批任职的财务总监大都因所在企业继续出现财务管理不佳、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企业破产等问题,而被免职。制度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有:

1.职责错位。由于财务总监被赋予了总会计师的若干职责,甚至兼任公司董事,而经营管理是硬任务,监督是软任务,于是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被大大削弱,股东依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更难以控制。原本想解决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依然如故。

2.用权偏差。由于赋予了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决策干预的权力,特别是联签制度赋予了财务总监否决权,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时常出现两种不利局面。一是财务总监过多否决其个人认为不当的决策或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率,甚至贻误战机;二是由于监督者本身也是当事人,遂与经营者合为一体,失去监督职能,对股东报喜不报忧,待问题暴露,已积重难返。

3.缺少约束激励

一些委派方为节省开支,将财务总监薪酬的全部或部分交由被监督企业支付,笔者认为这是十分欠妥的。组织行为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的,因此作为一个职务人会优先对付酬方负责。当被监督企业成为财务总监的付酬方时,他会不自觉地倾向企业的利益,甚至是经营者的利益,其客观公证性必然受到削弱。最终结果是股东对财务总监失去约束,甚至出现财务总监用监督权与经营者进行利益交换等问题。

至于财务总监的激励机制,大部分规范性文件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如:财务总监在日常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重要贡献的,按政策给予奖励。这样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基本没有效力,也未曾有过奖励财务总监的实例。

4.执业技能不适应监督工作的要求。财务总监是一个新兴的岗位,尚无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目前的任职者大都从现有的财务部长、总会计师等岗位上考核选拔,他们或者习惯于服从、执行企业管理层的指示,或者习惯于主管财务、参与经营决策,惟独不熟悉应该如何在不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判断,提供股东决策依据,而这恰是监督者的必备素质。

5.法规欠缺。财务总监制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但位阶均较低,国家中央机关尚未出台相关法规、规章。

三、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

表面上看,财务总监制度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任职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能力问题,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实质是制度设计缺陷所致。可以看出,前一类制度设计是基于两个观念:一是监督者只有参与经营决策,才能做到有效监督控制;二是财务总监似乎比经营者更加可靠,可以用财务总监控制总经理。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首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监督者只有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才有可能对被监督者做出客观、公证的观察和认识,而身处局内的监督者常是干预多于监督;其次,不论财务总监还是经营者都是由股东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选任并对股东负责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财务总监的职业操守或决策水平一定高于董事长或总经理,由财务总监最后把关就更加科学合理。实践结果证明,监督者不能参与经营,以监督者控制经营者是无效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理论,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与监督权应该是彼此分离、相互制衡的。我国《公司法》就将这两项权力分别赋予了两个独立主体——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财务总监制度的设计,企业财务管理控制权与监督权也应完全分离。若将这两项职权同时赋予一人,难免会出现监督失效的现象,其中的道理十分简单。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如果财务总监在其主管或参与的工作中出现了错误,他是否会向股东报告?答案是显然的,大部分财务总监难以做到将上述错误及时准确地向股东报告。制度安排的监督职能就这样失效了,因为此时无人再对财务总监进行监督,这正是问题症结的所在。既然信息不对称是股东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那么财务总监就应该是股东安置在企业的“监视器”,其首要职能就是向股东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企业财务状况,额外附加管理控制职能的结果就是失去监督。而股东在不了解信息的情况下,又谈何管理与控制。

四、财务总监制度的完善

(一)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就是单一的监督。将财务总监的管理控制职能完全分出,使其只履行监督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掌握公司投资企业资产质量、收益情况,了解公司投融资计划及预(决)算方案,向股东提供公司产权变动独立审核意见,监缴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职权,这是企业管理现实的要求。

(二)强化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手段。事实证明,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不能由财务总监代行,经营者只能由所有者直接控制。如果在法人治理体制内都无法实现控制企业的目标,靠财务总监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更难以实现。财务总监只能为股东提供前沿信息及情报分析,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以此为基础,通过强化对企业一把手的考核、任免机制实现对财务的有效控制。可以参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设立项目经理等专职人员对专管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跟踪、分析、研究,提高决策水平,维护国有资产的权益。

(三)建立财务总监报告制度。为保证监督职能的真正落实,改善财务总监工作方式,财务总监应定期向股东提交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发表独立意见,补充当期财务报表未能充分揭示的重要信息,分析企业财务变化趋势,汇报对财务状况有较大影响的经营活动等。对企业的重大投资、融资、产权调整等决策活动,向股东提供独立分析意见;对经营者执行股东会决议情况、董事贯彻股东意志情况等重要事项应实行专题即时报告制度。

(四)改革财务总监的考核标准。建立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核心的财务总监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应主要反映财务总监收集、掌握、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并及时、准确、全面上报的责任心和能力,不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挂钩,而对重大事项的失察漏报则应承担失职责任,因为财务总监的监督水平与经营业绩之间无直接的必然联系。

(五)切断财务总监与派驻企业的所有利益关系。为保证财务总监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财务总监的全部薪酬及通信交通补贴等工作开支应该完全由委派方支付,且财务总监的待遇与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无关。财务总监应该实行任职回避制度,其派驻企业不能由直系亲属任职或工作。

(六)探索全面监督但不参与的工作方式。财务总监虽然不参与管理决策,但仍可通过列席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查阅账目等方式了解企业财务及经营信息。取消财务总监与董事长(总经理)的联签制度,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相关经济行为只进行知悉性备案。财务总监不应再进入公司董事会,而适合进入监事会,强化现有法人治理机构的监督职能。应在制度上保证财务总监列席企业所有高层会议的法定资格,使财务总监既保持局外人的地位,又能充分掌握信息。

作者:汪冠丞

财务总监制度研究论文 篇3:

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研究

摘要:在引入财务总监制度近20年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积极作用,包括加强管理、信息传递、监督会计、降低支出以及完善内部结构。并从发挥这些积极作用的手段着手,提出应从明确财务总监职责、注重财务总监人才选拔与培养以及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互补共生三个方面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内部管理制度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对西方企业经营制度的一项成功引入。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来讲,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能会造成委托代理方面的问题,这主要依据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行为经济理论。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解决在现代企业中出现的委托代理弊端,促使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避免以代理人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错误配置。

我国引入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不断试点、借鉴与创新中,对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大力推行有助于中国企业的内部监管与良性发展。在我国,财务总监的出现有赖于市场经济的拓展与现实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制度,股权拥有者凭借其所有地位,聘请或委派独立的财务监督人员对代理人进行监督检查,这些检查主要涉及经营单位的收入状况、经营活动的真实有效性以及合理合法性。在责任担负上,财务总监在公司经营的重大财务事项中应负连带责任,因此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公司制度与措施的实施附带签字,用来保障股权所有人的权利,使得企业的目标不至于偏离效率的路径。

一、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已逐渐靠拢于现代高效而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新时代的接轨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是国有企业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借鉴私人企业的做法,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引入国有控股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1.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作用

从直接层面上而言,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行,是管理层面的加强与完善。在过去的国有企业管理中,直接管理权利属于国家委派相关干部所有,而财务的作用主要在于记账而没有发挥监督检查的功效。通过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对接,施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使财务问题在国有企业得到重视,进一步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2.充当重要信息传导者的作用

对过往的国有企业而言,对外披露企业的相关信息难以成为企业的责任,造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透明现象与国有资产的不明流失。即使现今部分国有企业上市,依据上市公司的管理规范进行必要的会计信息公布,但这种信息披露方式存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的种种弊端。另外,信息的不完全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会计报表中提供的信息可能是较为有限的,在一些事项的记录上也可能存在误导股权所有人的情形。在这种信息传导不畅的情形下,“道德风险”问题得到凸显。因此,一个实时的财务信息传导者就显得相当必要,而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恰好能够担当此方面的责任,充当重要信息传导者的作用。

3.作为会计工作的直接监督人

会计工作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在监督管理上一直是一项难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的不当操作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更高级领导的授意,在这种“自己管自己”的机制下,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经常要遭受各方面的挑战,而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日益加大,难免会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对会计监管问题的解决不应该仅从对会计人员本身的监管着手,而需要对整个经营单位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着手,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例如,财务总监的介入使得企业的重要项目的开支均需要财务总监的签字,在这其中实际支出与单据的审核均会变得更加严格,会计行为的道德风险得到遏制,其客观核算与记录的工作会更加突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更有保障。在日常的会计记录核算工作中,由于财务总监的实时监视,避免了代理管理人员与会计员工的不当接触,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

4.作为降低国有企业监督支出的有效工具

国有企业的监督支出,一方面来源于为监督代理人而建立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性与运行带来的基本成本,另一方面来源于监督无效率造成的国有企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而造成的经济成本。这两方成本往往面临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股权所有者对两种成本的权衡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实际有效的监督体系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才能得以建立,而一旦未建立这种体系,如果代理人员发生道德风险问题,其大量的损失也会无法挽回。例如,监管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时效性,企业所有者建立普通监督体制往往是滞后的反映代理人过去一年或更长时间的经营状况,一旦代理人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使监督人得以发现,也已经为时过晚,对于企业的损失往往已经造成,难以弥补。从这个角度讲,实时性的财务总监管理,使得企业发生道德风险问题的概率尽可能的降低,对降低不必要的国有企业监督成本的支出有重要的作用。

5.财务管理制度的再优化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对财务总监的职责而言,监督与管理是并行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发挥了其监督作用的基础上,财务总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务行为的再优化与管理,使企业的财务意识得到应有的强化。对公司内部结构而言,财务总监的加入对其影响绝不仅仅停留在监督权分离上,而是外溢的影响着决策权力与经营权利的同时分离。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状时有发生,这主要跟财务总监制度的缺乏有重要联系,因为在现实中,财务总监担任了主要的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督汇报责任。由此可见,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对于填补监管空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主要手段

1.明确财务总监职责

财务总监的职责不清,一方面可能是财务总监权力过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干预过当,从而导致企业的运行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出现怨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财务总监有责无权,实际监督检查权利被架空,导致无法行使必要的职责。在实际的国有企业管理中,这两种情况时常出现。因此必须更加明确财务总监职责,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细化财务总监管理职权与责任担负,出台明确公司制度,使财务总监的权利责任相对等是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国有企业的运作中,改善财务总监履职环境、提高财务总监在派驻企业的地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部分国企领导与员工对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理解不清晰不深入。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对财务总监正常工作的消极与抵制,只有加强相关宣传与教育,使得国企员工对财务总监制度增加认识,才能保障财务总监权责实施的群众基础。另外,在权责内赋予并重视财务总监签字权,完善相关联签制度,在流程机制上真正体现财务总监的关键作用,避免财务总监权力被架空。

2.注重财务总监人才选拔与培养

财务总监的职责与权利在国有企业中占有关键的战略性地位,因此,对于财务总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首先,在目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制度性观念还需改善,这对财务总监而言更为重要,故选择制度观念强的财务总监才能明确管理规范、细化权责,从而得以服众。第二,财务总监作为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德才兼备的禀性,由于其权责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国有企业对内对外的重要形象代表,只有融合规范制度与道德品质的优秀管理人员,才能担当保障国有企业影响、风气以及资产安全的重要责任。第三,在现代企业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事关重大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职位应具备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素养,只有经过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才能将现代管理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总监只有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应对公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打消员工与外部人员对财务总监做出的决策的质疑。另一方面,整体能力水平是选取财务总监时更值得注重的一个指标,只有在长期的锻炼中具备较高的创新水平与整体管理技巧的人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在与外在经济形势要求,才能不断的吸取学习最新的财务总监管理知识。最后,财务总监要有客观判断能力,使得其日常工作能够忠于事实情况。在公司内部,往往领导者的一些决策不容反对,由此可能使得公司的经营目标偏离了正确的效率路径,此时,财务总监人员应该依据其在财务信息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深刻客观的判断公司决策的取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3.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有效的重要基石

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若要发挥理想的效果,仅从财务总监人员的选取与培训上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支撑。财务总监的出现也恰恰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举措。从企业的整体有机运行角度看,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财务总监在其中发挥润滑的作用。具体而言,财务总监是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可靠的信息传递者与相互制衡者,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是重要的润滑关系纽带。只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完善,财务总监的信息与润滑作用才得以发挥,在规范的制度安排下,不至于出现有责无权和有权无责的两种不良后果,真正使得财务总监的作用得以凸显。另一方面,只有财务总监的监督检查到位,才能使得企业的一些重要决策能够应对不当的风险,通过审查与报告制度,财务总监促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成为公司控制制度完善的有力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是共生互补的。

三、结语

针对尚不完善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本文首先界定了财务总监应当在国有企业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直接作用、充当重要信息传导者的作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直接监督人、作为降低国有企业监督支出的有效工具以及起到财务管理制度的再优化与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的作用。为实现这些管理目标,应该从明确财务总监职责、注重财务总监人才选拔与培养以及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互补共生三个方面改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经营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 张东.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意义和关键[J].企业管理,2008

[2] 潘宇斌.论完善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设想[J].生产力研究.2009

[3] 张献英.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7

[4] 高峰.试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J].财经界.2010

作者:赵忠

上一篇:时尚元素广告设计论文下一篇:医务档案作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