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智能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而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贸易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智能物流系统、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是其发展的基础,以及我国实现现代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加强我国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业园区智能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园区智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1:

两化融合2017:地方在行动

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之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会议相继召开。那么在2017年的两化融合工作上,各地是如何思考和规划的?又有哪些项目会推出和实施?为此,本刊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对其2017年的两化融合工作思路和内容进行了摘编与梳理。

北京

加快结构调整,深化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在调整中提升,制定实施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互联网+制造”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和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引导存量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立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建成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金山公有云等一批重大云應用加速发展。支持北人集团盘活腾退厂房,成功举办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天津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行动,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B2B云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河北

加速转型发展,深化制造业强省建设。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滚动实施千项技改项目,加快沧州激光产业园、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玻璃基板、北汽福田年产10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城融合,加快互联网+、军转民民参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发展。推动第三批3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贯标,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百县行活动。

上海

稳增长,促融合,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注重供给端发力,以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运行安全。聚焦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成应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要素,提高研发设计、标准制定、功能服务、总包总成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重庆

聚焦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重点围绕制造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用。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改造工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7%,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平均分别下降13.8%、28.4%。

广东

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遴选5个左右的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依托,联合上下游企业,建设20个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制订工作。推进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大10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摸查示范基地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依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分行业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计划,完成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实施3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培育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和10家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4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力争机器人制造业产值达600亿元。

山东

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一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继续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出台省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深化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探索实施“1+N”带动提升计划,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培育省级试点示范企业50家以上。二是推动“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出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意见,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模式。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深化互联网普及大行动、两化融合深度行等活动。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开放式"双创"平台和服务平台,力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76%。

浙江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互联网+”行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制造过程的融合、商业模式的融合、双创平台的融合等工作,实施100个示范项目,启动培育一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合发展、兼并重组、品牌收购、标准升级、管理创新等途径,推动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发展。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互联网+、标准化+、设计+、机器人+等专项行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今年要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0个以上、工业机器人1万台以上。树立中国制造新标杆。支持宁波市建设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指导和支持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争取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争创“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

河南

坚持创新引领、智能转型、开放带动、绿色发展,打赢工业转型攻坚战,以转型改善供给质量、以转型对冲成本上升、以转型缓解环境约束,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提供坚实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财政资金和基金引导作用,推动大范围智能化改造,滚动培育50个智能工厂、100个智能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完成5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任务,使对标企业累计达到2000家。创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力争上半年申报创建成功,确保3年实现创建目标。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批确定10个左右培育对象。组织推动新一轮“十百千”技改示范项目,推进一批工业“四基”和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

安徽

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爭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认定省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100个左右。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争取1-2家企业进入国家推荐名单。继续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在机械、石化、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选择3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积极争取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等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应流集团高温合金零部件、中鼎EM燃油发动机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

贵州

着力抓好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助推大数据战略行动。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在西部地区保持中上游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应用。建立一支两化融合服务队伍,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组织25户企业实施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实施5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继续开展智能制造省级试点示范,争取创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标杆企业,组建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支持省内高校联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云”平台功能完善与应用。

四川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出台《四川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军民融合等七大工程,指导成都抓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支持绵阳、德阳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建成一批柔性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示范项目,重点支持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青海

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谋划和实施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行业应用。加快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面实施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大力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标杆及示范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引进阿里巴巴、浪潮集团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参与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电子商务、绿色制造等项目建设。争取将西宁市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争创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继续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快海东、西宁、海西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实施政务云、产业云、民生云、生态云示范工程,推动青藏高原大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新疆

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两化融合企业试点、两化融合试验区等试点示范遴选、建设工作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通过智能制造手段增质提效,以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项目为重点,大力实施智能升级;根据企业基础分级推进,行业优势企业对标国家智能先进标准实现智能转型。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完善在线工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新模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示范带动,在输变电、农牧机械、新能源装备、汽车和化工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内蒙古

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围绕2020年大数据产业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健全推进机制。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制定自治区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的操作办法,兑现优惠政策。编制大数据基金支持目录,建立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制度。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指导意见,“两化融合”企业贯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1+7”工作体系。重点抓好自治区工业云平台与航天云网、沃特玛电动汽车制造云网的融合,引导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平台上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制造,将我区铝、镁、铜、烯烃、稀土、石墨做成若干产品园,实现产品延伸加工增值。积极争取国家四基工程、创新中心等政策支持,研究出台建设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石墨烯、稀土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呼包鄂”等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支持呼包鄂三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城市。

辽宁

以创新融合为引领,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加快推进100户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增强辽宁装备竞争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攻关,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进程,启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百户工业企业互联网试点,打造一批制造、营销、物流、国际产能合作领域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时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开展军民融合需求对接活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和应用。

工业园区智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2:

智能化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而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贸易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智能物流系统、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是其发展的基础,以及我国实现现代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加强我国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是贸易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研究智能物流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文中首先探讨了国内外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运行模式,然后是我们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同时分析了国内几种常见的智能化物流建设运行系统,并分析了优缺点。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旨在完善我国目前智能物流系统的建设运行模式,为我国智能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智能物流系统;建设与发展;操作模式;具体战略

引言

在欧洲建立智能物流系统中,相关学者发现了智能物流系统的作用,为了激发物流在空间上的投送速度,通过物流企业的集中,可以形成物流集聚点,在这个集合节点中,可以创建一定的大小和一些服务系统功能。多数学者认为,物流园区的建设总体上符合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的理念,具有产业连贯性、产业意义和集中建设的特点,因此园区物流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因此,物流中心是相连的,在这个物流枢纽,可以实现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众多的物流组织,作为有效规划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实行空间集中,使智能物流系统成为一定规模、功能化服务的一种新型物流业务。

1研究的意义

目前,通过国际贸易往来在各国之间运输的货物中,有90%以上是通过海上运输的,因此,物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智能物流系统的建立不仅是陆海空货物运输的基础,同时也是国际贸易服务基地和货物配送中心.同时,通过物流园区的特殊地位和特殊条件,进一步提供了增值物流援助。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获得的收入逐年增加,因此,我国物流保障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中国经济的继续开放和有效增长至关重要。我们研究智能物流系统,主要是在目前的工作模式中分析强与弱,所以我们可以在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智能物流系统,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完善我们的园区物流,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具有规模化性质,功能和信息。

2智能物流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2.1传统物流

20世纪以来,物流业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认识到。但在七十年代后期,人们认为纯粹是运输中心,导致当时的物流业是发展传统物流业的支柱之一。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在物流运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2.2培训和后勤阶段

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计划和配送系统逐步实施,以及相应的物流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九十年代初期,由于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和集装箱运输船的活跃,对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因此,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大型物流公司和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大城市设立了相应的分销中心,使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具备综合供应和物流能力,包括“运输、转运、储存、拆卸、管理及回收”。

2.3综合交付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开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数据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许多物流企业建立了专家系统和决策系统,将使物流管理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同时,发展的重点是全球和区域经济技术,从而摒弃了传统的物流发展模式,从而使技术、管理和信息成为生产的基础。同时,物流企业建成了整个运输系统和贸易后勤基地,逐步使经济成为地方性区域经济中心,以及商品流通、资金流动的分散集中地,技术流和社会中的新犀牛。

2.4供应链阶段

现阶段在物流业中,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在各个阶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全球物流趋势和总体分销体系已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现时,物流业继续执行与货柜货船装卸有关的职务,参与现代物流运输的各个物流环节,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主要运输基地,因此,现代物流公司积极参与发展一条或多条物流链,进一步提升了其竞争力。

3物流管理问题

3.1物流管理和分销系统不足

目前,网络化、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后勤管理系统比较混乱,链条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完全的关联性,如果库存信息不完整,就会导致商品挤兑,影响利润,而且由于许多小企业的财政能力薄弱,导致物流运输和运载工具更加落后,此外,由于系统不足,信息传输和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都在下降。

3.2物流管理体系不健全

完善物流管理體系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传统物流企业独特的供需关系并不能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的缺陷日益明显,物流业的生活条件也更加复杂。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管理模式分、运、售后,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管理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使物流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物流管理体系需要多个环节的结合,由于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快速成长,管理品种较多,物流业发展和环境监管相对混乱,结合物流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管的薄弱,直接制约了国内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电子商务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深受电子商务的影响。

4 改善物流管理

针对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完善物流管理,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特别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后勤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后勤管理协调机制,建立行业管理机构,明确物流管理相关职责,加强物流现代化发展综合管理。此外,我国应积极完善发展物流现代化的相关制度规定,制定发展物流现代化的法律规定,制定支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积极为发展物流现代化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推动物流规范行业发展。此外,要加快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完善物流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促进物流现代化。

结束语:

现代物流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在物流部门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相应的产业发展与物流相结合,这样既可提高物流服务的质素,又可提高工业化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现阶段,建立智能物流系统也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智能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筱,赵锋.本土化案例在《物流管理》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0-132.

[2]翟羽,邓春.海南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时代教育,2011(9):38-40.

[3]曾惠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现代物流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14-15.

[4]孙丹.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2):215.

作者:余迪威

工业园区智能物流管理论文 篇3:

“工匠精神”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产品追求精雕细琢精神,对自己的工作追求卓越的创造和精益求精精神、追求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本文结合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需求,详细分析了江苏省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现状,给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工匠精神的建议: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结合校企合作、借助职业大赛来检验教育的成果,可以为新一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给于一定借鉴。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有关工匠精神,国务院李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其内容如下:大力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类、提升品质、勇创品牌。这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从国家层面阐述工匠精神话题。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态度,出于从业者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例如,对产品不断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忘我态度,打造精品,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追求提升品质的阶段,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阶段,处于一带一路建设阶段,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的阶段,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毕业生、优秀从业者。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摇篮,不仅需要培养其从业技能,还需培养其对产品或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高职物流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物流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在全国各行各业呼唤工匠精神的环境下,物流业作为其他行业的服务行业,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于物流行业从业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只靠体力的劳动密集型普通物流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细的物流业,要求成本低、安全、及时,因此需求也随之提高到具有自动化设备的熟练操作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些高要求,需要从业者能够态度端正,具有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把注意点主要放在了技能训练方面,对于学生的精神方面要求不高。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的是为物流行业输送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在大环境的要求下,高职物流专业需要对学生一手抓技能训练,一手抓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个人良好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势必要进入工作岗位,成为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学生需要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锻炼、塑造自己,做好准备,以便在将来的工作岗位立足。因此,在环境迫使下,能够高瞻远瞩的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如下:首先是过硬的物流专业技能;其次是态度方面,需要吃苦耐力、勇于担当、精益求精等的职业精神。这也要求学校从这些方面塑造学生,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能独挡一面,发挥出他们的价值。

(三)物流企业工作岗位需要工匠精神

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转变为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精细化”,不但重视物流成本、物流安全,更注重物流时效。所以,对于许多物流企业来说,其所需要的员工不再像以前一样,只会靠体力机械地搬箱子普通工人,更急需既掌握熟练操作自动化的仓储系统、智能分拣的机器人,又掌握技术、专业知识复合型的精工人才,就是不仅仅要知道“做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做”。这些物流岗位要求高职教师在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过程中,不但需要传授物流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需要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培养物流专业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深化细节管理及团队分工协作工作能力,为整个物流业变革和物流企业发展转型做出力所能及贡献。

三、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式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作为职业院校教授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师,首先教师本身务必具有工匠精神,这要求教师不但要十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要把其这个职业作为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时刻刻按照“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标准来提高自己修行。其次,紧跟江苏省内和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通过参加物流企业的挂职锻炼、各种国陪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实践能力,逐渐提升“双师型”素质。由于受到地区及经济状况的限制,与北、上、广、深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南地区相比, 江苏省的物流发展水平稍微差一点。所以,须鼓励江苏省内的物流教师积极“走出去”,不但开拓自己视野,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与经济发达区域的物流企业进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项目合作。最后,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特别要培养和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選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把自己所掌握的物流专业知识及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在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基础之上,从而能够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的。

(二)把培养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大学生在校需要花费绝大部分时间去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及实训基地作为主要阵地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把培养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目前,由于受到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江苏省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相对较低。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有意识地把从事物流行业必备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等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大一可以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创新基础课程,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含义,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大二可以利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感受到工匠精神。比如在《客户沟通与维护》课程中的“客户投诉沟通技巧”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借助团队的形式来达成教学任务,分别让学生扮演客户服务人员及客户,并且相互调换角色,通过彼此沟通对话,直至彼此双方满意为止。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客户,逐步寻找适宜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这样的“翻转课堂”形式可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大三可以利用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逐渐让学生领悟到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及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最终转化成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借助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例如: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邀请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学生收获的往往停留在物流业的浅层认知;有些高职院校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办学,采用订单班来培养学生,物流企业的招工需求受到企业生产淡旺季的影响,校企合作的动力也随旺季到来而强烈、淡季的出现而减弱,这样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及职业忠诚度,在大三时往往会出现“高就业率但稳定性差”的状况。

培养工匠精神不但需要学校自身努力,而且需要获得企业支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项目有着其他院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合作的双方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和实训手册等,校企合作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以及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江苏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全面协同育人。除了聘请物流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专家进行授课、定期举办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借助就业指导、拓展训练等课程,在校期间逐渐培养学生的企业忠诚度及爱岗敬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把企业的真实操作项目引入课堂,例如:物流方案设计与仿真、仓储空间的布局、供应链方案设计等等,在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设计任务并统一汇报。通过学生实际参与,教师不但能够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将来自己职业的责任感。

(四)借助职业大赛来检验教育成果

借助每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高职物流技能大赛检验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展现学生风采,已经在高职教育领域里达成共识。近些年,江苏省在物流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职业院校还存在一些差异,不仅仅因为我省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高等职业教育也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慢,更是由于我省很多高职院校在物流技能大赛赛前指导和培训时,往往忽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不仅仅比拼技术,更主要考核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精神,考核工匠精神中有关注重规则、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品质的态度。多数学生在平时训练时出现松懈偷懒、不按时训练和考勤、喜欢“单兵作战”,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情况表现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所以,通过高职技能大赛,不但要重视培训学生的技能,而且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比如,在职业技能大赛准备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钻研技能比赛规则和实施方案、熟悉大赛要求,把比赛的每一个步骤熟记于心。与此同时,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技能比赛的项目,提高比赛熟练程度,对自己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时,學生就能够得心应手、有条不稳,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水平,不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在技能大赛总结阶段,学生要针对在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改善,才能在今面的训练中扬长避短,从而可以检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耐心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分析了江苏省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现状,给出江苏省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方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结合校企合作、借助职业大赛来检验教育的成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物流专业人才。(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题:“工匠精神”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研究  项目编号:202012809007Y。

作者:陈金章?羊雨洁

上一篇:高中美术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电子白板初中物理教学论文